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親子教育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近幾年,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1

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

前不久有一位媽媽對我說,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她可謂連哄帶騙,連鼓勵帶表揚,

連鼓掌帶點贊,大張旗鼓地像個神經病!

最近她女兒迷上了舞蹈,天天練下腰,有一次她女兒寫作業又磨磨蹭蹭,她居然靈機一動說:“你十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給你下個腰!”

說完以后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什么時候變得這么賤了!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真的什么都敢干啊!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體重,肚子圓得像個地球儀:“還下腰呢!我哪有腰啊!”

聽她說完我噗嗤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

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的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

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

但是即使這樣煞費苦心,

是不是成績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么學霸,反而和孩子關系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么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2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背著書包,手里拎著提包,懷里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的催促:快點快點,

要遲到了!

而身邊那個孩子,手里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

到底是誰去學東西?到底是誰怕遲到?

有記者曾經到一家知名教育機構去采訪,發現里面除了學生爆滿以外,每間教室的后三排坐的全是家長,還有一些家長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不管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是自己學業的主人,家庭和學校環境雖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最終孩子會走什么樣的路,還是取決于他們自己。

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

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3

爸爸不出力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大部分陪讀的家長/監護人里,有爺爺,有奶奶,有媽媽,就是沒有爸爸。

或許這只是一個巧合,或許不是。

朋友小歐坦誠地跟我說,自己從來不放心爸爸去陪孩子上課,一般她陪著去上課,可以在教室外面聽兩耳朵,萬一孩子哪里不會了,還能指導二三,要是爸爸去上課,估計就是打滿兩場手游就回來了,孩子講的什么他不知道,也不關心。

不關心就不關心吧,誰讓咱都說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呢!

但是他們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就戳你肺管子。

小歐說有一次她帶孩子去學鋼琴,孩子抹著眼淚說不要去,正僵著,她老公非常及時出現了,大叫著說:“這都報了多少課了,

天天給孩子報課,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個鋼琴嗎?!不會鋼琴影響考大學嗎?!”

你們也常有這樣的感受吧?

在這個家里,你是親爹,我是后媽。

親爹永遠都在“為孩子著想”,而后媽,永遠在和孩子“對著干”。

每當孩子在困難面前退縮,媽媽和孩子較勁,鼓勵他堅持的時候,“親爹”總是跳出來給“后媽”潑一瓢冷水:孩子壓力夠大了,你天天這么逼孩子干嘛!

有一種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在很多爸爸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賞花是一樣一樣的,想起來了就看一眼,想不起來,就連看也不看。

教育孩子,媽媽可謂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參與。

4

媽媽出蠻力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師給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媽媽就算情商兩萬里也難免會著急焦慮。

于是就促成了教育失敗的第三個因素:媽媽用蠻力。

什么是蠻力呢?就是你花費的力氣比較粗糙笨拙,力量雖然很大,但可惜沒有什么效果,反而造成了傷害。

我表哥的孩子去年中考,中考前夕嫂子找到我,說孩子學習勁頭不足,上課經常走神,已經被請了很多次家長了,說的眼淚汪汪的,特別可憐。

我心里想,這小外甥怎么這么不懂事,于是就叫過來準備訓斥一頓,哪想到他跟我說的卻是另一種情形。

他說,自己不過是一次考試失誤了而已,結果就像踩了雷區一樣把老媽引爆了。從那次考試失利開始,媽媽就像學了緊箍咒一樣天天催他看書寫作業,導致他一聽到媽媽說話就頭疼,而且媽媽一做完家務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邊,像一個活的攝像頭似的監控著他。

他非常清楚媽媽的用心良苦,但是這種匆忙逼迫的方式讓他感覺很壓抑,反而更不想學習了。

嫂子的這種狀態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位下腰的媽媽一樣,因為太想太想讓孩子學習有起色,就有點不擇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會適得其反。

就像那個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會拼命的攥拳,但是攥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邊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真的能讓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長的,少之又少。

說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費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氣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用蠻力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讓自己很挫敗,很委屈, 把自己往怨婦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萬不能鉆牛角尖,一種方式沒效果,不如換一種方式。

教育不能用蠻力,要用巧勁,或許反而能四兩撥千斤。

5

聰明的媽媽,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

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

如果一方太輕松,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么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來源:十點讀書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

1

今天在公交車上,有一個媽媽在幫女兒復習英語。

媽媽說中文,女孩翻成英語,有說有笑。

女孩翻譯得很好,身為英語老師的我聽了都忍不住想夸她,這樣的畫面在匆忙的早晨出現,不禁讓人覺得羨慕。

可這時女孩有一句話翻不出來,媽媽說了一句話,一下子讓本來溫馨的氣氛降到了冰點。

女孩的媽媽說:“這個都不知道?昨天的課程沒復習吧,就知道玩...”

小女孩匆忙辯解:“媽媽,我昨天...”

話還沒說完,就被媽媽嚴厲斥責了,一點都沒給孩子反駁的余地。

直到我下車,女孩都沒有再說一句話。

我知道,這個媽媽把天聊死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見。

2

我爸也是這樣一個,總能一句話把天聊死的家長。

在我家,我爸總是占據著說話的主動權。在他面前,我極少有訴說的機會。

有一段時間,學校里特別流行折星星,折夠幾百個放在一個玻璃瓶里。

同學們都說這個是心愿瓶,攢滿了星星送給過生日的人,那他的愿望就都能實現。

初中十幾歲的小女生最信這個,于是我便買了很多折星星的彩紙,一心就想著折好星星等我爸生日的時候,當禮物送給他。

那段日子,我著迷了一樣折星星!下課折,上課折,放學回家也偷偷地折!

終于,在某一天,我的行為徹底惹怒了老師,他當眾批評了我,還找了家長。

我爸把我領回家的路上,一個勁地批評我!

我很想解釋,可是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我爸的一句話讓我徹底傷心了,一路哭回了家。

他說:“你別給自己找借口,整天心思不在學習上,凈知道做些沒用的事情,怪不得成績會退步。”

最后,那個還未裝滿星星的心愿瓶沒能送出去,連同生日賀卡一起被我永久的藏在了床下......

直到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我收到了爸爸的一條信息,他說:

“小曦,今天和你媽給你收拾房間,從床底下翻出了一個玻璃瓶,記得當時,爸爸還為了這事還罵了你,希望沒讓你傷心很久......爸爸欠你一句,對不起,還有,爸爸也很愛你,爸爸真的很喜歡這個生日禮物。”

當時我走在路上,看到這條短信,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又哭又笑,室友都說我傻了。

他們不知道,爸爸的一句我也愛你,我等了多久。

我總以為他不那么愛我,沒想到,只是因為他說了很多話,卻唯獨沒說愛我;只是因為他光顧著告訴我要怎么做、做什么,卻偏偏忘了聽聽我想說什么。

所以,你看啊,爸媽懂得傾聽孩子,多么重要啊!

3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都無時無刻不渴望著被父母傾聽。

跟大人一樣,當被傾聽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被尊重、被接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安全感。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

真正的為他好,是尊重他表達和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都跟我爸爸一樣,總是替孩子做決定,還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因為親身體會,知道這種做法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我不愿成為另一個“我爸”。

所以,我成家之后,我就學著多傾聽孩子想說什么,多鼓勵他發表意見。

任何決定,大到上什么學校,小到今晚吃什么,我都會聽聽他的意見。

我總告訴他:“媽媽不一定采納你的意見,但媽媽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也會盡我傾聽的義務。”

孩子犯錯時,更要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

很多家長說,我一看到他犯錯,就忍不住要罵他。

這分明是你不懂得控制情緒,孩子縱使是錯了,也要給他機會,說說為什么錯了。

不給孩子表達的結果就是,我給爸爸費勁心思準備生日禮物,我爸卻以為他的女兒不務正業。

我想,任何一個爸媽,都不想跟孩子之間徒生嫌隙。

所以當孩子惹你生氣時,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呆10分鐘。

10分鐘后,等我們消化了自己的負面情緒,等孩子平復了心情,我們再認真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只有你給他說話的機會,他才會同樣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只有你成為一個會聽話的爸媽,他才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

親子溝通,是一場修行,而我們都是這條路上的修行者。

無論是初為人父母,還是已經當爸爸媽媽好多年了,在家庭交流方面都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但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多注意說話的方式,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更近,很多家庭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了,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別把質問當聊天,要學會說話

每當孩子回到家,放下書包屁顛屁顛地圍在你身邊,問你今晚吃什么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么?

很多家長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忙著呢?別在這搗亂,你作業寫完了嗎?上次測試的成績出來了嗎?”

我們總是以質問的形式來跟孩子說話,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后,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撅著嘴說:“不就問一句嗎?又說我,我現在去做還不行嗎?”

于是乎,孩子剛進家門時其樂融融的氛圍沒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沒了。

長久以往,在孩子眼里,學習是為了父母,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并不是不想寫作業,只不過他離開了你一天,回家的第一瞬間想和你說說話,而你的一句句質問讓他們沒了繼續下去的心情,等想起來要和他聊聊心里話的時候,他們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別把質問當做聊天,回到家,一個微笑,一句回應,或許更好,甚至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別急著否定孩子,要學會感同身受

家長在聊天的時候還會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急于否定孩子。

當孩子提出建議的時候,便下意識地去否定了孩子,但這種否定并沒有帶來結果的改變,反而破壞了與孩子的關系,百害無一利。

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不妨先了解他的想法,再做決定。

比如當孩子說中秋想要出去玩一天的時候,你可以:

第一步,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拉近距離:“可以啊,你想去哪玩呢?”

第二步,對孩子感同身受,讓孩子覺得被關心、被尊重:“是最近學習累了嗎?媽媽也想出去放松一下”。

第三步,從自己出發,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孩子認可你:

“但媽媽還有一些事情要忙,你可以給媽媽一天的時間,讓我把事情忙完先嗎?做完事情才能盡心玩,對不對?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先做完嗎?”

這樣,孩子往往更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先做完作業,如此,不僅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而且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別只顧著說教,要學會傾聽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傳達一些人生經驗時,說話記得轉個彎,不要太生硬,不要張口就是:“你應該先學習”,讓孩子自己說出來更好。

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讓孩子說,而我們自己,要懂得聽。

當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想找個人傾訴,如果我們有幸成為了那個傾聽者,請別讓生硬的說教毀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聽比說更好。

別只知道當面沖突,要學會“投機取巧”

如果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或許可以投機取巧一下,別當面聊。

給孩子寫信,現在很多人都應該忘了這個交流方式。

但其實,寫信可以讓我們冷靜下來,有些話,寫下來和說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發火的時候,不如坐下給孩子寫封信或者留個便條。

又或者,把日記有意地丟在客廳,讓孩子看到。

當看到你對他從小到大的點滴記錄時,孩子的心里,應該只剩感動了。

別不分場合地講道理,要學會找時機

當有外人在的時候,別跟孩子講道理。

當眾教育孩子,無論是態度強硬還是循循善誘,孩子都不會接受,因為他會覺得沒面子。

想想年輕的時候,我們不也好面子嗎?

所以,給孩子點尊嚴,有什么事情,咱們回家再說。

現在很多父母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于是乎吃飯的時間就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段”。

但事實是,這種做法不但沒有什么教育意義,還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傷害身體不說,更會讓孩子覺得跟爸媽吃飯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為何不等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再兩個人坐下來認真地聊聊呢,溝通這件事情的時機也是需要選取的。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而且媽媽一做完家務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邊,像一個活的攝像頭似的監控著他。

他非常清楚媽媽的用心良苦,但是這種匆忙逼迫的方式讓他感覺很壓抑,反而更不想學習了。

嫂子的這種狀態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位下腰的媽媽一樣,因為太想太想讓孩子學習有起色,就有點不擇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會適得其反。

就像那個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會拼命的攥拳,但是攥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邊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真的能讓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長的,少之又少。

說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費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氣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用蠻力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讓自己很挫敗,很委屈, 把自己往怨婦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萬不能鉆牛角尖,一種方式沒效果,不如換一種方式。

教育不能用蠻力,要用巧勁,或許反而能四兩撥千斤。

5

聰明的媽媽,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

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

如果一方太輕松,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么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來源:十點讀書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

1

今天在公交車上,有一個媽媽在幫女兒復習英語。

媽媽說中文,女孩翻成英語,有說有笑。

女孩翻譯得很好,身為英語老師的我聽了都忍不住想夸她,這樣的畫面在匆忙的早晨出現,不禁讓人覺得羨慕。

可這時女孩有一句話翻不出來,媽媽說了一句話,一下子讓本來溫馨的氣氛降到了冰點。

女孩的媽媽說:“這個都不知道?昨天的課程沒復習吧,就知道玩...”

小女孩匆忙辯解:“媽媽,我昨天...”

話還沒說完,就被媽媽嚴厲斥責了,一點都沒給孩子反駁的余地。

直到我下車,女孩都沒有再說一句話。

我知道,這個媽媽把天聊死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見。

2

我爸也是這樣一個,總能一句話把天聊死的家長。

在我家,我爸總是占據著說話的主動權。在他面前,我極少有訴說的機會。

有一段時間,學校里特別流行折星星,折夠幾百個放在一個玻璃瓶里。

同學們都說這個是心愿瓶,攢滿了星星送給過生日的人,那他的愿望就都能實現。

初中十幾歲的小女生最信這個,于是我便買了很多折星星的彩紙,一心就想著折好星星等我爸生日的時候,當禮物送給他。

那段日子,我著迷了一樣折星星!下課折,上課折,放學回家也偷偷地折!

終于,在某一天,我的行為徹底惹怒了老師,他當眾批評了我,還找了家長。

我爸把我領回家的路上,一個勁地批評我!

我很想解釋,可是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

我爸的一句話讓我徹底傷心了,一路哭回了家。

他說:“你別給自己找借口,整天心思不在學習上,凈知道做些沒用的事情,怪不得成績會退步。”

最后,那個還未裝滿星星的心愿瓶沒能送出去,連同生日賀卡一起被我永久的藏在了床下......

直到大學的時候,有一天,我收到了爸爸的一條信息,他說:

“小曦,今天和你媽給你收拾房間,從床底下翻出了一個玻璃瓶,記得當時,爸爸還為了這事還罵了你,希望沒讓你傷心很久......爸爸欠你一句,對不起,還有,爸爸也很愛你,爸爸真的很喜歡這個生日禮物。”

當時我走在路上,看到這條短信,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又哭又笑,室友都說我傻了。

他們不知道,爸爸的一句我也愛你,我等了多久。

我總以為他不那么愛我,沒想到,只是因為他說了很多話,卻唯獨沒說愛我;只是因為他光顧著告訴我要怎么做、做什么,卻偏偏忘了聽聽我想說什么。

所以,你看啊,爸媽懂得傾聽孩子,多么重要啊!

3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都無時無刻不渴望著被父母傾聽。

跟大人一樣,當被傾聽的時候,孩子會感覺到被尊重、被接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安全感。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是幸福的孩子。

真正的為他好,是尊重他表達和選擇的權利。

很多家長都跟我爸爸一樣,總是替孩子做決定,還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因為親身體會,知道這種做法對孩子有多大的傷害,我不愿成為另一個“我爸”。

所以,我成家之后,我就學著多傾聽孩子想說什么,多鼓勵他發表意見。

任何決定,大到上什么學校,小到今晚吃什么,我都會聽聽他的意見。

我總告訴他:“媽媽不一定采納你的意見,但媽媽尊重你說話的權利,也會盡我傾聽的義務。”

孩子犯錯時,更要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

很多家長說,我一看到他犯錯,就忍不住要罵他。

這分明是你不懂得控制情緒,孩子縱使是錯了,也要給他機會,說說為什么錯了。

不給孩子表達的結果就是,我給爸爸費勁心思準備生日禮物,我爸卻以為他的女兒不務正業。

我想,任何一個爸媽,都不想跟孩子之間徒生嫌隙。

所以當孩子惹你生氣時,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你可以讓孩子自己呆10分鐘。

10分鐘后,等我們消化了自己的負面情緒,等孩子平復了心情,我們再認真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只有你給他說話的機會,他才會同樣尊重別人說話的權利;只有你成為一個會聽話的爸媽,他才能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

親子溝通,是一場修行,而我們都是這條路上的修行者。

無論是初為人父母,還是已經當爸爸媽媽好多年了,在家庭交流方面都可謂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但如果我們能掌握一些溝通的技巧,多注意說話的方式,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會更近,很多家庭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了,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別把質問當聊天,要學會說話

每當孩子回到家,放下書包屁顛屁顛地圍在你身邊,問你今晚吃什么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么?

很多家長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忙著呢?別在這搗亂,你作業寫完了嗎?上次測試的成績出來了嗎?”

我們總是以質問的形式來跟孩子說話,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后,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撅著嘴說:“不就問一句嗎?又說我,我現在去做還不行嗎?”

于是乎,孩子剛進家門時其樂融融的氛圍沒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沒了。

長久以往,在孩子眼里,學習是為了父母,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并不是不想寫作業,只不過他離開了你一天,回家的第一瞬間想和你說說話,而你的一句句質問讓他們沒了繼續下去的心情,等想起來要和他聊聊心里話的時候,他們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別把質問當做聊天,回到家,一個微笑,一句回應,或許更好,甚至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別急著否定孩子,要學會感同身受

家長在聊天的時候還會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急于否定孩子。

當孩子提出建議的時候,便下意識地去否定了孩子,但這種否定并沒有帶來結果的改變,反而破壞了與孩子的關系,百害無一利。

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不妨先了解他的想法,再做決定。

比如當孩子說中秋想要出去玩一天的時候,你可以:

第一步,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拉近距離:“可以啊,你想去哪玩呢?”

第二步,對孩子感同身受,讓孩子覺得被關心、被尊重:“是最近學習累了嗎?媽媽也想出去放松一下”。

第三步,從自己出發,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孩子認可你:

“但媽媽還有一些事情要忙,你可以給媽媽一天的時間,讓我把事情忙完先嗎?做完事情才能盡心玩,對不對?你有什么事情需要先做完嗎?”

這樣,孩子往往更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先做完作業,如此,不僅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而且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別只顧著說教,要學會傾聽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傳達一些人生經驗時,說話記得轉個彎,不要太生硬,不要張口就是:“你應該先學習”,讓孩子自己說出來更好。

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讓孩子說,而我們自己,要懂得聽。

當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想找個人傾訴,如果我們有幸成為了那個傾聽者,請別讓生硬的說教毀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聽比說更好。

別只知道當面沖突,要學會“投機取巧”

如果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或許可以投機取巧一下,別當面聊。

給孩子寫信,現在很多人都應該忘了這個交流方式。

但其實,寫信可以讓我們冷靜下來,有些話,寫下來和說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發火的時候,不如坐下給孩子寫封信或者留個便條。

又或者,把日記有意地丟在客廳,讓孩子看到。

當看到你對他從小到大的點滴記錄時,孩子的心里,應該只剩感動了。

別不分場合地講道理,要學會找時機

當有外人在的時候,別跟孩子講道理。

當眾教育孩子,無論是態度強硬還是循循善誘,孩子都不會接受,因為他會覺得沒面子。

想想年輕的時候,我們不也好面子嗎?

所以,給孩子點尊嚴,有什么事情,咱們回家再說。

現在很多父母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于是乎吃飯的時間就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段”。

但事實是,這種做法不但沒有什么教育意義,還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傷害身體不說,更會讓孩子覺得跟爸媽吃飯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為何不等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再兩個人坐下來認真地聊聊呢,溝通這件事情的時機也是需要選取的。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