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一)

通讀了一遍《太史公自序》,我對整部《史記》有了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也讓我對於太史公的人生經歷,思想道德,寫作目的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太史公自序》可分為三部分:一為清晰地曆敘了世系和家學之淵源,並概括了作者前半生之經歷;二則以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及其著書的艱難過程;三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一個人若要寫出像《史記》這樣的巨作,想必一定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與不辭勞苦的耐心,當然在這般毅力與耐力的背後一定有著不得不寫的緣由,

才能支持著作者堅挺著耐住無邊寂寞與漫長歲月。

然而,太史公寫《史記》的目的是複雜的,在其著書過程中的一個變故使他更為堅定、更為心無旁騖地完成了這本巨作。以李陵之禍為節點,把他著書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寫作緣由比較繁雜:其父任太史公時留滯周南而不得與從事,以至抑鬱發憤且卒,《史記》乃為完成父親臨終之囑託;“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父死,司馬遷必為太史,《史記》乃宗族傳統之延續;“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史記》乃太史職責之自律。第二階段的目的相比之下較為單純專注:往昔西伯拘羑裡,

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他以古代聖賢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蹟自勉,“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在自序的第二部分,由壺遂之問引出了太史公欲以《史記》上續孔子之《春秋》的想法,同時也為《春秋》之實質作闡述,它不僅只有諷刺之意,亦有夏商周之德,來糾正某些人對《春秋》的謬見。以《易》和《尚書》為例,表明並非遇到了類似於伏羲、堯舜的明君就無須著作,繼而說明著《史記》的重要性。全序規模宏大,涉及範圍廣闊,除了政治時事外,還涉及醫藥(《扁鵲倉公列傳》)、對外軍事(《衛將軍驃騎列傳》、《南嶽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文學(《司馬相如列傳》)、文教事業(《儒林外傳》)、金融商業(《貨殖列傳》)、占卜(《龜策列傳》、《日者列傳》)等。

此外,太史公著《禮》、《樂》、《律》、《曆》、《天官》、《封禪》、《河渠》、《平准》八書,以專題的形式記載和論述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

各序相互聯繫,引經據典。例如:《伍子胥列傳》中“維建遇讒”可與《楚世家》相聯;太史公論及墨家時就引用了《墨子》關於尚堯舜之道的言論。《世家》和《列傳》,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價值觀。例如:在《吳世家》中,運用正反論證以表明作者對太伯讓位、季劄不慕權力的高風亮節的贊許,和對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勢喋血殘殺的嘲諷和反撥。在《遊俠列傳》中,作者記述了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

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讚揚了他們“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救人於難,濟人於貧,守信守諾的仁義精神。在《平津侯列傳》中,王族大臣奢侈浪費爭高強與公孫弘節衣縮食形成強烈對比,作者以此諷刺統治者的奢靡並提倡節儉的生活態度。

因自序是《史記》全書的綱領,故從自序來看,《史記》記載了大量與楚相關的史料,不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還是之後的“亡秦必楚”、楚漢相爭都有很多相關的歷史事件,這與以前我被灌輸的觀念不同。以前一直有個觀念:歷史上關於“楚”的史料很少,大多與其原不被中原認同並被視為南蠻有關。現在,也許我可以推翻這個錯誤的觀念了,並免除它對我的干擾。

就個人而言,

我對項羽這個人物很感興趣,在讀《太史公自序》的時候就驚喜地發現相關的篇目較多,這極大地提高了我日後讀《史記》的興趣。驚喜之餘,我也對太史公記述歷史的方法而感歎,他用人物傳記的形式來敘述楚漢之爭這一大時代大背景下的歷史,以小見大。其中,單是困擾、削弱項羽的部分就至少有六篇:《張耳陳餘列傳》《魏豹彭越列傳》《黥布列傳》《淮陰侯列傳》《韓信盧綰列傳》《田儋列傳》。

另外,讀過自序後我有些疑問:其一,提及儒、墨、法三家思想要旨時,為什麼作者在最後一句寫“雖百家弗能易也”“雖百家弗能廢也”“雖百家弗能改也”?感覺讀起來會有些拗口,不連貫。其二,出自自序的第二部分,“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為什麼“立身”是孝道的終極階段?司馬遷在後面還提到立身,即立身揚名。“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為孝之大者。”但我覺得“立身”不只是揚名,更主要是孔子所謂“成己”。揚名乃是“立身”之效應。其三,人們都稱讚司馬父子對六家的分析精闢透徹,入木三分,但就我相對熟知的墨家而言,其思想就遠不只有“強本節用”這一點。墨子有十大思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用節葬,非樂非命。此外墨家還有墨辯,救守等思想成就。是否從墨家這一點就可表明其他幾家也有太史公未點明之處,或是說明從那時起或之前某些學說的資料就殘缺不齊了。

論六家要旨是司馬談的,不是司馬遷的。他之所以那樣描述墨家,也許是因為他是站在治理天下的立場來講的,故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所謂墨家的十大要義是後人歸納的,在重治理之道的漢人看來,也許其核心就是強本節用。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二)

時光荏苒,不覺已經是四月下旬,手術40多天,但右膝蓋卻恢復很慢,病去如抽絲,誠不我欺。寓居北院,無電視、電腦,與世隔絕。唯讀書為樂。《史記》序言雖距今2000多年,但太史公司馬遷受宮刑堅持書史,拳拳之意、憂鬱之情依然躍然紙上。後輩小子有幾點感想:

一、寫史記是歷史的必然,天降大任於己,從時間上說史記的必要性。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從上文也不難看出,司馬遷有自比孔子、周公聖人之心思,但現實中周、孔尊顯,而遷受辱於世。

二、借孔子作《春秋》不記空言、載事微言大義,說出著《史記》的又一目的。:“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錶,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文章千古事,百代時學習,孔、遷雖鬱鬱當代,但流芳青史。

三、太史公文采斐然讀書入木三分,對五經之內容功用概括言簡意賅、中肯實用,後世所謂文學評論家難忘其項背。《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穀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弑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四、社會倫理綱常至關重要,無秩序、無政府,放任私欲只能讓小至單位、大至國家混亂不堪,春秋歷史可鑒。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今天一樣,單位只要領導遵守自己的職責,有下犯上則斥責,必無大錯;而員工忠誠勤懇也不會被炒魷魚。

五、人治社會、對上負責專制社會,君子難為真言,太史公對漢武帝劉徹雖恨之入骨,但卻不得不違心大唱讚歌,今世史家有過而無不及。文革明知大大錯誤,卻在各地地方史志中均不載,當世不著史書,此後千年遵循。君讀下文,恐怕會小看太史公,但如果你稍有不敬之言便有人讓你揮刀自宮,大練葵花寶典,也只剩苦笑。“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六、司馬遷曰著史記乃本職工作,先父遺志,必須為之。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七、太史公變成太監不訴自己之苦,反而說是我的罪過,活該,謝謝皇帝,真是無語啊。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絏。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八、古來聖賢都遭難,上天也是王八蛋。小人享受當朝,君子留名後世,今天各單位也是如此,領導錯也是對,堅持社會提倡的正義,你只能在單位孫子到退休。當世君子請讀下文,可能稍好受些。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三)

西漢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史記故事》。裡面除了我熟知的《指鹿為馬》、《鴻門宴》、《姜太公釣魚》、《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故事以外,還有許多我不瞭解的歷史故事。其中《趙氏孤兒》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晉景公年間,趙氏家族的權利和威望隨著戰功赫赫而不斷壯大,所以奸臣屠岸賈欲除掉忠烈名門趙氏家族。程嬰為報恩採取了調包計,含淚用親生兒子替換了孤兒,並且含辛茹苦把孤兒撫養成人,為趙家報仇雪恨,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整個故事盪氣迴腸,我被故事中程嬰這個人物深深感動,他為維護正義而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多麼的感人肺腑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忠義之士最終沉冤得雪,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思想在這裡又一次得到了昇華。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一)

今天看了一則成語故事《懸樑刺股》,這則成語講的是兩個故事。都是關於奮力學習的。懸樑是漢朝的孫敬為了防止睡覺打瞌睡,就用繩子把頭髮綁在房梁上,只要一困繩子就會拉他的頭髮,他就痛醒了。刺股是戰國時期的蘇秦為了專心讀書,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個錐子,只要一分心就用錐子刺大腿。而最後孫敬成了政治家,蘇秦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我被孫敬、蘇秦讀書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們為了讀好書那麼努力,再想想我。不愛讀書,做作業,做事情總是做的很慢,拖得很晚。老師,家長都對我很頭痛。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我們學習有利的因素越來越多,我更應該抓住這良好的條件好好學習。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二)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有很多人都聽過。

懸樑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穫。也說的是只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穫,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他們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是根據我們現在的情況,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法不必模仿。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三)

今天,我看了《懸樑刺股》這個故事。我對主人公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到,無比佩服。

漢朝人孫敬為了好好學習,不讓自己瞌睡,就把頭髮吊在房梁下,這樣,他就不會睡著,這就是“懸樑”“刺股”就是蘇秦的故事,他為了遊說各諸侯國,成就大業,就刻苦學習,為了驅走睡意,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大腿一痛,就又精神起來了。()孫敬和蘇秦二人刻苦攻讀,終於成為了政治家。他們的故事和起來,就是“懸樑刺股”。

面對孫敬和蘇秦,我聯想到自己。平時,老師佈置讀的作業時,我總會把讀的數目少讀一點,或不讀。想到這裡,我的臉火紅火紅的。現在想想,如果一碰到讀的作業,就不讀,就什麼也學不到,最後只能一事無成。

懸樑刺股這個故事教育了我,鼓舞了我,我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學習,不怕困難,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故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所謂墨家的十大要義是後人歸納的,在重治理之道的漢人看來,也許其核心就是強本節用。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二)

時光荏苒,不覺已經是四月下旬,手術40多天,但右膝蓋卻恢復很慢,病去如抽絲,誠不我欺。寓居北院,無電視、電腦,與世隔絕。唯讀書為樂。《史記》序言雖距今2000多年,但太史公司馬遷受宮刑堅持書史,拳拳之意、憂鬱之情依然躍然紙上。後輩小子有幾點感想:

一、寫史記是歷史的必然,天降大任於己,從時間上說史記的必要性。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從上文也不難看出,司馬遷有自比孔子、周公聖人之心思,但現實中周、孔尊顯,而遷受辱於世。

二、借孔子作《春秋》不記空言、載事微言大義,說出著《史記》的又一目的。:“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錶,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文章千古事,百代時學習,孔、遷雖鬱鬱當代,但流芳青史。

三、太史公文采斐然讀書入木三分,對五經之內容功用概括言簡意賅、中肯實用,後世所謂文學評論家難忘其項背。《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穀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弑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四、社會倫理綱常至關重要,無秩序、無政府,放任私欲只能讓小至單位、大至國家混亂不堪,春秋歷史可鑒。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今天一樣,單位只要領導遵守自己的職責,有下犯上則斥責,必無大錯;而員工忠誠勤懇也不會被炒魷魚。

五、人治社會、對上負責專制社會,君子難為真言,太史公對漢武帝劉徹雖恨之入骨,但卻不得不違心大唱讚歌,今世史家有過而無不及。文革明知大大錯誤,卻在各地地方史志中均不載,當世不著史書,此後千年遵循。君讀下文,恐怕會小看太史公,但如果你稍有不敬之言便有人讓你揮刀自宮,大練葵花寶典,也只剩苦笑。“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

六、司馬遷曰著史記乃本職工作,先父遺志,必須為之。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七、太史公變成太監不訴自己之苦,反而說是我的罪過,活該,謝謝皇帝,真是無語啊。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絏。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八、古來聖賢都遭難,上天也是王八蛋。小人享受當朝,君子留名後世,今天各單位也是如此,領導錯也是對,堅持社會提倡的正義,你只能在單位孫子到退休。當世君子請讀下文,可能稍好受些。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太史公自序讀後感(三)

西漢時期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變遷。

我懷著濃厚的興趣,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史記故事》。裡面除了我熟知的《指鹿為馬》、《鴻門宴》、《姜太公釣魚》、《毛遂自薦》、《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王》等故事以外,還有許多我不瞭解的歷史故事。其中《趙氏孤兒》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故事講述的是晉景公年間,趙氏家族的權利和威望隨著戰功赫赫而不斷壯大,所以奸臣屠岸賈欲除掉忠烈名門趙氏家族。程嬰為報恩採取了調包計,含淚用親生兒子替換了孤兒,並且含辛茹苦把孤兒撫養成人,為趙家報仇雪恨,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

整個故事盪氣迴腸,我被故事中程嬰這個人物深深感動,他為維護正義而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是多麼的感人肺腑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忠義之士最終沉冤得雪,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我們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的思想在這裡又一次得到了昇華。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一)

今天看了一則成語故事《懸樑刺股》,這則成語講的是兩個故事。都是關於奮力學習的。懸樑是漢朝的孫敬為了防止睡覺打瞌睡,就用繩子把頭髮綁在房梁上,只要一困繩子就會拉他的頭髮,他就痛醒了。刺股是戰國時期的蘇秦為了專心讀書,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個錐子,只要一分心就用錐子刺大腿。而最後孫敬成了政治家,蘇秦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我被孫敬、蘇秦讀書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們為了讀好書那麼努力,再想想我。不愛讀書,做作業,做事情總是做的很慢,拖得很晚。老師,家長都對我很頭痛。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對我們學習有利的因素越來越多,我更應該抓住這良好的條件好好學習。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二)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有很多人都聽過。

懸樑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穫。也說的是只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穫,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他們這種精神是好的,但是根據我們現在的情況,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法不必模仿。


懸樑刺股讀後感400字(三)

今天,我看了《懸樑刺股》這個故事。我對主人公孫敬和蘇秦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到,無比佩服。

漢朝人孫敬為了好好學習,不讓自己瞌睡,就把頭髮吊在房梁下,這樣,他就不會睡著,這就是“懸樑”“刺股”就是蘇秦的故事,他為了遊說各諸侯國,成就大業,就刻苦學習,為了驅走睡意,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大腿一痛,就又精神起來了。()孫敬和蘇秦二人刻苦攻讀,終於成為了政治家。他們的故事和起來,就是“懸樑刺股”。

面對孫敬和蘇秦,我聯想到自己。平時,老師佈置讀的作業時,我總會把讀的數目少讀一點,或不讀。想到這裡,我的臉火紅火紅的。現在想想,如果一碰到讀的作業,就不讀,就什麼也學不到,最後只能一事無成。

懸樑刺股這個故事教育了我,鼓舞了我,我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學習,不怕困難,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