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天堂太冷我們不去讀後感

天堂太冷我們不去讀後感(一)

無意中讀到一篇文章,名為《天堂太冷,我們不去》。在讀這篇文章時,心情會跟著作者筆下的情節而變化,看到一些感人的情節,眼淚會不禁流下來。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動漫工作者的女兒在6歲的時候右膝關節突然疼痛,去醫院檢查發現女兒是患上了神經母細胞唉,病原體在腎上腺,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全身86%。想要女兒能夠有一線生機存活下來,只有生物療法,但兩個療程的費用高達200萬。這是一個小康家庭,200萬,對這個家庭來說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後來他到處向朋友、親戚借錢,

但是只借到10來萬,離200萬差很遠。

而孩子面對大把大把的藥,十分痛苦。一個那麼小的孩子需要承受病魔所帶來的痛苦。而太過痛苦時,只能向父母發洩。而父親用女兒往事所畫的漫畫也早停止了,突然有一天女兒問爸爸:“爸爸,你好久都沒有給我講豬娃娃的了。如果我死了,你還會畫豬娃娃的故事嗎?”面對這個問題,()爸爸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有用哭來掩蓋這一切。接下來爸爸就用豬娃娃的堅強、病痛、希望來陪伴著女兒,希望用故事阿狸分散女兒的注意力。

關於費用,一開始朋友提議利用網路來説明孩子,可是父親反對,說:“我怎麼能拿我娃的病去炒作!”可面對每天被病魔折磨得那麼痛苦的女兒,他猶豫了。最終他接受了社會公眾的幫助。

在社會公眾的幫助下,女兒開始接受化療和物理治療。接受完治療之後,女兒的腦部腫瘤完全消失、腎上腺腫瘤縮小很多而癌細胞也從86%減少到39%。

這個故事裡孩子的脆弱、痛苦讓人看的揪心。但她在父母的鼓勵和大家的愛的關懷下,漸漸恢復了。而她的父母在絕望中努力尋找著希望,把女兒一點點從死神手裡救回來。

父母的堅持、女兒的堅韌都深深地打動著我。愛,是可以戰勝疾病最美好的力量。而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


天堂太冷我們不去讀後感(二)

抱著娃娃,摸著她柔嫩的面頰,想著明年此時,不知娃娃身在何處,“不如跟娃娃一起去死!”這個念頭突然冒出來,杜彥華心頭一震,娃娃這麼可愛,

自己怎麼忍心下手?那不如等娃娃走了自己再自殺。可死都不怕了,還怕籌錢嗎?

杜彥華開始四處借錢,然而忙了一個多星期,只借到10來萬,離200萬差得太遠。

2月9日,面對大把大把的藥片,娃娃氣憤地喊:“為什麼我已經吃了那麼多藥還沒好!”看著娃娃滿眼的不平,杜彥華與妻子不知用什麼言語安慰她,只能緊緊地抱住她。

朋友勸他:“不如向社會募捐吧!”杜彥華憤然回答:“我怎麼能拿我娃的病去炒作!”朋友也生氣地說:“是你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命重要?”杜彥華不說話了。

與娃娃一起做的漫畫早已停止,一天,娃娃突然問:“爸爸,你好久沒有給我講豬娃娃的故事了。如果我死了,你還會畫豬娃娃的故事嗎?”娃娃的問題讓杜彥華忍不住抱著娃娃哭出來,

杜彥華開始繼續創作豬娃娃的故事:“一條有劇毒的蛇在豬娃娃睡覺的時候咬傷了她,第二天早上豬娃娃就不能下床了,醫生們束手無策,豬娃娃只能活10天了,有一位厲害的醫生告訴人們,想要得到解藥,必須打敗巨龍。人們都沉默了,這時候,豬爸爸站了起來……”

故事講了許久,娃娃突然打斷爸爸說:“可是豬爸爸很膽小,又貪吃!”“沒關係,因為豬爸爸吃了一顆很神奇的藥丸,()就一下子變得勇敢聰明起來!”杜彥華說。娃娃眼裡閃著光芒:“爸爸,你也會像豬爸爸一樣為我找解藥,對嗎?”娃娃對生的渴望,讓杜彥華最終下定了決心。

第二天,杜彥華就開始向朋友們表示他願意接受社會援助。曾經在一起學習的國家原創動漫高研班的同學們就開始在網上發微博求助。

2月27日,杜彥華寫下了一則長微博,將娃娃生病的過程,以及自己接受社會募捐的心路歷程寫了出來,並製作了一段感人肺腑的配音動畫《娃娃,天堂太冷,我們不去》,還將《豬娃娃歷險記》一章一章貼到網上。

杜彥華和娃娃的故事感動了萬千網友。短短幾天,就募集到了20多萬。

娃娃的疼痛加劇,每夜哭喊:“我好疼,求求你了,爸爸,救救我……”張秋躲在醫院走廊哭得幾乎站不住,她靠在丈夫胸口顫抖著說:“我們……把娃娃拍下來……我怕……以後再沒機會看她。”杜彥華不能自已,他抬眼望去,前方是望不到光的黑暗。

一天晚上,娃娃輸完血,疼得哭叫,杜彥華安慰她:“娃娃別叫,你看隔壁床的阿姨都睡覺了。

”“爸爸,我不想喊,我快撐不住了……救救我……”痛苦、隱忍、悲傷、委屈寫在這個不滿6歲的孩子臉上,杜彥華緊緊地抱住娃娃,親她的臉龐,貪婪地聞著娃娃身上的味道,聽著娃娃的聲音,溫暖的呼吸此刻都成了彌足珍貴的安慰。

天堂地獄讀後感(一)

《天堂與地獄》這一則寓言故事,但讀後都給人生有很大的啟發。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間。當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時,我們生活在天堂,而當們念念只想著自己,那種自私的念頭充斥我們的大腦時,那麼我們就生活在地獄了。

然而反觀我們的生活時,似乎我們想到更多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在更多時候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獄裡面,但我們卻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東西是我們許久不曾聽過了,那就是因果。因果之定律,是整個宇宙亙古不變的。因果通三世,在生時假如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死後升天堂,也可以如那些長者一樣受人尊敬。其實這個在現實生活順,只要細心觀察,我們處處可以見到,那些熱心幫助他人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尊重,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處處爭利,人們對之則是避之恐之。

然而,為人著想實為人生第一大學問,想起來比較容易,做起來總覺得困難重重。但是不管如何,我們總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不管如何困難,努力去做吧,時間久了,自然做到了,貴在堅持。


天堂地獄讀後感(二)

最近,我讀了《天堂和地獄》這本書,很有感受。

《天堂和地獄》是一部很經典的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他先去魔鬼掌管的地獄,看到的情景令他十分吃驚:每個人面前都有豐富的佳餚,卻沒有音樂,更沒有一張笑臉。儘管他們都坐在酒桌旁,但是人人都無精打采,瘦得皮包骨頭。他發現他們每個人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子,右臂上也都捆著一把刀,刀叉把手足有四尺長,但他們自己無法使用它們,所以就不能進餐。因此人人都在挨餓。

後來他又被帶去天堂轉了一圈,看到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有許多人,同樣有美酒佳餚,同樣有刀叉把手,也是四尺長,但是天堂裡的居民卻人人都在唱歌、歡笑,一片幸福快樂的景象。

看完這則故事後,我感想頗深。地獄裡的每個人都在試圖喂自己,結果根本吃不到東西。而天堂裡的每個人都在想法喂對面的人,而且也在被對面的人喂,因為他們互相幫助,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個人想到的只是自己,那麼生活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地獄;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別人,而且能和別人互相幫助,那麼日子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天堂。


天堂地獄讀後感(三)

《天堂與地獄》這一個故事講的一個大善人死後。天使飛來接他上天堂的時候,大善人想到地獄去看看地獄與天堂的差別,結果才知道,天堂與地獄其實只相差一點點:

自己給自己夾食物---地獄;

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食物-相互養活對方。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我們平常形容兩種很大差別的時候,總是說“好比天堂與地獄”。()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的差別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可見,人們之間的態度很重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千人糕”這樣一個故事吧;哪怕一點點也是通過許多隻手作成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在一個森林裡,沒有任何工具,也沒有任何食物,也沒有任何人理你,難道這不是地獄嗎?你能堅持多就久?

只有我們先幫助別人,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人人付出一點點的愛,這個世界更溫暖、幸福。

天問讀後感(一)

燈滅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沒了我的視覺。在漆黑的空間,唯有心緒如一只滑過草叢間的飛舞的熒火蟲,把黑暗的世界一閃一閃的照亮。有了這一絲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開來,沿著如夢境般的、亦真亦幻的鄉間小路飛行。路旁,不時有詩意的靈動的火花閃爍,讓我似一個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時拾揀著這些轉眼即逝的文學的精靈之魂。

透過窗戶,天空依然繁星點點。那是神仙們的一雙雙慧眼嗎?看著表面好似寂靜,實則卻是俗意翻滾的紅塵世間,他們在尋找什麼?是尋找人世間美好的情惑,還是其他需要找尋的東西?可他們的眼神卻為何總帶著一絲失望的光呢?

一片雲飄過來,恰好遮擋住我與星星互視的目光,在這時刻,星星――那一顆星星的心裡又是怎樣想呢?是感慨紅塵俗氣,找不到亙古就已存在的人類的博愛?還是已經放棄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尋而無奈地閉上了雙眼,並且把內心的悲傷化作了近日連綿的細雨?是否是想用淚水沖洗蒙在人類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澆灌養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顛的天山雪蓮般的沌潔之愛呢?

風漸漸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間的愛了嗎?星星又露出來了,目光依舊尋視著茫茫紅塵。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舊的困惑。難道這麼久的無望找尋,依舊不能使他放棄心中的希望。是否千萬年前,他與人間真愛有了前世的不散約定?那麼,他們留下了怎樣的言語和對語,才能相互看清對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難道有時候的雷電轟鳴,暴雨狂嘯,就是上天對世間蒙塵的憤怒,抑或是警告嗎?可是,又有誰能夠聽懂上天的告誡和規勸呢?既便聽懂,又有誰能改變這個無助的世界呢?失去愛的世界,註定是一片荒蕪嗎?看看那無邊的、滾滾風沙的荒漠,那種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愛心做為滋養人類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綠色的植物嗎?沒有愛心的人類世界,心靈怎不會變成一片沙海呢?這是必然,但不是人類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的行為,人類是該笑自己愚蠢,還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誰為我們人類來閱卷,做出判決呢?

我心中的老師就是時間。你們呢……


天問讀後感(二)

初讀《天問》便聯想到了《詩經》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天問》可分為三部分,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後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並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裡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像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於是他對天發問,傾訴心中憂鬱。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嚮往著同一個夢想。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後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後,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劇?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後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願和悲傷。

魂歸來兮,詩言三千行,一人獨飲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臨江的斜陽中拉得很長很長……

那就是因果。因果之定律,是整個宇宙亙古不變的。因果通三世,在生時假如我們處處為他人著想,死後升天堂,也可以如那些長者一樣受人尊敬。其實這個在現實生活順,只要細心觀察,我們處處可以見到,那些熱心幫助他人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尊重,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處處爭利,人們對之則是避之恐之。

然而,為人著想實為人生第一大學問,想起來比較容易,做起來總覺得困難重重。但是不管如何,我們總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那麼不管如何困難,努力去做吧,時間久了,自然做到了,貴在堅持。


天堂地獄讀後感(二)

最近,我讀了《天堂和地獄》這本書,很有感受。

《天堂和地獄》是一部很經典的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帶去參觀天堂和地獄。他先去魔鬼掌管的地獄,看到的情景令他十分吃驚:每個人面前都有豐富的佳餚,卻沒有音樂,更沒有一張笑臉。儘管他們都坐在酒桌旁,但是人人都無精打采,瘦得皮包骨頭。他發現他們每個人左臂上都捆著一把叉子,右臂上也都捆著一把刀,刀叉把手足有四尺長,但他們自己無法使用它們,所以就不能進餐。因此人人都在挨餓。

後來他又被帶去天堂轉了一圈,看到的景象卻完全不一樣。同樣有許多人,同樣有美酒佳餚,同樣有刀叉把手,也是四尺長,但是天堂裡的居民卻人人都在唱歌、歡笑,一片幸福快樂的景象。

看完這則故事後,我感想頗深。地獄裡的每個人都在試圖喂自己,結果根本吃不到東西。而天堂裡的每個人都在想法喂對面的人,而且也在被對面的人喂,因為他們互相幫助,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

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一個人想到的只是自己,那麼生活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地獄;如果一個人想到的是別人,而且能和別人互相幫助,那麼日子過得就像故事中的天堂。


天堂地獄讀後感(三)

《天堂與地獄》這一個故事講的一個大善人死後。天使飛來接他上天堂的時候,大善人想到地獄去看看地獄與天堂的差別,結果才知道,天堂與地獄其實只相差一點點:

自己給自己夾食物---地獄;

用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食物-相互養活對方。

這篇文章讓我明白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我們平常形容兩種很大差別的時候,總是說“好比天堂與地獄”。()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大的差別只有那麼一點點,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可見,人們之間的態度很重要。

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千人糕”這樣一個故事吧;哪怕一點點也是通過許多隻手作成的。你有沒有想過,你在一個森林裡,沒有任何工具,也沒有任何食物,也沒有任何人理你,難道這不是地獄嗎?你能堅持多就久?

只有我們先幫助別人,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人人付出一點點的愛,這個世界更溫暖、幸福。

天問讀後感(一)

燈滅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沒了我的視覺。在漆黑的空間,唯有心緒如一只滑過草叢間的飛舞的熒火蟲,把黑暗的世界一閃一閃的照亮。有了這一絲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開來,沿著如夢境般的、亦真亦幻的鄉間小路飛行。路旁,不時有詩意的靈動的火花閃爍,讓我似一個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時拾揀著這些轉眼即逝的文學的精靈之魂。

透過窗戶,天空依然繁星點點。那是神仙們的一雙雙慧眼嗎?看著表面好似寂靜,實則卻是俗意翻滾的紅塵世間,他們在尋找什麼?是尋找人世間美好的情惑,還是其他需要找尋的東西?可他們的眼神卻為何總帶著一絲失望的光呢?

一片雲飄過來,恰好遮擋住我與星星互視的目光,在這時刻,星星――那一顆星星的心裡又是怎樣想呢?是感慨紅塵俗氣,找不到亙古就已存在的人類的博愛?還是已經放棄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尋而無奈地閉上了雙眼,並且把內心的悲傷化作了近日連綿的細雨?是否是想用淚水沖洗蒙在人類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澆灌養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顛的天山雪蓮般的沌潔之愛呢?

風漸漸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間的愛了嗎?星星又露出來了,目光依舊尋視著茫茫紅塵。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舊的困惑。難道這麼久的無望找尋,依舊不能使他放棄心中的希望。是否千萬年前,他與人間真愛有了前世的不散約定?那麼,他們留下了怎樣的言語和對語,才能相互看清對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難道有時候的雷電轟鳴,暴雨狂嘯,就是上天對世間蒙塵的憤怒,抑或是警告嗎?可是,又有誰能夠聽懂上天的告誡和規勸呢?既便聽懂,又有誰能改變這個無助的世界呢?失去愛的世界,註定是一片荒蕪嗎?看看那無邊的、滾滾風沙的荒漠,那種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愛心做為滋養人類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綠色的植物嗎?沒有愛心的人類世界,心靈怎不會變成一片沙海呢?這是必然,但不是人類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的行為,人類是該笑自己愚蠢,還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誰為我們人類來閱卷,做出判決呢?

我心中的老師就是時間。你們呢……


天問讀後感(二)

初讀《天問》便聯想到了《詩經》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天問》可分為三部分,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後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並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裡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像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於是他對天發問,傾訴心中憂鬱。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癒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嚮往著同一個夢想。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後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後,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劇?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後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願和悲傷。

魂歸來兮,詩言三千行,一人獨飲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臨江的斜陽中拉得很長很長……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