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一)

古人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著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托。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說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

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希望他們變成我想像中的幼兒——“小大人”,

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著“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著“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著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物件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著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
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準來說,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著李老師的文字,感悟著他的心靈,回憶著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現在,
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幼兒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
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二)

只有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並遵循一些生活規則時,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認為他是一個守紀律的人。這樣的紀律具有靈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採用。但它包含一個偉大的教育原則,它不同於舊式教育裡那種絕對的,不容辯駁的高壓政策下的“不許動”的原則。

心得:

這一段話給我的教學路程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回顧自己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曾想“約束”孩子。當孩子們說話時覺得他們太吵了,希望他們安靜。可是這種“約束”對孩子們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們想說的、想做的欲望卻更強烈。因為在此時我是“主人”,而孩子們是“服從者”。

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外人強加的,所以孩子們的安靜時一時的,只要我一離開,他們便會很快的開始交談起來。

當我接觸蒙氏教育,開始瞭解蒙氏時,尤其當我閱讀了這段話語之後,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讓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規則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讓他成為教室的主人。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忘記那些“不許動”的原則,因為這種“不許動”的背後,隱藏的是孩子們那種強烈的“我要動”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麼活動,我們都應該讓孩子去動,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這時孩子們“安靜”了,有秩序了,這是孩子們自己的紀律。在自由之後所獲得的紀律。

所以這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稚園教師讀書筆記(三)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爭吵,有利於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稚園裡,爭吵、告小狀,是一種常見現象,有時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點兒小紙片兒也會爭起來,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常常是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教師這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瞭解孩子心中的世界,瞭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爭吵或鬧糾紛,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一次戶外活動,我將孩子帶到放有輪胎的教學樓頂玩滾輪胎。輪胎只有十一個,孩子卻是幾十。這時許多行動慢一點的孩子空著手跑過來找我說:“琨琨、星星有輪胎都不讓我玩”,我笑著說:“是嗎?想個好辦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辦法吧!”有的孩子聽我這麼一說,就跑去從別人手上奪,力量強的仍能玩著,弱一點的便被奪走了。這時不斷有“老師,某某搶我的輪胎”的叫聲,琨琨也跑過來大聲叫著:“老師,雨桐把我的輪胎搶去了!”雨桐小小的個子,敢奪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說:“他玩好了,都流汗了。”琨琨不服氣地說:“我沒玩好,還要玩!”雨桐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時有孩子喊“老師,有人打架了”其實,從我對他們說“想個好辦法”時我就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只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交往能力,有意讓他們自己去玩到輪胎。當看他倆爭執不下,才決定去處理的。我心平氣和地問:“雨桐,你為什麼搶琨琨的玩具?”雨桐見我先讓他解釋理由,就得意地說:“老師,你看琨琨玩得頭上都出汗了,還不讓我玩玩。”接著我又用商量的口氣對雨桐說:“雨桐,琨琨和你一起玩好不?”這時雨桐想將輪胎送給老師,老師接過輪胎做了個向他們方向滾的動作,倆孩子“咯咯”笑著追輪胎去了。

在對幼兒施教時,教師常常會發現,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於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於幼兒詞彙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語言的情景性較強;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於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詞語統統用“打”來代替,從而誇大了事實。如上例中,雨桐和琨琨本來只是爭吵,可一幼兒卻向老師報告他們“打架”了。這種誇大事實的現象在幼兒中是常見的,多是由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造成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兒分組洗手,準備吃午飯。這時,洗手間傳出了哭聲和叫聲。原來,健健將水刷到了小嵐的頸膊裡,把衣服給弄濕了一片。只聽小嵐說“我給老師說,你把我的衣服弄濕了。”健健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又不是故意的。”小嵐邊哭邊說:“你看見了,是邊笑邊弄的!”這時,瀲瀲走過來了,邊用手絹給小嵐擦眼淚邊說:“小嵐別哭了,健健不是故意將你的衣服弄濕的,一會讓他給你說對不起。走,咱們去吃飯吧。”老師看到這一情景,沒有去干涉,因為孩子們自己已經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了。這時,我找了一條幹毛巾,悄悄交給健健,讓他主動給小嵐道歉並把幹毛巾墊在小嵐的濕衣領裡。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兒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幼兒的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但是是很可貴的。在上述事例中,教師只是在認真觀察分析的情況下,對幼兒給予了不露聲色的引導和幫助,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一天早鍛煉罷回活動室,孩子們都去拿小椅子準備吃早餐。貝貝突然為自己做有記號的椅子和楊軍爭吵起來:“你為什麼搶我的椅子,這個是我的。給我!”楊軍理直氣壯地說:“又不是你從家了拿來的,我先拿到的,就不給!”貝貝央求說:“是我爺爺給我刻的記號,你看。”楊軍將信將疑地看椅背上刻有“貝”的小椅子,然後還是不大情願的說:“好吧,還是還給你。”貝貝大概見楊軍沒堅持不給,就說:“現在你先坐,吃罷飯了你還我哦?”楊軍態度堅決地說:“不,給你。”貝貝也便語氣溫和地說:“我倆就坐一塊吃好嗎?”於是,兩個小朋友笑笑,一塊去取飯了。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孩子對自己心愛的東西是很感興趣的。一把小椅子應該由誰坐,在孩子心目中是有一定道德標準的,這種標準在爭吵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也正是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並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衝突,反而缺少了這種機會。所以,成人常常發現,有些幼兒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後又成了遊戲夥伴。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那樣因利益衝突而長久記恨對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開心、盡興和獲得成功。為了這種利益,孩子可以馬上發生衝突,也可以馬上和好。

如今的幼兒,很少有與人交往的機會,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孩子進了幼稚園,由於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衝突,於是其行為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表現為懦弱膽小,二是表現為有攻擊性☆禁☆行☆禁☆為。因而,幼兒間的爭吵現象不時發生。作為教師,應當通過這種現象細心地分析幼兒心理,瞭解發生爭吵和糾紛的原因,正確評判幼兒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盡可能地掌握與夥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那天,幼兒在室內自由活動時,我將新換的插塑玩具發給孩子們拼插,孩子們興奮極了,“嘩”一大箱玩具像切西瓜似的被孩子們瓜分了。一會兒滿懷成就感的叫聲此起彼伏,有說“老師,您看我插的魔方”、“老師,您看我做的金箍棒”……這時,正在插汽車的森森對牛牛說:“牛牛,把你那個車輪借給我用一下好嗎?”牛牛本來正忙著擺房子,但見森森插的汽車很新鮮,忙說:“我也要做汽車。”森森見牛牛的輪子沒有用,也沒給的意思就伸手去拿了一個,突然牛牛叫起來:“我喊老師,森森搶我的車輪子了!”森森說:“你放著不用,我的汽車三個輪,用一下不行嗎?”邊說邊生氣的將輪子摔向牛牛。牛牛看見森森生氣的樣子,就說:“我倆一起做汽車行不?”說著,就將自己的玩具一下全推到森森面前。兩人一起拼起汽車來。

事實上,幼兒之間有時生生小氣兒,撅撅小嘴兒反到能緩和緩和矛盾。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幼兒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再者,幼兒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同時注意還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較差,而又處於抽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且行動帶有很大的衝動性。這些情況的存在,都需要幼兒在與同伴爭吵、鬧糾紛的矛盾中經受教育和鍛煉,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謙讓。

我覺得在幼稚園裡,爭吵、鬧糾紛,是幼兒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往往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教師,不應當簡單地充當宣判是非的法官,而應當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瞭解孩子心中的世界,瞭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由此可見,孩子們爭吵、鬧糾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毫無根據的強行阻止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語。教師要想避免這種急不擇言、簡單從事的做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採取適當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於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元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摸氣球的競賽,並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摸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後,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並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鬆、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繫。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繫”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小學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採用迴圈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後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綜合複現”的原則。有一位元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鐘。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後,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説明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用。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有一位元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來瞭解Tom的情況,並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資訊。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這個存在資訊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資訊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課程都有一個基本目標。那麼小學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此作了一個明確的回答,這就是“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這裡,“學生的發展”的內涵是豐富的,但是決不能被泛化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學科特徵。它應當主要地是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一個以英語作為外語教育的國度裡,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還是靠課堂。這就給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小學英語教師一直在實踐 中艱苦探索,努力在實踐 中做出了一些改進,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從總體來看,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學研究只是試圖不斷調整我們那些不恰當的教學行為,而並沒有真正觸及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即沒有真正解決制約英語教育發展的理論與理念的問題。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猶如一縷春風,向我們撲面而來。源於西方哲學思想又被認知心理學所廣泛應用的建構主義,其基本原理一經應用於課堂教學。就產生了奇跡般的效果,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也因此應運而生。

與西方以往外語教學法各種流派不同的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不僅突出強調了“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發展”的思想——這與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堅實的哲學基礎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具有聯繫性的,真正的語言能力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機械的、僵死的應答操練。離開具體情境的語句是沒有任何確定性意義的,

辨證唯物論認為,物質世界的發展總是有條件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語言知識的建構不僅需要激發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而且需要創設、呈現新的語言現象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去體悟新的語言現象及其語義和用法。

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運動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建構和發展過程是必須循序漸進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需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過程是需要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去主動探究和親歷體驗的,而不能是被動接受的。

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對於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不可能是萬能的。然而,在我們研究了《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宣導的六大理念時,競發現這六大理念無不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相關聯!這決不是一個巧合!如此說來,在我們苦思冥想如何通過改善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個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從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課外活動是教學的一種輔助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的集成和深入。因此,有效的佈置這類作業,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高。根據課外活動及英語學科的特點,佈置此類作業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英語歌曲

唱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優美的旋律能帶給人歡樂,絕大數學生喜歡唱歌。經典的英文老歌“Edelweiss”,家喻戶曉的影視名曲“My heart will go on”無不令人陶醉,而最受學生歡迎的要數流行歌曲了,S.H.E, F4一首首好聽的英語歌曲,使他們感覺新鮮、刺激。因此,學生常常使積極主動地去聽去學,自己自覺地練。所以佈置這樣的作業時要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英文歌曲,他們便經常唱,反復唱。這樣,他們能在體驗音樂美感的同時,不自覺地複習或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記憶能力和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可舉辦英文歌曲演唱會,讓學生登臺演出,體驗成功的喜悅,參與的樂趣。

(2) 英語競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長處組織各種競賽,這又是課外活動型作業的一種形式。組織此項活動可以以年級為單位,形式有英語書法比賽、聽力比賽、演講 比賽、猜詞比賽、智力問答、腦筋急轉彎等等。因此此類作業形式生動有趣,學生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準備,教師應組織評為認真評定,評出集體獎和個人獎,對學生的成績予以表彰。此項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個性,展現他們的才華。

(3) 英語角

為了給學生創造英語語言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佈置這樣的作業,即每週參加英語角活動。在學校文化氛圍較濃厚的走廊花架處設立“英語角”的活動場所,在其入口的醒目位置豎立“Welcome To Our English Conner”等標牌。這樣的佈置立刻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說英語的氛圍,給學生創立了一個模擬的口語交際與應用環境。有時侯還可以根據需要和條件邀請外籍教師來校參觀與英語角的活動。學生可以在英語角大聲背誦課文中的小詩、繞口令、兒歌;或根據老師確定的主題小組交談或是進行辯論賽。還可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自由地交流思想,交流學習。英語角的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英語知識和技能,口語交際能力大大提高了。這種語言環境的營造可使學生體會到學英語有趣,學英語有用,英語容易學。

(4) 聽英語廣播,看櫻花雨電視節目

課本的知識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周圍英語無處不在,電視裡有豐富多彩的英語節目,CCTV Channel 5的球賽轉播, CCTV Channel 6 週二的原聲影院,引人入勝的Discovery, 與中學生同步的Outlook, 還有收音機裡的英語新聞,只要我們稍加佈置和引導,這些英語就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因為學生感興趣,所以這是一類不用監督也一定會出色完成的作業形式。

(5) 英語表演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還可以佈置英語表演型作業。可讓學生自編、自演,也可以讓學生把一些經典的課本劇搬上舞臺,如學生們熟悉的童話劇《灰姑娘》《白雪公主》,還有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項鍊》《麥琪的禮物》等。學生在這項活動中自己設計臺詞、表演、動作、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等,使他們各方面的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示。

總之,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型作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英語課堂教學密切有關,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近年來,為推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學英語語篇教學越來越受到英語教學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關注。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應用于中學英語語篇教學?我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

一、What?——在語篇教學中我們應該建構什麼?

在當前的語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放在新單詞、新句式的教授上,一節課常常顧此失彼。教學目標不能達成。我在進行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關注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譬如,在引入一篇對話或短文時,教學生抓住全文的關鍵資訊:如果採用聽的方式,我會教給學生速記的方法;如果採用閱讀的形式,我會關注學生掃讀的技巧。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會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去猜測某些新單詞的意義。而在對一篇對話或短文進行歸納總結 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作為提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我認為,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解決的,應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會讓孩子們獲益終生。

二、Where?——我們的語篇教學應該建構在哪裡?

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常採用這樣三個環節:1 導——設置話題,著力於啟動與本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建構的基礎與可能,同時進行新單詞新句式的適當鋪墊(鋪墊那些會對語篇學習形成較大障礙的內容);2 聽/讀——根據技能訓練的不同要求,以聽或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能夠獨立接觸語篇的機會,讓學生對語篇獲得一個整體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引導學生借助對文本的聽或讀獲得資訊、整理資訊、轉述資訊,同時不斷驗證老師提供的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使之逐步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經驗;3 練——設置任務型的語言活動,以交流互動、有效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語言建構的情境和機會,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

三、Who?——在語篇教學中應該建構的是誰?

在語篇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建構的,不僅僅是學生,更需要教師的主動建構。

首先,教師新的角色意識的轉換。在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是教會學生語篇的人,更應該是引導學生經歷語篇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只有教師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才能在語篇教學中思考:在學習該語篇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什麼?還需要通過學習獲得什麼?在此過程中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學生還需要哪些資源?他們有多少自主學習的空間?等等。經歷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語篇教學才會真正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種解讀和理解才能使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成為建立在每一個不同教師原有教學經驗之上的內化和建構,才能真正用出“精彩”。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 “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裡,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幼兒教師讀書感悟(一)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稚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幼兒教師讀書感悟(二)

文/趙純

假期中,我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和《幼稚教育》中的部分內容,其中在“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這一章節中,包括了使幼兒成為一個很好的聽眾,讓幼兒愛說會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幼兒做好書寫準備等相關內容。以及《幼稚教育》上關於幼兒閱讀活動的案例和指導策略。其中指出幼兒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有:第一,觀察的有序性還不夠,不能很好地觀察每一頁畫面上的人物與背景,特別是與故事發展有密切關係的人物的動作、表情,因而無法理解關鍵性的故事情節。觀察過程十分依賴成人,結論也脫離不了成人的幫助;第二,思維形象具體,儘管中班幼兒已開始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慨括分類,但思維過程常常呈現一種無序化的狀態,表現在還不能將前後畫面聯繫起來形成對故事的理解,語言表達還不連貫;第三,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發展,呈現出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的趨勢,但注意的穩定性不夠,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書的基本順序與方法,常常一下翻到後面,一下又倒回前面。需通過主題鮮明、色彩感強的圖書畫面和生動有效的閱讀活動培養其注意的穩定性;第四,中班幼兒活潑好動,並富於想像,但不能很好地根據前後畫面變化的比較,用想像補充故事發展中的空間。

書中也指出針對以上特點,中班幼兒閱讀指導要點是:指導幼兒能對畫面作有序觀察並能將前後畫面聯繫起來理解故事內容;能對圖書畫面中的空白點進行合理想像並能比較閱讀內容的不同點;知道圖書中有頁碼和文字,瞭解不同符號的對應關係並願意編畫情節簡單的圖畫故事書;能大膽地表述閱讀資訊並能安靜地傾聽他人講述內容;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翻閱圖書的方法並能安靜地閱讀圖書。

(一)精選教材根據中班孩子有意注意發展的特點,我們須重視閱讀教材的合理選擇,通過主題鮮明、色彩感強的圖書畫面和生動有效的閱讀活動進一步提高幼兒閱讀的興趣,培養其注意的穩定性,從而萌發幼兒獨立閱讀的願望。

眾所周知,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影響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過難或過於簡單的內容都無法調動幼兒閱讀的興趣。尤其對於中班孩子而言,他們雖然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仍然對成人有著很大的依賴性。這與他們當前的認知水準和閱讀能力是有密切關係的。因此,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更加用心地瞭解孩子閱讀的現狀和愛好,並精心挑選合適的閱讀材料,這樣才能進一步有效地激發孩子繼續閱讀的興趣,並逐漸過渡到幼兒獨立自主地完成簡單的閱讀過程。

(二)巧設提問提問,是成人與孩子共同閱讀並交流互動的重要途徑之一。缺少了有效的交流,就無法瞭解孩子的閱讀需求與現狀,更無法推動孩子繼續閱讀與思考。因此,在各類閱讀活動中,提問的設計始終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對於中班孩子而言,怎樣的提問才是最為有效的呢?

為了更好的發揮幼兒閱讀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營造具有活力的閱讀教學氛圍,同時更為了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思維的習慣,教師在幼兒進入中班後期,不妨嘗試讓幼兒學會提問,如:在共同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幼兒說說“你還有什麼看不懂的?”“你還想知道些什麼?”然後順著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以點帶面,鼓勵其他幼兒來解答問題,這樣即能有效地激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融洽幼兒間的關係,又能引發幼兒進一步閱讀的願望。

書中還指出,在設計提問時,必須注意幼兒個體的差異。幼兒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想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師就應在活動中設計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提問,使全體幼兒都有表達思想,表現自己的機會。尤其在中班年齡階段,如果能給孩子更多的表現機會,會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三)善用媒體媒體是傳遞資訊和承載知識的工具,教學媒體是輔助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技術手段。傳統的教學媒體是指相對于現代以電腦為基礎的其他媒體——幻燈、投影、視聽設備、語言實驗室等。媒體與教學的融合,構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教學中,如果不採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則教學品質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往往容易回到“以教師為中心”的境況,孩子的學習依託教材,靠教師灌輸獲得知識,孩子缺乏積極主動的狀態,師生關係也無法達到交互作用的境界,更談不上發展幼兒的個性。教學技術媒體的使用,則能幫助教師教學更直觀、生動、形象,有助於幼兒理解和感受,並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大大拓展教學的領域。

(四)拓寬管道閱讀活動絕不僅僅單指圖畫書的閱讀,其實在日常活動中,處處可見值得提供給幼兒閱讀的材料。

1、生活中閱讀如果說小班階段,我們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和興趣,會更多的選用圖畫書作為閱讀的材料,那麼到了中班時期,我們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閱讀的不同材料,以進一步豐富孩子的閱讀感受,從而幫助孩子積累更多更有效的閱讀方法。()如:我們為説明中班孩子積累符號轉譯的經驗,不妨鼓勵孩子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各類符號,製作成圖書,提供孩子閱讀並共同破譯符號意義;再如,我們為了幫助孩子學會有序閱讀,並將書面知識轉換為實踐方法,不妨提供孩子一些簡單的折紙圖書閱讀,或是自製一些更適合孩子閱讀的小製作步驟圖,使孩子能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積累圖畫書中所沒有的有效經驗;另外,一些熟悉的廣告畫、公益宣傳畫和路牌等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編制,提供給中班孩子進行閱讀,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拓展幼兒閱讀的管道。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的是:在開展這類閱讀活動時,一定要把握好難易程度,以幼兒的當前需要為條件,以幼兒的現有認知水準和閱讀能力為基礎,進行有的放矢的選用。這樣才能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2、家園合作閱讀家園合作拓寬管道閱讀即組織家長參與幼稚園的閱讀教育活動,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親子閱讀教育,從而使家園閱讀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幼兒閱讀興趣的萌發、閱讀習慣的養成。

對幼兒而言,家長參與閱讀活動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和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對家長而言,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能瞭解自己孩子閱讀興趣、方式和特點等,還可以進一步瞭解幼稚園的閱讀教育情況,並在教師指導下獲得如何觀察與指導孩子閱讀的方法。

親子閱讀指導,讓家長學會了真正關注幼兒的閱讀興趣,尊重幼兒的閱讀能力,傾聽幼兒的閱讀心聲,欣賞幼兒的閱讀表現,成為了孩子貼心的閱讀夥伴,家園合作促進孩子在閱讀活動中生動活潑的發展。

總之,中班幼兒閱讀活動指導是在“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下開展的。教師遵循幼兒的學習興趣、需要和特點,為幼兒精選教材、巧設提問、善用媒體、拓寬管道等,幫助幼兒觀察、理解閱讀內容,掌握閱讀方法等,幼兒在閱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同時,教師作為幼兒閱讀學習過程中的啟發者、指導者,合作者,目的是讓每位元幼兒都成為閱讀活動的主人,使之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快樂,實現閱讀能力自我提升和習慣的自我養成,成為真正的自主閱讀者。

不管什麼時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當他成為自己的主人時,老師只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就能很好的發展。


幼稚園教師讀書筆記(三)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爭吵,有利於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稚園裡,爭吵、告小狀,是一種常見現象,有時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點兒小紙片兒也會爭起來,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常常是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教師這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瞭解孩子心中的世界,瞭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爭吵或鬧糾紛,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一次戶外活動,我將孩子帶到放有輪胎的教學樓頂玩滾輪胎。輪胎只有十一個,孩子卻是幾十。這時許多行動慢一點的孩子空著手跑過來找我說:“琨琨、星星有輪胎都不讓我玩”,我笑著說:“是嗎?想個好辦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辦法吧!”有的孩子聽我這麼一說,就跑去從別人手上奪,力量強的仍能玩著,弱一點的便被奪走了。這時不斷有“老師,某某搶我的輪胎”的叫聲,琨琨也跑過來大聲叫著:“老師,雨桐把我的輪胎搶去了!”雨桐小小的個子,敢奪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說:“他玩好了,都流汗了。”琨琨不服氣地說:“我沒玩好,還要玩!”雨桐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時有孩子喊“老師,有人打架了”其實,從我對他們說“想個好辦法”時我就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只是為了鍛煉孩子們的交往能力,有意讓他們自己去玩到輪胎。當看他倆爭執不下,才決定去處理的。我心平氣和地問:“雨桐,你為什麼搶琨琨的玩具?”雨桐見我先讓他解釋理由,就得意地說:“老師,你看琨琨玩得頭上都出汗了,還不讓我玩玩。”接著我又用商量的口氣對雨桐說:“雨桐,琨琨和你一起玩好不?”這時雨桐想將輪胎送給老師,老師接過輪胎做了個向他們方向滾的動作,倆孩子“咯咯”笑著追輪胎去了。

在對幼兒施教時,教師常常會發現,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於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於幼兒詞彙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語言的情景性較強;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於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詞語統統用“打”來代替,從而誇大了事實。如上例中,雨桐和琨琨本來只是爭吵,可一幼兒卻向老師報告他們“打架”了。這種誇大事實的現象在幼兒中是常見的,多是由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造成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兒分組洗手,準備吃午飯。這時,洗手間傳出了哭聲和叫聲。原來,健健將水刷到了小嵐的頸膊裡,把衣服給弄濕了一片。只聽小嵐說“我給老師說,你把我的衣服弄濕了。”健健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又不是故意的。”小嵐邊哭邊說:“你看見了,是邊笑邊弄的!”這時,瀲瀲走過來了,邊用手絹給小嵐擦眼淚邊說:“小嵐別哭了,健健不是故意將你的衣服弄濕的,一會讓他給你說對不起。走,咱們去吃飯吧。”老師看到這一情景,沒有去干涉,因為孩子們自己已經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了。這時,我找了一條幹毛巾,悄悄交給健健,讓他主動給小嵐道歉並把幹毛巾墊在小嵐的濕衣領裡。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幼兒年齡雖小,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他們之所以發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幼兒的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但是是很可貴的。在上述事例中,教師只是在認真觀察分析的情況下,對幼兒給予了不露聲色的引導和幫助,這樣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一天早鍛煉罷回活動室,孩子們都去拿小椅子準備吃早餐。貝貝突然為自己做有記號的椅子和楊軍爭吵起來:“你為什麼搶我的椅子,這個是我的。給我!”楊軍理直氣壯地說:“又不是你從家了拿來的,我先拿到的,就不給!”貝貝央求說:“是我爺爺給我刻的記號,你看。”楊軍將信將疑地看椅背上刻有“貝”的小椅子,然後還是不大情願的說:“好吧,還是還給你。”貝貝大概見楊軍沒堅持不給,就說:“現在你先坐,吃罷飯了你還我哦?”楊軍態度堅決地說:“不,給你。”貝貝也便語氣溫和地說:“我倆就坐一塊吃好嗎?”於是,兩個小朋友笑笑,一塊去取飯了。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幼兒之間的爭吵和糾紛,是幼兒人際交往中產生矛盾的表現。孩子對自己心愛的東西是很感興趣的。一把小椅子應該由誰坐,在孩子心目中是有一定道德標準的,這種標準在爭吵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也正是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並在觀察學習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孩子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衝突,反而缺少了這種機會。所以,成人常常發現,有些幼兒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後又成了遊戲夥伴。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那樣因利益衝突而長久記恨對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開心、盡興和獲得成功。為了這種利益,孩子可以馬上發生衝突,也可以馬上和好。

如今的幼兒,很少有與人交往的機會,缺乏與同伴交往的經驗。孩子進了幼稚園,由於環境的變化和交往經驗的缺乏,必然會產生人際衝突,於是其行為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表現為懦弱膽小,二是表現為有攻擊性☆禁☆行☆禁☆為。因而,幼兒間的爭吵現象不時發生。作為教師,應當通過這種現象細心地分析幼兒心理,瞭解發生爭吵和糾紛的原因,正確評判幼兒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盡可能地掌握與夥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那天,幼兒在室內自由活動時,我將新換的插塑玩具發給孩子們拼插,孩子們興奮極了,“嘩”一大箱玩具像切西瓜似的被孩子們瓜分了。一會兒滿懷成就感的叫聲此起彼伏,有說“老師,您看我插的魔方”、“老師,您看我做的金箍棒”……這時,正在插汽車的森森對牛牛說:“牛牛,把你那個車輪借給我用一下好嗎?”牛牛本來正忙著擺房子,但見森森插的汽車很新鮮,忙說:“我也要做汽車。”森森見牛牛的輪子沒有用,也沒給的意思就伸手去拿了一個,突然牛牛叫起來:“我喊老師,森森搶我的車輪子了!”森森說:“你放著不用,我的汽車三個輪,用一下不行嗎?”邊說邊生氣的將輪子摔向牛牛。牛牛看見森森生氣的樣子,就說:“我倆一起做汽車行不?”說著,就將自己的玩具一下全推到森森面前。兩人一起拼起汽車來。

事實上,幼兒之間有時生生小氣兒,撅撅小嘴兒反到能緩和緩和矛盾。很多時候都是由於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幼兒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再者,幼兒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同時注意還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較差,而又處於抽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假思索就行動,且行動帶有很大的衝動性。這些情況的存在,都需要幼兒在與同伴爭吵、鬧糾紛的矛盾中經受教育和鍛煉,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謙讓。

我覺得在幼稚園裡,爭吵、鬧糾紛,是幼兒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往往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利於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教師,不應當簡單地充當宣判是非的法官,而應當通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瞭解孩子心中的世界,瞭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二、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

三、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得到培養

四、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可以學習自我控制和謙讓。

由此可見,孩子們爭吵、鬧糾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毫無根據的強行阻止和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批語。教師要想避免這種急不擇言、簡單從事的做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採取適當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於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元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摸氣球的競賽,並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摸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後,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並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鬆、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繫。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繫”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小學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採用迴圈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後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綜合複現”的原則。有一位元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鐘。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後,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説明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用。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有一位元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來瞭解Tom的情況,並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資訊。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這個存在資訊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資訊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課程都有一個基本目標。那麼小學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此作了一個明確的回答,這就是“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這裡,“學生的發展”的內涵是豐富的,但是決不能被泛化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學科特徵。它應當主要地是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一個以英語作為外語教育的國度裡,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還是靠課堂。這就給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小學英語教師一直在實踐 中艱苦探索,努力在實踐 中做出了一些改進,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從總體來看,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學研究只是試圖不斷調整我們那些不恰當的教學行為,而並沒有真正觸及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即沒有真正解決制約英語教育發展的理論與理念的問題。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猶如一縷春風,向我們撲面而來。源於西方哲學思想又被認知心理學所廣泛應用的建構主義,其基本原理一經應用於課堂教學。就產生了奇跡般的效果,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也因此應運而生。

與西方以往外語教學法各種流派不同的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不僅突出強調了“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發展”的思想——這與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堅實的哲學基礎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具有聯繫性的,真正的語言能力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機械的、僵死的應答操練。離開具體情境的語句是沒有任何確定性意義的,

辨證唯物論認為,物質世界的發展總是有條件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語言知識的建構不僅需要激發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而且需要創設、呈現新的語言現象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去體悟新的語言現象及其語義和用法。

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運動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建構和發展過程是必須循序漸進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需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過程是需要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去主動探究和親歷體驗的,而不能是被動接受的。

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對於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不可能是萬能的。然而,在我們研究了《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宣導的六大理念時,競發現這六大理念無不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相關聯!這決不是一個巧合!如此說來,在我們苦思冥想如何通過改善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個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從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課外活動是教學的一種輔助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的集成和深入。因此,有效的佈置這類作業,有助於教學品質的提高。根據課外活動及英語學科的特點,佈置此類作業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英語歌曲

唱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優美的旋律能帶給人歡樂,絕大數學生喜歡唱歌。經典的英文老歌“Edelweiss”,家喻戶曉的影視名曲“My heart will go on”無不令人陶醉,而最受學生歡迎的要數流行歌曲了,S.H.E, F4一首首好聽的英語歌曲,使他們感覺新鮮、刺激。因此,學生常常使積極主動地去聽去學,自己自覺地練。所以佈置這樣的作業時要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英文歌曲,他們便經常唱,反復唱。這樣,他們能在體驗音樂美感的同時,不自覺地複習或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記憶能力和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可舉辦英文歌曲演唱會,讓學生登臺演出,體驗成功的喜悅,參與的樂趣。

(2) 英語競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長處組織各種競賽,這又是課外活動型作業的一種形式。組織此項活動可以以年級為單位,形式有英語書法比賽、聽力比賽、演講 比賽、猜詞比賽、智力問答、腦筋急轉彎等等。因此此類作業形式生動有趣,學生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準備,教師應組織評為認真評定,評出集體獎和個人獎,對學生的成績予以表彰。此項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個性,展現他們的才華。

(3) 英語角

為了給學生創造英語語言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佈置這樣的作業,即每週參加英語角活動。在學校文化氛圍較濃厚的走廊花架處設立“英語角”的活動場所,在其入口的醒目位置豎立“Welcome To Our English Conner”等標牌。這樣的佈置立刻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說英語的氛圍,給學生創立了一個模擬的口語交際與應用環境。有時侯還可以根據需要和條件邀請外籍教師來校參觀與英語角的活動。學生可以在英語角大聲背誦課文中的小詩、繞口令、兒歌;或根據老師確定的主題小組交談或是進行辯論賽。還可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自由地交流思想,交流學習。英語角的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英語知識和技能,口語交際能力大大提高了。這種語言環境的營造可使學生體會到學英語有趣,學英語有用,英語容易學。

(4) 聽英語廣播,看櫻花雨電視節目

課本的知識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周圍英語無處不在,電視裡有豐富多彩的英語節目,CCTV Channel 5的球賽轉播, CCTV Channel 6 週二的原聲影院,引人入勝的Discovery, 與中學生同步的Outlook, 還有收音機裡的英語新聞,只要我們稍加佈置和引導,這些英語就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因為學生感興趣,所以這是一類不用監督也一定會出色完成的作業形式。

(5) 英語表演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還可以佈置英語表演型作業。可讓學生自編、自演,也可以讓學生把一些經典的課本劇搬上舞臺,如學生們熟悉的童話劇《灰姑娘》《白雪公主》,還有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項鍊》《麥琪的禮物》等。學生在這項活動中自己設計臺詞、表演、動作、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等,使他們各方面的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示。

總之,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型作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英語課堂教學密切有關,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近年來,為推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學英語語篇教學越來越受到英語教學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關注。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應用于中學英語語篇教學?我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

一、What?——在語篇教學中我們應該建構什麼?

在當前的語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放在新單詞、新句式的教授上,一節課常常顧此失彼。教學目標不能達成。我在進行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關注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譬如,在引入一篇對話或短文時,教學生抓住全文的關鍵資訊:如果採用聽的方式,我會教給學生速記的方法;如果採用閱讀的形式,我會關注學生掃讀的技巧。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會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去猜測某些新單詞的意義。而在對一篇對話或短文進行歸納總結 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字作為提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我認為,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解決的,應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會讓孩子們獲益終生。

二、Where?——我們的語篇教學應該建構在哪裡?

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常採用這樣三個環節:1 導——設置話題,著力於啟動與本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建構的基礎與可能,同時進行新單詞新句式的適當鋪墊(鋪墊那些會對語篇學習形成較大障礙的內容);2 聽/讀——根據技能訓練的不同要求,以聽或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能夠獨立接觸語篇的機會,讓學生對語篇獲得一個整體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引導學生借助對文本的聽或讀獲得資訊、整理資訊、轉述資訊,同時不斷驗證老師提供的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使之逐步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經驗;3 練——設置任務型的語言活動,以交流互動、有效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語言建構的情境和機會,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

三、Who?——在語篇教學中應該建構的是誰?

在語篇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建構的,不僅僅是學生,更需要教師的主動建構。

首先,教師新的角色意識的轉換。在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是教會學生語篇的人,更應該是引導學生經歷語篇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只有教師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才能在語篇教學中思考:在學習該語篇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什麼?還需要通過學習獲得什麼?在此過程中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學生還需要哪些資源?他們有多少自主學習的空間?等等。經歷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語篇教學才會真正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種解讀和理解才能使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成為建立在每一個不同教師原有教學經驗之上的內化和建構,才能真正用出“精彩”。


英語教師讀書筆記(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 “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繫。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裡,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幼兒教師讀書感悟(一)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稚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持、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幼兒教師讀書感悟(二)

文/趙純

假期中,我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和《幼稚教育》中的部分內容,其中在“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這一章節中,包括了使幼兒成為一個很好的聽眾,讓幼兒愛說會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幼兒做好書寫準備等相關內容。以及《幼稚教育》上關於幼兒閱讀活動的案例和指導策略。其中指出幼兒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有:第一,觀察的有序性還不夠,不能很好地觀察每一頁畫面上的人物與背景,特別是與故事發展有密切關係的人物的動作、表情,因而無法理解關鍵性的故事情節。觀察過程十分依賴成人,結論也脫離不了成人的幫助;第二,思維形象具體,儘管中班幼兒已開始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慨括分類,但思維過程常常呈現一種無序化的狀態,表現在還不能將前後畫面聯繫起來形成對故事的理解,語言表達還不連貫;第三,中班孩子的有意注意在逐步發展,呈現出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的趨勢,但注意的穩定性不夠,部分孩子仍未掌握翻書的基本順序與方法,常常一下翻到後面,一下又倒回前面。需通過主題鮮明、色彩感強的圖書畫面和生動有效的閱讀活動培養其注意的穩定性;第四,中班幼兒活潑好動,並富於想像,但不能很好地根據前後畫面變化的比較,用想像補充故事發展中的空間。

書中也指出針對以上特點,中班幼兒閱讀指導要點是:指導幼兒能對畫面作有序觀察並能將前後畫面聯繫起來理解故事內容;能對圖書畫面中的空白點進行合理想像並能比較閱讀內容的不同點;知道圖書中有頁碼和文字,瞭解不同符號的對應關係並願意編畫情節簡單的圖畫故事書;能大膽地表述閱讀資訊並能安靜地傾聽他人講述內容;指導幼兒掌握正確翻閱圖書的方法並能安靜地閱讀圖書。

(一)精選教材根據中班孩子有意注意發展的特點,我們須重視閱讀教材的合理選擇,通過主題鮮明、色彩感強的圖書畫面和生動有效的閱讀活動進一步提高幼兒閱讀的興趣,培養其注意的穩定性,從而萌發幼兒獨立閱讀的願望。

眾所周知,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影響孩子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過難或過於簡單的內容都無法調動幼兒閱讀的興趣。尤其對於中班孩子而言,他們雖然已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仍然對成人有著很大的依賴性。這與他們當前的認知水準和閱讀能力是有密切關係的。因此,這一階段,教師應該更加用心地瞭解孩子閱讀的現狀和愛好,並精心挑選合適的閱讀材料,這樣才能進一步有效地激發孩子繼續閱讀的興趣,並逐漸過渡到幼兒獨立自主地完成簡單的閱讀過程。

(二)巧設提問提問,是成人與孩子共同閱讀並交流互動的重要途徑之一。缺少了有效的交流,就無法瞭解孩子的閱讀需求與現狀,更無法推動孩子繼續閱讀與思考。因此,在各類閱讀活動中,提問的設計始終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對於中班孩子而言,怎樣的提問才是最為有效的呢?

為了更好的發揮幼兒閱讀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營造具有活力的閱讀教學氛圍,同時更為了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思維的習慣,教師在幼兒進入中班後期,不妨嘗試讓幼兒學會提問,如:在共同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幼兒說說“你還有什麼看不懂的?”“你還想知道些什麼?”然後順著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以點帶面,鼓勵其他幼兒來解答問題,這樣即能有效地激發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融洽幼兒間的關係,又能引發幼兒進一步閱讀的願望。

書中還指出,在設計提問時,必須注意幼兒個體的差異。幼兒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想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師就應在活動中設計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提問,使全體幼兒都有表達思想,表現自己的機會。尤其在中班年齡階段,如果能給孩子更多的表現機會,會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三)善用媒體媒體是傳遞資訊和承載知識的工具,教學媒體是輔助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技術手段。傳統的教學媒體是指相對于現代以電腦為基礎的其他媒體——幻燈、投影、視聽設備、語言實驗室等。媒體與教學的融合,構成一種特定的教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教學中,如果不採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則教學品質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往往容易回到“以教師為中心”的境況,孩子的學習依託教材,靠教師灌輸獲得知識,孩子缺乏積極主動的狀態,師生關係也無法達到交互作用的境界,更談不上發展幼兒的個性。教學技術媒體的使用,則能幫助教師教學更直觀、生動、形象,有助於幼兒理解和感受,並極大的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大大拓展教學的領域。

(四)拓寬管道閱讀活動絕不僅僅單指圖畫書的閱讀,其實在日常活動中,處處可見值得提供給幼兒閱讀的材料。

1、生活中閱讀如果說小班階段,我們為了更好的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的習慣和興趣,會更多的選用圖畫書作為閱讀的材料,那麼到了中班時期,我們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閱讀的不同材料,以進一步豐富孩子的閱讀感受,從而幫助孩子積累更多更有效的閱讀方法。()如:我們為説明中班孩子積累符號轉譯的經驗,不妨鼓勵孩子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各類符號,製作成圖書,提供孩子閱讀並共同破譯符號意義;再如,我們為了幫助孩子學會有序閱讀,並將書面知識轉換為實踐方法,不妨提供孩子一些簡單的折紙圖書閱讀,或是自製一些更適合孩子閱讀的小製作步驟圖,使孩子能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積累圖畫書中所沒有的有效經驗;另外,一些熟悉的廣告畫、公益宣傳畫和路牌等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編制,提供給中班孩子進行閱讀,這樣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拓展幼兒閱讀的管道。

當然,教師應該注意的是:在開展這類閱讀活動時,一定要把握好難易程度,以幼兒的當前需要為條件,以幼兒的現有認知水準和閱讀能力為基礎,進行有的放矢的選用。這樣才能收到好的閱讀效果。

2、家園合作閱讀家園合作拓寬管道閱讀即組織家長參與幼稚園的閱讀教育活動,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親子閱讀教育,從而使家園閱讀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幼兒閱讀興趣的萌發、閱讀習慣的養成。

對幼兒而言,家長參與閱讀活動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和閱讀的興趣,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幼兒的發展;對家長而言,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能瞭解自己孩子閱讀興趣、方式和特點等,還可以進一步瞭解幼稚園的閱讀教育情況,並在教師指導下獲得如何觀察與指導孩子閱讀的方法。

親子閱讀指導,讓家長學會了真正關注幼兒的閱讀興趣,尊重幼兒的閱讀能力,傾聽幼兒的閱讀心聲,欣賞幼兒的閱讀表現,成為了孩子貼心的閱讀夥伴,家園合作促進孩子在閱讀活動中生動活潑的發展。

總之,中班幼兒閱讀活動指導是在“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下開展的。教師遵循幼兒的學習興趣、需要和特點,為幼兒精選教材、巧設提問、善用媒體、拓寬管道等,幫助幼兒觀察、理解閱讀內容,掌握閱讀方法等,幼兒在閱讀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同時,教師作為幼兒閱讀學習過程中的啟發者、指導者,合作者,目的是讓每位元幼兒都成為閱讀活動的主人,使之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體驗閱讀的快樂,實現閱讀能力自我提升和習慣的自我養成,成為真正的自主閱讀者。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