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教育類讀書心得

教育類讀書心得(一)

寒假期間,我讀了前蘇聯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禮。我被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師的敬業精神、教育機智和靈活性所打動,深深地被大師的理論所折服,被大師的教育實踐所吸引。大師書中字裡行間充盈著的、流露溢出的是愛。包括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孩子的愛以及對孩子實施愛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愛心、懂得怎樣去愛別人。

作為教師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是愛孩子。愛孩子,就要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教導者,

而且還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把一切都告訴他。”這一點,對於我們音樂教師尤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以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是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事實上,當孩子們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幫助,而絕不是粗暴的批評和懲罰。學生看起來最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得到薰陶。由此可見我們愛學生、賞識學生,其根本目的就在於讓學生用同樣善良,真誠之心去愛他們、愛集體、愛社會,從而的達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師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為一個教師,要想得到更多孩子們的愛戴,就應該學會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給他們信心,這應該是對所有孩子而言的。

對一個靦腆的孩子、對一個木訥的孩子、對一個經常是表現平平的孩子,教師往往一句不經意的稱讚的話語,一個微笑,一個親切的小動作,就會溫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給他們信心,同時也亮麗了自己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

感謝學校安排的這次讀書活動,感謝書本給我知識與力量,讓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蘇霍姆林斯基為榜樣,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傳承和踐行他的教育思想,學習他為孩子健康成長,為教育事業發展而忘我工作,鞠躬盡瘁的無私奉獻精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去愛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並讓這種愛在我所教的學生身上得到延續。我想,這就是愛的價值;這就使愛的奉獻!


教育類讀書心得(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教師這種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每一位教師成為“讀書人”是一種職業召喚,一種義務,一種責任,因此營造書香校園,教師必須成為學生讀書的楷模。為了進一步增強我個人的讀書意識,促進自己的快速成長,我根據根據校讀書工作安排和學校實際,特制定讀書計畫如下:

一、讀書活動目標:

1、營造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讀書氛圍,提高自己的學習理論的熱情,逐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2、努力提升理論和實踐水準,增長教學智慧,推進課程改革進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品質和效益。

3、通過讀書進一步提升教學理念,

開闊教學視野,積累教學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通過讀書活動,形成積極進取、努力學習的氛圍。

二、讀書口號: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三、在我的讀書活動中我將遵循以下思路:

1、基礎性與發展性的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經典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等活動原則,以原理掌握、方法習得為基礎,以專業拓展、學科縱深為發展,引發教師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從而形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2、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重視科學性的基礎上,彰顯人文性;3、在經典讀物中汲取營養的同時,用時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優秀的讀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經典;放眼世界,增進國際瞭解,

尊重各國、各族文化,以繼承傳統文化和光大中華民族精神為主流。

四、開展讀書活動的主要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讀書活動。

教師讀書之後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並轉化為“做法”,將個人化的教育想法稱為“信念”。()有了“信念”之後,“行動”將隨之發生改變。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能大面積提高自己的理論水準、科研能力和運用理論處理教學實際問題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完善的讀書人格,成為有知識、更有文化底蘊的優秀教師。

2、主動與同事交流,討論讀書體會心得。

讀書內容將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原則,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先讀、精讀,政治理論、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選讀、略讀、速讀。

3、每天確保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讀書時間。

4、充分利用網路,進行網上閱讀,瞭解、把握教育教學的資訊和動態。

5、堅持讀書與反思相結合,帶著問題讀書,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潛心寫好讀書心得。堅持讀書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充分理解新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一)

寒假期間,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這另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一、用知識武裝自己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於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目前,在農村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管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二)

閒置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通過閱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位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一旁的人很詫異的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管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對我真的收穫不淺!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筆記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作為教師的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教育是慢的藝術”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戀、打架鬥毆等現象不時發生,給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復思慮著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著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雖然他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救藥;雖然他們在學習方面起點比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們進步的速度比較慢,但並不等於到達終點的速度就慢。我會想辦法的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學生“火車理論”:一個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輛快車,和一個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輛慢車,最後,先到達終點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車的那個人。我會鼓勵、啟發、引導、耐心、寬容、等待等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逐漸調整和理順好自己的狀態,再差的學生都有它的基礎點,就從每個學生的具體基礎點做起,自然生長點開始,逐漸延續增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自然就會產生興趣,而繼續續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為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

這個“慢”,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而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慢,也就是讓孩子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著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為,所有反教育的行為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為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這幾年我改變了以往遇到他們“作亂”時批評、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當眾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後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為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為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

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學到老”是生存的需要,畢業時的他,還有那麼多的不完善,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師生之間的偶爾一個短信、一句問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對一個人的激勵、鼓舞、發展導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神聖之處吧?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吧。

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著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3、每天確保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讀書時間。

4、充分利用網路,進行網上閱讀,瞭解、把握教育教學的資訊和動態。

5、堅持讀書與反思相結合,帶著問題讀書,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潛心寫好讀書心得。堅持讀書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充分理解新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一)

寒假期間,我認真研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從這兩本書中,我認為普通教師可以讀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讀出管理理念、辦學方向;而思想者讀出的更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這另本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

一、用知識武裝自己

通過自學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二、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年輕人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青年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以批評的態度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反觀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幼兒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幼兒全面發展(由於個體差異,絕對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發展能為個人所駕馭,孩子可以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由地從事多方面的活動,充分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何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孩子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不啻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書中闡述到“創造始於問題。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美國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教師並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目前,在農村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孩子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人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管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學習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們真的收穫不淺!

常讀書和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要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愚人不才,笨鳥先飛,我願把追求完美的教學藝術作為一種人生目標,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國的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教學讀書心得(二)

閒置時間我認真閱讀了《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通過閱讀使我深刻的體會到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只有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才能與時代同步,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於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變與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瞭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某位年輕人來到一個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位年輕人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這位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老人家便說:“這裡也同樣好。”一旁的人很詫異的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的確,這個故事告訴大家: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當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我們傳統的教育,多是為了分數的教育,從教師自我出發,而不真正是對學生這一主體人的教育,教師的抱怨也就“順理成章”了。()而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優生”有缺點,“差生”也有閃光點,在我們教師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應是有天才的一面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改變教育觀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師生關係,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欣賞者”。從這一角度出發,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同時,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讚揚,特別是對“差生”而言,一兩次別開生面的欣賞無疑是沙漠裡的綠洲,久旱的甘霖,這樣將會激發他們身上的潛能,讓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教師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能不能以問題貫穿教學在於教師了。

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有時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點,一學期下來不知道讓學生們學會了什麼?懂得了什麼?對自己教學產生了懷疑,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不由得引起問們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麼?在文中,袁教授給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管道,學會判斷知識和資訊,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這不由又落實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究竟應該教什麼,怎樣教?通過閱讀《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兩本書對我真的收穫不淺!

教育類書籍讀書筆記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書筆記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作為教師的我們,今天該怎樣理解“教育是慢的藝術”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會經常遇到有一部分屬於“問題學生”,他們在學習上基礎較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失去信心,自暴自棄;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戀、打架鬥毆等現象不時發生,給我們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寬容。對此,我反復思慮著如何將他們引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如果對這部分學生“怠慢”,就意味著放棄他們,後果不堪設想;相反我認真思考,改變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維。雖然他們的壞習慣很難改變,但並不是不可救藥;雖然他們在學習方面起點比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雖然他們進步的速度比較慢,但並不等於到達終點的速度就慢。我會想辦法的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訴學生“火車理論”:一個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輛快車,和一個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輛慢車,最後,先到達終點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車的那個人。我會鼓勵、啟發、引導、耐心、寬容、等待等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逐漸調整和理順好自己的狀態,再差的學生都有它的基礎點,就從每個學生的具體基礎點做起,自然生長點開始,逐漸延續增長,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自然就會產生興趣,而繼續續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們老師在我們的教學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作為老師,尤其如我們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要學會傾聽,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鏡。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即使我們心中有不滿,有怒火,都應該壓制自己。靜下心與孩子交流,打開孩子的心結。也許,你一句溫暖的話語,改變的卻是一個人的人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

三、“慢”需要等待

這個“慢”,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而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慢,也就是讓孩子感受、體驗過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著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立竿見影’的背後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為,所有反教育的行為都立竿見影。”我以此作為一劑清醒劑,並時時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對待“問題”學生,要寬容,要等待,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在具體做法上,這幾年我改變了以往遇到他們“作亂”時批評、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當眾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然後以自己的熱情和真心感染他們,以欣賞他們的優點為出發點,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為基礎,拿起表揚的武器,營建“讚美文化”。告訴他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恆的責任

一個人在校期間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學到老”是生存的需要,畢業時的他,還有那麼多的不完善,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師生之間的偶爾一個短信、一句問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對一個人的激勵、鼓舞、發展導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神聖之處吧?這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吧。

作為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杆見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與教育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學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陪著學生長成參天大樹,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