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你為什麼一閑下來就覺得無所事事,還很不爽?

文|Lens雜誌

你是工作狂嗎?如果是,放假當然會覺得少了點什麼啦。

如果不是工作狂,你會不會很期待假期?可有的時候,好不容易把假期盼來了,

卻不知道該做些什麼,結果假期消逝在茫茫然的一天中,自己也沒有一種休完假全身心都翻新了一遍的感覺,反而會不爽地覺得:“這一天怎麼什麼都沒做就過去了?!”

原因可能是,你選擇的娛樂方式有點問題……

那些整日忙於工作的人,

常有這種感覺:一旦休假了,往往無所事事,覺得非常無聊。春節將至,又會有人苦惱於這種閒愁。

事實上,這種難受的感覺有個名字叫“假日綜合征”,最早在1955年由卡特爾提出。更早在1950年,精神病醫生桑德爾·費倫齊就曾經發現:在實施六天工作制的當時,他的病人在休息日(周日)歇斯底里和抑鬱症的發病率都高於其他工作日,他把這種現象稱為“周日官能症”,隨後布萊斯·博耶又發現了人們在耶誕節的境遇也難逃這種“一閑下來就精神不爽”的規律。更有甚者,1958年美國的一些精神病學家發出警告:“對於許多美國人而言,休閒是一項高危活動。”

心理學家米哈依·齊克森米海在《擺脫無聊,甩掉焦慮》一書中,記錄了對五種人群(登山運動員、設計師、舞蹈家、象棋運動員、籃球運動員)的調查,並發現能讓人們感受最佳的活動裡就包括了競技體育運動(另外幾種活動是“設計或發現新事物”,“去新地方探險”,“解數學題”以及“聆聽好音樂”),而我們常幹的看電視、上網等活動則非但不在其列,

而且他與羅伯特·庫貝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還指出:電視看得越多,人的情緒就越抑鬱。

齊克森米海解釋了其中的緣故:休閒分為積極娛樂(即需要“動腦子”或者“費力氣”的娛樂,例如彈吉他、打乒乓球、組織公益活動等)和消極娛樂(即不需要“動腦子”的娛樂,

例如看電視、上網、喝酒、泡吧等)。兩者的根本區別在於:積極娛樂活動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大腦時刻圍繞著這個目標運轉;而消極娛樂則沒有明確的目的,對大腦毫無約束。粗看起來,這種頭腦中的“目標”似乎暗含著“費腦子”“忙碌”“強迫”等負面的意思,所以大家容易心生排斥。畢竟都累了一天,這時候許多人就不想動腦子。

不過別忙,讓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在大部分時間裡,人都生活在一種極端艱苦而危機四伏的環境中:肌肉遠不如許多其他動物強壯,卻還需要為發達的大腦攫取更多的養料,這就迫使人們開動腦筋以彌補體力的不足。那些天生“不喜歡動腦子”的人們,更容易一代代地為自然選擇所淘汰,而存活下來的,絕大多數是那些“喜歡動腦子”的人。因而在千萬年後的今天,這種“喜歡動腦子”的特性已經固化在了我們的人性之中。而這就決定了我們一遇到“不用動腦子”的情況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而那些快樂和幸福感,則正藏在“動腦子”的活動當中。

圖|網路

圖|網路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