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林清玄作品讀後感

林清玄作品讀後感(一)

讀了《林清玄散文集》後,我內心有著許多感想。在這些散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孝的孩子》。這是一篇簡短但意義深刻的散文。

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臺灣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大陸的兒子後他們就變得非常不孝順,因為他們怕大陸的大哥也來搶老先生的遺產。

文中作者認為:就算分給大陸的大哥一部分遺產又怎麼樣,何況父親還沒有死,財產還不知道怎麼分!老人也認為:既然這麼不孝,連一毛錢也不要留給他們。但是話又說回來他也不會真的那樣做,

總是自己的孩子嘛!

這則故事中的兒女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真是讓人寒心。這世間能有多少子女體貼,孝順父母的心呀?捫心自問,父母從小養育我們,培養我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成才,到最後我們能給予父母什麼樣的關懷呢?我們又為父母做了多少呢?也許有的同學認為父母為我們洗衣、做飯、供我們上學都是天經地義的,稍有不樂意還會耍強脾氣。試問,當你過生日吃著父母為你準備的可口飯菜、香噴噴的蛋糕,你可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日;當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時,你可知道爸爸為了你能有安逸的生活條件,正在外辛苦奔波;當你晚上躺在鬆軟的席夢思上甜甜入睡時,

你可知道媽媽還在燈下為你織毛衣……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事孝為先”,我們應該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懂得回報,學會感恩。為我們的父母譜寫一曲愛的讚歌。


林清玄作品讀後感(二)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淩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

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

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

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臺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裡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
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作品讀後感(三)

《迷路的雲》這本書揭示了人與人間的距離凡塵俗世的人情世故。正如他的書一樣,林清玄是一個看透人心的人。書中一章名叫“形式”的短文,講的就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心中骯髒的氣息。

虛榮,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書中的我有一位愛惡作劇的朋友,總是吧劣質的白蘭地酒裝在喝空了的軒尼斯XO的瓶子裡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後來,他們家來了幾個只知道牌子而沒有品位的人。他們喝完以後就開始讚歎不已。

這樣的人喝的不是酒,是酒瓶!現代社會很多人就是這樣,他們不懂酒,卻又裝懂酒;他們不懂衣,卻又裝懂衣林清玄迷路的雲。他們對“名牌經”已經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他們心裡裝的都是可笑的,令人唾棄的虛榮。更有甚者不是名牌就不穿,如此之人,迂腐到家了!

偽善。有兩個居士批評別的和尚虛有名聲,文章不會寫,說話又結巴,一文不值,接著,那兩個居士談到蓋廠,胖居士讓信徒先認捐千手觀音,一隻手一萬,接著是柱子,一支柱子一百萬,但實際上根本過不用這麼多錢。胖居士大賺了一筆,見著人就下館子,吃了幾年都沒吃完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作文。後來,一個殘疾人去找胖居士賣獎券,胖居士習慣性的讓他走掉了!

這樣的人拜的不是觀音,是羅刹!他們自己天天快快樂樂的生活,卻全然不顧窮人的生死,連敬佛蓋廠都是斂財的形式。但他們反而沒有任何罪惡之感,在他們的心裡,充斥著一個偽善、腐爛、失去信用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像雲一樣灑脫、純潔的人?

秋天的雲是一種如何的美呢?

它是那種繁華落盡見真淳,是無情荒地有情天,是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是詩歌裡輕輕的驚嘆號,是碧藍大海裡的小舟。

林清玄讀後感(一)

初讀《林清玄散文精選》一書時,書中優美的辭藻,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勝。書中深厚的含義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許是志趣投合吧,喜歡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歡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選》。

最讓我喜歡的是,林清玄敘述自己兒時的故事。雖然表面說著自己兒時的事,但總表達著一種情感。每次看這本書時就會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與“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戲,也看到了林清玄過火時的恐懼、害怕。

最讓我欣賞的是,林清玄撰寫自己現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達了自己對鄉村的懷念,或是一則意味深長的道理。每則故事故事都寫得十分真實,不僅讓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種菜記……

未了,似乎還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誦出一句話:

活在苦中,活在樂裡;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煩惱,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這是面對苦難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讀後感(二)《月在天心》讀後感

我的家鄉是個小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在那兒,我有過太多關於月亮割捨不下的記憶。

剛升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蠻遠的,再加上還要上晚自習,每天到家都要九點多鐘。那個時候,早已是眾多人家休息的時間了。父親為了鍛煉我走夜路,晚上不再接我。放學之後,一個人要走很遠回家,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女孩來說,難免會膽戰心驚。但是有月亮的時候,心就會像林清玄說的那樣慢慢地沉澱下來,對夜的恐懼也不復存在。

《月在天心》是一篇很貼近我們生活的文章,就像裡面寫的:“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裡有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可不是嗎,月光是親切而又有著微微涼意的。尤其是在夏天酷熱的白天之後,月光總是會讓人感到那清新的涼意。經過一天的學習。走在獨行的路上,望望月亮,頓覺驅走了那煩躁的思緒,連心底都是一片讓人舒暢的清明。

夜裡的月光是很亮的,尤其是沒有雲朵的晚上。偌大的夜空掛著一輪玉盤似的圓月,月下的景物清清楚楚的顯現出來,純粹的讓人想到膜拜。但是當你仔細一找,卻發現不知要拜向何處。就如同那文章說的:“那不像是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的,那片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及至從屋簷下,牆垣內微微地滲出,有時候會誤以為萬事的本身自在的光明。”

也許你會有了疑問,在我們行走的時候,月也在動,這究竟是真還是假: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就如同你本身的獨一無二。當月亮照耀我們的時候,它們是發著光。心靈之月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住所,如何讓它長久的發光,關鍵在於你是否知道它的存在。作者說:“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散發著月的光明,那就是知覺到自己是月亮的人”

回歸自己,讓自己心中的月發光吧!我雖未完全讀懂林清玄的《月到天心》,卻總有賞玩不足的感覺。精美細膩的文筆越嘗越有味道,像是香純的牛奶滴滴滲入口中。一句句充滿哲理的語言,一幅幅詩情洋溢的畫面,從天上之月再到人心中月,給人無限的遐想與回味,無窮無盡的感慨與沉思。

天上之月雖光熱不足,讓人略感微涼之意,卻仍在奉獻著自己。月之隨人,不離不棄,不管是主觀的真實還是客觀的錯覺,月始終都將光輝灑向人間,如一片寒霜鋪滿大地。不僅消除你對黑暗的恐懼,又指引著你踏上回家的路。

人心中之月則是崇高人性的化身。心懸明月之人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他人,傳遞人性的光輝,傳遞一種永恆的無私的愛。天上之月不常有,而月卻常在人心中!心胸狹窄之人見天上月卻不見月于人心,只計較個人得失卻從不被為他人考慮。而高尚者知月于人心,光輝永存,並照耀他人!

黑色籠罩的地方,我們需要光亮,它來自天上,更需要來自我們內心!


林清玄讀後感(三)《飛入芒花》有感

落落的芒花,承載的是母親付出的一生,飄入兒女的心田。滋長出一份溫馨。文中的母親溫和、能吃苦,把全部的愛傾注給自己的孩子,卻有很少顧及自己。這也便是天下母親的共同點吧!

年輕的母親與孩子在岑寂月光下河翩翩芒花相隨;與孩子在溪畔野地採摘野花;芒花的輕軟伴隨著點點滴滴,如同母親的愛。而逝去的歲月,同時也把純白的芒花化作了母親的銀絲。

但母親也是會生氣的。母親要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大人的勞累。文中母親與孩子在路邊的相偎相泣,也讓一種濃濃的情感愈發濃烈,在欲來的火車聲中,靜靜的釋放。

也許我的媽媽與文中的母親處在不同的時代,但是共性都是會用心守護孩子,時刻!

我的媽媽在我心中如一縷淺藍色的細煙,淡雅,讓我的悲傷隨它而去!

手指不知疲倦的劃著一堵頹敗的牆,一遍遍,身體的一半處於近似抽象的陽光,另一半在黑暗中彷徨。每次傷心時,我總會做同樣的事情,而媽媽所扮演的角色邊事用溫暖的手指勾著我的衣角,把我從悲傷的漩渦中拉出。()

我的媽媽,熟悉我一切的人。

她喜歡靜靜的望著我,眼裡游離的是一種幸福。

我,卻是最不瞭解媽媽的人,那種愛的含義太深 。只有時間才會瞭解。

笑顏流露於芒花,心的溫暖吻著孩子的心。天下所有的媽媽,謝謝你們最原始的情感,最真誠的愛。——後記

“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作品讀後感(三)

《迷路的雲》這本書揭示了人與人間的距離凡塵俗世的人情世故。正如他的書一樣,林清玄是一個看透人心的人。書中一章名叫“形式”的短文,講的就是現代社會中人們心中骯髒的氣息。

虛榮,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書中的我有一位愛惡作劇的朋友,總是吧劣質的白蘭地酒裝在喝空了的軒尼斯XO的瓶子裡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後來,他們家來了幾個只知道牌子而沒有品位的人。他們喝完以後就開始讚歎不已。

這樣的人喝的不是酒,是酒瓶!現代社會很多人就是這樣,他們不懂酒,卻又裝懂酒;他們不懂衣,卻又裝懂衣林清玄迷路的雲。他們對“名牌經”已經爛熟於心,倒背如流,他們心裡裝的都是可笑的,令人唾棄的虛榮。更有甚者不是名牌就不穿,如此之人,迂腐到家了!

偽善。有兩個居士批評別的和尚虛有名聲,文章不會寫,說話又結巴,一文不值,接著,那兩個居士談到蓋廠,胖居士讓信徒先認捐千手觀音,一隻手一萬,接著是柱子,一支柱子一百萬,但實際上根本過不用這麼多錢。胖居士大賺了一筆,見著人就下館子,吃了幾年都沒吃完林清玄迷路的雲讀後感3篇作文。後來,一個殘疾人去找胖居士賣獎券,胖居士習慣性的讓他走掉了!

這樣的人拜的不是觀音,是羅刹!他們自己天天快快樂樂的生活,卻全然不顧窮人的生死,連敬佛蓋廠都是斂財的形式。但他們反而沒有任何罪惡之感,在他們的心裡,充斥著一個偽善、腐爛、失去信用的世界。

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像雲一樣灑脫、純潔的人?

秋天的雲是一種如何的美呢?

它是那種繁華落盡見真淳,是無情荒地有情天,是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是詩歌裡輕輕的驚嘆號,是碧藍大海裡的小舟。

林清玄讀後感(一)

初讀《林清玄散文精選》一書時,書中優美的辭藻,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勝。書中深厚的含義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許是志趣投合吧,喜歡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歡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選》。

最讓我喜歡的是,林清玄敘述自己兒時的故事。雖然表面說著自己兒時的事,但總表達著一種情感。每次看這本書時就會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與“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戲,也看到了林清玄過火時的恐懼、害怕。

最讓我欣賞的是,林清玄撰寫自己現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達了自己對鄉村的懷念,或是一則意味深長的道理。每則故事故事都寫得十分真實,不僅讓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種菜記……

未了,似乎還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誦出一句話:

活在苦中,活在樂裡;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煩惱,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這是面對苦難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讀後感(二)《月在天心》讀後感

我的家鄉是個小鎮,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在那兒,我有過太多關於月亮割捨不下的記憶。

剛升初中的時候,學校離家蠻遠的,再加上還要上晚自習,每天到家都要九點多鐘。那個時候,早已是眾多人家休息的時間了。父親為了鍛煉我走夜路,晚上不再接我。放學之後,一個人要走很遠回家,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女孩來說,難免會膽戰心驚。但是有月亮的時候,心就會像林清玄說的那樣慢慢地沉澱下來,對夜的恐懼也不復存在。

《月在天心》是一篇很貼近我們生活的文章,就像裡面寫的:“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們也覺得自己心裡有月亮。有著光明,那光明雖不如陽光溫暖,卻是清涼的,從頭頂到腳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涼。”

可不是嗎,月光是親切而又有著微微涼意的。尤其是在夏天酷熱的白天之後,月光總是會讓人感到那清新的涼意。經過一天的學習。走在獨行的路上,望望月亮,頓覺驅走了那煩躁的思緒,連心底都是一片讓人舒暢的清明。

夜裡的月光是很亮的,尤其是沒有雲朵的晚上。偌大的夜空掛著一輪玉盤似的圓月,月下的景物清清楚楚的顯現出來,純粹的讓人想到膜拜。但是當你仔細一找,卻發現不知要拜向何處。就如同那文章說的:“那不像是太陽的投影是從外面來的,那片光明猶如從草樹,從街路,從花葉,及至從屋簷下,牆垣內微微地滲出,有時候會誤以為萬事的本身自在的光明。”

也許你會有了疑問,在我們行走的時候,月也在動,這究竟是真還是假: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月。它獨一無二,就如同你本身的獨一無二。當月亮照耀我們的時候,它們是發著光。心靈之月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住所,如何讓它長久的發光,關鍵在於你是否知道它的存在。作者說:“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散發著月的光明,那就是知覺到自己是月亮的人”

回歸自己,讓自己心中的月發光吧!我雖未完全讀懂林清玄的《月到天心》,卻總有賞玩不足的感覺。精美細膩的文筆越嘗越有味道,像是香純的牛奶滴滴滲入口中。一句句充滿哲理的語言,一幅幅詩情洋溢的畫面,從天上之月再到人心中月,給人無限的遐想與回味,無窮無盡的感慨與沉思。

天上之月雖光熱不足,讓人略感微涼之意,卻仍在奉獻著自己。月之隨人,不離不棄,不管是主觀的真實還是客觀的錯覺,月始終都將光輝灑向人間,如一片寒霜鋪滿大地。不僅消除你對黑暗的恐懼,又指引著你踏上回家的路。

人心中之月則是崇高人性的化身。心懸明月之人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也會竭盡全力去幫助他人,傳遞人性的光輝,傳遞一種永恆的無私的愛。天上之月不常有,而月卻常在人心中!心胸狹窄之人見天上月卻不見月于人心,只計較個人得失卻從不被為他人考慮。而高尚者知月于人心,光輝永存,並照耀他人!

黑色籠罩的地方,我們需要光亮,它來自天上,更需要來自我們內心!


林清玄讀後感(三)《飛入芒花》有感

落落的芒花,承載的是母親付出的一生,飄入兒女的心田。滋長出一份溫馨。文中的母親溫和、能吃苦,把全部的愛傾注給自己的孩子,卻有很少顧及自己。這也便是天下母親的共同點吧!

年輕的母親與孩子在岑寂月光下河翩翩芒花相隨;與孩子在溪畔野地採摘野花;芒花的輕軟伴隨著點點滴滴,如同母親的愛。而逝去的歲月,同時也把純白的芒花化作了母親的銀絲。

但母親也是會生氣的。母親要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大人的勞累。文中母親與孩子在路邊的相偎相泣,也讓一種濃濃的情感愈發濃烈,在欲來的火車聲中,靜靜的釋放。

也許我的媽媽與文中的母親處在不同的時代,但是共性都是會用心守護孩子,時刻!

我的媽媽在我心中如一縷淺藍色的細煙,淡雅,讓我的悲傷隨它而去!

手指不知疲倦的劃著一堵頹敗的牆,一遍遍,身體的一半處於近似抽象的陽光,另一半在黑暗中彷徨。每次傷心時,我總會做同樣的事情,而媽媽所扮演的角色邊事用溫暖的手指勾著我的衣角,把我從悲傷的漩渦中拉出。()

我的媽媽,熟悉我一切的人。

她喜歡靜靜的望著我,眼裡游離的是一種幸福。

我,卻是最不瞭解媽媽的人,那種愛的含義太深 。只有時間才會瞭解。

笑顏流露於芒花,心的溫暖吻著孩子的心。天下所有的媽媽,謝謝你們最原始的情感,最真誠的愛。——後記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