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貓和老鼠交朋友讀後感

貓和老鼠交朋友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一個《貓和老鼠做朋友》的童話故事。

從前,有一隻貓主動要跟老鼠做朋友,老鼠答應了。因為冬天快要到了,貓和老鼠就買了一罐豬油當冬食,他們把豬油放進了大教堂裡,他們約定冬天一起品嘗。因貓嘴饞,每次都找藉口出門,去大教堂偷吃豬油。貓一連騙老鼠三次。第一次是吃了一層皮,第二次是吃了一半,第三次是吃完了。到了冬天,不好找糧食。老鼠想起來豬油,就去教堂裡。老鼠看見豬油都被吃光了,就知道了真相,他非常生氣。可是最後,可憐的老鼠還被貓吃掉了。

讀了《貓和老鼠做朋友》後,我覺得貓很壞,他主動要和老鼠交朋友,卻欺騙老鼠,還獨吞豬油,更過分的是最後他還吃掉了老鼠,真是壞透了。老鼠自已也得好好想想,貓本來就是自己的敵人,是不可能和睦相處的呀。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不能和會傷害自己的人做朋友。


貓和老鼠交朋友讀後感(二)

今天我看了《貓和老鼠交朋友》這篇文章,一看這個題目,我就哈哈大笑,貓和老鼠是天敵,怎麼會交朋友呢?看完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故事中的貓為了獨自吃乳酪,一次次地欺騙了老鼠,而老鼠竟然也相信了,最後自己也被貓吃了,這讓我想到:我的好朋友“貪玩”也是一隻貓。我如果不和貪玩說再見,到最後,我也會被貪玩“吃掉”,

而使學習成績不好。從今天開始,我要改掉壞毛病,爭取做個好孩子。


貓和老鼠交朋友讀後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格林童話》,我看到了一個很奇怪的故事《貓和老鼠交朋友》,我一看這個名字就哈哈大笑起來,貓怎麼能和老鼠交朋友呢?貓和老鼠是天敵,怎麼會交朋友呢?太可笑了,真不敢相信呀!我很認真的看了一遍。內容講得是:有一隻貓認識了一隻非常老實的老鼠,便和老鼠成了朋友。貓和老鼠說:冬天快到了,我們得準備過冬的東西了,不然到冬天我們會挨餓的。他們買了一罐豬油,並把油藏在教堂裡的祭壇下。

可是沒過多久,貓就想吃豬油了,便撒謊對老鼠說:它的姐姐剛剛生了一個小寶寶,請它去當小寶貝的教父,

給孩子起名,貓三次說了謊言,第一次給人家起了“沒了頂層”,老鼠非常奇怪。第二次給人家起了“吃了一半”,老鼠驚奇地說:“吃了一半!”,我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名字,第三次給人家起的名字叫“吃得精光”,老鼠搖了搖頭,去睡覺了。

到了冬天,老鼠終於知道了真相。原來,貓是去把它們買來的豬油給偷吃光了。老鼠和貓想證實這件事情,結果惹惱了貓,貓一口把老鼠給吃掉了。

看完這個故事,老鼠太可憐、太老實了,貓太可惡了。在這個故事裡,貓的外表看上去雖然可愛、老實,卻是個不守信用、善於欺騙的人,而老鼠外表醜陋,可是個守信用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朋友,一定要付出自己的真心和誠意。一個人不能太自私,

與人相處一定要心胸寬廣,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不要輕信別人,要明辨是非。

拯救瀕危動物讀後感(一)

這個學期,我讀了一本有趣的書—《動物大逃亡》。

這是關於動物們從動物園裡偷偷地逃到了城裡的故事。我特別喜歡動物們當雇員的情節。它們忙的手忙腳亂的十分可愛!故事中有一個哥哥汗斯和一個妹妹露朵,他們活潑、善良。他們的爸爸是個動物管理員,大家一起居住在動物園旁的小屋裡。有一天,露朵把一本書落在了動物園長椅上。晚上,動物們看到了書中的動物們是那麼得自由,而自己成天要待在籠子裡面,一點兒不自由,於是它們就從爸爸的口袋裡把鑰匙偷了回來,來了一次大逃亡。

它們到外面給別人當雇員,來掙錢,它們把掙來的錢買了很多食物,非常受人們的愛戴。

這雖然不是真實的,只是主人公露朵的一個夢。但是我覺得,真正在動物園裡的動物要是能回歸大自然,在森林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戲,那該多好啊!其實這也是我們的夢,也讓我們放飛自由吧,別總是讓我們整天拴在課本上哦!


拯救瀕危動物讀後感(二)

我看了《瀕臨危機的動物》這本書,海裡的動物食人鯊、金槍魚等因為污染和過度捕撈而犧牲了很多。陸地上的動物,棕熊、非洲象等因為城市建設和非法交易正大量消失。竹林的消失正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

所以我們要保護瀕臨危機的動物,()不能亂挖竹筍,不能用象牙和犀牛角來做東西,

不能穿裘毛衣服,不能污染環境,因為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它。

論語學而讀後感(一)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複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為別人的子女,在家裡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裡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裡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學而讀後感(二)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後感(三)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後聯繫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域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於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後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餘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於孝弟,在於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穫。

至於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後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瞭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瞭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瞭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瞭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麼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裡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後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讀後感(三)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章,這章的關鍵在“學”和“學問”的問題。一直以來,不知道多少老師錯解了“學問”的意思,讓大家一接觸《論語》就覺得極度的反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自己當初學的時候也覺得是句騙人的話。其實也難怪,要講通《論語》,沒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人生閱歷是不行的,以現在的中學教師來說,還鮮有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不過好在還是有見地更高明的學者為我們做了精當的解釋,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點點“學而”篇,乃至整個《論語》精神的真諦。

南懷謹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研究《論語》,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後聯繫起來研究。《論語》各章都是自成體系的,而整個《論語》也是一個體系,切不可斷句去死讀。沒有全域的認識,接觸到的《論語》就只是一個個枯燥的教條,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趨於狹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寫到了一個本子上,前後對照,發現果真如此。

就以“學而”篇為例,一共一十六條,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實《論語》中講的學問,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知識。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這在“學而”第六中講的再明顯不過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可以學文。

由此可以看到,學習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學好了,有餘力,再來學習文學和其他的知識。在“學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話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人的“本”在於孝弟,在於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來。

“學而”十六句可以說包含了十六種做人的道理。有作為領導的道理,有作為下屬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順父母的道理。中間還教育我們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過於追求物質享受等等。整體來說,的確是自成一個體系,而講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學,而不是狹隘的學知識。這一點,是我讀“學而”一章最大的收穫。

至於其中的句子,給我感慨最深的還是第一句和最後一句。第一句可謂是婦孺皆知,而最後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實第一句中感觸最深的還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剛好又和最後一句形成了一個呼應。一個人在世,要有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難。而人們也往往在為自己沒有一個知己而感慨。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認真的去瞭解別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人去瞭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沒有換到別人的位置去思考問題。有句話叫做“將心比心”,也許一個人真的能做到處處和別人換位思考,多瞭解別人的感受,相信也會有更多的人來瞭解他。如果一個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點,那估計每一天都會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學而”一章,講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講的那麼完全。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去揣摩。自己在讀的時候,感覺十六句裡的每一句,都喚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對孔子由衷地產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時也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句話來對這篇讀後感做一個結尾,就用子貢朗誦的那首詩來總結吧:人生在世,追尋做人的道理,還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