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一)

最近我讀了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林寫的《昆蟲記》這本書。昆蟲學家法布林把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小昆蟲都表達的活靈活現。他把那些小昆蟲怎樣築巢、怎樣捕捉食物,那些小昆蟲身上的顏色、形態,等等,都寫得一清二楚。他還把可怕的蜘蛛、噁心的綠蠅、兇狠的螳螂寫得栩栩如生。在這些昆蟲裡面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孔雀蝶和螳螂。

大孔雀蝶是一種為愛而生的蝴蝶。這些漂亮並且大的像鳥一樣的蝴蝶,好像從來都不知道去尋找食物吃。它們會花費自己的一生,來尋找自己的配偶,

其實它們的生命也只有短短的幾天。因為它們只知道愛,卻不知道像別的蝴蝶那樣在花叢中吸吮花汁,所以它們自然而然就不會長壽。但是兇殘、毒辣的螳螂可就沒有像大孔雀蝶擁有那麼多愛心了,也絕對不會那麼的溫柔。不過螳螂長著苗條的身材,而且再配上淡綠色的皮膚和紗一樣的翅膀,顯得特別優雅。很久以前,農夫們看見螳螂總是仰望著天空,兩隻手也高高舉起,就像是在祈禱一般,因此都稱它為“祈禱的女神”。

可是人們卻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外表看上去像是女神一樣的昆蟲,竟然是一個兇狠手辣的殺手。只要有其他昆蟲從它的身邊經過,不論是什麼樣的昆蟲,也不論是故意的侵犯還是無意路過的,

螳螂都會立刻氣勢洶洶的沖上去。

螳螂都是愛吃活的昆蟲的。軟頸、大刀和鋸齒是螳螂最具殺傷力的三大武器。在所有昆蟲中,只有螳螂的頸部是軟的。但是它的兇惡和殘忍是人們想像不出來的。因為,螳螂不僅僅吃其它的昆蟲,還會吃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有更驚人的,那就是雌螳螂會把自己的丈夫給吃了!

真沒想到,大自然裡還會有自相殘殺的事情發生。真不知道,大自然裡還會有哪些我們沒有發現的可怕的、驚奇的事情!法布林他觀察某種昆蟲,一觀察就是幾個小時,幾天,或更長的時間。他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用一生的時間寫完《昆蟲記》,他的這種可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我們只有用心去品味這本書的精華,

才能對他所研究的昆蟲有更深一層次的認識。


《昆蟲記》讀後感(二)

《昆蟲記》,它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曰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生命的宏偉詩篇。法布林窮其畢生精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刻苦鑽研,犧牲了自己私有的時間去觀察昆蟲。

《昆蟲記》詳細地描繪了昆蟲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這給後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使人類社會迅速走了現代文明。

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跡了;一個人一生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更不能不說是奇跡;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直到百年之後還會在讀書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轟動,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就是這樣一個奇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人類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蠍子”“象鼻蟲”在內,都在同一個緊密聯繫的系統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

而且,這本書有很強的可讀性。它的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啊!難怪魯迅先生將《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昆蟲記》也很有真實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真的使人身臨其境。被我因為厭惡而忽視太久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

是《昆蟲記》,讓我重新喜歡上了這些小生靈,發現它們並不討厭,相反,還有很多可愛之處;是《昆蟲記》,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同與小說,它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獨自的,安靜的,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和艱辛。

《昆蟲記》的確是一個奇跡,是由人類傑出的代表法布林與自然界眾多的平凡子民――昆蟲,共同譜寫的一部生命的樂章,一部永遠解讀不盡的書。這樣一個奇跡,在人類即將邁進新世紀大門、地球即將迎來生態學時代的緊要關頭,也許會為我們提供更珍貴的啟示。

《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三)

小夥伴們,你們喜歡昆蟲嗎?我可喜歡了。那都是因為他——法布林。不對,應該是他寫的書——《昆蟲記》。“《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布林用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以及它們為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觀察所得的資料,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編寫成的。”看了《昆蟲記》後,我不但瞭解了很多昆蟲知識,而且知道昆蟲的世界原來也是那麼的神奇有趣。

我本來不知道黃蜂是怎麼喂小寶寶的,看了《昆蟲記》後,我才知道原來黃蜂是這樣喂小寶寶的:在一個正在忙碌的工蜂身上,我們就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在它的嗉囊裡,充滿了蜜汁。它停在了一個小房間的前面,它的樣子特別有意思,它把小小的頭慢慢地伸到洞口裡去,然後用它的觸鬚輕輕地碰一碰裡面的小幼蟲。那個小寶寶慢慢的清醒過來,似乎看到了那個黃蜂遞送進來的的觸鬚,於是它微微地張開小嘴,把蜜給吃下去。

我一直在想,那些小蟲子們,是怎樣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看了《昆蟲記》後,我明白了。()“蜜蜂可以準確無誤的回家,靠的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解釋不出來的本能。”“紅螞蟻是憑著記憶力找到回家的路的。這證明他們並不像蜜蜂那樣直接辨認回家的路的,而是憑著對沿途景物的記憶找到回家的路的。”

他們的生活,你不覺得有趣而幸福嗎?“在充滿泥濘的池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戲著,追逐著。”“有紅色肚皮的蠑螈也把它的寬尾巴像舵一樣的搖擺。”

奇妙的幾何圖形,是蜘蛛的傑作。

精緻的房屋,是蟋蟀的住宿。

多麼可愛的昆蟲,多麼神奇的世界!

讀完《昆蟲記》,我很佩服法布林。他是怎麼把這本書寫完的呢?我寫一篇小故事也總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

謝謝法布林爺爺,給我們這一代留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雖然我們處於不同年代,但您的精彩篇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一)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淩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於現場一樣。

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

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二)

法布林的昆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其中有許多是我們這些整天宅在家裡的人根本不知道的。

他之所以能瞭解這麼多關於昆蟲的知識,就是因為他有一雙敏銳而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作家和畫家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人們都被電子產品玩弄在掌中,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大自然,最多也就是上網看看有關昆蟲的介紹,不再像原始時代那麼與大自然接觸了。人類原來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已經漸漸脫離大自然了,樹木越來越少了,緊接而來的就是二氧化碳的增加……最近幾年地球上的環境因為人類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果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思悔改,那麼可能再過個幾百年,昆蟲就會不復存在了。

其實在學校裡我們每人只要每天少扔一張沒用過的草稿紙,一年就可以拯救成千上萬棵的大樹,這些被拯救的大樹可以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

我有幸接觸過幾次農村的自然世界,雖然比起昆蟲記上說的昆蟲種類要少許多,但是也已經達到了城市人看不到的水準。那裡有茂密的竹林,稻田中的青蛙和蛤蟆隨處可見。回老家我最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圍欄裡的動物們。有雞和鴨子,聽大人們說原來還有豬的,可惜我再也看不到了。沒過幾年,老家的農村就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工廠。

大自然對人類來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一樣,可是我們現在卻妄想榨幹我們母親的心血,這難道不是可恥的嗎?然而大自然也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的許多惡性已經遭到了必然的報應,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保護地球。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三)

文/遲浩寧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算是奇跡了《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看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如何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索、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問題。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

終於結束了培訓和教學任務兩頭重的一年,這才又閒暇時間靜下心來,每天拜讀一下《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回想這一年多的淺短的教學經驗,確實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示和想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理念、教材編排等都發生了變化,雖然對於我這個剛剛開始從事教育事業的新手來說,這些變化都沒有經歷過,但如何面對學生的實際來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實施“以學定教”還是有些難度的。本書中吳老師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精神;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回想我那前前後後三個學期的教學,感受頗深。

一、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精神

課程標準是教育的綱領性檔,有助於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總體目標與10個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學的大方向,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中對結果目標和過程使用的行為動詞不一樣,教學目標的定位也不一樣。準確把握每一個目標行為動詞的準確內涵,是制定課時目標的前提。回想過去一年的培訓中,也有這樣的內容。培訓時老師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講解,並詳細到每個行為動詞上,至今還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時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是不能準確的運用恰當的動詞,果然要學習、要鑽研的還有很多。

二、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

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讀懂教材,讀出教材裡的數學知識、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學知識承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不僅如此,還需縱向把握知識脈絡,橫向溝通知識聯繫,系統梳理知識網路和數學思想網路,全面瞭解知識體系,明確所教的知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確定好教學的起點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教學有術“。()而這正是沒有經驗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將學過的和未學過的知識做遷移,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在平時挺師傅課的時候是我學習的最好時機,往往會產生“原來以前的知識可以用在這引出新知”的感歎。學生往往對於陌生的知識產生畏懼感,而由他們學過的知識來引入,不僅能鞏固舊知,還能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讓他們產生親切感,覺得新知識並不難解決,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自信。

三、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

教是為學服務的,課堂是為學生設計的,因此要努力讀懂學生,自覺樹立研究學生的意識。而且現在又提倡“以生為本”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書中給了三個方法:在班中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學生前測與分析,進行群體研究;也可有意識地在班中選擇個別學生進行觀察和訪談,進行個案研究;還可以通過作業、課堂觀察、課後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讓我們的教學目標更為清晰,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師也提到過這個思想,並做了些實踐。上課之前瞭解好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或者是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他們的學習起點,以這些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學計畫。教學過程中想辦法在課前引入時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課上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感。

讀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細細體會吳老師的這三招。努力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發展為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課,慢慢在教學中成長進步!

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三)

小夥伴們,你們喜歡昆蟲嗎?我可喜歡了。那都是因為他——法布林。不對,應該是他寫的書——《昆蟲記》。“《昆蟲記》這本書,是法布林用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以及它們為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觀察所得的資料,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編寫成的。”看了《昆蟲記》後,我不但瞭解了很多昆蟲知識,而且知道昆蟲的世界原來也是那麼的神奇有趣。

我本來不知道黃蜂是怎麼喂小寶寶的,看了《昆蟲記》後,我才知道原來黃蜂是這樣喂小寶寶的:在一個正在忙碌的工蜂身上,我們就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在它的嗉囊裡,充滿了蜜汁。它停在了一個小房間的前面,它的樣子特別有意思,它把小小的頭慢慢地伸到洞口裡去,然後用它的觸鬚輕輕地碰一碰裡面的小幼蟲。那個小寶寶慢慢的清醒過來,似乎看到了那個黃蜂遞送進來的的觸鬚,於是它微微地張開小嘴,把蜜給吃下去。

我一直在想,那些小蟲子們,是怎樣找到回家的路的呢?看了《昆蟲記》後,我明白了。()“蜜蜂可以準確無誤的回家,靠的不是一種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解釋不出來的本能。”“紅螞蟻是憑著記憶力找到回家的路的。這證明他們並不像蜜蜂那樣直接辨認回家的路的,而是憑著對沿途景物的記憶找到回家的路的。”

他們的生活,你不覺得有趣而幸福嗎?“在充滿泥濘的池邊,隨處可見一堆堆黑色的小蝌蚪在暖和的池水中嬉戲著,追逐著。”“有紅色肚皮的蠑螈也把它的寬尾巴像舵一樣的搖擺。”

奇妙的幾何圖形,是蜘蛛的傑作。

精緻的房屋,是蟋蟀的住宿。

多麼可愛的昆蟲,多麼神奇的世界!

讀完《昆蟲記》,我很佩服法布林。他是怎麼把這本書寫完的呢?我寫一篇小故事也總是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

謝謝法布林爺爺,給我們這一代留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雖然我們處於不同年代,但您的精彩篇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一)

讀了《昆蟲記》後,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秘,我知道了:淩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讀《昆蟲記》,不知怎麼的它就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平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蟲子們翩然登場,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仿佛置身於現場一樣。

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林,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說,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

是法布林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秘。它使我第一次進入了一個生動的昆蟲世界。

於是,我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接著往下看,《昆蟲記》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種十分兇殘的動物,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個頭兒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蜘蛛織網,“即使用了圓規、尺子之類的工具,也沒有一個設計家能畫出一個比這更規範的網來”,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看著看著,這些蟲子們漸漸地清晰起來,我思考著:如果我們保護環境,不污染環境,這些蟲子是不是還會在呢?現在的環境惡化,又是不是在以後還會有呢?我仔細地想著這彼此之間的關係,這一次的閱讀,《昆蟲記》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地觀察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危險捕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謹慎實驗、反復推敲實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過程,捕蠅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設計下一次。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的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一次,我感覺到了“科學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內涵。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二)

法布林的昆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其中有許多是我們這些整天宅在家裡的人根本不知道的。

他之所以能瞭解這麼多關於昆蟲的知識,就是因為他有一雙敏銳而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作家和畫家來說,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現在的人們都被電子產品玩弄在掌中,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大自然,最多也就是上網看看有關昆蟲的介紹,不再像原始時代那麼與大自然接觸了。人類原來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但是我們已經漸漸脫離大自然了,樹木越來越少了,緊接而來的就是二氧化碳的增加……最近幾年地球上的環境因為人類而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果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思悔改,那麼可能再過個幾百年,昆蟲就會不復存在了。

其實在學校裡我們每人只要每天少扔一張沒用過的草稿紙,一年就可以拯救成千上萬棵的大樹,這些被拯救的大樹可以成為許多動物的家園。

我有幸接觸過幾次農村的自然世界,雖然比起昆蟲記上說的昆蟲種類要少許多,但是也已經達到了城市人看不到的水準。那裡有茂密的竹林,稻田中的青蛙和蛤蟆隨處可見。回老家我最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圍欄裡的動物們。有雞和鴨子,聽大人們說原來還有豬的,可惜我再也看不到了。沒過幾年,老家的農村就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工廠。

大自然對人類來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一樣,可是我們現在卻妄想榨幹我們母親的心血,這難道不是可恥的嗎?然而大自然也是不會坐以待斃的,人類的許多惡性已經遭到了必然的報應,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保護地球。


讀法布林昆蟲記有感(三)

文/遲浩寧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算是奇跡了《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在本書中,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爐,娓娓道來,在對一種種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本書的問世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

看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看問題不能光聽別人如何講,而要自己去觀察、思索、實踐、探究,從而尋找正確的答案,而且觀察事物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要一分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問題。我多麼渴望像法布林那樣,到知識的海洋中去遨遊,到科學的世界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的一個又一個奧秘,為人類造福啊!然而同法布林相比,我真感到羞愧萬分。法布林能在困苦的環境下研究昆蟲,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刻苦,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動腦筋,有時還亂發脾氣。

讀過《昆蟲記》作者的生平和《昆蟲記》,我感受很深,《昆蟲記》不僅僅充滿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涵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林那樣,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堅持“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不懈,即使條件艱苦,也要為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讀後感

終於結束了培訓和教學任務兩頭重的一年,這才又閒暇時間靜下心來,每天拜讀一下《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這本書,回想這一年多的淺短的教學經驗,確實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示和想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學理念、教材編排等都發生了變化,雖然對於我這個剛剛開始從事教育事業的新手來說,這些變化都沒有經歷過,但如何面對學生的實際來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實施“以學定教”還是有些難度的。本書中吳老師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精神;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回想我那前前後後三個學期的教學,感受頗深。

一、把握一個前提——領會課標精神

課程標準是教育的綱領性檔,有助於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活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總體目標與10個核心概念是課堂教學的大方向,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問題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積累活動經驗,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課程目標中對結果目標和過程使用的行為動詞不一樣,教學目標的定位也不一樣。準確把握每一個目標行為動詞的準確內涵,是制定課時目標的前提。回想過去一年的培訓中,也有這樣的內容。培訓時老師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講解,並詳細到每個行為動詞上,至今還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時自己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是不能準確的運用恰當的動詞,果然要學習、要鑽研的還有很多。

二、做到一個基本——讀懂教材

在備課制定教學目標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讀懂教材,讀出教材裡的數學知識、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教學知識承載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等。不僅如此,還需縱向把握知識脈絡,橫向溝通知識聯繫,系統梳理知識網路和數學思想網路,全面瞭解知識體系,明確所教的知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確定好教學的起點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而”教學有術“。()而這正是沒有經驗的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將學過的和未學過的知識做遷移,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在平時挺師傅課的時候是我學習的最好時機,往往會產生“原來以前的知識可以用在這引出新知”的感歎。學生往往對於陌生的知識產生畏懼感,而由他們學過的知識來引入,不僅能鞏固舊知,還能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知的學習中,讓他們產生親切感,覺得新知識並不難解決,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自信。

三、樹立一個意識——研究學生

教是為學服務的,課堂是為學生設計的,因此要努力讀懂學生,自覺樹立研究學生的意識。而且現在又提倡“以生為本”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書中給了三個方法:在班中選擇教學內容進行學生前測與分析,進行群體研究;也可有意識地在班中選擇個別學生進行觀察和訪談,進行個案研究;還可以通過作業、課堂觀察、課後測試等方式對學生的過程進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讓我們的教學目標更為清晰,讓教學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師也提到過這個思想,並做了些實踐。上課之前瞭解好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或者是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他們的學習起點,以這些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學計畫。教學過程中想辦法在課前引入時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課上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感。

讀完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細細體會吳老師的這三招。努力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發展為出發點,深入鑽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課,慢慢在教學中成長進步!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