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關於科普類的讀後感

關於科普類的讀後感(一)

今天我認真閱讀了三篇科幻科普文章,它們分別是《克隆螳螂》、《未來我住海洋市》、《遙遠的漂流瓶》。

我最喜歡《未來我住海洋市》,我為什麼喜歡這篇文章呢?因為他們的房子是用貝殼砌成的,有海螺形的、海葵形的他們吃的是高蛋白食物,沒有垃圾食品,還有許多水力發電站,家家戶戶用的是電器,安全又環保。

如果科技發達了,我要飛上月球,在月球蓋房子住,也建了許多發電站,用空氣發電,再造許多機器人,有的看守大門,有的幫農民種菜,有的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

今後要好好學習,

上課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完成心願,我的心願是長大以後當以個出色的科學家。


關於科普類的讀後感(二)

今天,媽媽幫我在百度上搜索了《節能減排踐行低碳生活》的科普公益宣傳片,科普文章讀後感。

我看到片子中出現了由於人類無節制地開採,導致地球破壞十分嚴重。很多污水、很多死魚、冰山快速融化、城市水災等。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各種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多,而碳排放量也越來越多,例如:電視機、電腦、汽車、空調等現代化的產物都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我們要做到:少打電腦、少看電視、多植樹、節約用水。比如洗過臉的水可以用來沖馬桶、拖地板等,還要少開車,多走路,少用空調,

多用扇子等等,這樣才能減少碳的排放量。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低碳生活,從我做起,為綠色地球出一份力。

我們要保護地球!


關於科普類的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一本科普書,書中講了一些《牙菌斑》的知識,一起來聽聽吧!

牙菌斑是甜味留下來的痕跡。世界上有80%的人都愛吃甜食,在我們生活中,白糖也是甜食的表現。雖然白糖可以給我們香甜的味道,但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致病痕跡——包在牙齒周圍的一層黏黏的膜!有一種叫鏈球菌的細菌,因為這個傢伙也像人一樣,對糖有強烈的欲望,所以一但牙齒上面沾有一點白糖,它們就會出現,吃光所有的糖,順便還在牙齒上製造一些黏糊糊的東西,把更多細菌和糖渣“招呼”到那裡去,

就好像磁鐵在吸引鐵釘一樣。

想想平時,我最愛吃甜食,()尤其是一見到糖,我就迫不急待的打開糖紙把糖給吃了。而且我刷牙的時候一般都是三下兩下就刷完了。慢慢的,我的牙齒上有了黃黃的印痕,照鏡子的時候一笑,黃黃的印痕就露出來了,好難看。

今天看了這個科學知識後,我以後一定不多吃糖了,認真刷牙,好好愛護自己的牙齒,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論學習讀後感(一)

最近一直呆在寢室,比較專心地看了一本《學習論》,施良方著(可惜,他英年早逝了!)。這本《學習論》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西方各家學習理論,從20世紀初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確立到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以及第三股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這三股心理學勢力都在不同時期提出並且發展自己的學習理論。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呢?因為我在關注二語習得遷移的時候,發現心理學的各種主義總是在影響著二語習得理論的發展。例如,20世紀上半葉,行為主義在心理學占主導地位。受其影響,在語言教學上教師總是不斷採用各種方法刺激學生學習,並且不斷讓其練習不斷強化,同時不斷改正他們不良的語言學習習慣,消除其母語的干擾。

然後60年代開始強調人的意識,強調要通過研究學習者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來揭示學習規律。這個時候認知主義心理學抬頭。在語言學裡,代表人物之一是喬姆斯基。

也是在60年代,人本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和學派出現了。代表人物有班杜拉和羅哥斯,

以及杜威。感覺David Nunan也是屬於這個流派的。他們認為真正的學習涉及到整個人,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他自己獨特的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徵。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當我想關注二語習得領域裡的一個小問題的時候,例如“遷移”現象,還不得不去補習相關學科的知識,例如心理學,心理語言學,語言學,教育學,認知學,以及統計學。當然,如果研究其他二語習得的問題,也必須涉及到社會學,社會語言學,神經學和生理學。當我們關注一個問題越深,可能從旁人的角度看來越孤立越沒有研究價值,但是真正研究下去到某一程度,很可能就會打通相鄰學科,成為博學之才!

同時,我也想修正我以前錯誤的認識。

以前,我對教育學有很大的偏見,對那些學習教育學碩士的同胞們有些“輕視”,或者對他們的選擇表示驚訝和不解。現在看來,除了尊重他們的選擇和興趣,還要尊重科學!


論學習讀後感(二)

假期裡拜讀了施良方的《學習論》這部書,施教授兢兢業業在認真研究和分析了西方各家學習理論的基礎上,著力分別加以介紹和評論。全書包括緒論及十六章,近500頁的篇幅。由於高三假期時間較短,誠然自己水準也很有限,我看得比較快因此也比較膚淺,有些理論還不甚理解,需要以後利用業餘的時間細細研讀,參透其中。以下僅就自己還算讀懂的第六章“皮亞傑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面的啟示。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它更加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對學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它強調知識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絕對正確的表徵,不是放之各種情境皆准的教條;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建構主義者對教學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案,但“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是一條核心思路。基於“以問題解決來推進教學”的思想,我就高三思想政治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根據2013年高考的考試說明,思想政治學科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使考生體現出考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理解程度,以及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高三的一輪複習課上就嘗試“以問題解決來推進複習”,同時使學生在複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構建,具體操作是:

1、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所複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經濟生活》在複習到“商品”這一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複習判斷商品與否的標準,然後提出“當前,生活中出現如三鹿奶粉、地溝油、毒膠囊等問題食品,這些是不是商品呢?”問題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說是,有的有表示懷疑,最後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構建知識,達成共識,加深印象。

2、嘗試解決。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合作,但這都不應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配合、促進他們的問題解決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充當著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在問題解決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並且學會歸納、總結。例如在複習到《生活與哲學》中唯物辯證法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一難點時,學生經常出現失誤,我引導他們,主要矛盾表明矛盾的個數至少在兩個以上才有主次之分,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僅僅是構成矛盾雙方的一個方面,同時讓同學們事先搜集相關的高考題及模擬題,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清晰二者的區別,並自主的歸納出在試題中出現相關的詞語、關鍵字進行判斷,從而建構出區別這兩個知識難點的方法,達到理想的複習效果。

3、觀點碰撞。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價值。一個不善於發現問題的學生顯然是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生不僅要從理論和事實上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從理論和事實上推翻對方的觀點,這必然要求學生善於發現對方觀點的問題所在,這樣才能在辯論中向對方提出質疑,同時使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立論,不斷完善,使之清晰化、明朗化、系統化,更好地為本方觀點立論。例如,選修《經濟學常識》的複習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與之前複習過的必修一《經濟生活》中的有關知識聯繫起來,加以比較,相互借鑒,使學生順利的掌握了相對晦澀的原理知識。

4、檢驗知識。學生的假設和解決方案是否合理、正確,必然回到實踐中,經受實踐的檢驗。如果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原有的假設或方案是不完善的或錯誤的,教師此時切忌加以批評,而應給予必要的鼓勵,並引導學生找出原因或調整方案,我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參與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至於結果是否正確並非最重要。因為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整個過程,才叫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構建。例如,在複習到必修二《政治生活》時,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主體”,那我就引導學生圍繞每一個政治主體進行小結,特別是在習題的實戰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主體來解決問題,再請一位同學說出每個政治主體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學生不僅認真落實了基礎知識,更好的自主構建了一個政治網路,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5、拓展知識。通過課堂小結、課後作業等管道深化、拓展自己所構建的新知識,使之達到學以致用,為今後進一步知識構建作好充分的準備。高三的一輪複習基本結束以後,就要進入注重各考點內在聯繫的二輪複習了,這時候就更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如何有效的整合每本教材的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繫,甚至是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任重而道遠。我將繼續在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三複習,考出理想成績!

作為青年教師今後還應多讀書、多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努力想一名優秀的高中政治教師的目標邁進!以上僅是我的一點拙見,望其他老師多提意見。


論學習讀後感(三)

機會讀到一篇內涵如此深刻的文章,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然事因不太有理,但總歸還是讓我有了一次覺悟的機會。叔本華這個人我很不瞭解,但是從宏觀一點的角度看,我知道他是一個充滿傳奇並有著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歷的人。

對於一個人來說讀不讀書是他自己的事情,那麼讀怎樣的的書當然也無關他人的事了。但這顯然不該是一個大學生應該做的,既然選擇了來到高校繼續深造那麼就代表我們自己清楚我們的本分是學習,讀書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和必需的步驟。

那麼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曾看易中天評今人讀書的一篇文章,他說現在的學生讀書都帶有極大的功利心,什麼書對自己有利就專讀多讀,而一些修身養性的書與他們而言似乎“無關緊要”因此常常被置之高閣。讀書的風氣很浮躁,讀的內容也膚淺而少有收穫。他認為,讀書就應當只為這本書而去讀它,並不帶有目的性,並不期望從中收穫什麼而去讀。我覺得很有理,因為讀書的態度顯然決定了一個人能讀到什麼程度。書本對於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根本無須為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而勞心傷神,畢竟經典的書籍有她底蘊豐富的歷史沉澱,流行的書籍有她包羅萬象的時代氣息。不論什麼類型的書籍,都有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當然還是不包括腐朽或毫無內涵的“壞”書。

因此就讀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會選書來讀。()從最初的嘗試者來說,讀書講求興趣。什麼書是我想看的,是吸引我的那麼我便拿來讀,從中獲知感悟,並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漸漸的,讀書的品位層次不斷提高,就能各方涉獵並深入研讀。我想,讀書真正的精髓,就在於自己的感覺與書中的靈魂與作者的思想相互交織,演變出讀者自己的領悟。

就如叔本華所言,要一個人記住他所讀過的所有書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的荒謬。並未見得滿腹經綸的人就會比言辭稀少的人學識淵博,人誠然會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記得更多,這無可厚非。所以,讀書是過程,不是目的,更不是工具。我們應當瞭解讀書是本能,我們能在這看書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品性,修養身心。

同樣地,要想記住自己讀過的內容便應該學會溫習。其實沒有人會要求我們記住哪些書或是其中的某些內容,我們需要的是有一種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懶散的自控能力。因為即便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或是文學家的言論著作都是屬於他自己的思想,若讀書的人沒有自己的推敲,那麼他讀的永遠只是一本著作,而不能說他真正讀到了“書”。

我想,就“看”書而言,“讀”書更能顯現出讀者在精神上對作品的感知。其實不論讀多少書,都應該能啟迪我們內心真實的認知,只要我們端正態度虔誠拜讀。

手斧男孩1讀後感(一)

手斧、弓箭、兔毛背心、連帽皮衣、太陽魚……這都是《手斧男孩》這套書中的關鍵字。十三歲男孩布萊恩僅憑一把手斧,創造了野外生存的奇跡。下面就讓我們去認識一下他吧!

布萊恩父母離異,他放暑假的時候得呆在爸爸家裡,而開學的時候就得回到媽媽家裡。暑假來到了,布萊恩歡天喜地的踏上前往爸爸家的飛機,可飛行員中途突發心臟病,布萊恩不幸墜機,開始了他第一次的冒險……

在野豬、駝鹿、和龍捲風的襲擊下,布萊恩手持一把銀光閃閃的手斧,憑著勇氣、常識、希望與信心,在原始森林生活了54天,最終獲取了飛機殘骸中的救生包,從而通過無線電發報機獲救。通過這次野外生存的經歷,布萊恩學會了搭建房子、生火、製造弓箭等各種本領,也為他日後的冒險做好了準備。

接著,布萊恩又用63小時的時間成功漂流119公里,拯救了被閃電擊中而昏迷的德里克,並且度過了一個人的冬天,縫製了禦寒的衣物,還在鹿精靈的指引下開始了最後一次,也是最驚險的一次冒險……

當布萊恩帶著受傷的小狗來到來到克裡族人的島上。在這裡,曾在《一個人的冬天》中救過他的一對夫婦被一隻兇殘的大熊殺死,而他們的女兒蘇珊也被送往親戚家,但布萊恩留了下來,他要為蘇珊的父母報仇。當他走過樹林的時候,他發現那只十惡不赦的黑熊竟在跟蹤他!他嚇得六神無主,剛想逃跑,那只黑熊已經站在了他的面前……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當布萊恩把兩支箭插入熊的胸部是,黑熊終於倒下了,布萊恩也品嘗到了熊肉的美味。

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布萊恩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許多野外生存的知識,下面,就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由陸昊天主編的《生存寶典》吧!


手斧男孩1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手斧男孩》,讀完後我深有感觸。

故事寫的是一個名字叫布萊恩·羅伯遜的美國男孩他要到在加拿大北方原始叢林從事油田的開採工作的爸爸那裡去過暑假。有一架飛機要飛回油田,布萊恩就成了這架飛機上唯一的乘客。誰曾料到巨大的不幸在這時降臨了,飛行員心臟病突發死了。飛機掉落在杳無人煙的叢林深處,布萊恩倖免一死。但密林深處危機重重,生存陷入困境。布萊恩努力生存,終於獲救的故事

讀完後我深有感觸,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青少年。遇上了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把數學、物理、科學等知識轉化成野外生存技巧嗎?也許我們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也許我們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許我們是朋友身邊的好夥伴。也許我們是網路遊戲中的英雄,虛擬世界的領袖。可當我們獨自一人之身與危機四伏的叢林深處,離開了父母的懷抱,離開了親人的呵護,朋友的陪伴。不再有伸手可得的漢堡、薯條,不再有遮風擋雨的房間,我們還能說:我行!嗎。我思考布萊恩為什麼能活下來呢?因為他有過人的勇氣,臨危不亂,充滿信心,才能活下來。

你們有這樣的勇氣嗎?


手斧男孩1讀後感(三)

《手斧男孩1》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在森林中獨自一人時該做的事和一條重要的生存法則——自憐自艾毫無用處。還使我懂得了:哪怕是忘了帶手斧,但你還有勇氣。

《手斧男孩1》講述了13歲的布萊恩因飛機失事而墜入森林,他吃過野生漿果、覆盆子、生烏龜蛋。還遭遇過豪豬的襲擊,臭鼠的偷竊,駝鹿的撞擊和龍捲風的摧毀。甚至連小小的蚊蟲也成了布萊恩的敵人,但布萊恩卻憑藉著一把手斧成功的堅持到飛機來到。()布萊恩整整在叢林待了54天!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自暴自棄,而是頑強去面對大自然的挑戰。記住,哪怕是忘了帶手斧,但你還有勇氣!千萬不能放棄!

來談一些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方面的啟示。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論,它更加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主來建構知識,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對學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釋,它強調知識並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絕對正確的表徵,不是放之各種情境皆准的教條;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建構主義者對教學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思路和方案,但“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是一條核心思路。基於“以問題解決來推進教學”的思想,我就高三思想政治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根據2013年高考的考試說明,思想政治學科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使考生體現出考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理解程度,以及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相關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高三的一輪複習課上就嘗試“以問題解決來推進複習”,同時使學生在複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構建,具體操作是:

1、提出問題。教師可以針對所複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經濟生活》在複習到“商品”這一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自主複習判斷商品與否的標準,然後提出“當前,生活中出現如三鹿奶粉、地溝油、毒膠囊等問題食品,這些是不是商品呢?”問題一出,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開始竊竊私語,有的說是,有的有表示懷疑,最後通過討論明辨是非,構建知識,達成共識,加深印象。

2、嘗試解決。讓學生去思考、去嘗試解決,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和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合作,但這都不應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而應配合、促進他們的問題解決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實質性的轉變,充當著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在問題解決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也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從而作出合理的綜合和推論,分析、解釋當前的問題,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方案,而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可以建構起與此相應的知識經驗,並且學會歸納、總結。例如在複習到《生活與哲學》中唯物辯證法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一難點時,學生經常出現失誤,我引導他們,主要矛盾表明矛盾的個數至少在兩個以上才有主次之分,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僅僅是構成矛盾雙方的一個方面,同時讓同學們事先搜集相關的高考題及模擬題,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清晰二者的區別,並自主的歸納出在試題中出現相關的詞語、關鍵字進行判斷,從而建構出區別這兩個知識難點的方法,達到理想的複習效果。

3、觀點碰撞。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更具有價值。一個不善於發現問題的學生顯然是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學生不僅要從理論和事實上說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還要從理論和事實上推翻對方的觀點,這必然要求學生善於發現對方觀點的問題所在,這樣才能在辯論中向對方提出質疑,同時使學生進一步反思自己的立論,不斷完善,使之清晰化、明朗化、系統化,更好地為本方觀點立論。例如,選修《經濟學常識》的複習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與之前複習過的必修一《經濟生活》中的有關知識聯繫起來,加以比較,相互借鑒,使學生順利的掌握了相對晦澀的原理知識。

4、檢驗知識。學生的假設和解決方案是否合理、正確,必然回到實踐中,經受實踐的檢驗。如果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原有的假設或方案是不完善的或錯誤的,教師此時切忌加以批評,而應給予必要的鼓勵,並引導學生找出原因或調整方案,我們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參與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至於結果是否正確並非最重要。因為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了整個過程,才叫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構建。例如,在複習到必修二《政治生活》時,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主體”,那我就引導學生圍繞每一個政治主體進行小結,特別是在習題的實戰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不同的主體來解決問題,再請一位同學說出每個政治主體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學生不僅認真落實了基礎知識,更好的自主構建了一個政治網路,條理清晰,一目了然。

5、拓展知識。通過課堂小結、課後作業等管道深化、拓展自己所構建的新知識,使之達到學以致用,為今後進一步知識構建作好充分的準備。高三的一輪複習基本結束以後,就要進入注重各考點內在聯繫的二輪複習了,這時候就更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如何有效的整合每本教材的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繫,甚至是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任重而道遠。我將繼續在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高三複習,考出理想成績!

作為青年教師今後還應多讀書、多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努力想一名優秀的高中政治教師的目標邁進!以上僅是我的一點拙見,望其他老師多提意見。


論學習讀後感(三)

機會讀到一篇內涵如此深刻的文章,當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雖然事因不太有理,但總歸還是讓我有了一次覺悟的機會。叔本華這個人我很不瞭解,但是從宏觀一點的角度看,我知道他是一個充滿傳奇並有著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歷的人。

對於一個人來說讀不讀書是他自己的事情,那麼讀怎樣的的書當然也無關他人的事了。但這顯然不該是一個大學生應該做的,既然選擇了來到高校繼續深造那麼就代表我們自己清楚我們的本分是學習,讀書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和必需的步驟。

那麼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曾看易中天評今人讀書的一篇文章,他說現在的學生讀書都帶有極大的功利心,什麼書對自己有利就專讀多讀,而一些修身養性的書與他們而言似乎“無關緊要”因此常常被置之高閣。讀書的風氣很浮躁,讀的內容也膚淺而少有收穫。他認為,讀書就應當只為這本書而去讀它,並不帶有目的性,並不期望從中收穫什麼而去讀。我覺得很有理,因為讀書的態度顯然決定了一個人能讀到什麼程度。書本對於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根本無須為自己能從中學到什麼而勞心傷神,畢竟經典的書籍有她底蘊豐富的歷史沉澱,流行的書籍有她包羅萬象的時代氣息。不論什麼類型的書籍,都有值得我去學習的地方,當然還是不包括腐朽或毫無內涵的“壞”書。

因此就讀書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會選書來讀。()從最初的嘗試者來說,讀書講求興趣。什麼書是我想看的,是吸引我的那麼我便拿來讀,從中獲知感悟,並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漸漸的,讀書的品位層次不斷提高,就能各方涉獵並深入研讀。我想,讀書真正的精髓,就在於自己的感覺與書中的靈魂與作者的思想相互交織,演變出讀者自己的領悟。

就如叔本華所言,要一個人記住他所讀過的所有書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的荒謬。並未見得滿腹經綸的人就會比言辭稀少的人學識淵博,人誠然會對自己有興趣的東西記得更多,這無可厚非。所以,讀書是過程,不是目的,更不是工具。我們應當瞭解讀書是本能,我們能在這看書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品性,修養身心。

同樣地,要想記住自己讀過的內容便應該學會溫習。其實沒有人會要求我們記住哪些書或是其中的某些內容,我們需要的是有一種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懶散的自控能力。因為即便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或是文學家的言論著作都是屬於他自己的思想,若讀書的人沒有自己的推敲,那麼他讀的永遠只是一本著作,而不能說他真正讀到了“書”。

我想,就“看”書而言,“讀”書更能顯現出讀者在精神上對作品的感知。其實不論讀多少書,都應該能啟迪我們內心真實的認知,只要我們端正態度虔誠拜讀。

手斧男孩1讀後感(一)

手斧、弓箭、兔毛背心、連帽皮衣、太陽魚……這都是《手斧男孩》這套書中的關鍵字。十三歲男孩布萊恩僅憑一把手斧,創造了野外生存的奇跡。下面就讓我們去認識一下他吧!

布萊恩父母離異,他放暑假的時候得呆在爸爸家裡,而開學的時候就得回到媽媽家裡。暑假來到了,布萊恩歡天喜地的踏上前往爸爸家的飛機,可飛行員中途突發心臟病,布萊恩不幸墜機,開始了他第一次的冒險……

在野豬、駝鹿、和龍捲風的襲擊下,布萊恩手持一把銀光閃閃的手斧,憑著勇氣、常識、希望與信心,在原始森林生活了54天,最終獲取了飛機殘骸中的救生包,從而通過無線電發報機獲救。通過這次野外生存的經歷,布萊恩學會了搭建房子、生火、製造弓箭等各種本領,也為他日後的冒險做好了準備。

接著,布萊恩又用63小時的時間成功漂流119公里,拯救了被閃電擊中而昏迷的德里克,並且度過了一個人的冬天,縫製了禦寒的衣物,還在鹿精靈的指引下開始了最後一次,也是最驚險的一次冒險……

當布萊恩帶著受傷的小狗來到來到克裡族人的島上。在這裡,曾在《一個人的冬天》中救過他的一對夫婦被一隻兇殘的大熊殺死,而他們的女兒蘇珊也被送往親戚家,但布萊恩留了下來,他要為蘇珊的父母報仇。當他走過樹林的時候,他發現那只十惡不赦的黑熊竟在跟蹤他!他嚇得六神無主,剛想逃跑,那只黑熊已經站在了他的面前……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當布萊恩把兩支箭插入熊的胸部是,黑熊終於倒下了,布萊恩也品嘗到了熊肉的美味。

這本書為我們講述了布萊恩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讓我們知道了許多野外生存的知識,下面,就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由陸昊天主編的《生存寶典》吧!


手斧男孩1讀後感(二)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手斧男孩》,讀完後我深有感觸。

故事寫的是一個名字叫布萊恩·羅伯遜的美國男孩他要到在加拿大北方原始叢林從事油田的開採工作的爸爸那裡去過暑假。有一架飛機要飛回油田,布萊恩就成了這架飛機上唯一的乘客。誰曾料到巨大的不幸在這時降臨了,飛行員心臟病突發死了。飛機掉落在杳無人煙的叢林深處,布萊恩倖免一死。但密林深處危機重重,生存陷入困境。布萊恩努力生存,終於獲救的故事

讀完後我深有感觸,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青少年。遇上了這樣的情況,我們能把數學、物理、科學等知識轉化成野外生存技巧嗎?也許我們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也許我們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也許我們是朋友身邊的好夥伴。也許我們是網路遊戲中的英雄,虛擬世界的領袖。可當我們獨自一人之身與危機四伏的叢林深處,離開了父母的懷抱,離開了親人的呵護,朋友的陪伴。不再有伸手可得的漢堡、薯條,不再有遮風擋雨的房間,我們還能說:我行!嗎。我思考布萊恩為什麼能活下來呢?因為他有過人的勇氣,臨危不亂,充滿信心,才能活下來。

你們有這樣的勇氣嗎?


手斧男孩1讀後感(三)

《手斧男孩1》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在森林中獨自一人時該做的事和一條重要的生存法則——自憐自艾毫無用處。還使我懂得了:哪怕是忘了帶手斧,但你還有勇氣。

《手斧男孩1》講述了13歲的布萊恩因飛機失事而墜入森林,他吃過野生漿果、覆盆子、生烏龜蛋。還遭遇過豪豬的襲擊,臭鼠的偷竊,駝鹿的撞擊和龍捲風的摧毀。甚至連小小的蚊蟲也成了布萊恩的敵人,但布萊恩卻憑藉著一把手斧成功的堅持到飛機來到。()布萊恩整整在叢林待了54天!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自暴自棄,而是頑強去面對大自然的挑戰。記住,哪怕是忘了帶手斧,但你還有勇氣!千萬不能放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