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親近母語讀後感

親近母語讀後感(一)

《親近母語—全閱讀》這一個系列的書,更是讓我感觸頗深。

在這一本書中,有其它書的重點、總結,有各個作者的著名文章,還有讓人分外感動的小故事……

其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就是《全閱讀》中的上卷第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外婆,你好嗎》。

《外婆,你好嗎》主要寫了作者梅子涵小的時候上游輪,是外婆扶著,攙著,抱著他上船。可是現在,就連想攙著外婆上游輪都做不到了。同樣的兩個畫面,原本該一樣,可是因為被“時間老人”無情的分割開來,變成了永遠回不去的過去和預想不到的將來。

看完之後,我哭了。因為愧疚,因為感動,我哭了。不像平常一樣嚎啕大哭,而是默默地流下了眼淚。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平常對親人的關心不屑一顧,甚至還覺得煩心的自己;想到了平常對時間的不珍惜,隨隨便便的浪費時間的自己。因此,我哭了。

莊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是啊,人生如此之快。“時間老人”對待每一個人都是無情的。他既是神仙也是妖怪,凡人無法與之抗衡。他賜予人們生命,卻又無休止的吞噬人們的生命。他從不計較吞沒的是什麼,春夏秋冬,喜怒哀樂都是他吞沒的對象。他速度飛快地從世上匆匆掠過,人們從來看不清他的真面目。我們應珍惜自己所有的,遲早有一天你會失去它,

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

因為《親近母語》,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現在的人們都在拼命地學習外語,漸漸地會忘記自己的母語,對自己國家的語言知識甚至一竅不通。所以,為了能使我們記住專屬於自己的語言,閱讀《親近母語》這本書是我們絕佳的選擇。讓我們一起親近母語,親近這個專屬於自己的語言吧!


親近母語讀後感(二)

當你打開這本書,也許你還不知道它曾經感動過多少人,説明過多少人認識和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就是《親近母語》。

書中描述著一個個經典故事,每一個故事就是一個意味深長的道理。列如,《輕輕掩門的一聲清響》主人翁苗青,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爸爸的一舉一動都被苗青記在心裡,

小時候爸爸為苗青掩好被子,每每關門時爸爸總是特別輕,像怕驚擾了她小腦袋下枕著的夢。此後,她便開始琢磨怎樣才能輕輕合上門。她漸漸明白關門時要從內心去為他人著想,才能關上門時毫無聲響。

讀了這本書,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次洗禮和心靈的震撼。我跟《輕輕掩門的一聲清響》的主人翁相比,簡直是太渺小了,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懂得了一聲清響蘊含的道理:當你心中只有自己的時候,你可能把麻煩留給了自己;當你心中想著他人的時候,可能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這讓我想到了為他人著想的雷鋒叔叔。雷鋒叔叔雖然是個孤兒,在舊社會裡吃盡苦頭,但是在新社會裡,

他從讀書起就懂得幫助同學補課,給大人補習文化知識,下大雨時背小同學過橋,為孤寡老人砍柴,挑水,打豬草……長大後他主動在大冷天為生產隊撿牛糞,脫毛衣給老大爺穿……在軍營中,雷鋒叔叔也不忘幫助別人,他常常把難得的休息日全部用來做別人認為“不起眼”的事:下伙房幫助洗菜,拿起掃把打掃營房,幫助戰友洗髒衣服、補衣服、釘被子,動手用工具掏大糞。甚至在去看病回來的途中還幫學校運磚……

雷鋒叔叔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叔叔就是這樣尋找一切機會為人民服務,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人民。

為他人著想,

世界將充滿愛。


親近母語讀後感(三)

我讀了《親近母語》這本書,書上有很多美妙,不可思議的故事。如:《爸爸的味道》、《故鄉的烤紅薯》、《大大熊和小小熊》、《豹子很危險,但我照樣跟它玩》、《天上的星星》和空中魔王的自述》等。這些都是我十分喜歡的故事。《爸爸的味道》主要是寫作者朋友對爸爸工作時所產生的味道非常不滿意,甚至還覺得很噁心,很難受。因此他和爸爸的關係很差,直到爸爸臨終的時候,那股為了養活他們一家子的腥味,是多麼的清香,他永遠聞不到小時候的那股腥味,他很內疚,因為曾經向同學說過:“我討厭爸爸的味道,我們應該尊重和珍惜他們身上的味道。一組文章,三位父親,各有各的“味道”:或嚴厲,或寡言,

或寬容,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味道”,那就是一份無言但厚重的愛!同學們,你們的父親是什麼味道?回家好好用心看看自己的父親吧,他的眼神,他的眼神,他的笑容,他的撫摸,他的叮嚀,會告訴你一切的爸爸的味道是讓我們尊重和珍惜的。《空中魔王的自述》主要寫酸雨我幹的壞事太多了,因此常常被人們指責,被人們監視。然而,我卻借助於我們空中優勢,()隨著大氣環流無所不往,逍遙自在。埃及金字塔前的獅身女怪斯芬克斯,由於性格殘暴,而被選中作胡夫的守護神。近十幾年來,斯芬克斯挺不住了。你去看他的臉,坑坑窪窪,大斑連著小斑,你知道是誰有這個本事,是我酸雨。可能大家早已恨透了我,說我是個沒心肝的傢伙。我們大自然的雨本來是品行端正,規規矩矩的,是你們人類向大氣中排放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這些有毒物質,這些東西到了大氣層中,和雲中的水起化學作用,才導致我們雨變成酸性的雨。文人墨客筆下的雨多美,你瞧,“天街小雨潤如酥”、“沾衣欲濕杏花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誰知道,雨還會變“酸”幹壞事呢!其實,這並不能怪它們,這都是我們人類多行不義必自斃呀!小朋友們,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例似的情況,千萬別再自斃了喲!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一)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範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範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份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範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範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裡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裡窮得無飯吃,範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麼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二)

有人說《範進中舉》是一部喜劇。當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動作、表情、神態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確實會讓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後大團圓的結局,就更證明了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喜劇。但大笑之後,卻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奧的意味。

範進在中舉之後就瘋了。從這一點看來,他又是那麼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讓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靈魂。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但這個科舉制度除了改變了讀書人還改變了周圍的事物: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範進中舉的消息一得知,這對待範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範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範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可見,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份子,給知識份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所以我審視今天的社會,也要從社會現象來看,要改革這些落後的制度。要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三)

《範進中舉》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的經過,雖然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社會知識份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他活著的時候是一個會說“之乎者也”的笑料,死了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周圍的人來說,只不過是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范進成了名,他一下子從岳父的出氣筒變成了天上的星宿,成了鄉紳的世交,因為這他竟然瘋過。兩人結局不同,但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最怕別人說他沒中秀才,范進也總想著自古無場外舉人,可見他們想的都是中榜,他們把科舉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繩。然而,像範進這樣的人,即使肉體還活著,精神卻早死了,他的成名只不過是從一個泥潭陷進另一個泥潭。

我們也在學習,也要考試,但與他們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學習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我們卻有著遠大的目標,我們是為祖國而學,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學。舊的科舉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學歷的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人不就是把進重點中學、考大學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嗎?其實這是倒退的思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卻把自己束縛在一味“進大學”的小圈子裡,這算什麼呢?孔乙己、範進等等都已經全部死去,他們身上所帶的舊文人的氣質也不再複存。而我們不但肉體還活著,精神也要活著,而且要更充實。舊的科舉制度已毒死了不計其數的舊文人,難道在今天,我們還要自己給自己戴上“新科舉制”的枷鎖嗎?不,決不能!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一)

一看《寫在人生邊上》這個書名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你只要看看這本書的序就能懂一點,“家事人生是一本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我們每個人對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讀懂多少?能在邊上寫上一些,算是不錯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樂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們的人生都是有苦有樂,只是我們如何去看待?樂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感覺是快樂的,而悲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覺得是痛苦的。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樂觀地對待一切,但我們可以在困難時苦中作樂。這樣我們就可以感覺到自己的人生。

《寫在人生邊上》與其稱之為書,倒不如說是錢鐘書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對,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個人可以輝煌一世?又有哪個人可以暗淡一輩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換來的只不過是若有若無的虛名罷了,何必讓自己受苦。

錢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澀,有時看得我雲裡霧裡迷迷糊糊摸不到頭腦,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陽趕走陰天,一下劃開雲霧,把我從裡面揪出來,眼前一片清明。這集子裡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融化了,如養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卻不急著與那裡的土壤融為一體,一點點滲進去,滋潤中夾雜著痛苦,讓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讀書的過程,有些迷茫,漸漸的清晰了,又有些膽怯,逐漸的變得勇敢起來,手捧著書頁就像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腳上越來越重,心卻漸漸充實起來,一點一點被從未見過的東西填滿,無限滿足。

錢鐘書先生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我只希望,我的人生邊上不會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簡單快樂的批註就夠了。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二)

這個散文,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說這個書名吧,初看上去還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這題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錢鐘書先生寫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於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麼的,也算是不錯了。

我們學生們是還不夠資格在人生的邊上作批註的——至少我還沒有這資格,因此只能在錢鐘書先生這本《寫在人生邊上》的大作中選上這麼一小段,叫做《論快樂》的議論的邊上,寫上一小段隨感。畢竟是個孩子,我從不覺得人生太長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錢鐘書先生的觀點來看,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過,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人生的痛苦正是由於它是漫長的,但也正是因為它是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快樂,去感受快樂——即使快樂是轉瞬即逝的,矛盾的雙方是辯證統一的。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冗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雖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我們仍能樂觀地過一生。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三)

一直想讀錢鐘書的《寫在人上邊上》,起因是讀了他的《圍城》,被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讀他的作品,首選就是這本《寫在人生邊上》了。事實證明,沒有選錯;裡面很多觀點讓我豁然。現在寫著書評只是些許自己的見解,至於大師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當然也不是我可以輕易揣摩出來的。

書裡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窗》、《論快樂》、《說笑》、《吃飯》、《談伊索寓言》、《談教訓》、《一個偏見》、《釋文盲》、《論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中,作者天馬行空般將神話、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個想像出的魔鬼的口吻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而豐富的內容也體現出作者的博聞。《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討論門與窗的關係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舉出門窗的區別,讓人讀來不禁失笑。門進來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進來;而窗進來的,卻是不顧及你的感受,而且會暫時成為屋子的主人。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歡的,但是你下班後卻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卻會是你的所愛。《吃飯》一文更是說出很多日常常見道理。如:“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那就是“請吃飯”了。社交的吃飯種類雖然複雜,性質極為簡單。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這便是慈善救濟,算不上交際了。”把吃飯和交際這種國內常見的現象說得如此透徹。吃飯本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和交際混在一起,就變得複雜了,種種微不可言的關係。但是作者用一個簡單例子就把這事說得清晰透徹。

一本《伊索寓言》,我們讀大多會說出和教科書上給的道理,但是作者卻從另一個角度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就如凡事都是兩面的,想多一步,或許好事就變成壞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麼?”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了,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不會相安無事。”這是一個揚長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數卻總是忽略自己的長處,用自己的短處去和人比,結果只會是自己吃苦頭。當然還有很多有新穎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說。

我們總是說那些抨擊別人的人,說他們自己沒做好卻去抨擊別人,說他們這樣不好,但是錢先生卻給了我們另一個說法,應該讓這些人去抨擊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訓人的人最宜教訓人;愈是假道學愈該攻擊假道學。假道學的特徵可以說是不要臉而偏愛面子。依照莎士比亞戲裡王子漢姆雷德(Hamlet)罵他未婚妻的話,女子化妝打扮,也是愛面子而不要臉。假道學也就是美容的藝術。”就如最厲害的敵人應是最瞭解自己的人,這樣攻擊起來,招招致命。裡面也有關於道德的說法,聽起來讓人茅塞頓開。“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來,總會覺得自己是在做正義的事一樣。

書中還有很多經典的例子,它們生動有趣,而又將深刻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這就是一本好書所該有的。

我們大自然的雨本來是品行端正,規規矩矩的,是你們人類向大氣中排放而氧化硫和氨氧化物這些有毒物質,這些東西到了大氣層中,和雲中的水起化學作用,才導致我們雨變成酸性的雨。文人墨客筆下的雨多美,你瞧,“天街小雨潤如酥”、“沾衣欲濕杏花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誰知道,雨還會變“酸”幹壞事呢!其實,這並不能怪它們,這都是我們人類多行不義必自斃呀!小朋友們,日常生活中,都有很多例似的情況,千萬別再自斃了喲!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一)

我在這個暑假讀了《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範進中舉》,這個故事講的是範進中舉後一系列表現和家人變化的故事,即帶給了我們歡笑,又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深思。

這個故事是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其中一篇,故事描述了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他那喜極而瘋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這個士人的醜惡靈魂,同時通過他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的炎涼,以及封建社會後期知識份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我主要講範進,他是一個科舉制度的受害人。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首先,他是一名博出名的人。範進在之前的科舉考試中都屢遭屢敗,但他依然堅持考試,直到五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來,他去考鄉試,卻被家裡人拒絕,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考試,不理會家人。最後,他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不是喜極而泣。很明顯,他根本就不是為了成績而讀書的,而是為了博出名而讀書的。這些人,如果真的考了好成績,那只能是碰到好運到的吧!

其次,他是一個迂腐無能的人。家裡窮得無飯吃,範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看得出來這個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事,跟無所事事沒什麼區別。他考出來的好成績,可能也只是碰到好運氣的結果。如果他能夠改變那種無能的情況,那麼喜極而瘋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在清朝生活中,像這種因為成績好卻喜極而瘋的人有很多。歸根結底的原因是清朝科舉制度的僵化,“文字獄”、“八股文”已經影響了考生的神經,限制了他們的自由發揮。這個故事,乃至整部小說,作者用了搞笑且幽默的手法對這個現象作了無比的諷刺,這也間接推動了後來科舉制度的廢除。回到現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也給我們帶來了痛苦,如果不及時改變教育方式,恐怕也會像小說中那樣喜極而瘋。所以,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也一樣合適。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二)

有人說《範進中舉》是一部喜劇。當然,文中人物滑稽的動作、表情、神態都刻畫的惟妙惟肖,也確實會讓人不禁大笑,再加上最後大團圓的結局,就更證明了這是一部徹徹底底的喜劇。但大笑之後,卻也不得不去挖掘文章所包含的更深奧的意味。

範進在中舉之後就瘋了。從這一點看來,他又是那麼可悲,可悲的不是那讓人不堪入目的外表,而是他早就失去了的靈魂。寒窗苦讀幾十年,只為中舉,現在中了舉之後,難免受不了刺激。但這個科舉制度除了改變了讀書人還改變了周圍的事物:起初,范進向老丈人借盤費去鄉試時,被老丈人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可當範進中舉的消息一得知,這對待範進的態度就像是由一隻兇猛殘忍的老虎一下子變成了乖巧聽話的小綿羊一樣,不僅送給範進銀子,在起初時還說範進一無是處,而在中舉之後卻大為讚賞。鄰居也紛紛送給他東西,這些都真切地反映了人們趨炎附勢的醜陋嘴臉。可見,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深深地毒害了知識份子,給知識份子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

所以我審視今天的社會,也要從社會現象來看,要改革這些落後的制度。要推陳出新,制定出適宜人民安居樂業,人民生活會蒸蒸日上的法規。


範進中舉讀後感400字(三)

《範進中舉》寫了一個封建文人獲得功名的經過,雖然兩篇文章的內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舊社會知識份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他活著的時候是一個會說“之乎者也”的笑料,死了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周圍的人來說,只不過是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范進成了名,他一下子從岳父的出氣筒變成了天上的星宿,成了鄉紳的世交,因為這他竟然瘋過。兩人結局不同,但都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最怕別人說他沒中秀才,范進也總想著自古無場外舉人,可見他們想的都是中榜,他們把科舉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繩。然而,像範進這樣的人,即使肉體還活著,精神卻早死了,他的成名只不過是從一個泥潭陷進另一個泥潭。

我們也在學習,也要考試,但與他們有著天壤之別。他們的學習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我們卻有著遠大的目標,我們是為祖國而學,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學。舊的科舉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學歷的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人不就是把進重點中學、考大學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嗎?其實這是倒退的思想。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卻把自己束縛在一味“進大學”的小圈子裡,這算什麼呢?孔乙己、範進等等都已經全部死去,他們身上所帶的舊文人的氣質也不再複存。而我們不但肉體還活著,精神也要活著,而且要更充實。舊的科舉制度已毒死了不計其數的舊文人,難道在今天,我們還要自己給自己戴上“新科舉制”的枷鎖嗎?不,決不能!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一)

一看《寫在人生邊上》這個書名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但是你只要看看這本書的序就能懂一點,“家事人生是一本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我們每個人對待自己的人生又能讀懂多少?能在邊上寫上一些,算是不錯了。

人生不可能完全是快樂的,也不可能完全是痛苦的。我們的人生都是有苦有樂,只是我們如何去看待?樂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感覺是快樂的,而悲觀的人對待一切事物都會覺得是痛苦的。即使我們不能完全樂觀地對待一切,但我們可以在困難時苦中作樂。這樣我們就可以感覺到自己的人生。

《寫在人生邊上》與其稱之為書,倒不如說是錢鐘書先生一生的感悟。如先生所言,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對,平平淡淡才是真,有哪個人可以輝煌一世?又有哪個人可以暗淡一輩子?人生的大起大落,換來的只不過是若有若無的虛名罷了,何必讓自己受苦。

錢先生的文字有些晦澀,有時看得我雲裡霧裡迷迷糊糊摸不到頭腦,但一旦看懂了,就像太陽趕走陰天,一下劃開雲霧,把我從裡面揪出來,眼前一片清明。這集子裡每一篇短文,都蘊含了錢先生獨特的觀點,並且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以幽默的手法,讓我一步一步靠近他的世界。

一篇一篇,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融化了,如養料一般灌溉在我的心田,卻不急著與那裡的土壤融為一體,一點點滲進去,滋潤中夾雜著痛苦,讓我慢慢的看清了眼前,看清了自己。讀書的過程,有些迷茫,漸漸的清晰了,又有些膽怯,逐漸的變得勇敢起來,手捧著書頁就像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腳上越來越重,心卻漸漸充實起來,一點一點被從未見過的東西填滿,無限滿足。

錢鐘書先生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體驗出人生百態。我只希望,我的人生邊上不會只是空白,只要有些簡單快樂的批註就夠了。


寫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二)

這個散文,給人的感覺總是很風趣、很幽默,但是又很富有哲理。

就說這個書名吧,初看上去還真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這題目到底是啥意思呀?再看看錢鐘書先生寫的序,“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那末,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有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好多空白。”於是,恍然大悟。是呀,人生這本大書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能在它邊上寫上些什麼的,也算是不錯了。

我們學生們是還不夠資格在人生的邊上作批註的——至少我還沒有這資格,因此只能在錢鐘書先生這本《寫在人生邊上》的大作中選上這麼一小段,叫做《論快樂》的議論的邊上,寫上一小段隨感。畢竟是個孩子,我從不覺得人生太長或是太短,因此,依照錢鐘書先生的觀點來看,我目前所經歷的生活既不是特別快樂,也不是很痛苦,只能算是平平淡淡吧。

不過,平平淡淡的人生可以是一種事實,但決不可以是一種觀點。人生的痛苦正是由於它是漫長的,但也正是因為它是漫長的,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快樂,去感受快樂——即使快樂是轉瞬即逝的,矛盾的雙方是辯證統一的。樂觀的過一生,人便會變得闊達,一切也會變得相對美好;悲觀的看世界,本就痛苦的人生會變得愈加冗長,一切令人所厭惡的東西會被無限的放大。

因此,雖然人生註定是不快樂的,我們仍能樂觀地過一生。


走在人生邊上讀後感(三)

一直想讀錢鐘書的《寫在人上邊上》,起因是讀了他的《圍城》,被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深邃的思想所吸引;遂想多讀他的作品,首選就是這本《寫在人生邊上》了。事實證明,沒有選錯;裡面很多觀點讓我豁然。現在寫著書評只是些許自己的見解,至於大師原意我就不多揣摩了,當然也不是我可以輕易揣摩出來的。

書裡主要的文章有《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窗》、《論快樂》、《說笑》、《吃飯》、《談伊索寓言》、《談教訓》、《一個偏見》、《釋文盲》、《論文人》等十篇。

《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中,作者天馬行空般將神話、中外名著糅合一起,用一個想像出的魔鬼的口吻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而豐富的內容也體現出作者的博聞。《窗》一文,也是多引用。討論門與窗的關係更是妙,用趣味的例子舉出門窗的區別,讓人讀來不禁失笑。門進來的是客人,光明正大的進來;而窗進來的,卻是不顧及你的感受,而且會暫時成為屋子的主人。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你表面上的工作不一定是你所喜歡的,但是你下班後卻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工作卻會是你的所愛。《吃飯》一文更是說出很多日常常見道理。如:“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那就是“請吃飯”了。社交的吃飯種類雖然複雜,性質極為簡單。把飯給自己有飯吃的人吃,那是請飯;自己有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那是賞面子。交際的微妙不外乎此。反過來說,把飯給予沒飯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無飯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飯,賞面子就一變而為丟臉。這便是慈善救濟,算不上交際了。”把吃飯和交際這種國內常見的現象說得如此透徹。吃飯本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和交際混在一起,就變得複雜了,種種微不可言的關係。但是作者用一個簡單例子就把這事說得清晰透徹。

一本《伊索寓言》,我們讀大多會說出和教科書上給的道理,但是作者卻從另一個角度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就如凡事都是兩面的,想多一步,或許好事就變成壞事了。如:“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麼?”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了,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不會相安無事。”這是一個揚長避短的做法,但大多數卻總是忽略自己的長處,用自己的短處去和人比,結果只會是自己吃苦頭。當然還有很多有新穎的想法,篇幅所限就不多說。

我們總是說那些抨擊別人的人,說他們自己沒做好卻去抨擊別人,說他們這樣不好,但是錢先生卻給了我們另一個說法,應該讓這些人去抨擊其他人。“所以不配教訓人的人最宜教訓人;愈是假道學愈該攻擊假道學。假道學的特徵可以說是不要臉而偏愛面子。依照莎士比亞戲裡王子漢姆雷德(Hamlet)罵他未婚妻的話,女子化妝打扮,也是愛面子而不要臉。假道學也就是美容的藝術。”就如最厲害的敵人應是最瞭解自己的人,這樣攻擊起來,招招致命。裡面也有關於道德的說法,聽起來讓人茅塞頓開。“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就如同懂法律的人犯起法來,總會覺得自己是在做正義的事一樣。

書中還有很多經典的例子,它們生動有趣,而又將深刻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這就是一本好書所該有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