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讀後感範文200字

讀後感範文200字(一)

讀了《匆匆》這篇極富哲理的文章,我被深深吸引住了。

朱自清先生獨到而深刻的見解,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見解與感受。

《匆匆》讓我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句話蘊含著多少道理呀!時間是最公正的裁判,他送給勤奮者的是一條條成功的大道,而留給懶惰者的是一個個失敗的泥潭!

讀完《匆匆》使我深切的體會到:人生不能虛度,生命精彩與否是我們自己把握的,時間就是生命,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把握時間就是把握人生。

想讓人生如花瓣般清香,就要把握分分秒秒。


讀後感範文200字(二)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魯西西外傳》的書,故事的女主人公魯西西是一位非常可愛、外柔內剛、內心充滿狂野激情的女孩子。她有著對經歷風雨見識的渴望。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不能小心眼,小心眼的人不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和歡樂,反而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大家不安寧,他們為什麼不愉愉快快地生活,而要整天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呢?你看,我們的世界多美!有高山、大河、藍天、白雲。每個人都應該為這個世界增添光彩才對,因為有了我們的存在,能給周圍的人帶來歡樂,使別人的可怕蕩然無存,忘掉痛苦,

這多好呀!而小心眼的人就象污染環境一樣,讓人心煩。

最後,告誡各位小心眼的人們,請你們自己炸掉自己心裡的礁石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吧!


讀後感範文200字(三)

最近,我讀了沈從文的《邊城》,雖說不是太懂,但我對於翠翠還是有些看法。

翠翠,一個小女孩,父母雙亡,和唯一的爺爺一起撐渡船生活,可也在翠翠16歲時去世了。翠翠又被船總順順家的老大天保和老二儺送都愛上了他,結果老大在河裡溺死了,老二也離開了鎮子。

翠翠她溫柔善良,美麗大方,一張小臉被太陽曬得黑黑的,而且也不怕生,一副狂野的性格,但是在某些時候,比如打雷,她又會害怕得掉眼淚。

總之,翠翠這個小女孩是很不錯的,溫柔又潑辣。()

讀了《邊城》,

使我感受到在小溪上乘船的悠閒,就像幻境一樣,使我陶醉在其中……

邊城的讀後感800字(一)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煙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夫。這裡的人如這裡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著,沒有扣人心弦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

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

在夢裡,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因為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著。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

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回,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

我總在想,為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著什麼?在懷念著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邊城的讀後感800字(二)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說並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說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淒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註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嚮往。那裡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後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紮到渡客包袱裡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裡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閒。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的讀後感800字(三)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朴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夫,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夫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小說邊城讀後感(一)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著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夫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於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麼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是對手便暗然去,最後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然而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著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著浪漫的情愫呢?


小說邊城讀後感(二)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著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回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

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呐、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系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裡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裡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著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裡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羡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秘氣息的美麗的城裡。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著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歎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節選之後,真想知道故事到後來怎麼樣了。翠翠的命運到底如何?祖父會孤寂嗎?這便是編者留給我們的懸念了。


小說邊城讀後感(三)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準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註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嚮往。那裡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後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紮到渡客包袱裡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裡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閒。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的讀後感800字(三)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朴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夫,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夫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小說邊城讀後感(一)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沈從文先生用筆描繪的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民俗美、風情美。湘西山城充滿了安靜活潑,生機盎然的風暴美:天朗、風輕、水清。可以寄託作者和讀者深沉而真摯的愛,寄託著哀愁、憐憫和希望。

沈從文對自己說:“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水流過這個靜謐、悠然的湘西小鎮,帶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卻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所以這種平凡的感情,總會給人留下一抹遐想,單純的似水流過,靜靜的,淡淡的。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足,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純樸、善良的,她還聰明、乖巧,不諳世事。湘西的清風、麗日給她健壯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她一雙碧玉般澈透的眸子。翠翠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對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卻可以樂觀地面對,老船夫也是個純樸、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渡船,他忠於自己的職業,不求回報。他不但不收別人渡船的錢,卻還經常送別人東西。他不思索自己職業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他唯一耽憂的是自己孫女將來的生活,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天保和儺送兩個好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兩人相約採用了美麗而浪漫的“走馬路”——唱情歌給心愛的人的“競爭”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車路”,所以怎麼也不肯先開口,當他聽到弟弟的唱聲後,自知不是對手便暗然去,最後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儺送為了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也因為誤會和天保的死而選擇遠行,留給翠翠無期的等待。

《邊城》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即使孤獨也要執著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還引發了我們對人性的思考,對於來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然而美總是殘缺的,所以故事就在憂愁和遺憾中收場。我除了被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感動之外,還感動於翠翠那執著無悔的等待,比起現在社會的浮躁,還有多少人會如此執著浪漫的情愫呢?


小說邊城讀後感(二)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著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回歸沈生先筆下的邊城。

喜歡邊城那野性而自然的美。

青山、綠水、白塔、吆喝、嗩呐、櫓歌。閉上眼,仍能看到端午時的一艘艘精緻龍船,一個個泅水划船的槳手,一響響勝利的鞭炮,一隻只脖上系有紅布條的肥鴨……這些快遺失在我的世界裡的具有濃郁傳統氣息的鄉土習俗在邊城裡全都一一詩意般地展現。白描的筆觸勾起了昔日的記憶,曾相識,卻又不知在哪兒體驗過,便好奇地,帶著微笑地,不由自主迷失在這美的城裡了。

喜歡邊城之人的樸實。

羡慕他們生長在那樣一個安靜詳和卻帶有一絲神秘氣息的美麗的城裡。那樣的城所孕育出的人也感染了她的靈氣,質樸且可愛了。厚道的祖父,含蓄的翠翠,豪爽的天保,憂鬱的儺送,慷慨的順之以及那些只出現了一次,卻用他們的爽朗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商人--他們可不像現在很多商人一樣,唯利是圖。他們一個個都那麼親切,讀起來,真有一種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的衝動了。

要說我最喜歡的,便是翠翠所有的一種含蓄了。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有著一種妙齡少女獨有的含蓄之美。沈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引我們走入了主人公翠翠豐富的內心世界,從很多細節可領會到翠翠對儺送的一種微妙的情感,但若不細讀,實在是難以看出(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故不得不感歎從文先生行文之精妙!

看完節選之後,真想知道故事到後來怎麼樣了。翠翠的命運到底如何?祖父會孤寂嗎?這便是編者留給我們的懸念了。


小說邊城讀後感(三)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準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