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覆命讀後感

覆命讀後感(一)

看完《覆命》這本書,我不禁聯想到前不久看過的高銘的一本叫《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雖然書中主要是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但其中有段話卻讓我很震撼。文章中有一段這樣的話:大家都不知道,其實螞蟻都是一種生命的細胞,我命名為 鬆散生命 。蟻后就是大腦,兵蟻就是身體的防衛組織,工蟻都是細胞,也是嘴,也是手,用來找食物,用來傳遞,用來讓大腦維持運轉。蟻后作為大腦,還得兼顧生殖系統。工蟻聚在一起運輸的時候,其實就是血液在輸送養分,工蟻兼顧好多種功能,還得培育新生的細胞—幼蟻。

螞蟻之間傳達信號是靠化學物質,對吧?人也是啊,你不用指揮你的細胞,細胞之間自己就解決了!明白吧?其實螞蟻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種,不是簡單的昆蟲。你養過螞蟻沒?沒養過吧。你養幾隻螞蟻,它們沒幾天就死了,就算每天給吃的也得死,因為失去大腦的指揮了。你必須養好多隻它們才會活……咱們看螞蟻,就只看到螞蟻在爬,其實呢?咱們根本沒看全!螞蟻,只是細胞。整個蟻群才是完整的生命!鬆散生命!”。

用欣賞螞蟻的視角來看一個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企業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完整的蟻群。而這企業中各個員工就是一個個分工不同的螞蟻,就是那些細胞一樣的鬆散生命。一個完整的生命能夠存活靠著每個細胞各供其需;一個龐大的蟻群能夠維持生命是靠每種螞蟻各行其事;一個企業,

當然也要靠各個員工團結協作才能穩定發展。然而作為企業細胞的員工怎樣才能各守其責,各盡其能,《覆命》告訴了我們答案。


覆命讀後感(二)

乍一看書名,沒太明白什麼意思,讀完之後,對覆命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我認為覆命最基本就是按時、保質、足量甚至是超量完成工作,拒絕藉口,忠於使命,結果界定一切,勇於追求完美,這是工作方面。要是把覆命延伸到生活中去就是對朋友的承諾說到做到,樹立自己言而有信的人格魅力。

對書中感觸最深的是結果決定一切,工作中,領導注重的是業績,要的是結果。其實覆命不僅是要做事,

更是要做成事,要怎樣才能做成事呢?首先,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有想法,明確工作目標。其次是按照公司的規程,層層深入,逐步完成工作。最後是要對自己完成的工作負責。對於接到的任務要全力以赴的無條件的去執行,帶著結果去覆命,而不是問題。對工作結果負責,不但表現為對組織的忠誠和對工作的負責,還表現在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對完美的不倦追求。

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應該追求盡善盡美,這是對我們的工作、生活要有一個更高的標準,更高的追求。完美是一種目標,只有確定這樣的目標,我們才能產生前進的動力。相信完美、追求完美並不是壞事,因為只有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地精益求精,

我們才能取得進步。雖然是人無完人,但是在我們不斷增強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時,我們對自己要求的標準越來越高,那麼我們離完美就越來越近了。只要我們有追求完美的欲望和激情、積極上進的思想、科學嚴謹的態度、高效嚴密的組織、兢兢業業的實幹,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

還有一點就是對公司要有使命感,也就是程總所說的家園精神。公司就像行駛中的船,總經理掌握著航向,而我們員工就是要為公司提供動力,這樣公司才可以在市場的海洋裡乘風破浪朝著成功的彼岸航行。當然要更好的為公司服務,就必須加強自我修煉,首先要反思,總結工作的不足,然後加以改進,制定高標準的工作要求,

嚴格要求自己。其次要向別人學習,取其長處,總結其不足,避免在以後的工作中出現類似的失誤。最後是向書本學習,不但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廣泛閱讀各種書,特別是要學習先進的東西。

覆命之本是把握好人際關係,大多數成功的人很少單單依靠個人的能力,通常都得力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人際關係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資源和財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間,一個個社會群體就像由無數個小結點結成的一張張無影無蹤無邊無際的網,我們只是網上的一個十分渺小的結點。生活在這樣一個大的網裡面,我們這些孤立的點要想活起來,就必須與其他的點聯合起來,與他們接觸,只有這樣,

我們才不會成為一個死點。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想獲得成功,離不開人際關係。要想早日成功就應該儘快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建立越早收穫越早,建立的越多,收穫就越多。如何才能建立人際關係網呢?首先我們要養成一副好脾氣是十分重要的,生活和工作中,受人埋怨是難免的,被人非議也是必然的。這時我們必須以自己好脾氣的修養來面對。其次,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自然屬性。有著親密關係的兩個朋友也毫不例外,能成為好朋友,只能說明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標、愛好或見解,但不能說明朋友之間是毫無間隙的。任何事物都存在其獨自的個性,事物的共性存在於個性之中。共性是友誼的連接帶和潤滑劑,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互吸引並永久保持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交新朋友,但是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離。


覆命讀後感(三)

讀完《覆命》這本書,我得到了很多感觸。

所謂覆命,簡單的說,就是執行命令後的答覆,是下級對自己肩負的任務所達成的狀態及時做出回復。

僅僅認識到“覆命”重要性或者對於執行力的培養的意義是不夠的。本書將覆命上升到覆命的執行力、覆命精神、覆命文化的理論層次,作者認為,為什麼很多組織有完善的制度、聰明的員工,天天講忠誠、責任、敬業、激勵等,但卻在執行和完成目標時落空,因為這些組織沒有培育出“覆命精神”。覆命要成為一種文化,需要全體員工在工作實踐中長期堅持覆命的觀念、責任和意識,並養成一種職業習慣,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實處,成為全體員工自覺執行的行為。

覆命拒絕任何藉口,覆命時,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有一個基本原則可用,這個原則就是永不放棄,永遠不為自己找藉口。不要放棄,不要尋找任何藉口為自己逃避覆命。一個真正的覆命者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全力以赴,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不斷的進步。

覆命要求有一個良好的結果。覆命不僅是要做事,更是要做成事。覆命不是追求有苦勞,而是要求有功勞。光像老黃牛那樣低頭做事是不夠的,沒有效率的忙是窮忙,瞎忙。

我的工作品質往往決定我的生活品質。在工作中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完成百分之九十九。不論工資是高還是低,我都應該保持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把自己看成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平庸的工匠,()應該永遠帶著熱情和信心去工作。

我要把覆命精神當作一種常態、一種習慣乃至於一種素養,滲透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中。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一)

《在反思中成長》一本是由幼稚園一線教師寫的可讀性較強的書。書中的一篇篇案例體現了作者的真心和細心,體現出一線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發現的不平凡,融合了他們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和對事件深層意義的思考。一個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給我很多以啟發,讓人產生共鳴。

案例《不願認錯的東東》中描述,東東是個非常調皮搗蛋得孩子,經常惡作劇嚇唬別的小朋友,對老師的批評和要求從來都是滿不在乎的,可以說這是一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兒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師非常細心,她能夠查找到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深信每一個傷害別人的孩子都隱藏了一顆受過傷的心。於是,老師對東東伸出了愛心之手,通過家訪瞭解到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通過不斷地與家長溝通,以及在幼稚園給予孩子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園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雙管齊下,這個孩子慢慢發生了改變。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有些孩子身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行為,老師要做好家長工作,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家長工作做得細緻了,家長就能全面關注孩子的發展,孩子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這本書啟示我們要善於從小事情中總結和思考,感受和體會。這裡,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善於把握事件的意義,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將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發生的小事記錄下來,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梳理,引發思考,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把行動的過程作為研究的過程,持之以恆,就能夠從簡單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更加深入,增強自身的職業敏感度。只有讓思考伴隨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隨教育行為的記錄,教師才能在反思中獲得專業的成長。我們都應該向書中的老師學習,做一個細心的人、當孩子出現了問題要從自己的行為上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硬塞在孩子身上,從教育行為反思,尋求更合理的教育對策促使孩子成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二)

在寒假裡,我很幸運的讀到了這本書,《在反思中成長》。本書分為“走進孩子篇”“教師成長篇”和“家園同心篇”三大部分。書中以案例及評析的方式呈現,將反思與實踐結合,行動與研究持續回饋和相互促進,能極大地促進了我們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促使我們教師對以往教學經歷予以整理、歸納、評價和再認知的過程,引起實踐的某種改進。

在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來自與幼兒教師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裡面的很多問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所做的策略,他們的心得,不僅有助於我們教師調節自己的教育行為和形成積極的教育策略,還可以使我們外在的知識觀念具有個人意義,實現我們教師職業價值的內化,逐漸昇華為職業理想信念,形成專業精神。

書中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許多言行在大人看來可能是很怪異的,有時甚至會覺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我們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從他們的角度斯勞問題,就會明瞭一切。所以這需要老師有耐心,我們所要做的是冷靜思考,仔細觀察,然後做出相應的策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本出,非常實用,裡面的很多經典故事都是值得自己去思考和分析的內容。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三)

讀《反思中成長》一書時,我感到十分激動。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們一定要直面缺點,認真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可借鑒的資源,從經驗型教師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師。

首先,教師比較有效的成長途徑還是自己的反思。

教師的成長最終還是自己的事情,設法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可以說是教師內在成長的不二法門。教師之所以感到職業的倦怠,之所以感到自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重複,那就是教師還沒有將自己當作專業工作者來看待,還沒有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

如何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老師進行教育敘事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就等於開啟了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大門!因為,豐富的教育實踐開始進入了老師的視野,教師本人不再對於看似平常的事件熟視無睹,甚至置若罔聞!當我們的老師開始用審視的眼光面對自己每天的教育實踐的時候,他就不再為自己的所謂重複的工作而深感倦怠,因而他就可能走上職業的幸福之路。"

這段話對我的啟發簡直太大了,我常常痛惜為什麼總感到許多人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磨平了自己的棱角,缺乏了創新意識,我終於找

到了答案,那就是缺乏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因此,神聖的教育教學變成了知識的傳遞,教師的成長變成了經驗的積累。於是,不僅自己感到倦怠,而且對於各種活動的參與熱情也不很高。

近年來,我們常常提到"問題即課題",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認真對待,並且將自己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形式積累下來?包括我自己,做過的許多學生工作、與許多家長的交流、教學中的思維火花等大多在瞬間稍縱即逝了,積累下來的少之又少,幸虧我能及時讀了王校長的文章,及時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幸好,我還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心。

其次,身邊優秀教師的引領,也是教師比較有效的成長途徑。面對教育大發展的今天,身邊優秀教師的帶動作用必不可少,可以帶動和鼓勵周圍的人一起來研究、共同來觀察自己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堅持撰寫教育隨筆、教育敘事或者有針對性地寫教學反思,日積月累,對他們的鼓勵至關重要。正如王校長所說的"讓老師們從自己的事情,從身邊的事情開始寫作,無疑能減少寫作的難度,也能提高協作的興趣。"當老師們真正享受著成長的幸福與快樂時,他們的自身的積極性也就真正調動起來了。

再次,我認為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對於一根教師的成長也十分有利。如果不注重讀書學習,不注重獲取新的東西來充實自己,那以後教書就只能是憑經驗、憑慣性運作,這樣教一輩子書,也只能是“教材”、“教參”、“標準答案”的傳聲筒,還談什麼創新與發展呢?周國平提醒我們:“認真地說,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都能算是閱讀。譬如說,我不認為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誌便是閱讀。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的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和精神行為。”

反思不是對事物簡單的“回顧”或分析,而是從事物現有的層面出發,向更深層探索,在新的層面上看到現實的不足。優秀教師的引領、教師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反思以及教師自身讀書習慣的養成,教師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師如能及時反思、堅持反思,並把反思結果記錄下來,必定會積累一筆十分寶貴的物資和精神財富,我們也將伴隨著反思不斷成長。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一)

今天,我讀了一本《雷鋒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雷鋒做了主人、愛的教育、做一顆“螺絲釘”、不怕水火、勤儉節約、還有愛做好事……等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做了主人》。

《做了主人》主要講述了雷鋒小時候被舊社會逼得家破人亡,靠砍柴來補貼生活,後來,他的家鄉解放了,他走進學校,勤奮讀書,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念書,做党的好孩子,並且加入了少年兒童先鋒隊,成為當家作主的小主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我被雷鋒那勤奮刻苦、樂於助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雷鋒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刻苦學習、助人為樂,起模範帶頭作用。想想現在的我,生活環境比雷鋒要優越的多,我更應該好好珍惜。

我作為一名中隊長,應該向雷鋒學習,學習他刻苦、助人為樂、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我要做到尊老愛幼、團結同學、熱愛勞動、多做有意義的事。在學習上幫助落後的同學,不怕困難,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做老師有力的小幫手。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二)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雷鋒的故事》,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雷鋒出生的時候,正處於戰爭時期,人民正在水生火熱之中;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很窮,父親、母親、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手中,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中。”雷鋒的爺爺是雷新庭,一租地主的地生活,整年辛苦勞動,但仍無法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後染上重病,臥床不起。在鞭炮聲中逼死。

雷鋒的父親是雷明亮,參加過毛主席領導的農民運動,當過自衛隊長。一九三八年被抓去毒打,造成內傷和殘疾,回到家鄉後邊養傷邊種地勉強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毒打,傷勢更加嚴重,秋天終於死去。哥哥雷正得,十二歲時外出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肺結病。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機器旁,紮傷了胳膊和手指。被送到了一家印染作坊當了童工,由於勞累,肺病加重,又無錢醫治,沒幾天就死去了。弟弟也因為饑餓而死去……

讀了《雷鋒的故事》,我知道了我們應該要多多學習雷鋒的這種精神,多多瞭解雷鋒的故事,也要學習他的品格。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三)

自從看了雷鋒的故事後,它一直感動著我。雷鋒是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他把為人民服務當作他的生活習慣,經常在工作、生活中體現,他見到生活困難的人,就竭盡所能幫助他人。雷鋒做好事,對他來說很平常,他去外地執行任務,中途坐火車他還一個勁地做好事,所以“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佳話就這樣在人群中傳開了。雷鋒還是個工作認真,學習刻苦的人,他說:“我是一顆螺絲釘,黨把我擰在哪裡就在哪裡起作用。”沒錯,雷鋒說到做到。

黨把他分配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做完工作,他還會去幫助別人做。當晚上別人休息時,他就努力學習。工作之餘,他又擠出時間來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

雷鋒還很虛心接受別人提出來的意見,他也認真對待別人給他的批評。有一次,他開著推土機把一條小名鐵道撞壞了,教雷鋒開推土機的李師傅把雷鋒批評了一頓。這可是雷鋒第一次開車出事故,好是他第一次挨批評呀!但他沒有灰心喪氣,接受了李()師傅的批評教育,並利用休息時間把鐵道修好。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這首《學習雷峰好榜樣》的歌曲,大家一定都聽過。世上有許多關於雷鋒的故事,它都在告訴我們要學習雷鋒。雷鋒是我們的榜樣,但我們並不是去學他不顧生命搶救國家財產,而是去學習他那捨己為人、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別再猶豫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學習雷鋒好榜樣,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吧!

而個性和距離則是友誼相互吸引並永久保持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交新朋友,但是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好朋友一定要保持距離。


覆命讀後感(三)

讀完《覆命》這本書,我得到了很多感觸。

所謂覆命,簡單的說,就是執行命令後的答覆,是下級對自己肩負的任務所達成的狀態及時做出回復。

僅僅認識到“覆命”重要性或者對於執行力的培養的意義是不夠的。本書將覆命上升到覆命的執行力、覆命精神、覆命文化的理論層次,作者認為,為什麼很多組織有完善的制度、聰明的員工,天天講忠誠、責任、敬業、激勵等,但卻在執行和完成目標時落空,因為這些組織沒有培育出“覆命精神”。覆命要成為一種文化,需要全體員工在工作實踐中長期堅持覆命的觀念、責任和意識,並養成一種職業習慣,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實處,成為全體員工自覺執行的行為。

覆命拒絕任何藉口,覆命時,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有一個基本原則可用,這個原則就是永不放棄,永遠不為自己找藉口。不要放棄,不要尋找任何藉口為自己逃避覆命。一個真正的覆命者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該全力以赴,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不斷的進步。

覆命要求有一個良好的結果。覆命不僅是要做事,更是要做成事。覆命不是追求有苦勞,而是要求有功勞。光像老黃牛那樣低頭做事是不夠的,沒有效率的忙是窮忙,瞎忙。

我的工作品質往往決定我的生活品質。在工作中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只做到次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完成百分之九十九。不論工資是高還是低,我都應該保持這種良好的工作作風。把自己看成傑出的藝術家,而不是平庸的工匠,()應該永遠帶著熱情和信心去工作。

我要把覆命精神當作一種常態、一種習慣乃至於一種素養,滲透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中。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一)

《在反思中成長》一本是由幼稚園一線教師寫的可讀性較強的書。書中的一篇篇案例體現了作者的真心和細心,體現出一線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發現的不平凡,融合了他們對教育現象的理解和對事件深層意義的思考。一個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給我很多以啟發,讓人產生共鳴。

案例《不願認錯的東東》中描述,東東是個非常調皮搗蛋得孩子,經常惡作劇嚇唬別的小朋友,對老師的批評和要求從來都是滿不在乎的,可以說這是一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兒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師非常細心,她能夠查找到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深信每一個傷害別人的孩子都隱藏了一顆受過傷的心。於是,老師對東東伸出了愛心之手,通過家訪瞭解到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家庭教養方式不一致。通過不斷地與家長溝通,以及在幼稚園給予孩子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園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雙管齊下,這個孩子慢慢發生了改變。

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有些孩子身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行為,老師要做好家長工作,一起尋找問題產生的原因。家長工作做得細緻了,家長就能全面關注孩子的發展,孩子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這本書啟示我們要善於從小事情中總結和思考,感受和體會。這裡,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善於把握事件的意義,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將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發生的小事記錄下來,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梳理,引發思考,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把行動的過程作為研究的過程,持之以恆,就能夠從簡單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更加深入,增強自身的職業敏感度。只有讓思考伴隨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隨教育行為的記錄,教師才能在反思中獲得專業的成長。我們都應該向書中的老師學習,做一個細心的人、當孩子出現了問題要從自己的行為上找答案,而不是把答案硬塞在孩子身上,從教育行為反思,尋求更合理的教育對策促使孩子成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二)

在寒假裡,我很幸運的讀到了這本書,《在反思中成長》。本書分為“走進孩子篇”“教師成長篇”和“家園同心篇”三大部分。書中以案例及評析的方式呈現,將反思與實踐結合,行動與研究持續回饋和相互促進,能極大地促進了我們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促使我們教師對以往教學經歷予以整理、歸納、評價和再認知的過程,引起實踐的某種改進。

在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來自與幼兒教師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裡面的很多問題,教師針對這些問題,所做的策略,他們的心得,不僅有助於我們教師調節自己的教育行為和形成積極的教育策略,還可以使我們外在的知識觀念具有個人意義,實現我們教師職業價值的內化,逐漸昇華為職業理想信念,形成專業精神。

書中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許多言行在大人看來可能是很怪異的,有時甚至會覺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我們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從他們的角度斯勞問題,就會明瞭一切。所以這需要老師有耐心,我們所要做的是冷靜思考,仔細觀察,然後做出相應的策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本出,非常實用,裡面的很多經典故事都是值得自己去思考和分析的內容。


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三)

讀《反思中成長》一書時,我感到十分激動。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們一定要直面缺點,認真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可借鑒的資源,從經驗型教師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師。

首先,教師比較有效的成長途徑還是自己的反思。

教師的成長最終還是自己的事情,設法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可以說是教師內在成長的不二法門。教師之所以感到職業的倦怠,之所以感到自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重複,那就是教師還沒有將自己當作專業工作者來看待,還沒有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

如何讓自己進入研究狀態?"老師進行教育敘事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審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就等於開啟了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大門!因為,豐富的教育實踐開始進入了老師的視野,教師本人不再對於看似平常的事件熟視無睹,甚至置若罔聞!當我們的老師開始用審視的眼光面對自己每天的教育實踐的時候,他就不再為自己的所謂重複的工作而深感倦怠,因而他就可能走上職業的幸福之路。"

這段話對我的啟發簡直太大了,我常常痛惜為什麼總感到許多人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磨平了自己的棱角,缺乏了創新意識,我終於找

到了答案,那就是缺乏思考和學習的意識。因此,神聖的教育教學變成了知識的傳遞,教師的成長變成了經驗的積累。於是,不僅自己感到倦怠,而且對於各種活動的參與熱情也不很高。

近年來,我們常常提到"問題即課題",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認真對待,並且將自己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形式積累下來?包括我自己,做過的許多學生工作、與許多家長的交流、教學中的思維火花等大多在瞬間稍縱即逝了,積累下來的少之又少,幸虧我能及時讀了王校長的文章,及時意識到這一點。我想,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幸好,我還有一個積極進取的心。

其次,身邊優秀教師的引領,也是教師比較有效的成長途徑。面對教育大發展的今天,身邊優秀教師的帶動作用必不可少,可以帶動和鼓勵周圍的人一起來研究、共同來觀察自己或者身邊發生的教育故事,堅持撰寫教育隨筆、教育敘事或者有針對性地寫教學反思,日積月累,對他們的鼓勵至關重要。正如王校長所說的"讓老師們從自己的事情,從身邊的事情開始寫作,無疑能減少寫作的難度,也能提高協作的興趣。"當老師們真正享受著成長的幸福與快樂時,他們的自身的積極性也就真正調動起來了。

再次,我認為養成讀書和思考的習慣,對於一根教師的成長也十分有利。如果不注重讀書學習,不注重獲取新的東西來充實自己,那以後教書就只能是憑經驗、憑慣性運作,這樣教一輩子書,也只能是“教材”、“教參”、“標準答案”的傳聲筒,還談什麼創新與發展呢?周國平提醒我們:“認真地說,並不是隨便讀點什麼都能算是閱讀。譬如說,我不認為背功課或者讀時尚雜誌便是閱讀。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的漫遊,是在這漫遊途中的自我發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和精神行為。”

反思不是對事物簡單的“回顧”或分析,而是從事物現有的層面出發,向更深層探索,在新的層面上看到現實的不足。優秀教師的引領、教師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反思以及教師自身讀書習慣的養成,教師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師如能及時反思、堅持反思,並把反思結果記錄下來,必定會積累一筆十分寶貴的物資和精神財富,我們也將伴隨著反思不斷成長。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一)

今天,我讀了一本《雷鋒的故事》,這本書講述了雷鋒做了主人、愛的教育、做一顆“螺絲釘”、不怕水火、勤儉節約、還有愛做好事……等等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做了主人》。

《做了主人》主要講述了雷鋒小時候被舊社會逼得家破人亡,靠砍柴來補貼生活,後來,他的家鄉解放了,他走進學校,勤奮讀書,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念書,做党的好孩子,並且加入了少年兒童先鋒隊,成為當家作主的小主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受感動,我被雷鋒那勤奮刻苦、樂於助人、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雷鋒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刻苦學習、助人為樂,起模範帶頭作用。想想現在的我,生活環境比雷鋒要優越的多,我更應該好好珍惜。

我作為一名中隊長,應該向雷鋒學習,學習他刻苦、助人為樂、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我要做到尊老愛幼、團結同學、熱愛勞動、多做有意義的事。在學習上幫助落後的同學,不怕困難,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做老師有力的小幫手。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二)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雷鋒的故事》,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雷鋒出生的時候,正處於戰爭時期,人民正在水生火熱之中;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很窮,父親、母親、哥哥、弟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手中,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中。”雷鋒的爺爺是雷新庭,一租地主的地生活,整年辛苦勞動,但仍無法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後染上重病,臥床不起。在鞭炮聲中逼死。

雷鋒的父親是雷明亮,參加過毛主席領導的農民運動,當過自衛隊長。一九三八年被抓去毒打,造成內傷和殘疾,回到家鄉後邊養傷邊種地勉強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毒打,傷勢更加嚴重,秋天終於死去。哥哥雷正得,十二歲時外出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肺結病。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機器旁,紮傷了胳膊和手指。被送到了一家印染作坊當了童工,由於勞累,肺病加重,又無錢醫治,沒幾天就死去了。弟弟也因為饑餓而死去……

讀了《雷鋒的故事》,我知道了我們應該要多多學習雷鋒的這種精神,多多瞭解雷鋒的故事,也要學習他的品格。


雷鋒的故事讀後感400(三)

自從看了雷鋒的故事後,它一直感動著我。雷鋒是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人。他把為人民服務當作他的生活習慣,經常在工作、生活中體現,他見到生活困難的人,就竭盡所能幫助他人。雷鋒做好事,對他來說很平常,他去外地執行任務,中途坐火車他還一個勁地做好事,所以“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佳話就這樣在人群中傳開了。雷鋒還是個工作認真,學習刻苦的人,他說:“我是一顆螺絲釘,黨把我擰在哪裡就在哪裡起作用。”沒錯,雷鋒說到做到。

黨把他分配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努力做自己的工作。做完工作,他還會去幫助別人做。當晚上別人休息時,他就努力學習。工作之餘,他又擠出時間來讀書,豐富自己的知識。

雷鋒還很虛心接受別人提出來的意見,他也認真對待別人給他的批評。有一次,他開著推土機把一條小名鐵道撞壞了,教雷鋒開推土機的李師傅把雷鋒批評了一頓。這可是雷鋒第一次開車出事故,好是他第一次挨批評呀!但他沒有灰心喪氣,接受了李()師傅的批評教育,並利用休息時間把鐵道修好。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這首《學習雷峰好榜樣》的歌曲,大家一定都聽過。世上有許多關於雷鋒的故事,它都在告訴我們要學習雷鋒。雷鋒是我們的榜樣,但我們並不是去學他不顧生命搶救國家財產,而是去學習他那捨己為人、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長大了才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別再猶豫了,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學習雷鋒好榜樣,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吧!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