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1000字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1000字(一)

聽說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讀《窗邊的小豆豆》是失職,懷著一份對本書的神往,在一個冬日暖暖的陽光下,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窗邊的小豆豆》。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是童話般的世界,在這裡,小豆豆學會了熱愛書本,學會了關心別人;在這裡,沒有歧視,沒有嘲笑,有的只是平等與愛心,寬容與真誠;在這裡,同樣會體驗到恐懼、無奈與憂傷,所有這一切,讓小豆豆成長為一個情感豐富、心地善良而又單純快樂的孩子,就象校長先生經常說的:“你真是一個好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

遠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

童年意味著快樂,學校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應把快樂還給孩子,把孩子從單純的知識學習中解放出來。毫無疑問,學校是培養和教化人的場所。惟其如此,學校應該對所有學生都肩負起責任,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宗旨。這樣,對個性極強,或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就應採取獨特的教育方法,這裡書中的學校——“巴學園”已經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對於勒令退學的小豆豆,巴學園敞開了大門,不僅愉快地接納了她,而且還給她和同伴足夠的快樂。在巴學園裡,沒有固定的課程表,每一節課都是按孩子們的喜好而決定上什麼;孩子們可以在大廳的地上畫畫,可以光著身子在泳池裡游泳,

可以帶著毛毯來大廳露營,可以爬上自己的小樹。這些快樂的事情是興趣的營養劑,使小豆豆不僅學會了知識,更學會了怎樣待人,怎樣做人。巴學園作為一所學校成功在於,當別的孩子說,這個學校是破學校時,孩子們一起喊:這是一所好學校。

巴學園,儼然一個教育的理想園,正是因為這樣一位理想的校長---小林宗作校長。他對幼稚教育有獨到的見解:他很有創意、會想到用廢棄的電車改裝成上課的教室;他尊重兒童,擁有著博大的人文情懷。他很有耐心連續聽六歲的小豆豆說四個小時的話而不打呵欠;當小豆豆把糞坑裡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校長先生只說“弄完之後要放回去喔!”他會細心呵護每一個孩子,

哪怕是一個生理有缺陷的孩子。在小林先生的眼裡,孩子們就是自然的產物,所以對於那些身體有殘疾的孩子,他總是想盡辦法來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保護他們小小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他不會阻止孩子們做一些危險的事情,他也不會要求孩子們刻意的去做什麼事情,他總是努力的尋找一些可以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和願意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們。他的教育觀念我知道是很多家長和同學們渴望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能有小豆豆那麼幸運,我也是。

作為教師,面對小林宗作先生,我感到慚愧。他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作為讀者,讀完全部內容,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想起了那些老師,同學,朋友。看著背著沉重的書包去讀書的孩子們,我們每個人都會慶倖小豆豆遇到了她一生中最好的老師,而我們,真的也應該好好想一想:我們究竟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怎樣的成長環境。

本書可以說是學生的知音,這是多少孩子嚮往的學習生活呀。如果孩子能接受這樣的教育我想他們對學習再也不會恐懼,學習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和快樂。回想現在的孩子真是有太多的壓抑了,寒窗苦讀是一個千年不變的讀書寫照,哪怕現在新課程改革,學生的生活還是沒有脫離這一種讀書模式,看著一年級的新生讀了兩天書就哭著鬧著不願上學,到了高年級一些暫差生更是對讀書產生了恐懼,

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悲事呀。問題還在於我們如此苦讀換來的是什麼,真的是一個個的精英,從我們的手下誕生了嗎?不,不,不!看到的是學生的眼鏡從無到有,從薄到厚;學生的笑臉從多到少,從天真到負重,……正如書中的小林老師巴學園的校長所說:“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為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看完了這本書感慨挺多,小林老師常說:“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

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處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品質’,並讓它們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雖然我們不可能使小林老師那樣如些徹底地去開發學生的天性,但是我們可以在力所能及地範圍內去呵護學生的天性,盡可能讓他們的童年變得多姿多彩一點。

不過我也由衷為小林先生而感慨,他的教育方式在如今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是很難再現的。他可以不為小學的校園建圍牆——如果這所學校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學生不出安全事故才怪。他可以讓學生自由的選擇自己想坐的位置,以至書中的泰明死了,也沒有因為坐位空著而勾起學生的傷感——如果現在每班達40人以上的班級,學生不因此而亂套才怪。他可以讓學生到小溪邊野炊,小河邊散步,大海邊游泳、墓地裡扮鬼——今天的孩子因為怕萬一,謝絕了一切有安全隱患的集體活動,因噎廢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1000字(二)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通過一個小女孩的眼光來反映小林校長和他的學校他的教育,想必每個讀後的人都會感歎:這才是真正的瞭解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沒看書前我一直認為:作為教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受歡迎。而今,教師僅僅做到這幾點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這次的讀書,讓我感觸最深的那就是:要永遠的激勵學生,要用心去愛學生,要全面透徹地瞭解學生,那樣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發揮。

一、尊重平等、熱心對待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針:“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是的,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走到學生中去,用心去瞭解學生,用情去感動學生,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

二、真實情感、師生相融

記得印象最深的是,當小豆豆第一次轉學到巴學園的時候,先生一個人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微笑的面孔,並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聽著小豆豆講了幾個小時的話,小豆豆第一次在別人面前講這麼多這麼久的話,去學校的第一天,先生就成了小豆豆喜歡的人。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但這種感情在各種的場合與人面前都是不同的。師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係,這緣于教師這一角色的特殊性。但也決定了師生間這種特殊的情感。學生對於老師有害怕的,有喜歡的,有討厭的,有崇拜的,有蔑視的等等。總之是各種各樣都有。但作為教師,對於學生卻不能有所偏愛,要用一顆包容的心一視同仁。既然是要一視同仁當然是發自內心的,要流露的是心中的真情實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真摯之情,用情來溫暖他們,用情來融化他們。要是教師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慢慢地喜歡他。作為一個受廣大學生所喜愛的教師,師生情感相融,那麼教育教學也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教師的情感是他個人的一個品質,這個品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教育教學的效果。作為現今的一名教師要努力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品質,真正做到對學生的關愛與熱愛之心。

回想現在的孩子真是有太多的壓抑了,寒窗苦讀是一個千年不變的讀書寫照,哪怕現在新課程改革,學生的生活還是沒有脫離這一種讀書模式,看著一年級的新生讀了兩天書就哭著鬧著不願上學,到了高年級一些差生更是對讀書產生了恐懼,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悲事呀。問題還在於我們如此苦讀換來的是什麼,真的是一個個的精英,從我們的手下誕生了嗎?不,不,不!看到的是學生的眼鏡從無到有,從薄到厚;學生的笑臉從多到少,從天真到負重,……正如書中的小林老師——巴學園的校長所說:“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為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總之,只有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才能真正的體現教育對於他們的作用,真正做到“培養人”的目標。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一)

讀川端康成的小說,最令我影響深刻的不是冷豔的《雪國》,也不是哀婉的《千隻鶴》。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論提及的《古都》。在每一個無限悠長美好的下午,我都會給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後從書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輕輕拂去表面一層細軟的灰塵。再次走進那個,每每讓我午夜夢回的暖熱的夢境。

《古都》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後又相離的悽楚動人的故事。由於家庭貧困,千重子從小被生父母拋棄,幸運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綢緞批發店老闆夫婦收養,從此就生長在較為富裕的家庭環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後,被收養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裡做著繁重的體力勞動。

千重子無時不在掛念著自己遠方的未見面的雙親。在京都北山的杉樹林和在傳統節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終於見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後,無微不至地關懷妹妹,全心全意地為她的前途著想,並且希望苗子來到城裡與自己一起生活。在一個夜晚,苗子來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長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命運迥異的姐妹倆無法改變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貧民的身份不允許她這樣做,為了不影響姐姐的生活和愛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後,苗子踏著冬日夜裡下過的細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千重子倚著格子窗默默地目送著妹妹遠去,此時,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潔白、寂靜。

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節。

有時候,當我徜徉于書中美麗的仿佛不真實的場景,比如那座古風典雅的小城,擁有紙窗格子的店鋪,繁華的寺廟、舊神社;比如那樹春風中如裙擺飄動的紅色垂櫻,那隱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楓樹葉,高大挺直的北山杉;還有那些繁盛的節日:火節、曲水宴、祗園節……以及節日裡盛裝出行的人們,有花枝招展的年輕藝伎和舞女,扮相可愛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卻又那麼獨特的小城居民……每當此時我都會迷醉,醉于每一個華麗的細節。

於我,《古都》是帶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美的。

只不過,那美,不僅僅是一種來自異國他鄉的令人著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種人格的美。小說的主人公,千重子與苗子,雖說是兩個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的兩姐妹,但在她們的身上,我從川端每一次不經意或刻意的描寫裡,我都讀出了、感受到了在她們身上閃爍著的一種人性的美——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首先,關於千重子。千重子雖然從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裡,但她一點也沒有“小姐脾氣”,相反,千重子是一個溫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雖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時就得知自己並非綢布店夫婦所生,並且也知道自己是現在的父母“偷”來的,但她一點都不怨恨養父母的私心,反而因為養父母在成長中給予自己的愛而更加感恩他們。而對於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卻仿佛生出了一種矛盾的自責。敏感的她認為,是自己的出現,讓生父母難以維持生計,給他們帶來了負擔。同時,當千重子在祗園節上遇見自己的孿生妹妹後,她的這份自責就來得更加強烈。千重子覺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鄉下,而做了那麼多苦力……正是因為這種種命運對自己所開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護著自己手心裡那一片融融的幸運:養父母的疼愛、孿生妹妹對自己的愛護、真一和秀男對自己的愛意……

我至今還記得小說開篇裡千重子面對兩株紫花地丁而發出的哀憐,或許那時候的千重子還只是為自己的命運悲傷。但是,在小說接近收尾的時候,千重子變現出來的對命運的勇敢面對和對身邊事物的感恩,著實讓我覺得暖心。是的,正是由於一段不同尋常的命運,才讓這位美麗而又單純善良的少女學會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緊緊抓住它,並用以一顆感恩的心,微笑著,釋懷著接受未來的召喚。於是我看見,千重子還是那個千重子,朝著自己飄飛著粉色八重櫻的未來走去,只不過在她的身影裡我看到了一種更加堅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擁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態,走過每一次成長的花開。

而關於苗子這個人物,她的內裡卻擁有著與千重子不一樣的感恩之美。苗子從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裡長大,從小便學著做一些苦力來謀生。這相對於千重子的經歷來說,算得上是苗子獨特的經歷。但正是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卻也煆就了苗子外剛內柔的獨特個性。通過小說對苗子的描寫與敘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苗子其實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與悲愁。因為從小開始,苗子就知道自己與孿生姐姐分散了,在這漫長歲月的星河裡,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們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節日,苗子都會極其虔誠地向神明祈禱讓自己見到自己的親生姐姐。其實我們細細想來,像苗子這樣堅強的姑娘,現在只能靠祈禱神明讓自己見姐姐一面,而且僅僅是“一面”,就足以說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沒有去尋找過,而是她去尋找了,卻在百次希望與失望的交錯中,無奈地放棄了……每次想讀到這裡,我的腦海裡就會聯想起這樣的畫面:夕陽的余暉裡,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漸繁鬧起來的集市裡,眼前掠過的不過是一張張重複的陌生的臉……命運如果說給了這對孿生姐妹過多的不公平,那麼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擔的遠遠超過千重子……但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苗子並沒有頹唐放棄。相反的,仿佛心電感應般,兩姐妹終於見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覺得這也是命運的安排,以至於她忙於感恩這美麗的邂逅而錯失了與姐姐親近的機會。

當時的情形小說裡是這樣寫的:“苗子說:‘我明白了。小姐,對不起,請你原諒。’她反復的說,‘我從小一直念著姐姐,姐姐,以致認錯了人……’”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種小心翼翼,她仿佛覺得在角落裡或人群中遠遠的看著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這也是一種感恩。不過這份感恩,是對於命運。與千重子的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即使這樣,苗子這個人物還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進了讀者的心裡。

苗子還有一種感恩之美。那是顯示在小說最後一節中的。那一天,苗子來到千重子的家中。苗子知道自己貧民的身份不允許她留下來,自己已經影響了姐姐的生活和愛情,只要能和姐姐共度“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也便是自己該離開的時候了。這裡,為什麼也說是苗子的感恩呢?其實,這裡和前面的情形是一樣的,只不過在這裡作者以此更加加深了苗子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讓讀者覺得苗子單純美好的個性。苗子把這歸結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時刻,難道不足以表達她對命運的感恩嗎?

是的,苗子,這個表面堅強的少女,在她的內心,其實也燃燒著一團感恩之火。真是這團感恩之火,讓她在漫長的冬天裡不再害怕一個人的寂寞與彷徨,而是,換上春天般的微笑,攜著暖熱的感恩之火,走向自己的未來……

最後,我想再做一個小的總結。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日本剛剛結束了戰爭的洗禮,美國侵略者留下的痕跡尚未被時光磨滅。那時的青年男女們在這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卻還能擁有一份純淨的、無雜質的感恩之心,能懂得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實在是那個時代的一大幸運。而這仿佛也是川端用以表達自己對當代底層婦女的同情、哀憐、感動的載體:讓自己筆下的兩位少女都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漫長漫長的歲月裡,以寵辱不驚的姿態,走過一季又一季的花開與花落……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裡微化的細雪。在同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了一場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古都》這本書也讓我學會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長途中,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二)

安意如說過:“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而我,選擇了在這樣的一個冬天與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選在冬天是因為冬天終究是比其他時令都安靜些的,如果從物理學角度解釋的話就是因為雪落在地上比較鬆軟,中間有許多的空隙,聲音一旦進入裡面後,反射出來的很少,所以聲音就小了。也只有在這種安靜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麼詞來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說實話,我真的想不出,並不是說我的詞彙太過貧乏而是因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東西是遠非一個詞所能表達的。在剛剛接觸日本文學的時候,我選擇從村上春樹入手,因為他說過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卻有些華麗,遠不如川端的文字來得悠遠寧靜。

川端的文字是獨一無二的,他沒有三島由紀夫的暴烈美,沒有村上春樹的華麗。卻只是用樸素而深切的語言一點點得侵入人的心靈,使人沉浸在那種泛著淡淡的憂傷情調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學大師井上靖說過“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複雜的,不是用一根繩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將西方的新潮文化與日本文化最深層的東西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川端康成文學之美。1968年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為表彰川端“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稱號。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學傳統的基礎上,那什麼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經常看日本電影,小說和日本畫你就會發現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不論是井上靖還是三島由紀夫還是川端康成,他們雖然是風格迥異的三位元大師,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細膩的描寫。不論是動作上的、還是心理上的,細膩的描寫永遠是日本文學中不可少的。

那麼具體來講什麼是日本美呢?繼承平安朝以後《源氏物語》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著悲哀與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經常強調“平安朝的風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開篇“千重子時而在廊道上眺望,時而在樹根旁仰視,不時被樹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動,或者勾起孤單的傷感情緒”,這句話正體現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書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背景京都民風民俗的描寫。川端通過撫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去追求殘照因戰敗而荒蕪了的日本美。他在書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廟,例如平安神宮,清水寺,著名的節日例如:袛園會,葵節。以毫不誇張的傷感,動人心弦的手法,將神社佛閣、工匠薈萃的古老街衢、庭園、植物園等種種風物,敏銳而精細地表現出來。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薈萃地,在戰後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鄉,所以川端對於描寫日本的民風民俗充滿了熱情。

而最吸引我的則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寫,在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滿是讓人怦然心動的情愫。“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以上這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心裡描寫,它富有想像力並且透著些許的傷感。

而貫穿全文的則是千重子與其孿生姐妹苗子的悲歡離合故事,有人說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於女性的同情,()無論是《雪國》中的駒子還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將她們的悲哀與樸實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則是《古都》的結尾,讓人有些意猶未盡卻從心底湧出一股悲傷的情緒,那種悲傷與郭敬明的悲慘小說不一樣,那種淡淡的憂傷氣息彌漫在空氣中的每一個縫隙裡,一直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結尾是這樣的:

“千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細小的雪花有些飄落在千重子的前發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還在沉睡中。”

讀罷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覺得心中一片寧靜,原本非常浮躁的內心現在已經如一潭止水般平靜,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三)

近兩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筆下人物不多,情節也很簡單,寫景的多,對京都的一些文化節日用筆很多,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節日,節日的熱鬧和節日文化的繁榮也是一個民族昌盛發達的象徵,文學作品能起到記錄和再現這種文化的功能,這也是作家的責任之所在。《古都》向人們再現了古都人的居住特點:精緻的格子門;彩車遊行;古廟和尼姑庵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觀;也有鄉村的杉樹林的山野風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戀》:“北山的杉林層層疊疊,漫空籠翠,宛如雲層一般。山上還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樹幹纖細,線條清晰,整座山林像一個樂章,送來了悠揚的林聲……”藝妓生活的描寫片斷在他的文章總是時而出現。

作為千重子這個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憂傷,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個迷,一個棄兒的身份讓她心裡不安,膽小柔弱。漂亮有教養,天生麗質,氣質高雅,溫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運,從小被父母因生計問題被遺棄,成為一個棄兒,但她的養父母對她非常疼愛。與她孿生的姐妹不知是姐還是妹的苗子,農村長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為了姐姐的幸福,忍著對世上唯一親人的思念,不公開與姐姐的關係,這種大義或許就是小說閃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親,性情孤僻,感情細膩,自負,不得志,愛清閒享受,不愛經商事務纏身,是一個處於日本戰後經濟簫條時期頹廢的代表。阿繁:慈母,細心,卻也有堅強的一面,在原則大的問題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現出來的堅定。“‘我不怎麼喜歡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聲音壓低,但語氣卻非常堅決。”

小說的故事情節舒緩,總是給人一種淡淡憂傷的感覺,一個最大的特點大篇幅人物對話的描寫,從對話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讀古都的感覺讓人不是很激動,對結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寫作風格是讓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對話來展現故事情節,表現人物性格。

這是川端康成走向諾貝爾獎台的一篇名作,具有東西方文學風格融合的特點,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處,還有就是個人對文字對文學的感悟能力了。我對文學作品的領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一)

在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中,我拜讀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書裡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真實經歷的故事。文中的“巴學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它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正是現在我們廣大的教育者正在努力追求的。無論是別具一格富有創意的學校環境,還是小林校長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尊重學生的教育行為,都值得我們的教育者進行深入地反思!

一、傾聽孩子,是一種愛。

當小豆豆被退學後,媽媽領她到一所新學校——巴學園。小豆豆和校長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持續了長達四小時,與其說是交流更不如說校長完全在傾聽一個孩子的“嘮叨”。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校長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沒打,也沒有露出一次不耐煩的樣子,而且也像小豆豆那樣,把身子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小豆豆的話”。這個場景給對我觸動很大,每一個孩子都最願意跟我談天說地,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就可以看出這種小小的渴望。有的說我買了一本新書,有的說媽媽給我買了一隻螞蟻,我還看見它怎樣打洞……孩子們真誠的話語,有多少我是用心去聆聽了呢?我總是邊想著自己的心事邊聽著孩子們的故事,時間長了,還在想怎樣可以溫柔地打斷他們……

寫到這時不禁想起了女兒總對我說的一句話“媽媽您聽我說完”,是呀,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善於傾聽,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認真、專注地傾聽孩子呢?成人的事情很重要,孩子那些小事也是他們的全部,也很重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講話,巴學園的小林校長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二、最懂孩子,是一種創意。

在書中無論是校門還是教室,都與眾不同,校門遠看就是一棵大樹,而教室和圖書室更絕,是用六輛報廢的電車代替的。吃飯也別具一格,首先為了孩子的營養,校長想出了讓學生帶“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並及時檢查,發現有學生未帶齊的,就讓校長夫人親自下廚添加,保證了孩子的營養,又讓孩子養成了不挑食的習慣。《飯前歌》讓學生在歌唱中喜歡上吃飯, 並能夠記住節奏好好咀嚼,消化。這些都說明孩子們的生活常規培養都是有技巧的,不一定非得用專業而生硬的語言,只要孩子們能接受,樂意做,那怕只是簡單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孩子們也願意配合。那麼生活常規的培養就不再是件難事,我們老師能否時刻做個有心人了?

有創意的活動還很多,比如冒險呀、在禮堂裡露營呀,運動會的設置呀等等。教學安排也體現出了自主性。無論是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進度的把握,學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權,加上位置的不固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別人合作學習。這點正和我接觸的蒙氏教育不謀而合,在蒙氏教育理念中,孩子們是在一個溫馨的環境裡自由選擇工作的,學習的進度則是由孩子自身的能力決定的,在工作中孩子有很多與同伴合作和像他人學習的機會,在蒙氏教育中教師只是個觀察者、引導者。

在管理上體現了人性化和創意。如小林校長尊重小豆豆天馬行空的想法,當小豆豆把糞坑裡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校長先生只說“弄完之後要放回去喔!”在幼稚園裡孩子們的想像力是相當豐富的,在班裡難免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而作為老師的我們能否放下權威、放下說教,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細心判斷後,像小林校長那樣做出直說一句提醒的話的舉動了?

在《韻律操》一篇中,小林校長發現孩子們不能接受時,他這樣說到:“哎!這樣教。孩子們是不會的。”於是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韻律操》的節拍進行了創編,讓孩子們聽著音樂的節拍做各種誇張的動作,二拍、三拍、四拍的動作都不一樣,當孩子們都學會後小林校長還讓孩子們學會挑戰難度,聽快節拍做慢動作等等。這樣看似難教的韻律操就在輕鬆地學習氛圍中被孩子們學會了。

我常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幼兒老師也難免遇到難教的課,如果我們不按照所寫的教學計畫去生搬硬套都像小林校長那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怎樣教才能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些?或者說在備課時就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還怕打造不出高效課堂嗎?小林校長總對幼稚園的老師說:“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計畫中,而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師的計畫,更要大的多。”我覺得這句話直到現在都很適用于每位幼兒教師。

三、回歸自然,是一種健康。

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要讓教育回到自然中。孩子的成長,教育的發展,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如果把孩子封閉起來,孩子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長、自然地成長。在小林校長的觀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禮堂裡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讓孩子在晚上看“新來的電車”是教育,露營、走夜路試膽量也是教育;運動會是教育,茶話會是教育,學種莊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到醫院慰問受傷的軍人是教育,參加同學的葬禮也是教育。總之,要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讓孩子在陽光下、空氣中、社會上成長,這是自然的成長、健康的成長。

我深深的感到小林校長以愛心、耐心為基礎,在平凡中創造了教育奇跡。如果我們幼稚教育工作者都立足于平凡,在與幼兒的日常相處中傳遞我們的愛,用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去面對孩子們,相信我們的幼兒也會如書中的孩子們一樣,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成為一個個“優秀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二)

《窗外的小豆豆》是被美國《紐約時報》《時代週刊》《新聞週刊》譽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黑柳徹子所著。故事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個淘氣的小女孩,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個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因為碰到了一位賞識她的校長。結果,這位“有問題”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把自己在小時候的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而《窗邊的小豆豆》出版以後,成了日本有史以來銷售量最大的一本書,並且被翻譯成33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在老師的眼裡“小豆豆”是個頑皮、很難管教的孩子,在課堂上她多次吵嚷著跑到窗邊去看自己的偶像“宣傳人”,她還許多次掀起課桌的蓋子……,由於她不守課堂紀律而被老師“罰站”廊,最後被退學。所以,從表面上看她不是個好學生。但後來卻碰到了一個讓她終生難忘的小林宗作校長,他能靜靜地傾聽“小豆豆”四個小時的說話,給小豆豆充分的表達時間;他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設計運動會的比賽專案,來激發一個殘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漸的發生了變化。為了孩子不養成偏食的習慣,注意營養的全面和均衡,小林校長用孩子們接受感興趣的話題“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讓孩子們一下愛上了吃飯,()並且覺得吃飯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我記得陶行知說過一句話:教育即生活。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個寬厚仁慈的媽媽,直到她二十歲之後,媽媽才跟她提起小時候因為太過調皮被退學的事情。如果當初在小豆豆還是個六歲的孩時,媽媽說:“怎麼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學!我們只好再找一個學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學,就沒有學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這種教育。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不切實際的心態擠壓著這些學生的成長。所以我覺得每個老師與家長都應該來讀讀這本書,來探索孩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小林校長和小豆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很適合孩的成長,瞭解孩的內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發點。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三)

《窗邊的小豆豆》裡面主要講了一所小學裡一個小女孩豆豆的真實故事。我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在很多人眼裡“古怪”的小豆豆變成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在巴學學園發生了一些故事,有好玩的,悲傷的。開心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悲傷的比如;泰明死了。奇怪的比如有;洛基不見了等等。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小豆豆按照往常一樣回家,在回家的電車上發現了一個5分硬幣。小豆豆在樹林埋起來,還在上面放了一塊形狀很特別的石頭。第偶天發現那個5分硬幣不見了,小豆豆覺得好奇怪,這會去哪裡呢?你說這件事情奇不奇怪?

小豆豆在巴學園裡生活的很快樂,每一件事情都意想不到,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每一篇都奇奇怪怪,不過很好玩哦!

窗邊的小豆豆真是好看,我還要再看一遍。

也沒有因為坐位空著而勾起學生的傷感——如果現在每班達40人以上的班級,學生不因此而亂套才怪。他可以讓學生到小溪邊野炊,小河邊散步,大海邊游泳、墓地裡扮鬼——今天的孩子因為怕萬一,謝絕了一切有安全隱患的集體活動,因噎廢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1000字(二)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通過一個小女孩的眼光來反映小林校長和他的學校他的教育,想必每個讀後的人都會感歎:這才是真正的瞭解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沒看書前我一直認為:作為教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受歡迎。而今,教師僅僅做到這幾點是遠遠不夠的。通過這次的讀書,讓我感觸最深的那就是:要永遠的激勵學生,要用心去愛學生,要全面透徹地瞭解學生,那樣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學得到更好的發揮。

一、尊重平等、熱心對待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針:“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著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是的,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尊重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走到學生中去,用心去瞭解學生,用情去感動學生,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對所有學生都一視同仁。

二、真實情感、師生相融

記得印象最深的是,當小豆豆第一次轉學到巴學園的時候,先生一個人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微笑的面孔,並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聽著小豆豆講了幾個小時的話,小豆豆第一次在別人面前講這麼多這麼久的話,去學校的第一天,先生就成了小豆豆喜歡的人。

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但這種感情在各種的場合與人面前都是不同的。師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係,這緣于教師這一角色的特殊性。但也決定了師生間這種特殊的情感。學生對於老師有害怕的,有喜歡的,有討厭的,有崇拜的,有蔑視的等等。總之是各種各樣都有。但作為教師,對於學生卻不能有所偏愛,要用一顆包容的心一視同仁。既然是要一視同仁當然是發自內心的,要流露的是心中的真情實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真摯之情,用情來溫暖他們,用情來融化他們。要是教師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慢慢地喜歡他。作為一個受廣大學生所喜愛的教師,師生情感相融,那麼教育教學也將會有更好的效果。

教師的情感是他個人的一個品質,這個品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教育教學的效果。作為現今的一名教師要努力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品質,真正做到對學生的關愛與熱愛之心。

回想現在的孩子真是有太多的壓抑了,寒窗苦讀是一個千年不變的讀書寫照,哪怕現在新課程改革,學生的生活還是沒有脫離這一種讀書模式,看著一年級的新生讀了兩天書就哭著鬧著不願上學,到了高年級一些差生更是對讀書產生了恐懼,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大悲事呀。問題還在於我們如此苦讀換來的是什麼,真的是一個個的精英,從我們的手下誕生了嗎?不,不,不!看到的是學生的眼鏡從無到有,從薄到厚;學生的笑臉從多到少,從天真到負重,……正如書中的小林老師——巴學園的校長所說:“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為會感動,也不會充滿激情……”

總之,只有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才能真正的體現教育對於他們的作用,真正做到“培養人”的目標。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一)

讀川端康成的小說,最令我影響深刻的不是冷豔的《雪國》,也不是哀婉的《千隻鶴》。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論提及的《古都》。在每一個無限悠長美好的下午,我都會給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後從書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輕輕拂去表面一層細軟的灰塵。再次走進那個,每每讓我午夜夢回的暖熱的夢境。

《古都》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後又相離的悽楚動人的故事。由於家庭貧困,千重子從小被生父母拋棄,幸運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綢緞批發店老闆夫婦收養,從此就生長在較為富裕的家庭環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後,被收養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裡做著繁重的體力勞動。

千重子無時不在掛念著自己遠方的未見面的雙親。在京都北山的杉樹林和在傳統節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終於見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後,無微不至地關懷妹妹,全心全意地為她的前途著想,並且希望苗子來到城裡與自己一起生活。在一個夜晚,苗子來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長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環境、命運迥異的姐妹倆無法改變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貧民的身份不允許她這樣做,為了不影響姐姐的生活和愛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後,苗子踏著冬日夜裡下過的細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千重子倚著格子窗默默地目送著妹妹遠去,此時,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潔白、寂靜。

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節。

有時候,當我徜徉于書中美麗的仿佛不真實的場景,比如那座古風典雅的小城,擁有紙窗格子的店鋪,繁華的寺廟、舊神社;比如那樹春風中如裙擺飄動的紅色垂櫻,那隱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楓樹葉,高大挺直的北山杉;還有那些繁盛的節日:火節、曲水宴、祗園節……以及節日裡盛裝出行的人們,有花枝招展的年輕藝伎和舞女,扮相可愛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卻又那麼獨特的小城居民……每當此時我都會迷醉,醉于每一個華麗的細節。

於我,《古都》是帶著一種無法言說的美的。

只不過,那美,不僅僅是一種來自異國他鄉的令人著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種人格的美。小說的主人公,千重子與苗子,雖說是兩個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的兩姐妹,但在她們的身上,我從川端每一次不經意或刻意的描寫裡,我都讀出了、感受到了在她們身上閃爍著的一種人性的美——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首先,關於千重子。千重子雖然從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裡,但她一點也沒有“小姐脾氣”,相反,千重子是一個溫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雖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時就得知自己並非綢布店夫婦所生,並且也知道自己是現在的父母“偷”來的,但她一點都不怨恨養父母的私心,反而因為養父母在成長中給予自己的愛而更加感恩他們。而對於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卻仿佛生出了一種矛盾的自責。敏感的她認為,是自己的出現,讓生父母難以維持生計,給他們帶來了負擔。同時,當千重子在祗園節上遇見自己的孿生妹妹後,她的這份自責就來得更加強烈。千重子覺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鄉下,而做了那麼多苦力……正是因為這種種命運對自己所開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變成了一個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護著自己手心裡那一片融融的幸運:養父母的疼愛、孿生妹妹對自己的愛護、真一和秀男對自己的愛意……

我至今還記得小說開篇裡千重子面對兩株紫花地丁而發出的哀憐,或許那時候的千重子還只是為自己的命運悲傷。但是,在小說接近收尾的時候,千重子變現出來的對命運的勇敢面對和對身邊事物的感恩,著實讓我覺得暖心。是的,正是由於一段不同尋常的命運,才讓這位美麗而又單純善良的少女學會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緊緊抓住它,並用以一顆感恩的心,微笑著,釋懷著接受未來的召喚。於是我看見,千重子還是那個千重子,朝著自己飄飛著粉色八重櫻的未來走去,只不過在她的身影裡我看到了一種更加堅定的力量。我想,那是她,一位小姐,所擁有的人性的美——用“感恩”的心態,走過每一次成長的花開。

而關於苗子這個人物,她的內裡卻擁有著與千重子不一樣的感恩之美。苗子從小就在北山的小村落裡長大,從小便學著做一些苦力來謀生。這相對於千重子的經歷來說,算得上是苗子獨特的經歷。但正是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卻也煆就了苗子外剛內柔的獨特個性。通過小說對苗子的描寫與敘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苗子其實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與悲愁。因為從小開始,苗子就知道自己與孿生姐姐分散了,在這漫長歲月的星河裡,苗子的感恩之心也可以被我們所探看到:每一次盛大的祭祀節日,苗子都會極其虔誠地向神明祈禱讓自己見到自己的親生姐姐。其實我們細細想來,像苗子這樣堅強的姑娘,現在只能靠祈禱神明讓自己見姐姐一面,而且僅僅是“一面”,就足以說明,之前的苗子不是沒有去尋找過,而是她去尋找了,卻在百次希望與失望的交錯中,無奈地放棄了……每次想讀到這裡,我的腦海裡就會聯想起這樣的畫面:夕陽的余暉裡,苗子焦急地走在逐漸繁鬧起來的集市裡,眼前掠過的不過是一張張重複的陌生的臉……命運如果說給了這對孿生姐妹過多的不公平,那麼我有理由相信苗子承擔的遠遠超過千重子……但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苗子並沒有頹唐放棄。相反的,仿佛心電感應般,兩姐妹終於見面了。苗子是懂得感恩的。她覺得這也是命運的安排,以至於她忙於感恩這美麗的邂逅而錯失了與姐姐親近的機會。

當時的情形小說裡是這樣寫的:“苗子說:‘我明白了。小姐,對不起,請你原諒。’她反復的說,‘我從小一直念著姐姐,姐姐,以致認錯了人……’”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看出,苗子仿佛更加是一種小心翼翼,她仿佛覺得在角落裡或人群中遠遠的看著自己的姐姐就可以了。這也是一種感恩。不過這份感恩,是對於命運。與千重子的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即使這樣,苗子這個人物還是成功地被作者塑造進了讀者的心裡。

苗子還有一種感恩之美。那是顯示在小說最後一節中的。那一天,苗子來到千重子的家中。苗子知道自己貧民的身份不允許她留下來,自己已經影響了姐姐的生活和愛情,只要能和姐姐共度“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也便是自己該離開的時候了。這裡,為什麼也說是苗子的感恩呢?其實,這裡和前面的情形是一樣的,只不過在這裡作者以此更加加深了苗子這個人物的形象塑造。讓讀者覺得苗子單純美好的個性。苗子把這歸結為自己一生最幸福的時刻,難道不足以表達她對命運的感恩嗎?

是的,苗子,這個表面堅強的少女,在她的內心,其實也燃燒著一團感恩之火。真是這團感恩之火,讓她在漫長的冬天裡不再害怕一個人的寂寞與彷徨,而是,換上春天般的微笑,攜著暖熱的感恩之火,走向自己的未來……

最後,我想再做一個小的總結。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日本剛剛結束了戰爭的洗禮,美國侵略者留下的痕跡尚未被時光磨滅。那時的青年男女們在這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卻還能擁有一份純淨的、無雜質的感恩之心,能懂得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實在是那個時代的一大幸運。而這仿佛也是川端用以表達自己對當代底層婦女的同情、哀憐、感動的載體:讓自己筆下的兩位少女都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漫長漫長的歲月裡,以寵辱不驚的姿態,走過一季又一季的花開與花落……

而在我的心目中,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裡微化的細雪。在同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了一場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古都》這本書也讓我學會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漫漫成長途中,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二)

安意如說過:“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而我,選擇了在這樣的一個冬天與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選在冬天是因為冬天終究是比其他時令都安靜些的,如果從物理學角度解釋的話就是因為雪落在地上比較鬆軟,中間有許多的空隙,聲音一旦進入裡面後,反射出來的很少,所以聲音就小了。也只有在這種安靜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去品味川端康成的文字。

用什麼詞來形容川端康成的文字呢?說實話,我真的想不出,並不是說我的詞彙太過貧乏而是因為他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東西是遠非一個詞所能表達的。在剛剛接觸日本文學的時候,我選擇從村上春樹入手,因為他說過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可是村上的文字卻有些華麗,遠不如川端的文字來得悠遠寧靜。

川端的文字是獨一無二的,他沒有三島由紀夫的暴烈美,沒有村上春樹的華麗。卻只是用樸素而深切的語言一點點得侵入人的心靈,使人沉浸在那種泛著淡淡的憂傷情調的文字世界中。

日本文學大師井上靖說過“川端康成的美的方式是非常複雜的,不是用一根繩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川端康成完美的將西方的新潮文化與日本文化最深層的東西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川端康成文學之美。1968年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為表彰川端“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稱號。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是建立在日本美學傳統的基礎上,那什麼是日本是的美呢?如果你經常看日本電影,小說和日本畫你就會發現日本的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不論是井上靖還是三島由紀夫還是川端康成,他們雖然是風格迥異的三位元大師,可是文字中都不乏細膩的描寫。不論是動作上的、還是心理上的,細膩的描寫永遠是日本文學中不可少的。

那麼具體來講什麼是日本美呢?繼承平安朝以後《源氏物語》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往往包含著悲哀與同情的意味。川端康成經常強調“平安朝的風雅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正如《古都》中的開篇“千重子時而在廊道上眺望,時而在樹根旁仰視,不時被樹上那株紫花地丁的生命所打動,或者勾起孤單的傷感情緒”,這句話正體現了日本美的物哀精神。

而《古都》一書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背景京都民風民俗的描寫。川端通過撫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去追求殘照因戰敗而荒蕪了的日本美。他在書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廟,例如平安神宮,清水寺,著名的節日例如:袛園會,葵節。以毫不誇張的傷感,動人心弦的手法,將神社佛閣、工匠薈萃的古老街衢、庭園、植物園等種種風物,敏銳而精細地表現出來。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薈萃地,在戰後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鄉,所以川端對於描寫日本的民風民俗充滿了熱情。

而最吸引我的則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寫,在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滿是讓人怦然心動的情愫。“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以上這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心裡描寫,它富有想像力並且透著些許的傷感。

而貫穿全文的則是千重子與其孿生姐妹苗子的悲歡離合故事,有人說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於女性的同情,()無論是《雪國》中的駒子還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將她們的悲哀與樸實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則是《古都》的結尾,讓人有些意猶未盡卻從心底湧出一股悲傷的情緒,那種悲傷與郭敬明的悲慘小說不一樣,那種淡淡的憂傷氣息彌漫在空氣中的每一個縫隙裡,一直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結尾是這樣的:

“千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細小的雪花有些飄落在千重子的前發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還在沉睡中。”

讀罷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覺得心中一片寧靜,原本非常浮躁的內心現在已經如一潭止水般平靜,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川端康成古都讀後感(三)

近兩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筆下人物不多,情節也很簡單,寫景的多,對京都的一些文化節日用筆很多,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節日,節日的熱鬧和節日文化的繁榮也是一個民族昌盛發達的象徵,文學作品能起到記錄和再現這種文化的功能,這也是作家的責任之所在。《古都》向人們再現了古都人的居住特點:精緻的格子門;彩車遊行;古廟和尼姑庵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觀;也有鄉村的杉樹林的山野風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戀》:“北山的杉林層層疊疊,漫空籠翠,宛如雲層一般。山上還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樹幹纖細,線條清晰,整座山林像一個樂章,送來了悠揚的林聲……”藝妓生活的描寫片斷在他的文章總是時而出現。

作為千重子這個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憂傷,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個迷,一個棄兒的身份讓她心裡不安,膽小柔弱。漂亮有教養,天生麗質,氣質高雅,溫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運,從小被父母因生計問題被遺棄,成為一個棄兒,但她的養父母對她非常疼愛。與她孿生的姐妹不知是姐還是妹的苗子,農村長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為了姐姐的幸福,忍著對世上唯一親人的思念,不公開與姐姐的關係,這種大義或許就是小說閃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親,性情孤僻,感情細膩,自負,不得志,愛清閒享受,不愛經商事務纏身,是一個處於日本戰後經濟簫條時期頹廢的代表。阿繁:慈母,細心,卻也有堅強的一面,在原則大的問題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現出來的堅定。“‘我不怎麼喜歡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聲音壓低,但語氣卻非常堅決。”

小說的故事情節舒緩,總是給人一種淡淡憂傷的感覺,一個最大的特點大篇幅人物對話的描寫,從對話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讀古都的感覺讓人不是很激動,對結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寫作風格是讓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對話來展現故事情節,表現人物性格。

這是川端康成走向諾貝爾獎台的一篇名作,具有東西方文學風格融合的特點,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處,還有就是個人對文字對文學的感悟能力了。我對文學作品的領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一)

在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習中,我拜讀了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書裡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真實經歷的故事。文中的“巴學園”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它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正是現在我們廣大的教育者正在努力追求的。無論是別具一格富有創意的學校環境,還是小林校長與眾不同的辦學理念,以及學校尊重學生的教育行為,都值得我們的教育者進行深入地反思!

一、傾聽孩子,是一種愛。

當小豆豆被退學後,媽媽領她到一所新學校——巴學園。小豆豆和校長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持續了長達四小時,與其說是交流更不如說校長完全在傾聽一個孩子的“嘮叨”。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校長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沒打,也沒有露出一次不耐煩的樣子,而且也像小豆豆那樣,把身子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小豆豆的話”。這個場景給對我觸動很大,每一個孩子都最願意跟我談天說地,從他們的眼神中我就可以看出這種小小的渴望。有的說我買了一本新書,有的說媽媽給我買了一隻螞蟻,我還看見它怎樣打洞……孩子們真誠的話語,有多少我是用心去聆聽了呢?我總是邊想著自己的心事邊聽著孩子們的故事,時間長了,還在想怎樣可以溫柔地打斷他們……

寫到這時不禁想起了女兒總對我說的一句話“媽媽您聽我說完”,是呀,我們經常教育孩子要善於傾聽,我們為什麼就不能認真、專注地傾聽孩子呢?成人的事情很重要,孩子那些小事也是他們的全部,也很重要,尊重孩子,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講話,巴學園的小林校長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二、最懂孩子,是一種創意。

在書中無論是校門還是教室,都與眾不同,校門遠看就是一棵大樹,而教室和圖書室更絕,是用六輛報廢的電車代替的。吃飯也別具一格,首先為了孩子的營養,校長想出了讓學生帶“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並及時檢查,發現有學生未帶齊的,就讓校長夫人親自下廚添加,保證了孩子的營養,又讓孩子養成了不挑食的習慣。《飯前歌》讓學生在歌唱中喜歡上吃飯, 並能夠記住節奏好好咀嚼,消化。這些都說明孩子們的生活常規培養都是有技巧的,不一定非得用專業而生硬的語言,只要孩子們能接受,樂意做,那怕只是簡單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孩子們也願意配合。那麼生活常規的培養就不再是件難事,我們老師能否時刻做個有心人了?

有創意的活動還很多,比如冒險呀、在禮堂裡露營呀,運動會的設置呀等等。教學安排也體現出了自主性。無論是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時間的安排,學習進度的把握,學生都有很大的自主權,加上位置的不固定,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別人合作學習。這點正和我接觸的蒙氏教育不謀而合,在蒙氏教育理念中,孩子們是在一個溫馨的環境裡自由選擇工作的,學習的進度則是由孩子自身的能力決定的,在工作中孩子有很多與同伴合作和像他人學習的機會,在蒙氏教育中教師只是個觀察者、引導者。

在管理上體現了人性化和創意。如小林校長尊重小豆豆天馬行空的想法,當小豆豆把糞坑裡的東西全撈出來堆成一座小山,校長先生只說“弄完之後要放回去喔!”在幼稚園裡孩子們的想像力是相當豐富的,在班裡難免會做出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事,而作為老師的我們能否放下權威、放下說教,靜下心來仔細觀察,細心判斷後,像小林校長那樣做出直說一句提醒的話的舉動了?

在《韻律操》一篇中,小林校長發現孩子們不能接受時,他這樣說到:“哎!這樣教。孩子們是不會的。”於是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把《韻律操》的節拍進行了創編,讓孩子們聽著音樂的節拍做各種誇張的動作,二拍、三拍、四拍的動作都不一樣,當孩子們都學會後小林校長還讓孩子們學會挑戰難度,聽快節拍做慢動作等等。這樣看似難教的韻律操就在輕鬆地學習氛圍中被孩子們學會了。

我常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幼兒老師也難免遇到難教的課,如果我們不按照所寫的教學計畫去生搬硬套都像小林校長那樣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怎樣教才能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些?或者說在備課時就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還怕打造不出高效課堂嗎?小林校長總對幼稚園的老師說:“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計畫中,而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師的計畫,更要大的多。”我覺得這句話直到現在都很適用于每位幼兒教師。

三、回歸自然,是一種健康。

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是自然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就要讓教育回到自然中。孩子的成長,教育的發展,都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如果把孩子封閉起來,孩子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長、自然地成長。在小林校長的觀念中:每天的散步是教育,在禮堂裡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也是教育;讓孩子在晚上看“新來的電車”是教育,露營、走夜路試膽量也是教育;運動會是教育,茶話會是教育,學種莊稼也是教育;野炊是教育,到醫院慰問受傷的軍人是教育,參加同學的葬禮也是教育。總之,要讓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要讓孩子在陽光下、空氣中、社會上成長,這是自然的成長、健康的成長。

我深深的感到小林校長以愛心、耐心為基礎,在平凡中創造了教育奇跡。如果我們幼稚教育工作者都立足于平凡,在與幼兒的日常相處中傳遞我們的愛,用足夠的耐心和恒心去面對孩子們,相信我們的幼兒也會如書中的孩子們一樣,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成為一個個“優秀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二)

《窗外的小豆豆》是被美國《紐約時報》《時代週刊》《新聞週刊》譽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黑柳徹子所著。故事的主人公“小豆豆”是一個淘氣的小女孩,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個一年級就被退學的孩子。因為碰到了一位賞識她的校長。結果,這位“有問題”的孩子,在長大成人以後,把自己在小時候的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而《窗邊的小豆豆》出版以後,成了日本有史以來銷售量最大的一本書,並且被翻譯成33種文字在全球發行。

在老師的眼裡“小豆豆”是個頑皮、很難管教的孩子,在課堂上她多次吵嚷著跑到窗邊去看自己的偶像“宣傳人”,她還許多次掀起課桌的蓋子……,由於她不守課堂紀律而被老師“罰站”廊,最後被退學。所以,從表面上看她不是個好學生。但後來卻碰到了一個讓她終生難忘的小林宗作校長,他能靜靜地傾聽“小豆豆”四個小時的說話,給小豆豆充分的表達時間;他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設計運動會的比賽專案,來激發一個殘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漸的發生了變化。為了孩子不養成偏食的習慣,注意營養的全面和均衡,小林校長用孩子們接受感興趣的話題“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讓孩子們一下愛上了吃飯,()並且覺得吃飯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我記得陶行知說過一句話:教育即生活。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個寬厚仁慈的媽媽,直到她二十歲之後,媽媽才跟她提起小時候因為太過調皮被退學的事情。如果當初在小豆豆還是個六歲的孩時,媽媽說:“怎麼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學!我們只好再找一個學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學,就沒有學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這種教育。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不切實際的心態擠壓著這些學生的成長。所以我覺得每個老師與家長都應該來讀讀這本書,來探索孩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小林校長和小豆豆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很適合孩的成長,瞭解孩的內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發點。


窗邊的小豆豆教師讀後感(三)

《窗邊的小豆豆》裡面主要講了一所小學裡一個小女孩豆豆的真實故事。我覺得小豆豆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在很多人眼裡“古怪”的小豆豆變成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在巴學學園發生了一些故事,有好玩的,悲傷的。開心的。各種各樣的故事。悲傷的比如;泰明死了。奇怪的比如有;洛基不見了等等。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小豆豆按照往常一樣回家,在回家的電車上發現了一個5分硬幣。小豆豆在樹林埋起來,還在上面放了一塊形狀很特別的石頭。第偶天發現那個5分硬幣不見了,小豆豆覺得好奇怪,這會去哪裡呢?你說這件事情奇不奇怪?

小豆豆在巴學園裡生活的很快樂,每一件事情都意想不到,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每一篇都奇奇怪怪,不過很好玩哦!

窗邊的小豆豆真是好看,我還要再看一遍。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