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睡前小道理讀後感

睡前小道理讀後感

晚上睡覺前,按照慣例,把媽媽買的那本《睡前小道理》翻開來看,正好看到了“森林清潔工屎殼郎”這篇文章,讓我看後印象很深刻。以前要是看到這個長得很醜的蟲子會很討厭,但是今天看了這篇文章後,我再也不討厭它了。

屎殼郎有6條腿,鼻子長長的還帶著往上翹,黑乎乎的身體,就像個小臭蟲。可是,它卻是位森林清潔工,動物們的糞便拉出來後,它們就把分散的糞便聚集起來,堆成球狀再吃掉。這樣,森林裡就會乾乾淨淨了。以前是我錯怪它了,光看到它的醜就覺得很噁心,像個害蟲,

不應該是我們的“好夥伴”。我告訴自己:以後千萬不能以貌取“人”了,外表不起眼的“人”,可能正是為我們的生活作出巨大貢獻的“人”。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著撫摸我的頭。她告訴我,生活中還有很多這種現象。例如環衛工人,他們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更不怕髒,為的就是把我們生活的城市打掃的乾乾淨淨。可是還有很多人不但不理解他們,甚至還瞧不起他們,覺得他們從事的工作即低下又卑微,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光彩的一面。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一天沒有了他們,我們也將會生活在一個髒亂的世界裡,路面上到處都是垃圾,糞便漫的到處都是……我們還能穿的漂漂亮亮的去上學或是工作嗎?到時候我們恐怕只剩下愁眉苦臉了。

我告訴媽媽:以後我再也不亂扔垃圾了,看到環衛工人我要親切地喊他們叔叔、阿姨……

以後我要認認真真的對待每一件事情、每一個人,再也不輕視他們了。

夏山學校讀後感

自從事教育事業以來,讀了很多教育類書籍,但是當我讀到《夏山學校》這本書之後,我對教育的理解,有了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在夏山學校,教育已經達到了一種“潤物細無聲”“大象無形”的境界。校長尼爾的教育理想是:“對於是否上課,學生們擁有完全的自由。他們可以選擇上課,也可以選擇不上課,如果願意,他們甚至可以完全不上課……”這對於我們這種已習慣現行教育的規章制度而言,是否會相信世界上竟存在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學校?而這樣的學校絕非天方夜譚,

夏山學校證實了這一點。

在夏山,孩子們是被高度尊重的,是自有的;尼爾說:“要孩子做一個自由的人,一個對工作感興趣、對友誼感樂趣、對愛情感快樂的人,或者讓他成一個痛苦的、衝突的、恨自己和恨社會的人,這大權操在家長和老師手裡。幸福是怎樣獲得的呢?我的答案是——消除權威。讓小孩做他自己要做的人,不要教導他,不要教訓他,不要勉強他上進,也不要逼他做任何事。這也許不是你喜歡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不採用我的答案,你應該自己去找更好的答案才是。”

夏山學校裡的學生數量是極少的,也許不同年齡的學生的所以總和都沒有我們現在一個班級的人數,

然而在這裡出來的也有許多著名的人物,這些學生也許很多並非和常人完全一樣,但是他們在夏山一點點地彌補他們的“缺陷”。還記得其中的一個故事:“湯姆從5歲起就來到夏山,離開時已經17歲了。這期間湯姆沒有上過一節課,他幾乎將所以時間都用在了手工房裡。在湯姆9歲時的某一天,尼爾(本書作者)竟一位地發現他在讀《湯姆索亞歷險記》,便問湯姆是誰教他的。湯姆回答尼爾是自學的。在湯姆工作後,他的老闆告訴尼爾,湯姆的最棒的員工,他從來不到在走,而永遠都在跑。”這個故事在說明什麼?它說明一般兒童絕不是天生就由缺陷、膽怯或者呆癡,事實上,湯姆永遠熱愛生命的潛能。在夏山,教育的目的即是:生命的目的,
是愉快的工作和發現快樂。教育不應該聽了在知性上,教育應該包含了理性和感性。()教育必須注意兒童的需要和能力,兒童天性不具備利他主義,他還沒能發展出成人的成熟的愛。故事中的湯姆在慢慢長大,通過他的實踐,道理和知識往往會更加深刻地印在他的腦裡。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往往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具有很高的期望值,成績一定要名列前茅,翻過的錯再犯就要懲罰等等,老師的壓力很大,孩子的內心也一直很焦慮,甚至對工作學習產生了恐懼感。我們知道,人在沒有恐懼的時候,心靈是絕對自由的,創造力也會隨之顯現。所以教育應該從心開始,讓學生和老師的心中不再心存恐懼,

這樣老師和學生才可能面對自己,發現自己從而使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出來。

蠅王讀後感(一)

故事發生在想像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場未來的核戰爭中,一架飛機帶著一群男孩從英國本土飛向南方疏散。飛機被擊落,孩子們乘坐的機艙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無人煙的島上。起初這群孩子齊心協力,後來由於害怕所謂“野獸”,分裂成兩排,以崇尚本能的專制派壓倒了講究理性的民主派告終。

我覺得這是一個十分引起人們思考的一本小說。印發了人們對“人性的黑暗”的認識。首先拉爾夫應該是主角吧,從一開始被選做頭領開始他就很盡責任的開始像一個大人一樣指揮。而作為同樣很有權威性和主見的傑克和他則剛好相反。拉爾夫最關心的怎麼獲救,堅持著要升起一堆火,堅信只有火才能讓他們獲救,他還講究文明,講究衛生,理智。而傑克則是嗜血,只想著要打獵,要有肉吃。而火的重要性他卻沒有意識到。豬崽子和羅傑是分別跟在拉爾夫和傑克身邊的,他們也構成了兩個極端。豬崽子出身于下層,常發氣喘病,身胖體弱,但是他卻思想成熟,十分善良。而羅傑始終是忠實於傑克的,他幫著傑克完成他的種種雄心。其中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歡的是西蒙。他雖然很靦腆但是很聰明很善良。他看得到人本身的邪惡。但是孩子們卻把他叫做“瘋子”。當西蒙發現實情時不管自己在發病就爬下山想去告訴他們,而孩子們卻把他當做野獸活活打死。還有那些被稱為小傢伙的六歲上下的孩子們。其實的帕西佛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座島上,他還牢記著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電話號碼,但是之一切只是在文明的世界中存在,在這個沒有法律和員警保護的孤島上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小說的最後,帕西佛爾墮落為一個連自己的名字的記不起的野蠻人。

最後的最後,大家的童心都已不復存在。多多少少他們都殺過人,他們的雙手早已不乾淨。文中貫穿全文的野獸,其實西蒙早已知道“大概野獸就是咱們自己”所有所謂想出來的野獸還是空中來的野獸都只是突出真正的野獸其實是人本身,人獸性的發作。這就是人性的黑暗。


蠅王讀後感(二)

《蠅王》(LordoftheFiles)的作者威廉戈爾丁(WilliamGolding)生於1911年英國,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小說情節並不複雜,描述的是在未來的一場核戰爭中,一架載著一群被疏散的男孩的飛機被擊落,倖存的孩子落到一座美麗的珊瑚島上,最終這些來自文明社會的孩子一步步蛻變成了野蠻人。

作者經歷過二戰,殘酷的戰爭使作者深刻認識到“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他也正是通過這部作品來闡述這一事實。全書通過對孩子們臆想出的海裡的野獸、空中的野獸的描述,反映出真正的野獸其實就來自人本身,就是人的獸性發作。書中的孩子們一開始代表的是純淨、天真,代表的是文明、理智,但是在環境的逼迫下,在臆想的“野獸”擠壓下,日趨瘋狂和野蠻,在殺害了自己的同伴後文明的防線徹底崩潰了,童真和美好喪失了。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些先賢聖哲的作品離我們漸行漸遠,可是人性的本質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我們放棄原則和操守,向臆想的“野獸”低頭,文明社會的規範有時顯得那樣蒼白無力。在故事的結尾孩子們得救了,要回歸文明社會了,主人公哭了。回歸了文明社會就得到救贖了嗎?我看未必,真正的救贖在哪兒?我說不清。


蠅王讀後感(三)

《蠅王》是一本以孩子為主角的書,但卻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看的書,荒島上的兒童世界只是現實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在一場戰爭中,當疏散兒童的一架飛機途經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島時,找到了襲擊。飛機墜毀了,大人們都在這次空難中不幸遇難,唯有一飛機的孩子僥倖生存。

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在島上的冒險生活,這看似平靜的開局沒有延續。故事的一路發展出乎了所有讀者的預料,讀者被故事的情節所震驚也被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面貌而震驚。

島上的孩子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十二歲的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拉夫爾,有著一頭耀眼金髮的他舉止優雅、自信樂觀。()初至荒島,半長大的他為脫離了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狂,與此同時面對大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吹響了海螺,成為了這群孩子的領袖。延續著文明社會的秩序,孩子們以自己對於民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的規則秩序,開始了短暫的和平相處。

然而隨著唱詩班在傑克的帶領下一次次和野獸進行血腥地廝殺並獲得勝利之後,原本不屬於這個年紀孩子的獸性本能開始膨脹。人類千年積累下來的社會文明不禁推敲,在數次打獵之後就開始喪失,小島上的和平也在漸漸被打亂。人類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瞬間崩潰,因為在它裡面,是千年不變的人性。

“海螺”和“蠅王”是文章當中兩個相對的意象。海螺能將所有的人彙集到一起。海螺被作為一種文明的象徵,出於對吹響海螺人的崇拜,拉爾夫被選為頭頭,並制定了一個規則,只有持海螺的人才能發言。也許規則在短時間內能夠得以執行的原因,不過是因為剛從文明世界出來的孩子,懲罰的恐懼還在迫使他們遵守。然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蠅王”的神秘出現打破了平靜。“蠅王”即蒼蠅之王,源于希伯萊語Baalzebub,在《聖經》中“Baal”被當作“萬惡之首”,在英語中,“蠅王”是污穢物之王,也是醜惡靈魂的同義詞。蠅王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象徵,那麼蠅王究竟是何物?

懷著這個好奇繼續閱讀,我們發現有一個人也像我們一般在探究這個問題。他是“西蒙”。當感到恐懼的孩子們為“野獸”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西蒙這個“瘦小卻挺有精神”的小孩發現了所謂“野獸大概就是我們自己”的真理,卻遭到了眾人的唾駡。為了弄清“野獸”的真相,他決定到山頂看個究竟,在中途休息時偶見被當做貢品的爬滿蒼蠅的野豬頭。神情恍惚中,西蒙仿佛看見一個碩大的蒼蠅之王對他說明了“野獸”作為人性的一部分,並預言了他會被眾人殺死的下場。到了山頂,西蒙發現大家所畏懼的“野獸”其實是一個飛行員的屍體,於是不顧虛弱的身體下山去告訴大家,卻被眾人誤認為是“野獸”而殺害。

孩子們殺死了唯一一個瞭解真相的人,西蒙之死也是真理之死。對西蒙的謀殺,是孩子們內心“惡”膨脹的必然結果,標誌著他們道德良知的毀滅。在他們看來,蛇、水中怪獸、空中來的怪獸,甚至他們追逐的野豬,都是“野獸”,他們甚至把已經變得邪惡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獸,所以他們毫不顧忌地將西蒙殺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墮落和獨立人格的喪失使這群孩子經受了最為深重的打擊,野獸“的預言得到了證明。接下去的發展就更像是一部恐怖電影。暴力猶如細菌傳染一般在孩子們間蔓延。

隨著打獵的進行,傑克帶領獵人們跳舞並重複單調的歌詞、無法停止的狂歡、西蒙被殺後孩子們集體的舞蹈,都像是宗教早期的萌生。人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產生本能的恐懼,從而祈求通過對動物以及未知事物的崇拜來祈求自身的平安。

哲學家告訴我們,人性在本來不可分的意義上統合以下三重屬性。即:人性第一層:生物性,偏於惡;人性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而有之;人性第三層:精神性,偏於善。這篇小說也被很多讀者認為是在崇尚”性本惡“的理論,開始在我看來不過是告訴人們適者生存的規則罷了。打獵、吃肉不過是人們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追求。

在一個更黑暗的時期到來之前,拉爾夫終於還是盼來了救援的船隻。”文明“終於的再次到來無疑是對小島上”野蠻“文化的一次衝擊,”希望“再次降臨。文明的進化亦或是退化,也許只是根據環境相對而言罷了。

拉爾夫最關心的怎麼獲救,堅持著要升起一堆火,堅信只有火才能讓他們獲救,他還講究文明,講究衛生,理智。而傑克則是嗜血,只想著要打獵,要有肉吃。而火的重要性他卻沒有意識到。豬崽子和羅傑是分別跟在拉爾夫和傑克身邊的,他們也構成了兩個極端。豬崽子出身于下層,常發氣喘病,身胖體弱,但是他卻思想成熟,十分善良。而羅傑始終是忠實於傑克的,他幫著傑克完成他的種種雄心。其中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歡的是西蒙。他雖然很靦腆但是很聰明很善良。他看得到人本身的邪惡。但是孩子們卻把他叫做“瘋子”。當西蒙發現實情時不管自己在發病就爬下山想去告訴他們,而孩子們卻把他當做野獸活活打死。還有那些被稱為小傢伙的六歲上下的孩子們。其實的帕西佛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座島上,他還牢記著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電話號碼,但是之一切只是在文明的世界中存在,在這個沒有法律和員警保護的孤島上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小說的最後,帕西佛爾墮落為一個連自己的名字的記不起的野蠻人。

最後的最後,大家的童心都已不復存在。多多少少他們都殺過人,他們的雙手早已不乾淨。文中貫穿全文的野獸,其實西蒙早已知道“大概野獸就是咱們自己”所有所謂想出來的野獸還是空中來的野獸都只是突出真正的野獸其實是人本身,人獸性的發作。這就是人性的黑暗。


蠅王讀後感(二)

《蠅王》(LordoftheFiles)的作者威廉戈爾丁(WilliamGolding)生於1911年英國,是198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小說情節並不複雜,描述的是在未來的一場核戰爭中,一架載著一群被疏散的男孩的飛機被擊落,倖存的孩子落到一座美麗的珊瑚島上,最終這些來自文明社會的孩子一步步蛻變成了野蠻人。

作者經歷過二戰,殘酷的戰爭使作者深刻認識到“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他也正是通過這部作品來闡述這一事實。全書通過對孩子們臆想出的海裡的野獸、空中的野獸的描述,反映出真正的野獸其實就來自人本身,就是人的獸性發作。書中的孩子們一開始代表的是純淨、天真,代表的是文明、理智,但是在環境的逼迫下,在臆想的“野獸”擠壓下,日趨瘋狂和野蠻,在殺害了自己的同伴後文明的防線徹底崩潰了,童真和美好喪失了。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些先賢聖哲的作品離我們漸行漸遠,可是人性的本質卻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我們放棄原則和操守,向臆想的“野獸”低頭,文明社會的規範有時顯得那樣蒼白無力。在故事的結尾孩子們得救了,要回歸文明社會了,主人公哭了。回歸了文明社會就得到救贖了嗎?我看未必,真正的救贖在哪兒?我說不清。


蠅王讀後感(三)

《蠅王》是一本以孩子為主角的書,但卻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這是一本寫給大人看的書,荒島上的兒童世界只是現實生活中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影。故事的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世界,在一場戰爭中,當疏散兒童的一架飛機途經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島時,找到了襲擊。飛機墜毀了,大人們都在這次空難中不幸遇難,唯有一飛機的孩子僥倖生存。

在沒有大人的情況下,孩子們開始了在島上的冒險生活,這看似平靜的開局沒有延續。故事的一路發展出乎了所有讀者的預料,讀者被故事的情節所震驚也被故事所揭示的人性面貌而震驚。

島上的孩子中最突出的要算是十二歲的英國海軍司令的兒子——拉夫爾,有著一頭耀眼金髮的他舉止優雅、自信樂觀。()初至荒島,半長大的他為脫離了大人的管制獲得自由而欣喜若狂,與此同時面對大批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吹響了海螺,成為了這群孩子的領袖。延續著文明社會的秩序,孩子們以自己對於民主的理解,建立起一系列的規則秩序,開始了短暫的和平相處。

然而隨著唱詩班在傑克的帶領下一次次和野獸進行血腥地廝殺並獲得勝利之後,原本不屬於這個年紀孩子的獸性本能開始膨脹。人類千年積累下來的社會文明不禁推敲,在數次打獵之後就開始喪失,小島上的和平也在漸漸被打亂。人類千年的文明可以在瞬間崩潰,因為在它裡面,是千年不變的人性。

“海螺”和“蠅王”是文章當中兩個相對的意象。海螺能將所有的人彙集到一起。海螺被作為一種文明的象徵,出於對吹響海螺人的崇拜,拉爾夫被選為頭頭,並制定了一個規則,只有持海螺的人才能發言。也許規則在短時間內能夠得以執行的原因,不過是因為剛從文明世界出來的孩子,懲罰的恐懼還在迫使他們遵守。然而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下“蠅王”的神秘出現打破了平靜。“蠅王”即蒼蠅之王,源于希伯萊語Baalzebub,在《聖經》中“Baal”被當作“萬惡之首”,在英語中,“蠅王”是污穢物之王,也是醜惡靈魂的同義詞。蠅王似乎只是一個模糊的象徵,那麼蠅王究竟是何物?

懷著這個好奇繼續閱讀,我們發現有一個人也像我們一般在探究這個問題。他是“西蒙”。當感到恐懼的孩子們為“野獸”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西蒙這個“瘦小卻挺有精神”的小孩發現了所謂“野獸大概就是我們自己”的真理,卻遭到了眾人的唾駡。為了弄清“野獸”的真相,他決定到山頂看個究竟,在中途休息時偶見被當做貢品的爬滿蒼蠅的野豬頭。神情恍惚中,西蒙仿佛看見一個碩大的蒼蠅之王對他說明了“野獸”作為人性的一部分,並預言了他會被眾人殺死的下場。到了山頂,西蒙發現大家所畏懼的“野獸”其實是一個飛行員的屍體,於是不顧虛弱的身體下山去告訴大家,卻被眾人誤認為是“野獸”而殺害。

孩子們殺死了唯一一個瞭解真相的人,西蒙之死也是真理之死。對西蒙的謀殺,是孩子們內心“惡”膨脹的必然結果,標誌著他們道德良知的毀滅。在他們看來,蛇、水中怪獸、空中來的怪獸,甚至他們追逐的野豬,都是“野獸”,他們甚至把已經變得邪惡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獸,所以他們毫不顧忌地將西蒙殺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墮落和獨立人格的喪失使這群孩子經受了最為深重的打擊,野獸“的預言得到了證明。接下去的發展就更像是一部恐怖電影。暴力猶如細菌傳染一般在孩子們間蔓延。

隨著打獵的進行,傑克帶領獵人們跳舞並重複單調的歌詞、無法停止的狂歡、西蒙被殺後孩子們集體的舞蹈,都像是宗教早期的萌生。人在無法改變的環境中,產生本能的恐懼,從而祈求通過對動物以及未知事物的崇拜來祈求自身的平安。

哲學家告訴我們,人性在本來不可分的意義上統合以下三重屬性。即:人性第一層:生物性,偏於惡;人性第二層:社會性,善惡兼而有之;人性第三層:精神性,偏於善。這篇小說也被很多讀者認為是在崇尚”性本惡“的理論,開始在我看來不過是告訴人們適者生存的規則罷了。打獵、吃肉不過是人們生存下去的一種本能追求。

在一個更黑暗的時期到來之前,拉爾夫終於還是盼來了救援的船隻。”文明“終於的再次到來無疑是對小島上”野蠻“文化的一次衝擊,”希望“再次降臨。文明的進化亦或是退化,也許只是根據環境相對而言罷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