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論創造讀後感

論創造讀後感

寒假裡,我閱讀了學校發的陶行知的創造教育這本書,本書的思想對當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價值。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我感到需要認真學習陶行知先生創造教育的思想,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從中獲得三點感受:

一、要解放兒童的時間、空間,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

不要讀的書。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嘴、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不要把兒童關家中,讓他們到大自然,到社會中去擴大視野,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包羅萬象,奧秘無窮。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體會、去探尋,到社會中去磨煉,是一條極好的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途徑。誰都明白要讓學生知道春天的美麗,最有效的辦法是走出學校,走進大自然,讓他們親身去感受。我想這樣的感受效果是任何華麗的語言都難以達到的,枯躁乏味的講解還會使學生對這門課越來越失去興趣。馬斯洛在論述人的創造力時說:“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創造力,
而初始創造力常處於無意識狀態,這種無意識能促進人發現與發明。”因此,我覺得應該把本屬於孩子的自由發展和思考的空間還給孩子。不要用功課填滿他們的時間表,要給他們一些閒置時間消化學問,並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幹一點他們高興幹的事,多幾分學習人生的機會。現在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精英教育”社會環境下,壓力空前之大,睡眠嚴重不足,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就在大喊“減負”的現在,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並沒有真正減下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淹沒了學生的星期天。可見解放學生的時間是徹底解放學生的基矗讓學生從苦不堪言的書山題海中解放出來,使他們有時間思考、有條件實踐,
在接觸自然和社會中自主地活動,創造性地活動。陶先生說:“有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空間的解放。假使我們給小孩自由行動,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個小孩是天才,是一個創造者、發明者。”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敢於擔當,真正的將教育改革落實,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成長。

二、要改變以往的評價觀念,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

也許在我們老師的眼中,唯有文明守紀、循規蹈矩的學生才是優等生;只有每次考試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是優等生;唯有在課堂上能博得聽課者掌聲的學生才是優等生;而那些放任不羈、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終究成了陪襯那些優等生的“後進生”。

於是,諸如“他(她)不行!”“他(她)無藥可救!”已成為對他們標榜性的評價語。久而久之,課堂上的他們成了陪襯,完全體驗不到絲毫成功的喜悅;課堂外的他們處於遺忘的角落,有些甚至成為毫不相干的旁觀者。

教育專家韓鳳珍說:“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孩子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在常人看來他肯定反應遲鈍,但他後來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另一個孩子整天只管打獵、捉耗子,在常人看來他資質平庸,與聰明沾不上邊,但長大後他成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

陶行知在《創造的教育》裡也寫到小時曾被老師稱作“壞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和被醫生稱作“小老鼠一般大的東西”的大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愛迪生、牛頓的故事很好地驗證了 “大器晚成”這個成語,所以我們不能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標準來評價我們身邊的孩子,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對那些能力弱的孩子應該少些偏見,多些耐心、愛心,儘量發現每個人閃光的一面。作為老師應該讓他們的長處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成為他們不斷進步的引路人。要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
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三、教師要注重實施創造教育,發展學生創造能力。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有責任,有義務,實施創造()教育,為祖國培養更多、更好的創新人才。首先,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在組織教學、開展活動時,多思考如何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如在平時的教學,開展活動時多採取啟發式、開放式、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驗、實踐活動等多種方法教學,讓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學生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晚年提出“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安排得多得做不完。陶行知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發揮出來。”在宣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作為教育者只有改變思想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落實“六大解放”,徹底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創造人才。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一)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學》。越讀,我越覺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十分先進,並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越讀,越覺得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讀完之後,感覺倍感振奮,一些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死結"似乎正在逐漸地解開,象一團淩亂的毛線,忽然找到了線頭,正在一絲絲地理順。

在我們老師的眼裡,每天幾乎都只看到後進生:今天早上遲到了2分鐘,昨天晚自習總是要講話,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業沒完成,忘記訂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有氣。每天臉都拉的老長,時不時發一頓火,訓斥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結果學生也產生了逆反心裡,做什麼都覺的沒勁,一副上課死氣沉沉,下課生龍活虎的反常現象。

現在,反過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下,試想;處於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年,哪個學生沒有一點愛玩的心思呢?哪個學生不愛做夢呢?在學生的頭腦裡,要學的東西那麼多,每位老師都說那是重點要牢記,那麼他要記的的東西就不是一點點了,還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點懶(人的天性),那麼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疲憊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學生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那麼和工廠裡的機器還有什麼不同呢?那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還談什麼生機和希望呢?

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所以,我們要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我們不僅要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的過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實踐。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二)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愛是最偉大的信念,愛是教育的至寶。只有心中有愛,愛你的事業,愛你的學生,愛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會有熱情,也才會有意義。可以說沒有愛就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誠;沒有愛,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深厚的愛生之情,會促使教師去尊重學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學生,積極尋找與學生對話的機會,以真誠的目光去關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給他們以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教育教學才會順利進行。只要凸現出愛,愛也永遠伴隨著你。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三)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宣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 愛人” ,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 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學校為“ 愛人” ,他不把學校學生當“ 石頭” ,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 曉莊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 ,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裡,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安排得多得做不完。陶行知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發揮出來。”在宣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作為教育者只有改變思想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落實“六大解放”,徹底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創造人才。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一)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學》。越讀,我越覺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十分先進,並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越讀,越覺得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讀完之後,感覺倍感振奮,一些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死結"似乎正在逐漸地解開,象一團淩亂的毛線,忽然找到了線頭,正在一絲絲地理順。

在我們老師的眼裡,每天幾乎都只看到後進生:今天早上遲到了2分鐘,昨天晚自習總是要講話,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業沒完成,忘記訂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有氣。每天臉都拉的老長,時不時發一頓火,訓斥學生,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結果學生也產生了逆反心裡,做什麼都覺的沒勁,一副上課死氣沉沉,下課生龍活虎的反常現象。

現在,反過來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下,試想;處於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年,哪個學生沒有一點愛玩的心思呢?哪個學生不愛做夢呢?在學生的頭腦裡,要學的東西那麼多,每位老師都說那是重點要牢記,那麼他要記的的東西就不是一點點了,還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點懶(人的天性),那麼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疲憊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學生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那麼和工廠裡的機器還有什麼不同呢?那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還談什麼生機和希望呢?

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所以,我們要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兒童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我們不僅要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的過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時空仍然熠熠生輝,閃耀著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實踐。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二)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愛是最偉大的信念,愛是教育的至寶。只有心中有愛,愛你的事業,愛你的學生,愛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會有熱情,也才會有意義。可以說沒有愛就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真誠;沒有愛,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深厚的愛生之情,會促使教師去尊重學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學生,積極尋找與學生對話的機會,以真誠的目光去關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給他們以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做學生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領路人,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教育教學才會順利進行。只要凸現出愛,愛也永遠伴隨著你。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學讀後感(三)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宣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 愛人” ,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 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學校為“ 愛人” ,他不把學校學生當“ 石頭” ,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 曉莊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 ,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