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特蕾莎修女傳讀後感

特蕾莎修女傳讀後感(一)

這次去買書,偶然地看到了這本叫《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的書,我蠻好奇的,因為之前我對修女知道的並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蘭修女這樣的人。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讀起來很舒服,以及封面上這個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讓爸爸幫我把這本書買了下來。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愛中行走”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說德蘭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愛,或者是說她很有愛心。但是我想像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當我看了這本書,我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愛。其實我也看過很多偉人的傳記或是介紹,

但還從未有過像讀這本書這樣的感觸。

當然,剛剛開始讀的時候,也沒有覺得她有多麼的神聖,偉大。但是這種感覺卻是在我讀書的時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腦的。剛開始讀,只是認為她就是一個普通的愛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質幫助或經濟資助。然而當我閱讀到後面部分的時候,我被修女的行動深深地打動了……

其實讀完了這本書,最讓我感觸的地方是德蘭修女使我改變了對愛的認識。以前,我覺得愛一個人,應該付出,但也應該追求回報。但是德蘭修女的愛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也就是說修女的愛是無私的。

這本書背後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有兩間屋子,兩個屋子裡都有著一群人,圍著一鍋湯,

每個人都有一個勺柄比自己手臂還長的勺子。第一個屋子裡的人只用勺子為自己,所以他們誰也喝不到湯,而第二個屋子裡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將湯喂入別人的嘴裡,並且他們都高興地唱著歌。

這個故事就告訴了我們當大家互相幫助,心存愛心的時候,大家都非常高興。的確,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當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感到高興的時候,我們自己也會非常高興。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會有一些想法,比如,我會希望別人記住我幫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難,他可以來幫助我,或者也許那個人沒有幫我,我會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幫他了。這可能是一種人們都會有的追求回報和要求平等的心理。

可是,這種心理我卻沒有在德蘭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說明她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幫助他人。

其中還介紹了小德蘭的故事,她是法國裡修加爾默羅聖衣會的隱修修女,她雖然在行動上並沒有過多的事蹟,但是卻寫了許多東西,她寫的這些東西也給德蘭姆姆很大的影響。她們都愛上帝,愛耶酥,而且都不畏懼死亡,認為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一個完美的開始,因為那樣才可以真正見到上帝,與上帝對話。

德蘭修女對這整個社會的貢獻是最偉大的,否則,在她去世的時候,怎麼可能使整個世界都哭了呢。正是因為她作為上帝的使者把愛帶給了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尤其是那些更需要關愛的窮人和被遺棄的人。這也是人們最受感動的地方,她愛那些窮人,並不是給他們金錢,或者給他們大量的物質資助。而是用心去愛他們,讓他們得到了關愛,讓他們有家庭的溫暖。德蘭修女和她的追隨者放棄了一生本能得到的幸福,來為這些窮人們服務。在印度的時候,一開始,德蘭修女只想到去關心他們,並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份會使那些窮人覺得自己是在施捨他們,所以那些窮人大多都不理睬她,有的說了一兩句話就走了。這時,德蘭修女發現這樣是不行的,她也必須像那些窮人一樣,穿著和他們一樣的衣服,吃和他們一樣的飯,並且也不能再住在修道院裡,她必須要走出修道院的高牆。
那個時候她已經是校長了,而她當時的這種做法很可能使她失去修女的身份,但她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猶豫。這說明,這些名稱在德蘭姆姆的心中並沒有去救助窮人那麼重要的。所以也說明她的這些行動都是發自她內心的,因為她在小的時候,這種想法就在她的心中形成了,她並不是因為一種很偶然的想法而決定付出一生,去幫助窮人的,而在她小小的時候,她的媽媽就常常將窮人帶到家裡來,給他們一些吃的和用的,並且說那些窮人是自己的遠房親戚,其實是為了維護他們的自尊才這樣說的。德蘭修女小時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所以我認為她從小就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特蕾莎修女傳讀後感(二)

修女特蕾莎逝世了,全世界人都很悲痛,印度的人們像失去了自己的母親一樣。

幾十年前,特蕾莎帶著一隻破舊的手提箱來到了印度,她起早摸黑,從不停下腳步休息。

她建立街上學校,用木棍在地上寫字,教孩子們寫字,因為她知道窮人孩子能讀書寫字,才不會餓肚子。

她在村裡開了一所診所,為窮人免費看病。窮人太多,病人太多,她建立了‘仁愛傳愛修女會’說:“我們要誠心地為這個世界最窮的人服務。”人們稱呼她為“窮人的媽媽。”

一天,她看到一位可憐的老婦人病死在街上,她到處募款,成立了 ‘臨終關懷之家’,讓那些病重將死的窮人舒服地離開人世。

有一位將死的婦女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了她,因為這件事,她為生病和被拋棄的孩子創辦了‘兒童之家’。

特蕾莎修女,她成為了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 3 位獲獎者之一,還得過許多其他的獎,她將所有的獎金用來幫助窮人。

看了特蕾莎修女的事蹟,我再次在網上查閱了她的資料,她從12 歲到87 歲75 年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獻了印度的窮人,一個人為窮人做一件二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真不容易啊!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她一樣,這個世界還會有窮人嗎?

我要學習她的精神,我要每天替世界上的窮人禱告,替我們主日學的生白血病的同學禱告,替汶川玉樹中失去親人的孩子禱告,願他們吃飽穿暖,健康幸福!

特裡莎修女天天照料傳染病人,可是她從來沒有被感染。我聽爺爺說他的大姐,代表教會經常到醫院裡探望病人,現在 80 多歲了,從來沒有傳染病。我要學習她們,把愛送給給其他的人。

我要少吃零食,少買玩具,把零用錢捐給教會的慈善箱,把舊衣服和書本捐獻給教會,教會會把它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裡。

我要信靠主耶穌,學會愛別人,爭取當義工。


特蕾莎修女傳讀後感(三)

有緣讀到這本書,最初的激動像中了大獎似的無語言表,接著又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似的驚喜的認識了一位元不可思議的聖人,這個人就是我在道德經裡苦苦尋覓的有道之人啊!有道之人需要具備的所有的品質都在特蕾莎修女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她一生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充滿對主的愛。

今天是我讀道德經的第50天,我一直被困擾,我甚至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有道之士,但是在第50天,我見到了她,她就是特蕾莎修女。讀她的傳記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文字也比較淺顯易懂,對於我這樣的閱讀初級者也是毫不費力的。

道德經說“善者吾善,不善吾善,信者吾信,不信吾信,聖人皆孩之”特蕾莎修女身材矮小,只有四英尺11英寸,站在戴安娜王妃的身旁最多只到她的肩膀,但是就是用她矮小的身軀卻為世界上窮人中的窮人,殘疾人,各類邊緣人生,像麻風病人,愛☆禁☆滋☆禁☆病患者,無家可歸的垂死老人,被拋棄的嬰兒撐開了一片屬於他們的愛的世界。她可以像對待嬰兒一樣去照顧那些衣不蔽體,身上長滿千瘡百孔膿包的窮人,病人,將要死去的人,她抱著他們,長久而靜默的抱著,給他們擦洗身體的污垢,給傷口的地方抹藥,喂水餵食,讓絕望之人在心中重新點燃希望之火,在生命的臨終時刻送上平靜和安詳,人們需要的不僅是麵包和水,人更需要的是愛和尊嚴,她常常這麼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勝剛,弱勝強”。在特蕾莎修女最初聽到耶穌的呼喚“我口渴”,她下定決心要走出舒適的修道院,要去最貧窮的貧民窟,她遭到天主教教規的一致反對,作為一個修女,是不可以離開修道院去外面工作,如果想去外面工作,必須放棄做修女,但是特蕾莎修女不屈不折,一遍一遍的寫信,申請,最終獲得批准。當她身無分文的來到貧民窟,一個歐洲的天主教徒來到異國他鄉,即使你心中充滿著愛,你懷著美好的初衷,但是初來乍到,身邊的人不認識你時,就會誤解她,認為她只是要把天主教傳遞給他們,他們要趕走她,要打她,每次這個時候,上帝就像真的顯靈了似的,她曾經救過的人,這個時候奇跡般的出現並且對她施以了最大的禮節,即匍匐在她的腳下,這樣周邊的人群也就慢慢改變了看法。

每次危機出現的時候,特蕾莎修女總是用她的柔打敗了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當特蕾莎修女和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會談,為了獲得這位獨裁者的同意,在這個獨裁國家建立一個仁愛傳教會。奧爾特加身後站著四個手持機槍的蒙面男子。獨裁者發表了半個小時怒髮衝冠的演講,為自己的屠殺和戰爭辯護。他說完後,特蕾莎修女說“您說的都對,都對,愛的事業就是和平的事業。”說這個話幾乎就是挑戰奧爾特加,但是特蕾莎修女無所畏懼,她用她獨有的柔情最終成功的在獨裁國家像尼加拉瓜,古巴這樣的國家建立仁愛傳教會。還有一次在尼加拉瓜的郊外,當修女和教士們正在野餐時,一百多個披掛重型武器的士兵端著槍朝他們走來。大家嚇壞了。特蕾莎修女從包裡翻出上百個顯靈聖牌,然後一一遞給這些士兵。為了接受聖牌,士兵們把槍口都移開了。之後他們欣然接受了聖牌離開了。

特蕾莎修女和她的姐妹們經常要奔赴戰場,地震災區,瘟疫災區,獨裁國家。越是在這些充滿危機和痛苦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人代表上帝去傳遞愛。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特蕾莎修女在全世界127個國家開了600多座仁愛傳教會的分院,這不是因為她有怎樣怎樣的野心,要讓全世界的人都信奉天主教,而她只是很單純的希望全世界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得到幫助,她也從來不要求每個人都像她這樣把愛無私奉獻給別人。她從來不想去改變人們的宗教信仰,每一位快要垂死的人入會,她都會問對方相信哪個宗教,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他要讓對方按照自己的宗教儀式死去並且安葬對方,保持對死者最大的尊重。她從來不批評任何人,說任何人的壞話,她也從來不去教育任何人,但是她就是用自己偉大的人格魅力身體力行的去感動別人,讓所有跟她一樣善良的人願意放棄自己舒適生活跟她一樣成為修女,修士,共同創建仁愛傳教會。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特蕾莎修女一生大概獲得80多項榮譽和獎勵,它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包括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她又是一位最不喜歡追逐名利的人,也不喜歡收集獎章,她把獲得的獎章變現和獎金全部分給窮人,她說她站在領獎臺的那一刻起,她代表的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全世界的窮人。她總是謙遜的說“我只是耶穌手中的工具,努力做一些小事就會離開。”這種謙卑來自她的靈魂深處。

道德經裡面反對戰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在1991年爆發海灣戰爭前,她滴血的心腸給美國總統老布希和伊拉克領導薩達姆。侯賽因寫了封信,希望他們能夠和解。他認為這種廝殺或許在短期內可以分出勝方和敗方,但是那些受傷,殘廢,死亡的人要賠上什麼代價?雖然她沒有成功阻止戰爭的爆發,但是在戰後她立刻開了一間殘障和營養不良兒童的收容所。

特蕾莎修女雖然出身寒微,她沒有任何個人財產留給我們,但是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她在半個世紀裡救人無數,並援助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她毫不利己的為窮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從來沒有試圖改變人類的信仰,但是在她的葬禮上,來自全世界的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全部摒除彼此間的差異,懷著同樣的信仰,向特蕾莎修女表達同樣的哀悼和思念,特蕾莎修女就是這樣以道家所言“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聖人。

德拉庫拉讀後感(一)

《德拉庫拉》是愛爾蘭作家B.斯托克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全文都是以書信和日記的形式,講述關於德拉庫拉伯爵,一個邪-惡的吸血鬼的故事。

德拉庫拉伯爵是一個靠吸食人類血液而在世上生存長達數百年的邪-惡吸血鬼。他為了能夠找到更多的“獵物”,打算把自己的家移到英國。而當這個計畫被主人公約翰,阿特公爵,昆西博士和米納發現後,他們便開始尋找方法消滅這個擁有不死之身和各種恐怖能力的妖怪。

《德拉庫拉》雖然是在寫各種離奇的靈異事件,但我們從中能夠看出大量現實生活的投影,現實中人物在各種狀態下的心理,和作者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例如,當阿特公爵原本善良的未婚妻露西成為德拉庫拉的獵物,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變成和德拉庫拉一樣冷酷無情的吸血鬼的時候,作者很細緻地描寫了每個人的內心鬥爭。他寫出了唯一的知情人士昆西在告訴同伴事實時苦澀抉擇的掙扎,寫出了米納面對最好的朋友變壞的事時所透露出來的勇敢與堅強,還寫出了阿特公爵必須親手殺死自己未婚妻時的痛苦與絕望。

這些描寫都是他們本人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以及我們對於他們如何運用語言的分析分析出來的。能夠僅僅通過語言把一個人描寫得栩栩如生,是強,而能讓我們透過自己對於人物語言的分析,再得出進一步更深刻的理解,那只能說是絕了。

我只能說,斯托克真是一個文學天才。而且他的天才不僅是體現於語言運用的描寫上。他所表達出的思想,雖然簡單,給人留下的印象卻異常深刻。

德拉庫拉憑藉自己作為吸血鬼擁有的各種神力,行惡數百年,一直都沒有人干擾,所以他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心中充滿了自負與驕傲。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在民間早就有了一個地下組織在追蹤他,查閱他的消息,並且尋找消滅它的方法。這個組織的存在,可以追蹤到幾百年前,德拉庫拉剛剛出世作惡的時候。雖然線索不多,但幾百年下來所積累的各種證據,使得他們的後代昆西找出了消滅邪-惡的吸血鬼伯爵的方法,利用伯爵的弱點,他的驕傲,最終根除了這個禍害。

每次讀到昆西告訴同伴有關德拉庫拉的線索的時候,我都會笑。是因為德拉庫拉的粗心?是因為昆西的博學?還是因為每次透露出的那些弱點,都是擺在眼前而若無點撥無法看到的那種?也許都有吧。

很明顯,作者想警告那些犯罪的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擁有再強的神力,再高的權威,罪犯終究還是會露出蛛絲馬跡的。而正義的人士總會進一步跟隨在你腳後,隨時準備著對你做出制裁。而且驕傲往往會讓你大意,導致你有機可乘。萬能、不死的德拉庫拉最重被打敗,就是因為他太小看對手了。

這部經典名著讀完了,還引發了我的思考:在露西被無法抗拒的力量強制行惡的情況下,她究竟是善還是惡?如果她懷著一顆善良的心,那麼她會因為她所殺死的“獵物”而下地獄嗎?換句話說,借刀殺人,究竟誰會被懲罰?

而吸血鬼本身呢?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而吸食他人的血液,這是邪-惡的嗎?他只不過是想自己活著,而如果不吸血(殺生)他自己就會死。想活著難道不對嗎?而如果我們怪罪德拉庫拉,說他沒有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那我們自己呢?我們每天吃的肉難道曾經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動物嗎?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剝奪這些動物的生命?

有一個說法說得不錯:一本書會告訴你道理。一本好書會把道理給你講明白。而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啟發你的思考,讓你自己領悟道理。


德拉庫拉讀後感(二)

《德拉庫拉》是愛爾蘭作家B.斯托克的恐怖小說代表作,寫於1897年。它不是一部單純恐怖血腥的小說,從文字裡透露出來的是別樣的人情和意味

作者的寫作手法十分特別,他以信件,日記,剪報等看似零散的東西拼湊著講了一個恐怖故事。採用信件,日記的方式,一方面方便一部小說自由地轉換視角和敘述者,另一方面也很好的渲染了西歐風情,而且更將離奇的故事敘述成一個足夠讓人相信起真實存在的故事。

小說的主角是德拉庫拉伯爵,一個歐洲乃至世界聞名的吸血鬼是惡魔的化身,代表著死亡或者邪惡。永恆的生命讓他成為了黑暗的王者,統治所有的黑暗的力量。但是在小說中,伯爵卻總是那麼高貴、華麗而神秘,他有野心有謀略卻驕傲自負。很多血腥場景因為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而被隱去了,雖然恐怖氣氛依然,但此時他的身上更多的是透露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小說對伯爵的描寫並不多,只在開頭喬納森才見過,很多描寫朦朦朧朧,被虛化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出場不多的人,但是正是透過前臺的主角種種經歷以及善良美好精神形象的對比,伯爵形象豐滿了,與整個的故事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藏在幕後的主角。

其實小說的畫面感也極強,閱讀時總是被作者細緻的描寫帶入好像電影一般的畫面,身臨其境,震撼效果極強。“蒼白的皮膚,棱角分明的臉上有鷹鉤一樣的鼻子,線條剛硬的嘴,散發著珍珠一般皎潔白光的尖牙,以及像火焰般明亮的眼睛。帶一頂寬大的黑帽,帽檐壓的極低,幾乎要遮蓋了他的臉。”這是伯爵的外貌描寫,讀時另人不寒而慄。

而場景的描寫注重多感官的體驗,像開頭男主角喬納森坐上伯爵安排好的馬車一路飛奔,馳騁在陡峭彎曲的山路上,穿過寂靜無聲的夜色中的森林,穿越墳墓,在12點敲響的鐘聲中奔向黑暗的盡頭。那個時候我感覺好像就是我坐在那輛馬車上一直在向上攀行,爬坡,再爬坡,時不時有忽然的大轉彎,是我來到了伯爵古老而又陰森的住處。()

而小說不得不提的就是偵探推理的成分,由於推理,整個故事才有了起始,才能將各種零散記錄系統全面地聯繫在一起,而正是這樣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有機會去思考,而不只是簡單的感受低層次的恐怖感,當然他的推理顯然將恐怖小說的恐怖陰森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我相信這也是這篇小說為什麼耐人尋味,引人思考,甚至被人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吧!

其實作者並沒有忘記吸血鬼是惡魔的化生,他的邪惡和冷酷才是他的標誌。結局也並不出乎意料,伯爵最終被合力擊敗了,雖然有善良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只是過程中的重重謎團還有恐怖氛圍的渲染勾起了我無窮的遐想,但最後眾人與伯爵的生死決戰卻不如想像中的一樣精彩,始終未有與伯爵最正面的交鋒,這是一大遺憾吧。而且作者在人物心裡上花費大量筆墨,讓讀者能感同身受,小說中的人物不管是愛人還是朋友彼此都懷著真誠善良的心,歌頌了人與人之間愛的力量,團結的力量以及對知識的崇敬之心,雖然那一群人完美善良得似乎太過頭了,但依舊帶給我們諸多感動,尤其是在惡魔的陰影籠罩著世界時。此時人物描寫是否真實其實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書中恐怖的氛圍下,書中人和讀者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溫情和關懷。毫無疑問,給予困境中的人以力量和鼓勵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而他也做到了。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山鷹和狐狸》的故事,故事講的是: 山鷹住在樹上可以幫狐狸看獵人,狐狸住樹下可以幫山鷹看著毒蛇爬到樹上,傷害小山鷹,於是他們成為了鄰居和好朋友。一次狐狸和山鷹都外出找吃的,最後山鷹把幼小的狐狸當美味給吃了。狐狸知道了,悲痛欲絕但也沒辦法,只能詛咒山鷹。一天,山鷹把獵人祭祀的羊肉釣到自己的家裡,羊肉帶著火,最後把山鷹的家都燒了,小山鷹也被燒死了,掉到下麵,狐狸當著山鷹的面把小山鷹給吃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惡人總歸有惡報的,背信棄義的人要受到正義和誠信度懲罰。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故事叫《山鷹與狐狸》,這故事內容是說山鷹與狐狸作為朋友,住在同一座山,有一天,狐狸去覓食,山鷹正好也肚子餓,山鷹趁狐狸不在家就把弱小的狐狸寶寶吃掉幾個,當狐狸回來時發現少了幾個寶寶,就知道是山鷹所為,它為山鷹這兇手吃掉了他的兒女而狠。可是山鷹力氣比狐狸大,山鷹並能飛翔,狐狸只好每天看著上面的山鷹窩,等待機會為它兒女報仇。

終於有一天山鷹把帶著火的羊肉回來放在窩裡面,再準備找一些獵物回來時,一陣風吹來,窩著了火,把所有小山鷹燒死了並掉了下來,狐狸看見了並把所有小鷹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就算強大欺負弱小,老天爺也會收拾它。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三)

從前,一隻山鷹和一隻狐狸結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山鷹產下了幾隻小山鷹,狐狸又產下了幾隻小狐狸,狐狸累了筋疲力盡,出去找東西吃了,這時,山鷹也斷了炊,它飛入樹下的灌叢中,看見了小狐狸,心想:“狐狸已經把食物送來了,那為何不給小山鷹做食物呢。”然後,山鷹把小狐狸當食物,給小山鷹吃了,當狐狸回來的時候,小狐狸已經不見了,它為自己的子女死悲痛萬分,放聲大哭,心想:“肯定是山鷹做的。”就每天詛咒著山鷹, 有一天,獵人捕到了一隻羊,不一會,獵人開始烤羊了 ,趁獵人不注意,山鷹抓起了有火的山羊,給幼鳥吃,火星把幹樹枝點著了,小山鷹都被活活的燒死了,狐狸又把小山鷹吃掉了。

這就說明感了壞事就會得到相同的報應。()

她為生病和被拋棄的孩子創辦了‘兒童之家’。

特蕾莎修女,她成為了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 3 位獲獎者之一,還得過許多其他的獎,她將所有的獎金用來幫助窮人。

看了特蕾莎修女的事蹟,我再次在網上查閱了她的資料,她從12 歲到87 歲75 年把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獻了印度的窮人,一個人為窮人做一件二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真不容易啊!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她一樣,這個世界還會有窮人嗎?

我要學習她的精神,我要每天替世界上的窮人禱告,替我們主日學的生白血病的同學禱告,替汶川玉樹中失去親人的孩子禱告,願他們吃飽穿暖,健康幸福!

特裡莎修女天天照料傳染病人,可是她從來沒有被感染。我聽爺爺說他的大姐,代表教會經常到醫院裡探望病人,現在 80 多歲了,從來沒有傳染病。我要學習她們,把愛送給給其他的人。

我要少吃零食,少買玩具,把零用錢捐給教會的慈善箱,把舊衣服和書本捐獻給教會,教會會把它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裡。

我要信靠主耶穌,學會愛別人,爭取當義工。


特蕾莎修女傳讀後感(三)

有緣讀到這本書,最初的激動像中了大獎似的無語言表,接著又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似的驚喜的認識了一位元不可思議的聖人,這個人就是我在道德經裡苦苦尋覓的有道之人啊!有道之人需要具備的所有的品質都在特蕾莎修女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她一生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和充滿對主的愛。

今天是我讀道德經的第50天,我一直被困擾,我甚至不相信這個世界上存在有道之士,但是在第50天,我見到了她,她就是特蕾莎修女。讀她的傳記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文字也比較淺顯易懂,對於我這樣的閱讀初級者也是毫不費力的。

道德經說“善者吾善,不善吾善,信者吾信,不信吾信,聖人皆孩之”特蕾莎修女身材矮小,只有四英尺11英寸,站在戴安娜王妃的身旁最多只到她的肩膀,但是就是用她矮小的身軀卻為世界上窮人中的窮人,殘疾人,各類邊緣人生,像麻風病人,愛☆禁☆滋☆禁☆病患者,無家可歸的垂死老人,被拋棄的嬰兒撐開了一片屬於他們的愛的世界。她可以像對待嬰兒一樣去照顧那些衣不蔽體,身上長滿千瘡百孔膿包的窮人,病人,將要死去的人,她抱著他們,長久而靜默的抱著,給他們擦洗身體的污垢,給傷口的地方抹藥,喂水餵食,讓絕望之人在心中重新點燃希望之火,在生命的臨終時刻送上平靜和安詳,人們需要的不僅是麵包和水,人更需要的是愛和尊嚴,她常常這麼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勝剛,弱勝強”。在特蕾莎修女最初聽到耶穌的呼喚“我口渴”,她下定決心要走出舒適的修道院,要去最貧窮的貧民窟,她遭到天主教教規的一致反對,作為一個修女,是不可以離開修道院去外面工作,如果想去外面工作,必須放棄做修女,但是特蕾莎修女不屈不折,一遍一遍的寫信,申請,最終獲得批准。當她身無分文的來到貧民窟,一個歐洲的天主教徒來到異國他鄉,即使你心中充滿著愛,你懷著美好的初衷,但是初來乍到,身邊的人不認識你時,就會誤解她,認為她只是要把天主教傳遞給他們,他們要趕走她,要打她,每次這個時候,上帝就像真的顯靈了似的,她曾經救過的人,這個時候奇跡般的出現並且對她施以了最大的禮節,即匍匐在她的腳下,這樣周邊的人群也就慢慢改變了看法。

每次危機出現的時候,特蕾莎修女總是用她的柔打敗了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當特蕾莎修女和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會談,為了獲得這位獨裁者的同意,在這個獨裁國家建立一個仁愛傳教會。奧爾特加身後站著四個手持機槍的蒙面男子。獨裁者發表了半個小時怒髮衝冠的演講,為自己的屠殺和戰爭辯護。他說完後,特蕾莎修女說“您說的都對,都對,愛的事業就是和平的事業。”說這個話幾乎就是挑戰奧爾特加,但是特蕾莎修女無所畏懼,她用她獨有的柔情最終成功的在獨裁國家像尼加拉瓜,古巴這樣的國家建立仁愛傳教會。還有一次在尼加拉瓜的郊外,當修女和教士們正在野餐時,一百多個披掛重型武器的士兵端著槍朝他們走來。大家嚇壞了。特蕾莎修女從包裡翻出上百個顯靈聖牌,然後一一遞給這些士兵。為了接受聖牌,士兵們把槍口都移開了。之後他們欣然接受了聖牌離開了。

特蕾莎修女和她的姐妹們經常要奔赴戰場,地震災區,瘟疫災區,獨裁國家。越是在這些充滿危機和痛苦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人代表上帝去傳遞愛。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特蕾莎修女在全世界127個國家開了600多座仁愛傳教會的分院,這不是因為她有怎樣怎樣的野心,要讓全世界的人都信奉天主教,而她只是很單純的希望全世界所有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得到幫助,她也從來不要求每個人都像她這樣把愛無私奉獻給別人。她從來不想去改變人們的宗教信仰,每一位快要垂死的人入會,她都會問對方相信哪個宗教,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他要讓對方按照自己的宗教儀式死去並且安葬對方,保持對死者最大的尊重。她從來不批評任何人,說任何人的壞話,她也從來不去教育任何人,但是她就是用自己偉大的人格魅力身體力行的去感動別人,讓所有跟她一樣善良的人願意放棄自己舒適生活跟她一樣成為修女,修士,共同創建仁愛傳教會。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謂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特蕾莎修女一生大概獲得80多項榮譽和獎勵,它成為20世紀獲獎最多的人,包括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她又是一位最不喜歡追逐名利的人,也不喜歡收集獎章,她把獲得的獎章變現和獎金全部分給窮人,她說她站在領獎臺的那一刻起,她代表的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全世界的窮人。她總是謙遜的說“我只是耶穌手中的工具,努力做一些小事就會離開。”這種謙卑來自她的靈魂深處。

道德經裡面反對戰爭“天下有道,卻走馬以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在1991年爆發海灣戰爭前,她滴血的心腸給美國總統老布希和伊拉克領導薩達姆。侯賽因寫了封信,希望他們能夠和解。他認為這種廝殺或許在短期內可以分出勝方和敗方,但是那些受傷,殘廢,死亡的人要賠上什麼代價?雖然她沒有成功阻止戰爭的爆發,但是在戰後她立刻開了一間殘障和營養不良兒童的收容所。

特蕾莎修女雖然出身寒微,她沒有任何個人財產留給我們,但是她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她在半個世紀裡救人無數,並援助了數以百萬計的人民。她毫不利己的為窮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從來沒有試圖改變人類的信仰,但是在她的葬禮上,來自全世界的印度教徒,天主教徒,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全部摒除彼此間的差異,懷著同樣的信仰,向特蕾莎修女表達同樣的哀悼和思念,特蕾莎修女就是這樣以道家所言“以其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聖人。

德拉庫拉讀後感(一)

《德拉庫拉》是愛爾蘭作家B.斯托克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全文都是以書信和日記的形式,講述關於德拉庫拉伯爵,一個邪-惡的吸血鬼的故事。

德拉庫拉伯爵是一個靠吸食人類血液而在世上生存長達數百年的邪-惡吸血鬼。他為了能夠找到更多的“獵物”,打算把自己的家移到英國。而當這個計畫被主人公約翰,阿特公爵,昆西博士和米納發現後,他們便開始尋找方法消滅這個擁有不死之身和各種恐怖能力的妖怪。

《德拉庫拉》雖然是在寫各種離奇的靈異事件,但我們從中能夠看出大量現實生活的投影,現實中人物在各種狀態下的心理,和作者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例如,當阿特公爵原本善良的未婚妻露西成為德拉庫拉的獵物,然後在眾目睽睽之下變成和德拉庫拉一樣冷酷無情的吸血鬼的時候,作者很細緻地描寫了每個人的內心鬥爭。他寫出了唯一的知情人士昆西在告訴同伴事實時苦澀抉擇的掙扎,寫出了米納面對最好的朋友變壞的事時所透露出來的勇敢與堅強,還寫出了阿特公爵必須親手殺死自己未婚妻時的痛苦與絕望。

這些描寫都是他們本人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以及我們對於他們如何運用語言的分析分析出來的。能夠僅僅通過語言把一個人描寫得栩栩如生,是強,而能讓我們透過自己對於人物語言的分析,再得出進一步更深刻的理解,那只能說是絕了。

我只能說,斯托克真是一個文學天才。而且他的天才不僅是體現於語言運用的描寫上。他所表達出的思想,雖然簡單,給人留下的印象卻異常深刻。

德拉庫拉憑藉自己作為吸血鬼擁有的各種神力,行惡數百年,一直都沒有人干擾,所以他以為自己天下無敵,心中充滿了自負與驕傲。但他所不知道的是,在民間早就有了一個地下組織在追蹤他,查閱他的消息,並且尋找消滅它的方法。這個組織的存在,可以追蹤到幾百年前,德拉庫拉剛剛出世作惡的時候。雖然線索不多,但幾百年下來所積累的各種證據,使得他們的後代昆西找出了消滅邪-惡的吸血鬼伯爵的方法,利用伯爵的弱點,他的驕傲,最終根除了這個禍害。

每次讀到昆西告訴同伴有關德拉庫拉的線索的時候,我都會笑。是因為德拉庫拉的粗心?是因為昆西的博學?還是因為每次透露出的那些弱點,都是擺在眼前而若無點撥無法看到的那種?也許都有吧。

很明顯,作者想警告那些犯罪的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擁有再強的神力,再高的權威,罪犯終究還是會露出蛛絲馬跡的。而正義的人士總會進一步跟隨在你腳後,隨時準備著對你做出制裁。而且驕傲往往會讓你大意,導致你有機可乘。萬能、不死的德拉庫拉最重被打敗,就是因為他太小看對手了。

這部經典名著讀完了,還引發了我的思考:在露西被無法抗拒的力量強制行惡的情況下,她究竟是善還是惡?如果她懷著一顆善良的心,那麼她會因為她所殺死的“獵物”而下地獄嗎?換句話說,借刀殺人,究竟誰會被懲罰?

而吸血鬼本身呢?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而吸食他人的血液,這是邪-惡的嗎?他只不過是想自己活著,而如果不吸血(殺生)他自己就會死。想活著難道不對嗎?而如果我們怪罪德拉庫拉,說他沒有權力剝奪他人的生命,那我們自己呢?我們每天吃的肉難道曾經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動物嗎?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剝奪這些動物的生命?

有一個說法說得不錯:一本書會告訴你道理。一本好書會把道理給你講明白。而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啟發你的思考,讓你自己領悟道理。


德拉庫拉讀後感(二)

《德拉庫拉》是愛爾蘭作家B.斯托克的恐怖小說代表作,寫於1897年。它不是一部單純恐怖血腥的小說,從文字裡透露出來的是別樣的人情和意味

作者的寫作手法十分特別,他以信件,日記,剪報等看似零散的東西拼湊著講了一個恐怖故事。採用信件,日記的方式,一方面方便一部小說自由地轉換視角和敘述者,另一方面也很好的渲染了西歐風情,而且更將離奇的故事敘述成一個足夠讓人相信起真實存在的故事。

小說的主角是德拉庫拉伯爵,一個歐洲乃至世界聞名的吸血鬼是惡魔的化身,代表著死亡或者邪惡。永恆的生命讓他成為了黑暗的王者,統治所有的黑暗的力量。但是在小說中,伯爵卻總是那麼高貴、華麗而神秘,他有野心有謀略卻驕傲自負。很多血腥場景因為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而被隱去了,雖然恐怖氣氛依然,但此時他的身上更多的是透露著濃厚的悲劇色彩。

小說對伯爵的描寫並不多,只在開頭喬納森才見過,很多描寫朦朦朧朧,被虛化了,可以說他是一個出場不多的人,但是正是透過前臺的主角種種經歷以及善良美好精神形象的對比,伯爵形象豐滿了,與整個的故事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藏在幕後的主角。

其實小說的畫面感也極強,閱讀時總是被作者細緻的描寫帶入好像電影一般的畫面,身臨其境,震撼效果極強。“蒼白的皮膚,棱角分明的臉上有鷹鉤一樣的鼻子,線條剛硬的嘴,散發著珍珠一般皎潔白光的尖牙,以及像火焰般明亮的眼睛。帶一頂寬大的黑帽,帽檐壓的極低,幾乎要遮蓋了他的臉。”這是伯爵的外貌描寫,讀時另人不寒而慄。

而場景的描寫注重多感官的體驗,像開頭男主角喬納森坐上伯爵安排好的馬車一路飛奔,馳騁在陡峭彎曲的山路上,穿過寂靜無聲的夜色中的森林,穿越墳墓,在12點敲響的鐘聲中奔向黑暗的盡頭。那個時候我感覺好像就是我坐在那輛馬車上一直在向上攀行,爬坡,再爬坡,時不時有忽然的大轉彎,是我來到了伯爵古老而又陰森的住處。()

而小說不得不提的就是偵探推理的成分,由於推理,整個故事才有了起始,才能將各種零散記錄系統全面地聯繫在一起,而正是這樣的寫作手法讓讀者有機會去思考,而不只是簡單的感受低層次的恐怖感,當然他的推理顯然將恐怖小說的恐怖陰森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我相信這也是這篇小說為什麼耐人尋味,引人思考,甚至被人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吧!

其實作者並沒有忘記吸血鬼是惡魔的化生,他的邪惡和冷酷才是他的標誌。結局也並不出乎意料,伯爵最終被合力擊敗了,雖然有善良的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只是過程中的重重謎團還有恐怖氛圍的渲染勾起了我無窮的遐想,但最後眾人與伯爵的生死決戰卻不如想像中的一樣精彩,始終未有與伯爵最正面的交鋒,這是一大遺憾吧。而且作者在人物心裡上花費大量筆墨,讓讀者能感同身受,小說中的人物不管是愛人還是朋友彼此都懷著真誠善良的心,歌頌了人與人之間愛的力量,團結的力量以及對知識的崇敬之心,雖然那一群人完美善良得似乎太過頭了,但依舊帶給我們諸多感動,尤其是在惡魔的陰影籠罩著世界時。此時人物描寫是否真實其實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書中恐怖的氛圍下,書中人和讀者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溫情和關懷。毫無疑問,給予困境中的人以力量和鼓勵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圖,而他也做到了。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一)

今天我讀了《山鷹和狐狸》的故事,故事講的是: 山鷹住在樹上可以幫狐狸看獵人,狐狸住樹下可以幫山鷹看著毒蛇爬到樹上,傷害小山鷹,於是他們成為了鄰居和好朋友。一次狐狸和山鷹都外出找吃的,最後山鷹把幼小的狐狸當美味給吃了。狐狸知道了,悲痛欲絕但也沒辦法,只能詛咒山鷹。一天,山鷹把獵人祭祀的羊肉釣到自己的家裡,羊肉帶著火,最後把山鷹的家都燒了,小山鷹也被燒死了,掉到下麵,狐狸當著山鷹的面把小山鷹給吃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惡人總歸有惡報的,背信棄義的人要受到正義和誠信度懲罰。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故事叫《山鷹與狐狸》,這故事內容是說山鷹與狐狸作為朋友,住在同一座山,有一天,狐狸去覓食,山鷹正好也肚子餓,山鷹趁狐狸不在家就把弱小的狐狸寶寶吃掉幾個,當狐狸回來時發現少了幾個寶寶,就知道是山鷹所為,它為山鷹這兇手吃掉了他的兒女而狠。可是山鷹力氣比狐狸大,山鷹並能飛翔,狐狸只好每天看著上面的山鷹窩,等待機會為它兒女報仇。

終於有一天山鷹把帶著火的羊肉回來放在窩裡面,再準備找一些獵物回來時,一陣風吹來,窩著了火,把所有小山鷹燒死了並掉了下來,狐狸看見了並把所有小鷹吃掉了。

這個故事說明:就算強大欺負弱小,老天爺也會收拾它。


山鷹與狐狸讀後感(三)

從前,一隻山鷹和一隻狐狸結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山鷹產下了幾隻小山鷹,狐狸又產下了幾隻小狐狸,狐狸累了筋疲力盡,出去找東西吃了,這時,山鷹也斷了炊,它飛入樹下的灌叢中,看見了小狐狸,心想:“狐狸已經把食物送來了,那為何不給小山鷹做食物呢。”然後,山鷹把小狐狸當食物,給小山鷹吃了,當狐狸回來的時候,小狐狸已經不見了,它為自己的子女死悲痛萬分,放聲大哭,心想:“肯定是山鷹做的。”就每天詛咒著山鷹, 有一天,獵人捕到了一隻羊,不一會,獵人開始烤羊了 ,趁獵人不注意,山鷹抓起了有火的山羊,給幼鳥吃,火星把幹樹枝點著了,小山鷹都被活活的燒死了,狐狸又把小山鷹吃掉了。

這就說明感了壞事就會得到相同的報應。()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