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張曉風讀後感

張曉風讀後感(一)

在眾多的名家作品中,有一本富有哲理的散文集。它的出現是一個奇跡,這就是《張曉風散文集》。

經老師推薦,我在初一有幸認識了它,一拿到它,我就被它的外表吸引,接著我就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它。在閱讀完第一篇後我發現,它的內容比精美的封面還要美。一口氣我通篇讀完了它,認識了它,通過瞭解它懂得了許多生活哲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它讓我知道了除記敘文與詩歌外還有一種寫作方式——散文。

通過瞭解它,我認為散文是一種比較好寫的文體,不僅可以抒發自己的感情,

還可以無限表達自己的意願。

張曉風散文的特點是:語言精煉,文筆優美。當你大致看一遍時,會覺得內容顯得庸俗,但只要你細細品讀,就會發現文章具有許多的散光點,無論是寫法,語言都寫的十分到位,把作者的感情抒發的淋漓盡致,真可謂是“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啊!

讀完這本書,我第一感受就是震撼,因為本書的散文物件十分廣泛,有寫生活的、有寫友誼的、有寫親情的、有寫想像的,豐富極了,這使我不得不由衷佩服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踏實的寫作能力。

在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母親的羽衣》,這篇向我們講述的偉大的母親對我們無私無盡的愛,同時也提醒我們要時時尊愛我們的母親,好好善待每一位母親。

在接觸的眾多散文集中,我很喜歡《張曉風散文》,作者的寫作能力以及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值得我去學習,特別是每篇文章的結尾,往往是用精煉和優美的語言來修飾,讀完令人回味無窮。

每當我重讀此書,我又感到驚奇,驚奇我在日常的寫作中不知不覺的會運用散文中的佳詞和名句,同時自己的表達能力也有了進一步的加強,漸漸的讓我學會了一種新的寫作文體,觀察力更深,洞察力更強。我真為自己能有幸拜讀此書而感到欣慰。

讀過《張曉風散文》的人都會有一種難以忘記的感覺,對讀者來說,或多或少都有幫助,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相信今後只要多看、多寫,我也能寫出那樣棒的文章,

為了這一目標,讓我繼續努力吧!


張曉風讀後感(二)

這篇《高處何所有》是張曉風的一篇哲理散文。文章有一個副標題“贈給畢業同學”,可見是為那些在攀登學問這座大山的學子們寫的。可是,文章所蘊含的深意,卻遠遠超過了做學問本身,那是一種人生的哲理,是在比較了多種人生境界後對某種至高境界的由衷贊許,是對那種看似平易卻難以抵達的真英雄境界的詮釋與破譯。

散文作者沒有用太多語言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她借助一個故事來說明問題。奇怪的是,這個看來似曾相識的故事並沒有曲折離奇的地方,卻在平淡從容中緩緩透出一種無法回避的魅力。那是真實的魅力,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生真諦的魅力。

與過去讀過的三兄弟探寶,付出愈多收穫愈多,“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敘述模式相比,張曉風的故事要嚴酷得多也煞風景得多。第三個年輕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並沒有得到鮮花和掌聲,也沒有看到無限風光。他看到的,只是“高風悲旋,藍天四垂”;他感到的,只是孤獨和渺小。是的,這才是人生的真實,這才是人們到達某種人生境界後必然的感受。也許這種感受帶著濃重的悲劇意味,()從來也沒有到達或接近這一境界的人意識不到這種孤獨和渺小,但並不等於孤獨和渺小不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意識不到的悲哀是更加深重的悲哀。所以,明知前路的艱險,明知頂峰的荒涼,明知個體的渺小,他仍然奮力前行,為的是探究真理,

尋找夢想,這,才是真英雄。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傷痕,是孤單的長途,以及愈來愈真切的渺小感。”張曉風在散文的最後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正是這個觀點的真實和冷峻震撼了我們,也吸引了我們。

做個真英雄吧,縱然高處一無所有!


張曉風讀後感(三)

最近我讀了資深教授張曉風的散文集,讓我受益匪淺。如果說,傳統文化如黃河之水奔瀉入懷,那也因曉風之文筆攪入魂靈,如酒麴入甕,才使這水甘冽芳醇,成了文化傳統。作家能寫出如此盪氣迴腸的文章,我想應該是源於她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大自然的熱愛吧。

散文中文字語句簡潔渾成、嚴整新穎,卻又不失話本戲文的活潑,如文中寫道“而茫茫大荒,

漠漠今古,眾生平凡的面目裡,誰是我,我有複是誰呢?我們卻是在乎的。”這段語言簡練精髓,深切地表述了在人生的道路中,需要有一個堅定的理想,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得過且過、浪費光陰的人們。

散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作者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一段是“我起來,走下臺階,獨自微笑著、歡喜著。天地間只有一團喜悅、一腔溫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氣,我走向田畦,就以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舉袂迎風,就覺得自己是一縷婉轉的氣流;我抬頭望天,卻又把自己誤認為明燦的陽光。”美麗的詞藻讓我從中瞭解到作者是抱著怎樣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每一天,雖不久之前,剛剛落了許久的雨,但她沒有傷感,而是迎著新鮮空氣,撿起一筆一筆失落的財富去。我由衷地敬佩她這種境界,並從中感悟到些許人生哲理。

張曉風散文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美”。散文無論字詞還是語句,都滲透出一種美感,這種美是不屑于為文造情的矯揉造作,而是舍我其誰的劍拔弩張,字裡行間都以骨氣奇高為裡,沖淡寧靜、自然率真為表。

通過閱讀這部散文集使我在成長的人生中有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看清世間庸俗,懷揣夢想、腳踏實地、有價值地活著。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後感600字(一)

我總是後知後覺,在一本好書被人們熱烈討論和讚頌的時候,我才開始關注。和絕大多數一樣,在看完《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才開始去訪問知乎網站,翻閱“伯爵在城堡”生前的痕跡,然後默默悼念、暗自感觸。

我總在想像最簡單的幸福,就是一覺醒來會見到燦爛的陽光,是怎樣的一種期待和感受;我也想過假如還有幾天的生命長度裡,我會怎樣去努力生活,淡然面對死亡的那一刻。然而,一切假設與想像都是虛幻,任憑我多麼努力,設身處地,還是一無所獲。所以我還是那個浮躁庸碌的年輕人:睡前想的是明天能睡個懶覺,嘴裡叨念的是哪一天才能休假。這便是不同的人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態度,程浩對於生命的理解遠遠超過大多數人,儘管他的一生只有短暫的20年。

他說自己是美麗世界的孤兒,這個形容,貼切得讓人感到心酸,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他只生活了常人的四分之一個年載,承受的痛苦卻是常人的無數倍。我們總是埋怨世界對他的不公,滿腹心疼。他卻說“命運如此,休論公道”。人們總是用“樂觀”形容他,這些詞的確不能輕率地概括這個曲折多舛的人生,其實未嘗不是人們對這個年輕人發自內心地讚賞和敬意。更是對自己生活的鼓勵。

算了,本想寫著去投稿得,看到別理半天潦草的文字,還是放棄了,就當做自己的讀後感吧,總之一句話,()這本書讓我產生很多感慨,沒有共鳴。我會努力珍惜現在每天的生活,在未來的人生綻放光芒,我也會繼續讀書,不是有句話叫“活到老學到老”麼,我會踐行這句箴言,裡面還有句喜歡的話,送給自己,“真正牛逼的人,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不同的是,我還沒有值得誇耀的事蹟,我想有很多可以驕傲的可以誇耀的事蹟,不好意思,我褻瀆了這句話的涵義,但是我最真實的想法。僅此而已。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後感600字(二)

看到這本書我被它素雅清淡的外表所吸引,帶著對書名的疑惑我走進了它,然而之後它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感動。

作者程浩,一個被醫生宣判只能活到五歲的他,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走過二十個春秋,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是他對生命的理解確是我們很多平常人做不到的。“命運,休論公道”就此一句,能看到他思考的深度,體會到他一個站在兩個世界邊緣的人的內心真實情感和他的豁達。他不去考慮命運是否公平,而是用心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盡可能的發揮出光和熱。因為身體原因沒有上過學,媽媽教他讀書認字,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每天平均閱讀量是十萬字,從各種各樣的書籍裡,使他明白很多道理,以至於可以在網上幫助其他人,以至於他可以寫下這麼多令人感悟的文字留給我們。他不需要別人給他標上身殘志堅的標籤,只需要當一個正常的有思想有夢想的普通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何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做一些有意義的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呢,生命終究是有終點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一切的精彩都是要靠自己去譜寫。我們如此的幸運,幸運每天都能看到燦爛的陽光,幸運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幸運我們身邊有愛我們的父母,珍惜自己身邊的一切吧。

不管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終究都要去承受。只有奮力向前,衝破層層關口,才會離你的夢想越來越近。程浩有句話“正真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拿來隨口炫耀的事,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凡人。”我們一路順暢的走來,可能還沒有經歷什麼困境,在我看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比不上程浩所經歷的千分之一或是萬分之一,而他卻能這麼坦然、積極的面對生活,難道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我想要告訴我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只要微笑面對,生命一樣精彩!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一)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花時背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洞裡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的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慘叫著沖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背燙傷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個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的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駱駝為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為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刹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在這個星球上,擁有生命神性光輝的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勞的螞蟻,自由自在的小鳥,高原精靈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員鯨等,甚至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及參天的古樹,都無不豐富地蘊涵著生命世界的底蘊。在浩瀚的生物海洋裡,有益於人類的生物我們姑且不論,即使是一隻害蟲,它雖然在人們的厭惡、唾棄和捕殺中生存,但它無意中也為自己的天敵(益蟲)提供了食物,從而能保證益蟲更好的生存,維繫著整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確實,我們應該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延續地球的生物鏈遭到破壞,人類就像是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記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個小男孩捉住一隻蝴蝶後肆意摧殘,蝴蝶在驚恐、怯懦和無奈中瑟瑟發抖,小男孩玩兒夠了,就任意撕毀那襯托蝴蝶美麗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揀起來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掙扎了幾下,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著美麗翅膀自由自在飛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將成為一個美麗的回憶……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約束著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人類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熱愛大自然,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那麼我們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將會變的更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就讓我們共同呼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三)

阿爾貝特·史懷澤是一位法國學者,更是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假如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四周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他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去強調世界和平、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

《敬畏生命》讀後,給人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的震撼!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塑造了生命的高貴、美麗和富饒。人類自詡為自然之最,更應該理解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生命之美。

書中寫到:史懷澤在非洲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與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生出,並且成為他此後所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這也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在《邊境邊景》中寫到的:我與朋友(名字記不得了)在島上過夜,水漫過了帳篷,我無心睡眠,起身看見海蟹游走,林中蟬鳴不停,偶爾鳥下覓食……只是靜靜看著,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想必,村上當時的心境正同于史懷澤吧。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即使相隔不同時空,可是人對生命的敬畏卻是相同的。也許,感受生命並不需要你有太多在意;也許,那只是瞬間,生命的奇跡便能浸入人心……看花開,看葉落,聽蟬鳴,聽鳥語,點點滴滴……我慶倖,我也曾有過看魚而神遊的心境,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你只是單單看著,就有種與魚同遊的感受,靈動而清晰。

感受生命,是一種心境。沒有誰可以教會你,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摸索、探尋。直到有一天,你能讀懂一花一葉中的情語,能欣賞到蟲魚鳥獸的撫媚。傾聽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想起高中時的一篇文章,也叫《敬畏生命》,作者是張曉風,文章講述作者在印第安那州夏天下午河畔看柳絮飄飛時對生命的感歎。或許我們都只是大自然的匆匆過客,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生命卻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世界,充盈著色彩,也正是生命締造世界的神奇。

其實,也只有我們懷揣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游的魚兒……這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內涵。正因為這些,我們才能在時時處處的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頓悟與喜悅。所以每每聽到有關生命的故事,無論溫馨或者驚心,我們都會有絲絲觸動。

以前看過一個報導:一輛車以很快的速度撞到了正飛快過馬路的一隻狗,狗被撞飛到了很遠的距離,但又立刻爬了起來,嘴裡銜著的骨頭還沒掉落,然後繼續跑著。它在一個牆角停了下來,那裡是一隻母狗和幾隻小狗。那只被撞的狗把骨頭放下,用頭蹭了蹭母狗的頭就倒下,就這樣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無論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選擇相信它是真的!不需任何多餘的話語去解釋,它以足以證明生命的可貴、堅強,還有些許無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逝去,因為愛而讚美;離別,因為情而感動。有太多未知我們無法揣測,唯一可做的,只是珍惜生命。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不斷找尋我們需要的東西,找尋我們追求的東西。可是結果與我們預期的總會有偏差,我們會迷茫,會無所適從……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卻不斷追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我們始終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蚊子無時無刻都在找尋目標,好讓自己飽餐一頓,這也許就是它生命的意義。但是一個巴掌拍過去,短暫的生命就此完結。飛蛾也許不知道自己飛向燭光便是終結,()它飛向了自己編造的夢。也許生命的意義對於它們來說就是一時的飽腹或者一瞬間的輝煌。這些我們都無法理解,或許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直接與它們溝通,那時我們也許會理解生命對於它們的意義。

“不論何時何種方式,我的生命對於另外一個生命貢獻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識都經過了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融合的願望,在這個願望裡生命是一個整體。”奉獻對於任何生命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為了另外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會覺得愚蠢,可是有的人則會毫不猶豫,為什麼?對於生命的看重難道不一樣嗎?答案是對於自己生命價值的看待不同。我們總是希望在自己危難的時候,有人能挺身而出,可是在我們看到其他生命有危險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呢?看到桌上的魚翅,看到跳動的猴腦,看到滿桌的野味……我們到底作何感想!也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吃下去。可是我們難道就沒有反思,假如自己是那一盤端上餐桌的美味會怎麼樣?也許我們永遠就笑不出來了。同樣是生命,為何不能平等對待,心生敬畏?自然所賦予的本應稱讚,絕非屠戮。

史懷澤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就是促使任何人關懷他周圍的其他生命。”可是我們如何在整個世界中找到一個平衡呢?佛教戒殺生,主食素;還有什麼眾生平等。難道這就是對於生命的關懷嗎?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難道花花草草就不是生命嗎?吃葷與吃素有本質的區別嗎?其實我們每一種生命為了活下去,都會去奪取其他生命,但是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對生命抱有敬畏的態度。我們一直都希望能和諧共處,希望愛在人間。可是這份愛怎麼才能傳遞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自然已經在向人類施加懲戒!風沙侵蝕,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喪失……難道這些種種教訓還不夠,難道非得等到面臨自己的絕滅才會想到治理!是該清醒的時候了,沉睡只會滅亡。

“危及我們休戚與共的能力和意志的是日益強加於人的這種考慮:這無濟於事!你為防止或減緩痛苦、保存生命所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和那些發生在世界上和你周圍,你又對之無能為力的一切比較起來,是無足輕重的。的確,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多麼的軟弱無力,我們本身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多少傷害,而不能停止。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害怕。”亦如書中所說,我們對大局可能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尊重生命,凝聚的力量是巨大的。打魚投放小魚苗,伐木注意再生產的能力,不要隨意拋棄貓狗等寵物……這些都是舉手之勞。

每次看《動物世界》,無論聽多少次,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都有動人的故事。尊重生命就是珍惜身邊的他人。”

敬畏生命,也是珍惜。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之心以後擴大開來。

心生憐憫,心存感激。所以,敬畏生命吧!

但她沒有傷感,而是迎著新鮮空氣,撿起一筆一筆失落的財富去。我由衷地敬佩她這種境界,並從中感悟到些許人生哲理。

張曉風散文給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美”。散文無論字詞還是語句,都滲透出一種美感,這種美是不屑于為文造情的矯揉造作,而是舍我其誰的劍拔弩張,字裡行間都以骨氣奇高為裡,沖淡寧靜、自然率真為表。

通過閱讀這部散文集使我在成長的人生中有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看清世間庸俗,懷揣夢想、腳踏實地、有價值地活著。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後感600字(一)

我總是後知後覺,在一本好書被人們熱烈討論和讚頌的時候,我才開始關注。和絕大多數一樣,在看完《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才開始去訪問知乎網站,翻閱“伯爵在城堡”生前的痕跡,然後默默悼念、暗自感觸。

我總在想像最簡單的幸福,就是一覺醒來會見到燦爛的陽光,是怎樣的一種期待和感受;我也想過假如還有幾天的生命長度裡,我會怎樣去努力生活,淡然面對死亡的那一刻。然而,一切假設與想像都是虛幻,任憑我多麼努力,設身處地,還是一無所獲。所以我還是那個浮躁庸碌的年輕人:睡前想的是明天能睡個懶覺,嘴裡叨念的是哪一天才能休假。這便是不同的人對於生命和生活的態度,程浩對於生命的理解遠遠超過大多數人,儘管他的一生只有短暫的20年。

他說自己是美麗世界的孤兒,這個形容,貼切得讓人感到心酸,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他只生活了常人的四分之一個年載,承受的痛苦卻是常人的無數倍。我們總是埋怨世界對他的不公,滿腹心疼。他卻說“命運如此,休論公道”。人們總是用“樂觀”形容他,這些詞的確不能輕率地概括這個曲折多舛的人生,其實未嘗不是人們對這個年輕人發自內心地讚賞和敬意。更是對自己生活的鼓勵。

算了,本想寫著去投稿得,看到別理半天潦草的文字,還是放棄了,就當做自己的讀後感吧,總之一句話,()這本書讓我產生很多感慨,沒有共鳴。我會努力珍惜現在每天的生活,在未來的人生綻放光芒,我也會繼續讀書,不是有句話叫“活到老學到老”麼,我會踐行這句箴言,裡面還有句喜歡的話,送給自己,“真正牛逼的人,不是那些可以隨口拿來誇耀的事蹟,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不同的是,我還沒有值得誇耀的事蹟,我想有很多可以驕傲的可以誇耀的事蹟,不好意思,我褻瀆了這句話的涵義,但是我最真實的想法。僅此而已。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讀後感600字(二)

看到這本書我被它素雅清淡的外表所吸引,帶著對書名的疑惑我走進了它,然而之後它帶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感動。

作者程浩,一個被醫生宣判只能活到五歲的他,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走過二十個春秋,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但是他對生命的理解確是我們很多平常人做不到的。“命運,休論公道”就此一句,能看到他思考的深度,體會到他一個站在兩個世界邊緣的人的內心真實情感和他的豁達。他不去考慮命運是否公平,而是用心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盡可能的發揮出光和熱。因為身體原因沒有上過學,媽媽教他讀書認字,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每天平均閱讀量是十萬字,從各種各樣的書籍裡,使他明白很多道理,以至於可以在網上幫助其他人,以至於他可以寫下這麼多令人感悟的文字留給我們。他不需要別人給他標上身殘志堅的標籤,只需要當一個正常的有思想有夢想的普通人。生命是寶貴的,為何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做一些有意義的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呢,生命終究是有終點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一切的精彩都是要靠自己去譜寫。我們如此的幸運,幸運每天都能看到燦爛的陽光,幸運我們有健康的身體,幸運我們身邊有愛我們的父母,珍惜自己身邊的一切吧。

不管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終究都要去承受。只有奮力向前,衝破層層關口,才會離你的夢想越來越近。程浩有句話“正真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拿來隨口炫耀的事,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保持微笑的凡人。”我們一路順暢的走來,可能還沒有經歷什麼困境,在我看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比不上程浩所經歷的千分之一或是萬分之一,而他卻能這麼坦然、積極的面對生活,難道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我想要告訴我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只要微笑面對,生命一樣精彩!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一)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角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花時背無辜燒死。好幾次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切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上高中的時候,我家後院的牆洞裡經常有大老鼠出來偷吃東西。不知為什麼,我的心裡產生了一個殘酷的想法,就、悄悄地躲在牆邊,趁老鼠出來的時候,拿開水的燙它,結果,一隻大老鼠被滾燙的開水燙著慘叫著沖進了牆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沒有,但那時我並沒意識到自己的殘忍,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在人類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個應該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內心最大觸動和自責的還是在兩個月後:我在後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還活著,只是全身都是背燙傷後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讓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還懷著小老鼠,腆個大肚子,動作遲鈍的在地上尋覓著食物;我無法表達我那個時候的心情,我只覺得“生命”這個詞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現得那麼耀眼,我只覺得我曾經有過的行為是多麼的卑劣和齷齪,這種感覺,在別人眼裡也許會顯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漸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力量。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一書中寫道: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此後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也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等等,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才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因此,每當讀到那些關於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總會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重,母駱駝為了使即將渴死的小駱駝喝到夠不著的水潭裡的水而縱身跳進了潭中;老羚羊們為了使小羚羊們逃生而一個接著一個跳向懸崖,因而能夠使小羚羊在它們即將下墜的刹那以它們為跳板跳到對面的山頭上去;一條鱔魚在油鍋中被煎時卻始終弓起中間的身子是為了保護腹中的魚卵;一隻母狼望著在獵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淒冷的月夜下嗚咽嗥叫。其實,不僅僅只有人類才擁有生命神性的光輝。

有時候,我們敬畏生命,也是為了更愛人類自己,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心以後擴大開來,以致駕著飛機裝著炸彈去轟炸無辜的平民。

確實,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像是最後的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敬畏生命》這篇文章,我心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篇文章使我深刻明白了,我們只有對生命擁有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他的無限生機,我們人類也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在這個星球上,擁有生命神性光輝的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包括其他一切生物也是如此,比如勤勞的螞蟻,自由自在的小鳥,高原精靈藏羚羊和海上救生員鯨等,甚至還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及參天的古樹,都無不豐富地蘊涵著生命世界的底蘊。在浩瀚的生物海洋裡,有益於人類的生物我們姑且不論,即使是一隻害蟲,它雖然在人們的厭惡、唾棄和捕殺中生存,但它無意中也為自己的天敵(益蟲)提供了食物,從而能保證益蟲更好的生存,維繫著整個大自然的生態平衡。確實,我們應該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它們被殺害殆盡時,延續地球的生物鏈遭到破壞,人類就像是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接著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記得去年的夏天,我走在放學的路上,忽然看到有一個小男孩捉住一隻蝴蝶後肆意摧殘,蝴蝶在驚恐、怯懦和無奈中瑟瑟發抖,小男孩玩兒夠了,就任意撕毀那襯托蝴蝶美麗的地方----翅膀,我急忙上前制止他,可還是晚了一步,他已經把蝴蝶重重的扔在地上,我揀起來一看,被玩弄的奄奄一息的蝴蝶在我手中掙扎了幾下,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這只蝴蝶往日那舒展著美麗翅膀自由自在飛翔的一幕,而那一刻,一切將成為一個美麗的回憶……這件事使我至今不能忘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約束著我。

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人類只有敬畏生命,崇尚科學,熱愛大自然,都懷著一顆慈愛的心,那麼我們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將會變的更和諧,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就讓我們共同呼籲: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共同托起美好的明天吧!


張曉風敬畏生命讀後感(三)

阿爾貝特·史懷澤是一位法國學者,更是當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家,195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被愛因斯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創立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他認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與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進生命,惡是阻礙和毀滅生命。”假如我們擺脫自己的偏見,拋棄我們對其他生命的疏遠性,與我們四周的生命休戚與共,那麼我們就是道德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人。他以“敬畏生命”為核心的生命倫理學去強調世界和平、環保運動的重要思想。

《敬畏生命》讀後,給人一種震撼,一種對生命的震撼!世界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塑造了生命的高貴、美麗和富饒。人類自詡為自然之最,更應該理解和尊重生命,感受自然之趣,感受生命之美。

書中寫到:史懷澤在非洲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與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生出,並且成為他此後所努力宣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這也讓我想起村上春樹在《邊境邊景》中寫到的:我與朋友(名字記不得了)在島上過夜,水漫過了帳篷,我無心睡眠,起身看見海蟹游走,林中蟬鳴不停,偶爾鳥下覓食……只是靜靜看著,便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想必,村上當時的心境正同于史懷澤吧。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即使相隔不同時空,可是人對生命的敬畏卻是相同的。也許,感受生命並不需要你有太多在意;也許,那只是瞬間,生命的奇跡便能浸入人心……看花開,看葉落,聽蟬鳴,聽鳥語,點點滴滴……我慶倖,我也曾有過看魚而神遊的心境,那是一種無法言語的感覺。你只是單單看著,就有種與魚同遊的感受,靈動而清晰。

感受生命,是一種心境。沒有誰可以教會你,只能靠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摸索、探尋。直到有一天,你能讀懂一花一葉中的情語,能欣賞到蟲魚鳥獸的撫媚。傾聽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的神奇。想起高中時的一篇文章,也叫《敬畏生命》,作者是張曉風,文章講述作者在印第安那州夏天下午河畔看柳絮飄飛時對生命的感歎。或許我們都只是大自然的匆匆過客,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生命卻讓原本平淡無奇的世界,充盈著色彩,也正是生命締造世界的神奇。

其實,也只有我們懷揣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小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游的魚兒……這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內涵。正因為這些,我們才能在時時處處的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頓悟與喜悅。所以每每聽到有關生命的故事,無論溫馨或者驚心,我們都會有絲絲觸動。

以前看過一個報導:一輛車以很快的速度撞到了正飛快過馬路的一隻狗,狗被撞飛到了很遠的距離,但又立刻爬了起來,嘴裡銜著的骨頭還沒掉落,然後繼續跑著。它在一個牆角停了下來,那裡是一隻母狗和幾隻小狗。那只被撞的狗把骨頭放下,用頭蹭了蹭母狗的頭就倒下,就這樣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無論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我選擇相信它是真的!不需任何多餘的話語去解釋,它以足以證明生命的可貴、堅強,還有些許無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逝去,因為愛而讚美;離別,因為情而感動。有太多未知我們無法揣測,唯一可做的,只是珍惜生命。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裡不斷找尋我們需要的東西,找尋我們追求的東西。可是結果與我們預期的總會有偏差,我們會迷茫,會無所適從……有的人選擇放棄,有的人卻不斷追尋。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我們始終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詮釋。蚊子無時無刻都在找尋目標,好讓自己飽餐一頓,這也許就是它生命的意義。但是一個巴掌拍過去,短暫的生命就此完結。飛蛾也許不知道自己飛向燭光便是終結,()它飛向了自己編造的夢。也許生命的意義對於它們來說就是一時的飽腹或者一瞬間的輝煌。這些我們都無法理解,或許有朝一日我們可以直接與它們溝通,那時我們也許會理解生命對於它們的意義。

“不論何時何種方式,我的生命對於另外一個生命貢獻出他自身,我的生命意識都經過了一個從有限到無限的融合的願望,在這個願望裡生命是一個整體。”奉獻對於任何生命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為了另外的生命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會覺得愚蠢,可是有的人則會毫不猶豫,為什麼?對於生命的看重難道不一樣嗎?答案是對於自己生命價值的看待不同。我們總是希望在自己危難的時候,有人能挺身而出,可是在我們看到其他生命有危險的時候,我們在幹什麼呢?看到桌上的魚翅,看到跳動的猴腦,看到滿桌的野味……我們到底作何感想!也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吃下去。可是我們難道就沒有反思,假如自己是那一盤端上餐桌的美味會怎麼樣?也許我們永遠就笑不出來了。同樣是生命,為何不能平等對待,心生敬畏?自然所賦予的本應稱讚,絕非屠戮。

史懷澤說:“敬畏生命的倫理就是促使任何人關懷他周圍的其他生命。”可是我們如何在整個世界中找到一個平衡呢?佛教戒殺生,主食素;還有什麼眾生平等。難道這就是對於生命的關懷嗎?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難道花花草草就不是生命嗎?吃葷與吃素有本質的區別嗎?其實我們每一種生命為了活下去,都會去奪取其他生命,但是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對生命抱有敬畏的態度。我們一直都希望能和諧共處,希望愛在人間。可是這份愛怎麼才能傳遞出去?這是一個問題。

自然已經在向人類施加懲戒!風沙侵蝕,水土流失,生態多樣性喪失……難道這些種種教訓還不夠,難道非得等到面臨自己的絕滅才會想到治理!是該清醒的時候了,沉睡只會滅亡。

“危及我們休戚與共的能力和意志的是日益強加於人的這種考慮:這無濟於事!你為防止或減緩痛苦、保存生命所做的和能做的一切,和那些發生在世界上和你周圍,你又對之無能為力的一切比較起來,是無足輕重的。的確,在許多方面,我們是多麼的軟弱無力,我們本身也給其他生物帶來了多少傷害,而不能停止。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害怕。”亦如書中所說,我們對大局可能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尊重生命,凝聚的力量是巨大的。打魚投放小魚苗,伐木注意再生產的能力,不要隨意拋棄貓狗等寵物……這些都是舉手之勞。

每次看《動物世界》,無論聽多少次,心靈都會受到震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段傳奇,每一段傳奇都有動人的故事。尊重生命就是珍惜身邊的他人。”

敬畏生命,也是珍惜。豐子愷曾勸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腳去踩螞蟻,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殘害螞蟻,他認為自己那樣做不僅僅出於憐憫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點點殘忍之心以後擴大開來。

心生憐憫,心存感激。所以,敬畏生命吧!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