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約翰庫提斯讀後感

約翰庫提斯讀後感(一)

約翰·庫緹斯生下來就嚴重殘疾,腿沒成形,脊柱斷裂,胃部以下器官排列不正常,還沒肛門。醫生說他活不過一天,但是他活到了今天。

他天天和死魔對掙,他差點被火燒死,他被頑皮的小孩插大頭針,但他活了下來,他本來要自殺,但他改主意了!這是因為他的朋友凱尼,他連離開自己的輪椅都做不到,連問候一聲“你好”都做不到,自己比起他來,不知要強多少倍!

他一直活到了現在!約翰偶然的演講,讓他改變了!後來約翰給很多人講他的痛苦經歷,有些人本來想自殺,但聽了約翰的演講,

對自己又有希望了。

約翰的一生中幫助了很多人,也得到了歡樂!


約翰庫提斯讀後感(二)

約翰庫提斯,一位著名的激勵大師。他出生時只有可樂瓶大小,雙腿癱瘓。醫生說他只能夠活三天,他卻活了一個星期;醫生說他活不了一個月,他卻活了一年,醫生說他活不到五歲,他卻奇跡般的活過了四十歲!

他小時候沒有小朋友願意跟他玩,還在地上扔大頭針,他的手被紮過很多次,他只能和不能行動的人玩。但最後他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激勵大師。

一個人,竟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醫生對他的死亡宣言,並靠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世界著名的激勵大師,博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

正如約翰庫提斯所說:不要認為你是世上最不幸的,

因為還有比你更不幸的人;不要以為你是世上最優秀的,因為還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我們不能被一些挫折與困難打倒,因為我們不是最不幸的人,要勇敢站起來,努力面對他們。我們在學習上要取得好的成績,就不能沾沾自喜,自以為是最優秀的,其實還有許多更優秀的人,我們應努力的奮鬥,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斷拼搏!


約翰庫提斯讀後感(三)

永遠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無論你有多麼的不幸,都會有人比你更加不幸;無論你有多麼的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加強大!

生命中沒有“不可能”

約翰·庫緹斯(JohnCoutis),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所經歷的逆境與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巨大的個人感召。

他天生嚴重殘疾,但他以拒絕死亡來挑戰醫學觀念。他的演講雄偉壯麗,他有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他樂於付出他的時間和才能。約翰在全世界向千千萬萬熱情、熱切的人們演講,他沒有腿,也不依靠輪椅生活、移動和存在,卻形成了世界級的自尊、自信和自立。他是當前世界上最著名的殘疾演講大師。

每天都是一場戰鬥。現年34歲的約翰。庫緹斯天生下肢癱瘓並做了截肢手術,然而卻取得一系列讓正常人驚歎的成就:奪得澳大利亞殘疾網球冠軍、成為澳大利亞板球隊榮譽隊員、一直堅持不用輪椅而用“手”走路、考取了駕照……

約翰形容自己“每一天都是一場戰鬥”:他剛生下來時,醫生對他的父母斷言他活不過一周;過了一周,

()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個月;過了一個月,醫生又說他活不過一年;然而父母並沒有放棄,只是更加悉心的照料他。周圍有不少小孩罵他是“怪物”,10歲那年被一群同班的小學生綁起來扔進點燃了的垃圾桶,差點送命,後來幸被一位女老師發現並冒死救了出來;更有一些同學惡作劇,在他的課桌周圍撒滿圖釘。生活中的遭遇曾讓他一度想自殺,後被父母勸阻。在父母愛的力量鼓舞下,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學習,雖然他被確診患了癌症,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面對哪些在成長過程中歧視、敵視他的人……他每天都像戰士一樣,時刻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生活中的冠軍遠比體育中的冠軍重要。真正的富有不是銀行裡存摺上數位的多少,

而是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幸福。一個人必須給自己設立目標,並朝著目標不斷向前,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還沒有採取行動之前,不要對自己說“不可能”。

生活並非理所當然。“正常人總把現有的一切想得理所當然,不珍惜手中所有,卻追逐自己所無”。約翰。庫緹斯提醒我們:在抱怨自己掉頭發或髮型不好看的時候,到醫院看看因癌症而接受化療的人,這些患者在接受化療時頭髮都掉光了,相比之下自己不應該覺得很幸運嗎?誰總說自己的鞋子不好看或不合適的鞋碼難找?哪麼是否願意和我交換一下!生活並非理所當然,應該知足常樂。

意志堅定萬事皆成。約翰。庫緹斯的口頭禪是:“因為我們能行”。

就是因為這種信念,他不坐輪椅,堅持用手走動;為能夠走遠路,還學會使用溜冰板,他堅持參加體育運動並取得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成績。

誰是生命中最強的敵手?人的惰性其實才是我們每天所要殫精竭慮對付的對手。對於約翰。庫緹斯來說,如果懶惰,列異於接受死亡。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不幸,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不幸的人!無論你認為自己多麼的成功,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比你更強大的人!

約翰福音讀後感

耶穌是神。隨著約翰福音閱讀的慢慢進展,對耶穌是不是神的問題經歷了開始的懷疑到現在的認可。開始閱讀的時候,覺得耶穌有兩種可能性特性:一、祂是神;二、祂是人,且是瘋子,是個非常文明,有智慧的瘋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期間也閱讀了關於耶穌是神的幾本書籍。讀完的時候,唯一的感受是想要證明耶穌是神這個命題,不是證據不夠,證據足夠了。問題在於我的心,我的心不夠卑謙。相當於我說:“證據足夠了,但是我就是不能虔誠的相信!”後來慢慢的開始閱讀聖經、聽福音營、參加周日的聚會。體會到了幾件事情:1、如果沒有神,生命真的沒有意義;2、如果沒有最後的聖潔、公義,生命也沒有意義;3、聖經上神的話語有一種權柄,有力量,不是人所能。在約翰福音有很多的話語特別有神的力量,初次讀和再次讀的時候我對相同話語的感受不同,唯一的解釋就是我的心變了,變得能接受神的話語。

耶穌同時有人性。祂道成肉身來到人間,體會我們的經歷,贖我們的罪,還給了我們永生。而且祂給我們做了如何在世間當一個基督徒的榜樣之一――愛。祂活著的時候,所處的環境可能與我們現在的環境相似,雖然具體表現不同,但人心相同,所行之惡亦會相同。但是我沒有讀到類似這樣的話“這些人真是惡,不值得我去為他們做出犧牲!”甚至當彼得三次不認主,還要回去打漁的時候,如果是我自己,我的想法會是:“彼得居然這樣背叛了我!我永遠都不會再理他了”。我們的通常行為會是別人怎麼待我們,我們也同樣的待他們。或者說我們怎樣待人,人也怎樣待我們。我對人的愛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的。對大多數的個體我並不愛。對他人的遭遇,我能理解,但並不會觸動我的心去感受。這樣想想,神真的是不同,神的愛是無條件的,神是真的愛我們。對我而言只有試著把他人都試著當作自己的親人,才能理解並模仿神的行為。事實上,在對他人的冷淡上,我慢慢的有點改變,但並不多。希望以後慢慢有進步。

祂非常的卑謙,並為我們這些罪人死了。我常想,在現實中遇到問題,我應該如果做才能見證神。很多時候,處理的方法是非常“人”的,更多的時候是逃避。就像我上次說的覺得自己厭世,神都沒有對人絕望,我卻先絕望了!就算我換一個環境生活,目前的社會環境,我永遠都會遇到各種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的人,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當一個基督徒?神很明白祂自己的目的,專注應做的。如果我的行為還是與以前不認識神的時候一樣,那我再讀聖經,再明白也沒有用處。只有我的行為才能說明一切,要行出來,以前認為作不出來的,為了神要去做,我把這個理解為學習順服和卑謙的功課,我知道是個很長的過程。順服神給我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做應該做的。他人的心神會管教,我拯救不了的。而且對我的生命而言,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驕傲,以前的自己永遠都是對的,所有事情錯都不在自己。看到了這點後,對周圍人的要求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要求他人完美,我自己首先不是非完美的,怎麼能對他們要求這麼多。

最後一點是深刻的體會到了神拯救世人的方法不是我以前所想的低效率的方法。這是唯一一個能醫治人心,讓人從內心開始改變,而且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月跡讀後感(一)

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優美散文。作者運用象徵的藝術手法,通過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盼月,賞月、爭月、尋月的趣味橫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達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夠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無蹤,但文章題為《月跡》,仿佛暗示這高懸天際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跡可尋的,命題機趣地展現出孩子們淳樸天真的內心世界。文中所寫,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確是從竹窗簾兒“溜進來”,又爬上穿衣鏡,“是長了腿的”。有了這個“發現”,當月亮由滿而虧而消失的時候,才引出孩子們院中賞月,爭月的一幕。為什麼要爭呢?因為月亮圓滿滿的。月光“玉玉的,銀銀的”多麼美好啊!美好事物誰不想擁有呢?爭的結果怎樣呢?奶奶送來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這場“爭端”。原來,“月亮是每個人的。”同樣是由於奶奶的引導,孩子們便在院外尋起月亮來了。在院裡,他們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上,在爺爺的鍁刃上都發現了月亮;在院外,他們又在“燦爛地閃著銀光”的河上灣、下灣和河的每一處都找到月亮;後來,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月亮。最後,“我”由驚歎“月亮竟是這麼多的。”而得了自己的結論:“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這“願意”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執著地追求。通過尋月,孩子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月亮、天空以及未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當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們的意識昇華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完美實現了。

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勝收,是在於它的立意新,語言美,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月跡讀後感(二)

我們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裡也一定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月跡》

每個人與月亮都有不解的緣分,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回憶,對於我來說也有著許多令我難忘的回憶和故事。

就想賈平凹作者一樣,我小時侯也會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坐著看天上的月亮,玩些在現在看來有些愚笨但卻可愛的小遊戲。

小時候,還在媽媽懷裡的時候就會聽到許多關於月亮的故事,最多的便是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時總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嫦娥要去月亮上,()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月亮是很漂亮的地方。當然,那只是我當初單純的想法,認為月亮看上去就很漂亮,自然住在上面也很好。那時候也曾懷疑過嫦娥住在那麼小的地方上,不會覺得很擠嗎?那時媽媽告訴我“小傻瓜,看上去那裡很小,但實際上因為它離我們很遠,所以其實那裡並不小,只是看上去小而已。

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是在奶奶家居住,所以每年夏天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會一起在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納涼。那時的天氣和現在的天氣不一樣,沒有那麼熱,那是因為那時的車子沒有那麼多,就算有,也大多是自行車之類的,沒有排放煙的車輛。也就是因為車輛少,所以車子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件很希奇的事情,我和哥哥總喜歡坐在馬路旁人行道上的欄杆上看來往的車輛,數著數量,那時的月亮總會出現在欄杆上。只是那時的我們都忙著數車子,無暇去關注那普普通通的月亮。

正如賈平凹說的那樣”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其實月亮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只是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不會去注意它,因為,它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那麼神秘了。

或許更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純真,童真,那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且是瘋子,是個非常文明,有智慧的瘋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期間也閱讀了關於耶穌是神的幾本書籍。讀完的時候,唯一的感受是想要證明耶穌是神這個命題,不是證據不夠,證據足夠了。問題在於我的心,我的心不夠卑謙。相當於我說:“證據足夠了,但是我就是不能虔誠的相信!”後來慢慢的開始閱讀聖經、聽福音營、參加周日的聚會。體會到了幾件事情:1、如果沒有神,生命真的沒有意義;2、如果沒有最後的聖潔、公義,生命也沒有意義;3、聖經上神的話語有一種權柄,有力量,不是人所能。在約翰福音有很多的話語特別有神的力量,初次讀和再次讀的時候我對相同話語的感受不同,唯一的解釋就是我的心變了,變得能接受神的話語。

耶穌同時有人性。祂道成肉身來到人間,體會我們的經歷,贖我們的罪,還給了我們永生。而且祂給我們做了如何在世間當一個基督徒的榜樣之一――愛。祂活著的時候,所處的環境可能與我們現在的環境相似,雖然具體表現不同,但人心相同,所行之惡亦會相同。但是我沒有讀到類似這樣的話“這些人真是惡,不值得我去為他們做出犧牲!”甚至當彼得三次不認主,還要回去打漁的時候,如果是我自己,我的想法會是:“彼得居然這樣背叛了我!我永遠都不會再理他了”。我們的通常行為會是別人怎麼待我們,我們也同樣的待他們。或者說我們怎樣待人,人也怎樣待我們。我對人的愛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的。對大多數的個體我並不愛。對他人的遭遇,我能理解,但並不會觸動我的心去感受。這樣想想,神真的是不同,神的愛是無條件的,神是真的愛我們。對我而言只有試著把他人都試著當作自己的親人,才能理解並模仿神的行為。事實上,在對他人的冷淡上,我慢慢的有點改變,但並不多。希望以後慢慢有進步。

祂非常的卑謙,並為我們這些罪人死了。我常想,在現實中遇到問題,我應該如果做才能見證神。很多時候,處理的方法是非常“人”的,更多的時候是逃避。就像我上次說的覺得自己厭世,神都沒有對人絕望,我卻先絕望了!就算我換一個環境生活,目前的社會環境,我永遠都會遇到各種為了名利不擇手段的人,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當一個基督徒?神很明白祂自己的目的,專注應做的。如果我的行為還是與以前不認識神的時候一樣,那我再讀聖經,再明白也沒有用處。只有我的行為才能說明一切,要行出來,以前認為作不出來的,為了神要去做,我把這個理解為學習順服和卑謙的功課,我知道是個很長的過程。順服神給我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做應該做的。他人的心神會管教,我拯救不了的。而且對我的生命而言,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能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驕傲,以前的自己永遠都是對的,所有事情錯都不在自己。看到了這點後,對周圍人的要求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要求他人完美,我自己首先不是非完美的,怎麼能對他們要求這麼多。

最後一點是深刻的體會到了神拯救世人的方法不是我以前所想的低效率的方法。這是唯一一個能醫治人心,讓人從內心開始改變,而且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月跡讀後感(一)

這是一篇立意清新深邃的優美散文。作者運用象徵的藝術手法,通過中秋之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盼月,賞月、爭月、尋月的趣味橫生的故事的描述,含蓄地表達出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夠得到的思想。

月,有影無蹤,但文章題為《月跡》,仿佛暗示這高懸天際的月亮在地上是有跡可尋的,命題機趣地展現出孩子們淳樸天真的內心世界。文中所寫,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月亮,的確是從竹窗簾兒“溜進來”,又爬上穿衣鏡,“是長了腿的”。有了這個“發現”,當月亮由滿而虧而消失的時候,才引出孩子們院中賞月,爭月的一幕。為什麼要爭呢?因為月亮圓滿滿的。月光“玉玉的,銀銀的”多麼美好啊!美好事物誰不想擁有呢?爭的結果怎樣呢?奶奶送來的每人一杯甜酒消除了這場“爭端”。原來,“月亮是每個人的。”同樣是由於奶奶的引導,孩子們便在院外尋起月亮來了。在院裡,他們在葡萄葉兒上,磁花盆上,在爺爺的鍁刃上都發現了月亮;在院外,他們又在“燦爛地閃著銀光”的河上灣、下灣和河的每一處都找到月亮;後來,甚至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月亮。最後,“我”由驚歎“月亮竟是這麼多的。”而得了自己的結論:“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這“願意”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執著地追求。通過尋月,孩子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月亮、天空以及未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的,因而眼下就把月亮當成自己的“印章”按在了天空上。孩子們的意識昇華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完美實現了。

這篇散文之所以光彩熠熠,美不勝收,是在於它的立意新,語言美,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


月跡讀後感(二)

我們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裡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裡也一定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月跡》

每個人與月亮都有不解的緣分,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回憶,對於我來說也有著許多令我難忘的回憶和故事。

就想賈平凹作者一樣,我小時侯也會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坐著看天上的月亮,玩些在現在看來有些愚笨但卻可愛的小遊戲。

小時候,還在媽媽懷裡的時候就會聽到許多關於月亮的故事,最多的便是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時總是不太明白為什麼嫦娥要去月亮上,()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原來月亮是很漂亮的地方。當然,那只是我當初單純的想法,認為月亮看上去就很漂亮,自然住在上面也很好。那時候也曾懷疑過嫦娥住在那麼小的地方上,不會覺得很擠嗎?那時媽媽告訴我“小傻瓜,看上去那裡很小,但實際上因為它離我們很遠,所以其實那裡並不小,只是看上去小而已。

在上幼稚園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是在奶奶家居住,所以每年夏天的時候,我和哥哥總會一起在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納涼。那時的天氣和現在的天氣不一樣,沒有那麼熱,那是因為那時的車子沒有那麼多,就算有,也大多是自行車之類的,沒有排放煙的車輛。也就是因為車輛少,所以車子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件很希奇的事情,我和哥哥總喜歡坐在馬路旁人行道上的欄杆上看來往的車輛,數著數量,那時的月亮總會出現在欄杆上。只是那時的我們都忙著數車子,無暇去關注那普普通通的月亮。

正如賈平凹說的那樣”噢,月亮竟是這麼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其實月亮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只是在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不會去注意它,因為,它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沒有那麼神秘了。

或許更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那份純真,童真,那是我們最珍貴的東西。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