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名人傳主要內容

名人傳主要內容

《名人傳》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

《貝多芬傳》: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

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米開朗基羅傳》:該傳記分上下編,上編“戰鬥”,下編“捨棄”和

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基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衝突,他離開了那裡,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

雕塑水準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

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抱的清明環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馬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名人傳》寫作目的崇高,創造精神世界的太陽,呼吸英雄的氣息,使人們在痛苦、失望的現實中獲得心靈上的支撐。

《名人傳》洋溢著一股旺盛的激情。

《名人傳》是一部獨具魅力的人物傳記,著者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讓讀者在傳記中跟三位大師接觸,分擔他們的痛苦、失敗;也分享他們的誠摯、成功。

名人傳摘抄

1、“托爾斯泰並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權者說話,他只說給普通人聽。--他是我們的良知。他說出我們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為我們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視的。而他之於我們,亦非一個驕傲的大師,如那些坐在他們的藝術與智慧的寶座上,威臨著人類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稱的,那個在一切名稱中最美,最甜蜜的一個—‘我們的兄弟’。”

2、“人生唯有面臨死亡,才能變得嚴肅,意義深長,真正豐富和快樂。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息息相通的兄長。他比我們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縝密,目光更清醒,感情更奔放。這位天才道德家以殘忍的狂熱和無情的冷峻,對自己靈魂進行發掘。他一輩子都在努力通過自我寫照達到自我完善,從不停息,從不滿足,從不讓藝術流於形式。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響的道德思想家。”

4、“……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淒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願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5、“君主與公卿盡可造就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勳章;但他們不可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的皇族。我們遠遠裡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於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后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見,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6、“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讚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鬥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

7、“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8、”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淩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鐘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裡入眠。

9、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裡,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則憂鬱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10、“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鬍鬚,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

格列佛遊記主要內容

作品的主人公裡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為十二比一,那裡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們捆了起來,但後來由於他表現溫順並答應接受某些條件,小人國國王同意恢復他的自由。此時,該國正遭到另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擄來,迫使敵國遣使求和。儘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後來因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格列佛得知消息,倉皇逃向鄰國,修好一隻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在這一卷裡,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陸地。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一到這裡,由“巨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國的農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夫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后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裡面的格列佛獲救,終於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這一卷比較鬆散,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遊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這是歷來最為爭議的部分。在那裡,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裡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裡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遊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真正豐富和快樂。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息息相通的兄長。他比我們更有自知之明,更富有人情味,思想更縝密,目光更清醒,感情更奔放。這位天才道德家以殘忍的狂熱和無情的冷峻,對自己靈魂進行發掘。他一輩子都在努力通過自我寫照達到自我完善,從不停息,從不滿足,從不讓藝術流於形式。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家、改革家、最有影響的道德思想家。”

4、“……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著淒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願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5、“君主與公卿盡可造就教授與機要參贊,盡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勳章;但他們不可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的皇族。我們遠遠裡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於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背著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后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為了好玩起見,我看著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著腰,帽子拿在手裡。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6、“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讚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鬥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

7、“我的體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增無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剛剛開始。我已經隱隱約約看到目標在前,雖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如果我能擺脫這種疾病,我一定能擁抱整個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睡覺。但願我能擺脫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時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永遠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

8、”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淩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鐘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裡入眠。

9、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裡,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則憂鬱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10、“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鬍鬚,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溫和,留著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銳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

格列佛遊記主要內容

作品的主人公裡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為十二比一,那裡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們捆了起來,但後來由於他表現溫順並答應接受某些條件,小人國國王同意恢復他的自由。此時,該國正遭到另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擄來,迫使敵國遣使求和。儘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後來因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格列佛得知消息,倉皇逃向鄰國,修好一隻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在這一卷裡,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陸地。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一到這裡,由“巨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國的農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夫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后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裡面的格列佛獲救,終於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這一卷比較鬆散,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遊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這是歷來最為爭議的部分。在那裡,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裡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裡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遊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