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你為什麼會在戀愛中拼命付出

當一段感情結束,回首在那段關係中狼狽不堪的自己,無論是旁人還是自己都不甚明瞭為何要那樣拼命付出。“因我愛極了他……”“愛不就是付出嗎?”“愛不問值得不值得”諸如此類籠著玫瑰色輕紗的答案也許可以騙得自己一時心安,

然而你我心裡都會存著對這些答案的一絲疑慮。只因愛極了他,便要拼命付出嗎?不妨讓我們一同鼓起勇氣,試著揭開這層面紗,看看背後真正的原因。

一、是愛還是控制?

“我對你這麼好,為你做這麼多,你忍心這樣對我嗎?”當你楚楚可憐地對你的愛人說出這樣類似的話時,你大概沒有意識到對方感受到的也許不是你的愛意,而是一種控制。當你以愛的名義,不斷對你的愛人付出你認為的好時,殊不知被愛的那個人卻有說不出的滋味。

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用吵鬧、自傷,甚至不惜以生命相脅,阻止對方離開自己:“你若分手,我就自殺”;有的是一旦兩人出現分歧或爭執,就動用雙方一切的社會關係網,將對方牢牢罩住;還有的會以無微不至的“關愛”慢慢地把對方控制成與自己“一體”。所以看起來是“我對你那麼好”,實則是當事者本身都無法意識到自己想以“我對你這麼好,

你都不可以滿足我的需求嗎?”來讓對方產生愧疚,進而達到控制的目的。

也許你會反駁,可是我做的都是為他好的事啊!那麼,你可以問一問自己,這些愛的行為真的是對方想要的嗎?如果對方不想要,而你一味要給,那麼又是為了什麼呢?當對方沒有做出你期望的反應時,你心裡是什麼感受呢?回答完這些問題,相信我們已經能依稀看到“愛”與“控制”的模樣是不同的。

二、控制源於恐懼

控制者並不都是強大的,有的控制行為也是無意識的,他們本身也生活在痛苦和焦慮中,為什麼會這樣呢?心理學家認為,希望去控制愛人也許是害怕分離。依戀理論認為,我們從最初的照料者(通常是父母)那裡獲得的情感連結影響著我們的一生。隨著成長,也許人們不再表現出小孩子一樣的任性,行為也逐漸理性化,甚至,我們自己都認為自己脫離了小時候的那個自己,表現得成熟了。然而,你仍然是很多年前的那個小男孩、小女孩!而這種連自己都發現不了的特質,只有在自己最親密的人面前才會表現出來。

哭、撒嬌、無理取鬧——這些行為除了在父母面前,還會在誰的面前表現得肆無忌憚?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和戀人之間的關係與同父母的關係是一樣的,是一種深層的親密。

依戀類型有三種,第一種為安全型依戀,

這是最適宜的依戀類型,一些心理研究者認為這種依戀源于母親積極的關注和正確的養育;第二種稱為焦慮-抵抗型依戀,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認為,這種依戀風格源于母親的這種養育風格:盡心盡力但自以為是,即兒童的需要有時被忽視,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動,並且有時,更多是通過雙親的需要而非兒童的主動要求,來關注兒童;第三種稱為焦慮-回避型依戀,這種依戀風格源於漫不經心的養育風格,兒童的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使得兒童相信對需要的傳達不會影響到母親。研究顯示成年人在戀愛中的行為與嬰兒存在驚人的相似性。焦慮型依戀風格的戀人渴望親密,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戀愛當中,往往擔心伴侶在戀愛交往中的互動能力,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被伴侶看成是過分依賴,而引來麻煩,他們易於擔憂伴侶是否愛自己、伴侶是否珍重自己。

你是否也在某些時候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感到驚詫,也許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你與父母是怎樣相處的,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愛和控制在我們情緒的頻譜中處於相互背離的兩端。控制源於恐懼,而愛,顯然是源於愛。當你的伴侶說,“如果你愛我就會照我說的做。”也許你可以這樣回答,“我愛你,我們來談談目前的狀況,頭腦風暴一下,看看能採取什麼方法讓我們彼此都滿意。”這是一段健康成長且充滿愛意的感情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料。

三、“我”的價值在於付出

人,在關係中,往往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卻又常常在對方的眼中,因為尋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而憤怒,而受傷。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價值所在,便會使用付出來交換價值。“因為我的給,你需要我的給,所以我有了價值。”

人們往往從外在去尋找自我價值感。但,它不完全來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內心,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在情緒上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他們會發現只有自己表現出父母的預期時,才能得到關注;長大成人後,在與別人的關係中,圍繞著別人的需要,去不斷付出的時候,才能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才會覺得自己“重要”時,不知不覺就養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只有在不斷付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當我們把自己價值的所有評判權交給對方的時候,當然沒辦法想像,如果沒有了這個人,自己還有什麼價值。如此不平衡的親密關係,不能長久也在情理之中。

聊了這麼多,你的心裡是不是已經有一些明白,我們在感情中拼命付出,不是因為愛對方,而是恐懼自己會不被愛。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這個肯定就足夠讓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如果你願意先愛自己,在關係中,你才能真正有了愛人的能力。

最後,分享一段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過的話:“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被伴侶看成是過分依賴,而引來麻煩,他們易於擔憂伴侶是否愛自己、伴侶是否珍重自己。

你是否也在某些時候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感到驚詫,也許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你與父母是怎樣相處的,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愛和控制在我們情緒的頻譜中處於相互背離的兩端。控制源於恐懼,而愛,顯然是源於愛。當你的伴侶說,“如果你愛我就會照我說的做。”也許你可以這樣回答,“我愛你,我們來談談目前的狀況,頭腦風暴一下,看看能採取什麼方法讓我們彼此都滿意。”這是一段健康成長且充滿愛意的感情中必不可少的一味料。

三、“我”的價值在於付出

人,在關係中,往往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卻又常常在對方的眼中,因為尋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而憤怒,而受傷。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價值所在,便會使用付出來交換價值。“因為我的給,你需要我的給,所以我有了價值。”

人們往往從外在去尋找自我價值感。但,它不完全來自于外在的成功,根源在內心,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在情緒上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孩子,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他們會發現只有自己表現出父母的預期時,才能得到關注;長大成人後,在與別人的關係中,圍繞著別人的需要,去不斷付出的時候,才能讓別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才會覺得自己“重要”時,不知不覺就養成了這樣的行為模式,只有在不斷付出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當我們把自己價值的所有評判權交給對方的時候,當然沒辦法想像,如果沒有了這個人,自己還有什麼價值。如此不平衡的親密關係,不能長久也在情理之中。

聊了這麼多,你的心裡是不是已經有一些明白,我們在感情中拼命付出,不是因為愛對方,而是恐懼自己會不被愛。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這個肯定就足夠讓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如果你願意先愛自己,在關係中,你才能真正有了愛人的能力。

最後,分享一段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過的話:“我喜歡香蕉,可是你給了我一車蘋果,然後你說你被自己感動了,問我為什麼不感動。我無言以對,然後你告訴全世界,你花光了所有的錢給我買了一車蘋果,可是我卻沒有一點點感動,我一定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我的人品確定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只是喜歡香蕉而已啊……”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