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歐亨利作品讀後感

歐亨利作品讀後感(一)

——《財神與愛神》讀後感

要說錢可以使鬼推磨,那麼我說愛也可以。

有完全迷失在錢裡的人,也有完全迷失在愛裡的人。

過去和現在,許多人在尋求錢的同時,也在尋求著愛。

錢和愛還有個極大的相似之處,那就是當你擁了很多很多的錢或當你失去了所有的愛時,你將會獲得同樣的孤獨。

以前,我喜歡隨了淡泊的心態,去追尋道家的意境,每有此打算,就把那個名為“錢”的狠狠地唾棄上百遍,再把另一個名為“愛”的深深地埋藏若干年。

可是我竟發現了一個無法改變而又人盡皆知的真理:那就是我既離不了錢,

也離不了愛。二者失去任何一個,我都將無法存活。於是,我拼命地想方設法地賺錢,又冷靜地一臉天真的尋找真愛。

我對“錢”說:你不要太暴露,愛不喜歡你總出現在她的面前。

我對“愛”說:你不要太天真,錢總是在最恰當的時候會出現。

愛不相信錢的能力,認為沒有錢愛依然存在。可錢不這麼想,因為有了錢,愛才會得以滋潤。有錢可以辦成許多許多的事情,許多不被愛所接受和認知的事情,但被認為偉大無私的愛有時是無法表達的,不是你缺少一顆真誠的心,而是你根本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而錢可以給你創造這樣的時間和機會,在你不知不覺中,詮釋愛的真諦。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財神與愛神》,

所講的故事正是說明了這樣一個簡單而又實在的道理。

故事大概:一個有錢的上流社會中正派的小夥子愛上一位姑娘,這位姑娘是社交界的名人,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很滿,而第二天,這位姑娘就要出國兩年,小夥子根本沒有機會向她示愛,正愁眉苦臉時,被他的父親洛克沃爾(一位肥皂製造商和專利人,很有錢)得知,並瞭解到兒子明天去接那位姑娘,路上只有六分鐘或八分鐘的時間,父親說沒問題,他會用自己一生的財富來幫兒子達成心願。但兒子認為這麼短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向姑娘表明心跡,父親有再多的錢也沒有用處。兒子的姨母也認為只要孩子的愛是真誠的,就可以贏得姑娘的心,於是將他母親留下的一枚戒指交於他。

小夥子帶著姨母的祝福接到了姑娘,但路上一直沒有機會開口,突然他發現戒指掉了,就請求了一分鐘的時間去揀。於是,在這一分鐘內,所有的事情都變了,因為那條大街上出現了前所未有過的堵車事件,時間在這一刻停留了,小夥子抓住時機表白,終於感動了姑娘。

要說事情是結束了,很完美。但後面的一段最為精彩,因為早先看過對歐·亨利作品的介紹,猜到結局一定是出人意料的,果然,那次堵車事件是父親花錢買的,無論馬車,貨車,還有員警,大家都為那幕愛搭了一個場景,完成了一次無懈可擊的演出。但是有一點得注意:這其中,愛是真誠的,愛不知道在適當的時候錢出現了,是錢為愛買了一段寶貴的時間。

這是一個完美的配合,錢有錢的用處,用到妙處時,並不令人厭惡,愛是神聖的,但愛需要時間來灌溉,行走在愛中的人總感覺時間是快的,無法停駐半秒。錢並不能買到永恆,但它可以買到相對時間段裡的愛的永恆。

以平淡的態度來對待錢,以真摯的情感來對待愛。錢要花到刀刃上,對愛而言,錢用法得當,會使愛開花。這篇文章表明了錢與愛的力量同等重要,更何況是財神與愛神的強強聯手呢。


歐亨利作品讀後感(二)

——《最後一片葉子》讀後感

因這我想看到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引自《最後一片葉子》

其實,我想對你們說,別再這樣無聊下去了,學點吧,至少讓你們覺得並非無事可做。我想對你們說,抓住青春吧,別讓它從你身邊飄走。

初中三年,應該是殘酷的三年,因為它只來一次,而它來的時候,我們還不懂得人生,還沒有做好迎接它的準備。我不想你們在走出這個大門後,回首的瞬間,有著太多的失落、後悔與心酸。

或許因為一次次地失敗,你們對學習失去了信心,你們認為這一切太難太難。但即使如此,()我們就可以放棄嗎?

不,為什麼要放棄!一直以來,我就以為自己的命運就得自己來主宰;一直以來,我就認為這世上的每一個生命都有權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直以來,我就把自己當作一個勇士,任何的驚險,我都要去嘗試;一直以來,

在每一次失落、失敗後,我命令自己勇敢地站起來!

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你們想過嗎?不需要別人來畫上那一片葉子,讓我們自己對自己說:永遠都不放棄,在任何時刻!

選擇:給我自己

貝爾門,一個偉大的畫家。雖然他的大半生都窮困潦倒,走得是一條失敗之路。但他始終有個響亮的目標——畫一幅“偉大的傑作”。四十年,他都沒有因自己的失敗而放棄作畫,他一直等待著時機。

與把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一片飄搖的葉子瓊西相比,貝爾門更像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他,和他用生命畫成的“傑作”,我們任何人都不得不肅然起敬。

然而,如果冷靜地思考一下,像貝爾門這樣幾乎盲目的執著卻並非可取。若沒有最後的偶然,他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在這個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他在畫畫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應該明智些,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更換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得更出色,而不必拘泥於那沒有發展的繪畫。

學習,就像一棵樹——或許生活也是。我們不可能將每片葉子、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像我,不可能完全地參加所有競賽,不可能把我曾經喜愛的笛子、二胡練得樣樣精通,也不可能和每一個同學交成好朋友。於是,我選擇放棄,我放棄了許多的葉子,放棄了二胡、笛子,放棄了我不能取得成功的數學競賽,但我不放棄自己。放棄一些葉子,只是為了讓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開出我想要的花,結出我想要的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根枝長得更粗壯,讓自己有一個更有發展餘地的未來。

於是,我放棄我應該放棄的,但絕不放棄自己。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一)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人間喜劇》。小說集中的一部作品。《人間喜劇》它揭露了當時資本家的醜惡面目,鞭韃了社會的黑暗,世態的炎涼。同樣這篇小說也是如此。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可憎的吝嗇鬼形象——老葛朗台,他以積累財富為樂趣,他家財萬貫,但卻穿著破舊,居室簡陋;他能言善辯,有一套套理論,但當他談生意時,卻狡猾地裝成一個結巴;他說渴望親情,但當他妻子病危時,他卻捨不得花錢去請醫生。他的一生,沒有享受過,也從沒快樂過,因為他考慮的只是怎麼算計別人,怎麼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為了金錢可以放棄一切,這是多麼愚蠢,多麼可悲。他臨死前還念念不忘自己的萬貫家財,在垂死掙扎的一刹那還不忘將手伸向神父的金十字架。在金錢面前,幸福簡直一文不值。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如此,他僅僅是一個縮影,通過他我們看到一個唯利是圖,互相算計的社會。他的一生,深刻暴露資產階級家純粹的金錢關係。

小說的主人公歐也妮是一個令人惋惜地女兒,她不懂利益的紛爭,不追求金錢的虛榮,但可悲的是她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個社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父親。她的生命中也曾出現過一道波瀾,她企圖衝破家庭社會的束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的社會不允許,她的愛情在這樣的社會終究成為虛幻。他們看中她的只是她的金錢。這樣一個天真純潔的人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註定只能成為悲劇。

看完作品,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書中的一個個人物給了我強烈的內心震撼。人生究竟為了什麼?聯繫當今社會,許多人為金錢,權利,名望,欲望奔波勞碌,勾心鬥角,互相壓軋,比如一些官員貪污腐敗,某些人搶劫犯罪,一些奸商製造假冒偽劣商品,他們與葛朗台,查理又有什麼區別,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然而他們快樂嗎?不要選擇一條錯誤的道路,那只能使你暫時的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明白,那條道路是多麼骯髒、醜陋,而你終究也會明白這些毫無意義。人生是充滿黑色調的。那麼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也許只是幾個知己,幾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一些夠用的錢,一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個適合你的目標和一段充實的生活就足夠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能做到問心無愧,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滿樂趣,生活將更加精彩!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二)

《歐也妮葛朗台》中了多個不同而又鮮活的人物形象。有天真純樸的主人公——歐也妮,也有她那吝嗇貪財的父親葛朗台。連一個女長工,在書中的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葛朗台家財萬貫,資產在當時便可以達到千萬法郎以上。可是他卻在骨子裡就帶有那種吝嗇鬼的性格特點。如此有錢的人卻在家中不用白蠟。每一年中只給妻子和女兒極少的零花錢。就連這樣,也要在妻子的那少量零花錢中扣取許多的超額利潤。仿佛在他的眼中只有錢才是真理。美麗端莊的女兒並沒有收到好的教育,只是在家中擔任和其他傭人一樣的工作。外省小城中的所有所謂的有錢有權有勢的拜金族都對這位“悲哀的千金小姐”虎視眈眈。可是歐也妮卻與她的堂弟夏爾相戀。夏爾從巴黎而來,他的父親也在他剛剛來外省時因為破產而自行離世。將自己深愛的兒子交給的一個隻識得金錢的吝嗇鬼哥哥。在歐也妮的幫助下,夏爾去了印度,在臨走之前,他們彼此立誓,只忠於對方。

夏爾走了之後,歐也妮的追求者們還沒有停止對歐也妮的追求。可是歐也妮就是鐵了心的等待夏爾的歸來。在這期間,歐也妮的吝嗇鬼父親也離開了人世。他雖然走了。可是他給女兒所布下的悲慘命運卻並沒有停止。歐也妮給在印度的夏爾寫信讓他回來赴約。可是夏爾這個負心漢也早在印度那邊有了錢之後將之前的海誓山盟拋在腦後,與當地的一個富豪千金成婚。歐也妮一氣之下,與自己的追求者之後的彭峰結婚。可是好景不長,隨後在歐也妮三十三歲時她就守了寡。可就算這樣的一個寡婦也仍是當時城中的“搶手貨”!就這樣歐也妮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的生活。

作者用這些不同的人物,揭示了當時他所處在的社會。當時沒有人性,只是赤裸裸的金錢與權利之間的關係。當時不知還會有多少的如同歐也妮一樣的年輕貌美的千金小姐被自己的家人如同商品一樣出售給別人。金錢確實對每個人來說的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沒有金錢真是寸步難行。可是大家可能做就已經忘記的金錢的意義在於哪裡。大家在青年時期拼命的學習完成學業,之後有自己的事業去不停的打拼。打拼就是為了金錢!可是有了金錢之後呢,是有像歐也妮的父親葛朗台那樣嗎?將所有的金錢全部封存起來嗎?如果真的那樣,我們兜了那麼大的一個圈子去努力去拼搏還有意義了嗎?

我們有金錢不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的生活,快樂地度過每一個時刻。但是到了葛朗台那樣自己有那麼多的錢,可是生活卻一點都不快樂,不能讓自己的女兒和妻子過上好日子。那樣,他即使在事業上大多最大的高度,他的人生價值都沒有達成,或者說,他已經扭曲的人生的價值觀。

伴隨這本書的或許真的就是被金錢糟蹋的悲哀!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三)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歐也妮·葛朗台》,“書中的葛朗台非常吝嗇”媽媽這麼告訴我。於是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他到底有多麼吝嗇?

《歐也妮葛朗台》是由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寫成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葛朗台精於算計,趁著當時劇烈動盪的社會環境,亂中發財,成為蘇繆城的首富。他是個十足的守財奴,雖然他有四五百萬的家產,但生活卻還不如普通人,常常把租戶交來抵租的水果蔬菜拿到市場賣,把剩菜爛果子留在家裡自己吃。不到規定的時間不准生火,不管天多冷都不能。晚上一家人都到一個房間做事,那樣可以節約蠟燭。他把什麼都當做自己賺錢的工具。他最後將要死的那幾天,總是叫女兒拿出一把黃金來灑在桌子上,還說:“我看見他們心裡就熱乎了。”臉上露出極為幸福的表情。雖然我感到他很可惡,竟然這麼冷酷無情,但他將要逝世的時候,我還是為他的死感到可惜:一生就這麼過去了,每天腦子裡只有錢,只有算計,這樣他會快樂嗎?對於他也許是的。但是想想,()你有那麼多金子,你渴望自己擁有這麼多金子,但當你死去的時候,那錢是帶不走的。你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最後還是留給了你的後人(當然歐也妮很孝順)。與其這麼攢錢,倒不如好好的生活。這樣,是虧了自己。他的人生除了錢就沒有別的了嗎?他腦中就轉不過這個彎來嗎?

歐也妮是葛朗台的女兒,美麗溫嫻、天真單純、善良多情。到二十二歲都沒有出去見過別的世面,成天在家縫縫補補。後來暗地與堂弟夏爾·葛朗台相愛,但夏爾又拋棄了她。因為傷心,歐也妮嫁給了他不喜歡的德·彭封庭長。歐也妮可謂一個孝子,父親曾經只讓她吃清水麵包,與她母親的死也有著莫大的關係,更是父親提供很大的條件使夏爾變心,她卻依然待父親那麼好。父親死後,她雖在生活上繼承了父親的吝嗇,但她把錢用在公益事業上。心地善良的她還替背叛他的夏爾還上了他夏爾父親兩百多萬法郎的巨債,當夏爾知道歐也妮有一千七百萬家產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吃驚與懊悔!歐也妮是偉大的!她的那顆高尚的心,只為最溫良的感情而跳動!

這部小說,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社會活動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生活中,我們做人做事要大方,不要太吝嗇,不要被金錢牽著鼻子走,否則你的朋友都不會喜歡你。只有活得坦然,才會快樂!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一)

工作之餘,翻讀著《帕夫雷什中學》一書,無時無刻不在為蘇霍姆林斯基熱愛教育事業的真誠之心所感動著,無時無刻不在為他終生從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勵著。

帕夫雷什中學,一所普通的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費盡心思地在這實踐發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寫了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結果,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在他的努力下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閱讀的作用。他再三告誡我們的老師:要多讀書,讓“讀書成為教師的一種很重要的精神需求。”的確,在科學知識的大海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還主張從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裡空間,不能忽視多樣性。我們應為學生創設多樣性的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自信、創造與成功還給每一個孩子。

我淺談了讀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以後我會擠出時間,繼續拜讀這位大師的經典,吸取經驗,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二)

在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雖然工作崗位平凡無奇,——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他的作為卻超群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著。

與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緊密相聯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學”。這是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裡度過的。他以這裡為基地,實踐發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這裡為取材源泉,抒寫他那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這裡的“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近日我閱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收穫頗豐。這本書總結了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的教學教育工作經驗,全面地系統地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和實踐。對瞭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俗易懂。它以論統實,富論於實;結構嚴整經緯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筆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主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說明作者全面和諧教育的見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學》是一部“活教育學”大家可以瞭解到校長應具備怎樣的品質和素質?校長的領導職能和技巧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素養?在書中我學習到: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書中大量記述了他如何堅持聽課、兼做班主任、同學生同活動、同遊戲、同讀書等事蹟。該書介紹了蘇氏作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讓教師過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從該書中還可以瞭解到,一個好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教師應當怎樣去提高自己的素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主線索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觀點有:(1)建立家庭一學校教育體系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採取有的效措施之一。(2)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3)在全面發展的施教上,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4)確信學科愛好對促進全面發展的巨大作用,()強調掌握所有學科的深刻基礎知識與發展一門學科或一門知識上的特殊興趣相結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5)確信勞動對全面發展的意義。認為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他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勞動。(6)“大自然”的教育觀。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三)

本書的特點在於,它能使讀者更集中、更全面地瞭解蘇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該書除在蘇聯國內多次重版外,還在國外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本書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無物的泛論,也不是事實材料的羅列,而是以論統實,寓論於實。結構嚴整,涇渭分明。

這本書所呈現的該中學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技術教育等方面所達到的高度讓我震驚,而其時間還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而非空想啊!同時本書作者和該中學老師宗教般的教育情懷和高度的專業知識素養也讓我擊節讚歎!我覺得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所追求的東西他們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對文學藝術的重視、對生命的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等等。要說不足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特定時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約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作為一個教師,我以為,持續不斷地從各個角度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即使現在,也有太多的教育問題我並沒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場所是封閉的,老師和學生很少走出學校去打開眼界,去學習實踐,去瞭解社會的需要;評判標準是封閉的,無論是對教師的評判還是對學生的評判,因而在現有教育體制內部被認為是優秀的教師、優秀的學生、有價值的知識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義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閉性的說法給我以很大啟發,也讓我對如何打破封閉性產生了很多聯想。比如,我認為,如果所有師範畢業生都有機會進入社會,從事和體驗一下別的工作,那麼他們將可能對什麼才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價值的教育形成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他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憐蟲。在這個世界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既然他在畫畫方面沒有什麼天賦,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那就應該明智些,在活下來的前提下,更換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努力使自己活得更出色,而不必拘泥於那沒有發展的繪畫。

學習,就像一棵樹——或許生活也是。我們不可能將每片葉子、每件事都做得很好。就像我,不可能完全地參加所有競賽,不可能把我曾經喜愛的笛子、二胡練得樣樣精通,也不可能和每一個同學交成好朋友。於是,我選擇放棄,我放棄了許多的葉子,放棄了二胡、笛子,放棄了我不能取得成功的數學競賽,但我不放棄自己。放棄一些葉子,只是為了讓有限的水分和養料開出我想要的花,結出我想要的果,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根枝長得更粗壯,讓自己有一個更有發展餘地的未來。

於是,我放棄我應該放棄的,但絕不放棄自己。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一)

《歐也妮·葛朗台》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人間喜劇》。小說集中的一部作品。《人間喜劇》它揭露了當時資本家的醜惡面目,鞭韃了社會的黑暗,世態的炎涼。同樣這篇小說也是如此。

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可憎的吝嗇鬼形象——老葛朗台,他以積累財富為樂趣,他家財萬貫,但卻穿著破舊,居室簡陋;他能言善辯,有一套套理論,但當他談生意時,卻狡猾地裝成一個結巴;他說渴望親情,但當他妻子病危時,他卻捨不得花錢去請醫生。他的一生,沒有享受過,也從沒快樂過,因為他考慮的只是怎麼算計別人,怎麼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為了金錢可以放棄一切,這是多麼愚蠢,多麼可悲。他臨死前還念念不忘自己的萬貫家財,在垂死掙扎的一刹那還不忘將手伸向神父的金十字架。在金錢面前,幸福簡直一文不值。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如此,他僅僅是一個縮影,通過他我們看到一個唯利是圖,互相算計的社會。他的一生,深刻暴露資產階級家純粹的金錢關係。

小說的主人公歐也妮是一個令人惋惜地女兒,她不懂利益的紛爭,不追求金錢的虛榮,但可悲的是她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這樣一個社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父親。她的生命中也曾出現過一道波瀾,她企圖衝破家庭社會的束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的社會不允許,她的愛情在這樣的社會終究成為虛幻。他們看中她的只是她的金錢。這樣一個天真純潔的人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註定只能成為悲劇。

看完作品,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書中的一個個人物給了我強烈的內心震撼。人生究竟為了什麼?聯繫當今社會,許多人為金錢,權利,名望,欲望奔波勞碌,勾心鬥角,互相壓軋,比如一些官員貪污腐敗,某些人搶劫犯罪,一些奸商製造假冒偽劣商品,他們與葛朗台,查理又有什麼區別,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然而他們快樂嗎?不要選擇一條錯誤的道路,那只能使你暫時的滿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明白,那條道路是多麼骯髒、醜陋,而你終究也會明白這些毫無意義。人生是充滿黑色調的。那麼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也許只是幾個知己,幾個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一些夠用的錢,一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個適合你的目標和一段充實的生活就足夠了。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能做到問心無愧,那麼你的人生將充滿樂趣,生活將更加精彩!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二)

《歐也妮葛朗台》中了多個不同而又鮮活的人物形象。有天真純樸的主人公——歐也妮,也有她那吝嗇貪財的父親葛朗台。連一個女長工,在書中的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葛朗台家財萬貫,資產在當時便可以達到千萬法郎以上。可是他卻在骨子裡就帶有那種吝嗇鬼的性格特點。如此有錢的人卻在家中不用白蠟。每一年中只給妻子和女兒極少的零花錢。就連這樣,也要在妻子的那少量零花錢中扣取許多的超額利潤。仿佛在他的眼中只有錢才是真理。美麗端莊的女兒並沒有收到好的教育,只是在家中擔任和其他傭人一樣的工作。外省小城中的所有所謂的有錢有權有勢的拜金族都對這位“悲哀的千金小姐”虎視眈眈。可是歐也妮卻與她的堂弟夏爾相戀。夏爾從巴黎而來,他的父親也在他剛剛來外省時因為破產而自行離世。將自己深愛的兒子交給的一個隻識得金錢的吝嗇鬼哥哥。在歐也妮的幫助下,夏爾去了印度,在臨走之前,他們彼此立誓,只忠於對方。

夏爾走了之後,歐也妮的追求者們還沒有停止對歐也妮的追求。可是歐也妮就是鐵了心的等待夏爾的歸來。在這期間,歐也妮的吝嗇鬼父親也離開了人世。他雖然走了。可是他給女兒所布下的悲慘命運卻並沒有停止。歐也妮給在印度的夏爾寫信讓他回來赴約。可是夏爾這個負心漢也早在印度那邊有了錢之後將之前的海誓山盟拋在腦後,與當地的一個富豪千金成婚。歐也妮一氣之下,與自己的追求者之後的彭峰結婚。可是好景不長,隨後在歐也妮三十三歲時她就守了寡。可就算這樣的一個寡婦也仍是當時城中的“搶手貨”!就這樣歐也妮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的生活。

作者用這些不同的人物,揭示了當時他所處在的社會。當時沒有人性,只是赤裸裸的金錢與權利之間的關係。當時不知還會有多少的如同歐也妮一樣的年輕貌美的千金小姐被自己的家人如同商品一樣出售給別人。金錢確實對每個人來說的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這個社會上沒有金錢真是寸步難行。可是大家可能做就已經忘記的金錢的意義在於哪裡。大家在青年時期拼命的學習完成學業,之後有自己的事業去不停的打拼。打拼就是為了金錢!可是有了金錢之後呢,是有像歐也妮的父親葛朗台那樣嗎?將所有的金錢全部封存起來嗎?如果真的那樣,我們兜了那麼大的一個圈子去努力去拼搏還有意義了嗎?

我們有金錢不就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有更好的的生活,快樂地度過每一個時刻。但是到了葛朗台那樣自己有那麼多的錢,可是生活卻一點都不快樂,不能讓自己的女兒和妻子過上好日子。那樣,他即使在事業上大多最大的高度,他的人生價值都沒有達成,或者說,他已經扭曲的人生的價值觀。

伴隨這本書的或許真的就是被金錢糟蹋的悲哀!


歐葉妮葛朗台讀後感(三)

今年暑假,媽媽給我推薦了一本書:《歐也妮·葛朗台》,“書中的葛朗台非常吝嗇”媽媽這麼告訴我。於是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他到底有多麼吝嗇?

《歐也妮葛朗台》是由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寫成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葛朗台精於算計,趁著當時劇烈動盪的社會環境,亂中發財,成為蘇繆城的首富。他是個十足的守財奴,雖然他有四五百萬的家產,但生活卻還不如普通人,常常把租戶交來抵租的水果蔬菜拿到市場賣,把剩菜爛果子留在家裡自己吃。不到規定的時間不准生火,不管天多冷都不能。晚上一家人都到一個房間做事,那樣可以節約蠟燭。他把什麼都當做自己賺錢的工具。他最後將要死的那幾天,總是叫女兒拿出一把黃金來灑在桌子上,還說:“我看見他們心裡就熱乎了。”臉上露出極為幸福的表情。雖然我感到他很可惡,竟然這麼冷酷無情,但他將要逝世的時候,我還是為他的死感到可惜:一生就這麼過去了,每天腦子裡只有錢,只有算計,這樣他會快樂嗎?對於他也許是的。但是想想,()你有那麼多金子,你渴望自己擁有這麼多金子,但當你死去的時候,那錢是帶不走的。你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錢,最後還是留給了你的後人(當然歐也妮很孝順)。與其這麼攢錢,倒不如好好的生活。這樣,是虧了自己。他的人生除了錢就沒有別的了嗎?他腦中就轉不過這個彎來嗎?

歐也妮是葛朗台的女兒,美麗溫嫻、天真單純、善良多情。到二十二歲都沒有出去見過別的世面,成天在家縫縫補補。後來暗地與堂弟夏爾·葛朗台相愛,但夏爾又拋棄了她。因為傷心,歐也妮嫁給了他不喜歡的德·彭封庭長。歐也妮可謂一個孝子,父親曾經只讓她吃清水麵包,與她母親的死也有著莫大的關係,更是父親提供很大的條件使夏爾變心,她卻依然待父親那麼好。父親死後,她雖在生活上繼承了父親的吝嗇,但她把錢用在公益事業上。心地善良的她還替背叛他的夏爾還上了他夏爾父親兩百多萬法郎的巨債,當夏爾知道歐也妮有一千七百萬家產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吃驚與懊悔!歐也妮是偉大的!她的那顆高尚的心,只為最溫良的感情而跳動!

這部小說,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社會活動中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生活中,我們做人做事要大方,不要太吝嗇,不要被金錢牽著鼻子走,否則你的朋友都不會喜歡你。只有活得坦然,才會快樂!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一)

工作之餘,翻讀著《帕夫雷什中學》一書,無時無刻不在為蘇霍姆林斯基熱愛教育事業的真誠之心所感動著,無時無刻不在為他終生從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勵著。

帕夫雷什中學,一所普通的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費盡心思地在這實踐發展他的教育信念,用心地抒寫了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結果,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在他的努力下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閱讀的作用。他再三告誡我們的老師:要多讀書,讓“讀書成為教師的一種很重要的精神需求。”的確,在科學知識的大海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多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還主張從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的高度看待一切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裡空間,不能忽視多樣性。我們應為學生創設多樣性的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自信、創造與成功還給每一個孩子。

我淺談了讀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以後我會擠出時間,繼續拜讀這位大師的經典,吸取經驗,反省自己,完善不足。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二)

在當代世界教育家行列中,有一位很引人注目,他就是B.A.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他雖然工作崗位平凡無奇,——位普通鄉村學校的校長,他的作為卻超群出眾,在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成績卓著。

與蘇霍姆林斯基這個名字緊密相聯的,便是“帕夫雷什中學”。這是蘇聯烏克蘭境內的一所十年制普通鄉村學校。蘇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這裡度過的。他以這裡為基地,實踐發展他“自己的教育信念”;他以這裡為取材源泉,抒寫他那生動感人的教育詩篇。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在這裡的“教育勞動充滿了緊張的探索和思考”。結果,他使這所偏僻的鄉村學校變成了享譽世界的教育實驗中心之一,變成了遠方來訪者求經取寶的場所。

近日我閱讀了《帕夫雷什中學》一書,收穫頗豐。這本書總結了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多年的教學教育工作經驗,全面地系統地介紹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理論和實踐。對瞭解教育家本人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具有很大作用。

《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俗易懂。它以論統實,富論於實;結構嚴整經緯分明。其中前言部分言簡意賅地闡述了筆者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紹了該校從校長到教師整個集體朝氣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則把該校富於教育性的物質環境主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各章分別就體育與健康德育、智育、勞動教育、美育五個方面詳盡地說明作者全面和諧教育的見解和作法。

《帕夫雷什中學》是一部“活教育學”大家可以瞭解到校長應具備怎樣的品質和素質?校長的領導職能和技巧是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提高自己的素養?在書中我學習到: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書中大量記述了他如何堅持聽課、兼做班主任、同學生同活動、同遊戲、同讀書等事蹟。該書介紹了蘇氏作校長的高明之處,在於讓教師過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從該書中還可以瞭解到,一個好教師應當具備哪些素養?教師應當怎樣去提高自己的素養?

《帕夫雷什中學》的主線索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作者的主要觀點有:(1)建立家庭一學校教育體系是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所採取有的效措施之一。(2)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身心發展的物質環境。(3)在全面發展的施教上,他為學生提供了一種精神環境--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4)確信學科愛好對促進全面發展的巨大作用,()強調掌握所有學科的深刻基礎知識與發展一門學科或一門知識上的特殊興趣相結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5)確信勞動對全面發展的意義。認為要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他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勞動。(6)“大自然”的教育觀。


帕夫雷什中學讀後感(三)

本書的特點在於,它能使讀者更集中、更全面地瞭解蘇霍姆林斯基其人、其校及其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和施教措施。該書除在蘇聯國內多次重版外,還在國外被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本書通俗易懂。它既非空洞無物的泛論,也不是事實材料的羅列,而是以論統實,寓論於實。結構嚴整,涇渭分明。

這本書所呈現的該中學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技術教育等方面所達到的高度讓我震驚,而其時間還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可是實實在在的實踐而非空想啊!同時本書作者和該中學老師宗教般的教育情懷和高度的專業知識素養也讓我擊節讚歎!我覺得我們今天的新課程所追求的東西他們大部分都做到了。比如對文學藝術的重視、對生命的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等等。要說不足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特定時期的某些因素的制約下,其公民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作為一個教師,我以為,持續不斷地從各個角度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進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即使現在,也有太多的教育問題我並沒有思考清楚。

教育的場所是封閉的,老師和學生很少走出學校去打開眼界,去學習實踐,去瞭解社會的需要;評判標準是封閉的,無論是對教師的評判還是對學生的評判,因而在現有教育體制內部被認為是優秀的教師、優秀的學生、有價值的知識放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就未必是有意義的和合理的。教育封閉性的說法給我以很大啟發,也讓我對如何打破封閉性產生了很多聯想。比如,我認為,如果所有師範畢業生都有機會進入社會,從事和體驗一下別的工作,那麼他們將可能對什麼才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價值的教育形成更為深刻和直觀的認識。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