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親子教育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再苦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文/琰琳

1

麥麥是我的同事,也是我認識的媽媽中對孩子最上心的一個。

她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父母和公婆都留在農村務農。

麥麥畢業后考上了公務員,老公則是軍人,分配在大西北當兵,很少能回來。

有了孩子后,麥麥下定決心“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帶孩子”,婉拒了父母和公婆把孩子帶回老家的提議。

麥麥從老家找了個沾點親帶點故的親戚,白天幫她帶孩子。

一下班,麥麥就趕回家,給兒子讀書、陪兒子玩耍、給兒子洗澡、陪兒子睡覺,全都親力親為。

為了親戚能對兒子好一點,

麥麥說她“簡直把親戚當親媽一樣對待”。

每月給她發著工資,經常噓寒問暖,時不時地還要給她發點小恩小惠,還答應了親戚的很多無理要求。

比如,親戚的老公每年都要借夫妻團聚為名,在麥麥家住上好一段時間。

盼星星盼月亮熬到了兒子大一點,麥麥辭掉了親戚,把孩子送到了托班。

再大一大,孩子上了幼兒園,麥麥又請了個鐘點工阿姨幫忙接孩子。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麥麥放棄了調整到升職潛力更大的部門的機會,也放棄了很多的自我時間。

這幾年,她很少逛街,很少閨蜜聚餐,連電視劇都沒追過一個。

雖然很辛苦,但麥麥說一切很值得:

自己帶娃,親子感情好,婆媳矛盾少,孩子教育起來更容易。

的確,

麥麥的兒子彬彬有禮、陽光自信、多才多藝。

麥麥生病的時候,兒子會親手給她沖藥、給她按摩,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暖男。

每當看到麥麥在朋友圈分享和兒子的生活點滴,我都十分羨慕。

孩子的幼年時期十分關鍵,父母付出一份苦與累,收獲的是成倍的溫情與成就。

此時投機取巧,壞處也許不能在當下顯現。

但它很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跳出來狠狠咬你一口,就像是從腦后飛來的一只回旋鏢。

2

我的閨蜜麗麗就面臨這樣的困境。

麗麗沒有母乳,所以孩子一出生,婆婆就把孩子帶回了老家。

夜夜哺乳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心,以及育兒路上的各種含辛茹苦,麗麗全都省略了。

身邊的人都羨慕麗麗的好福氣,麗麗也樂得個逍遙自在,

每天也就和孩子視頻聊聊天,每年趁婆婆帶孩子回來小住的時候和孩子玩一玩。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麗麗才把孩子接回來,覺得孩子大了懂事了,帶起來一定不難。

可是孩子接回來后,麗麗徹底傻了眼:

孩子和她不親,經常頂撞她,說輕了孩子不聽,說重了孩子就吵著要去找奶奶。

孩子已養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麗麗完全不一樣,說又說不聽,改又改不掉;

生活上管不了,學習上麗麗更是沒招兒。

孩子剛上一年級,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學渣”。

把孩子扔給老人,父母雖然輕松了幾年,可是,卻把困難都滾雪球似的留給了未來。

更讓她糟心的是,想當初她同意婆婆把孩子帶走,是因為設想自己會有大把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多讀書充實自己,搞點副業多賺點錢,或許還可能在某個領域不斷精進成為大咖……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她好幾次無比落寞地對我說:

本以為不帶娃能精進自己,可這些年過去,我也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兒,頂多是多做了幾次美容,多逛了幾次街,多看了幾部劇……

如今孩子成了這樣,自己也沒做成什么事情,想想真是不值。

可是,就算她的那些目標都實現了,就更值得了么?

不!

我們只是低估了親手養育孩子的價值。

3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1-3歲,是與父母建立愛、親密與安全的極關鍵期,母親的哺乳、擁抱、撫摸和親吻無可替代。

孩子在切斷臍帶的那一刻起,由于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孩子的心理狀態是極其恐懼的。

母親對孩子細心敏感的照顧,無時無刻的擁抱、撫摸,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熟悉的環境和心跳,讓孩子感到愛與安心。

孩子4-10歲,是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權威、信用和值得依戀的關鍵期,而依戀就來自于陪伴,藏在你和孩子共同度過的每個瞬間里。

陪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游泳、一起畫畫、一起旅行,孩子對你的親密、依戀、信任就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了。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這關鍵幾年,得到父母正常的愛與陪伴的孩子,大多更有安全感,心智比較健康。

從小得到父母精心養育的孩子,也往往更容易與父母建立親密關系,更順暢地接納父母對自己的教育。

如果孩子與父母不親近,親子關系不好,孩子表面服從,內心卻朝相反的方向使勁,

再好的教育也是事倍功半。

有位作家曾說: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要在孩子最依賴的十年里用心教養,提供依靠。

一旦孩子長到了青春期,父母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提供實質性的影響了。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錯過了孩子幼年的花期,再怎么給花澆水也是枉然。

4

親手養育孩子,不僅是孩子的需要,也是父母自己的需要。

我曾經也迫于無奈把孩子寄養在奶奶家。

我不知道她什么時候背下的整本詩詞,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她認識了那么多字。

我沒有看到她第一顆乳牙落掉時忍著疼痛又欣喜不已的小樣子,也沒有機會聽到她編的那些美妙的睡前故事……

我錯過了洞察這個可愛小生命成長的很多瞬間。

可惜的是,孩子就像一部無法重播的電視劇,每一集都有新劇情,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給我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就像作家池莉說的那樣:

這就是自己帶孩子的好處和幸福,沒有錯過孩子關鍵的第一步;

每一步都是驚喜,每一步都是第一個分享者,每一步都是屬于我自己的寶貴財富;

當以后若干年里,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你以后,當你進入耄耋之年,一個人還能吃多少,穿多少?

唯有血濃于水的親情經歷與記憶,一輩子,受用不盡。

所以,為人父母你需要堅信:

孩子的生命里,成人的出場順序很重要。

錢可以慢慢賺,但孩子的成長錯過就不再來。

那些親手養育孩子的溫情記憶,都會成為我們的生命之光。

而那些親手養育孩子的點滴,也會讓我們在歷練、反思和不斷修正中,遇見更好的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己帶大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

也許很艱難,但一切都值得。

來源:小十點(ID:sdikid)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復,決定孩子的未來

1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所以,一到放假,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里,上癮而不能自拔。

近來,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于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數據一出來,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并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那就玩一會兒”

很多年輕的家長,因為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沒有家長的陪伴,手機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

而孩子專注于玩手機,不吵不鬧,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是一件“好事”。

2

因為孩子變乖了,家長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只要有手機,孩子仿佛就不用怎么管教,也會乖乖的坐著。

孩子專注于玩手機,的確會讓家長輕松不少。

孩子不再調皮搗蛋,不會在家長耳邊胡鬧,儼然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孩子。

但是,家長可曾想過放肆讓孩子玩手機的后果?

手機好玩,孩子當然知道。

即便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未必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手機的使用時間,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

更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機,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控的話,孩子便會不知疲倦的玩下去。

大家都知道,手機等電子產品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眼睛。

所以,一旦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就會加重近視的風險。

如今,隨處可見小孩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這跟玩手機脫不了干系。

不僅如此,如果孩子假期在家養成玩手機的習慣,那么就難以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一天不玩手機,心里就不舒服,其實,這已經跟網癮沒有區別了。

所以,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如果家長心軟,一時答應但又不加以約束的話,不僅容易導致孩子患上近視,還會導致孩子成績下滑,影響未來。

“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曾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過這樣一幕:

小孩看見周圍的同齡人都在玩手機,于是也纏著身旁的媽媽說想玩手機,這位媽媽俯下身子認真的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孩子很爽快的答應了,臉上洋溢著開心,牽著這位媽媽往門外走去。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聰明。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孤獨、無聊。

或者說看周圍的人都在玩,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玩手機呆立在那里,會顯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時,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不再孤獨。

如此一來,注意力便會從“想要玩手機”轉回到“有人陪自己”這件事上來。

3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讓孩子見識更廣。

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眼界才會更加的開闊,而不只會手捧手機,上網、打游戲。

所以說,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家長兩種不同的回復,會成就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

那么,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孩子已經對玩手機上癮了,作為家長就要有相應的手段給予制止。

此時,如果讓孩子繼續玩下去,顯然是錯誤的,這樣只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但是如果強行制止,也不可取,因為孩子必然會激烈的反抗。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妨提出帶孩子外出走走,逛逛公園、打打球,跑跑步等。

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欲望,讓孩子明白,除了手機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2、懂得拒絕孩子

孩子雖小,但是也懂得接受父母所灌輸、教育的道理。

所以,父母可以適時的對孩子講講道理。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的時間,家長不要立馬嚴詞拒絕,可以先跟孩子講講玩手機的害處。

讓孩子明白,其實手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有許多的壞處。

比如會造成近視,戴眼鏡,眼睛不舒服等,讓孩子感受到“害怕”。

如此一來,孩子自然不敢常提玩手機一事。

3、培養興趣愛好

假期,孩子有很多的空余時間,如果過于無聊,孩子自然會想要玩手機。

家長不如趁此機會,為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出門,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對大自然保持一份熱愛、好奇。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買一些益智又好玩的玩具,比如說拼圖、積木等。

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圖書,來培養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總之,家長要學會利用各種的玩具、游戲,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沒有空余的時間想要玩手機。

可惜的是,孩子就像一部無法重播的電視劇,每一集都有新劇情,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給我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就像作家池莉說的那樣:

這就是自己帶孩子的好處和幸福,沒有錯過孩子關鍵的第一步;

每一步都是驚喜,每一步都是第一個分享者,每一步都是屬于我自己的寶貴財富;

當以后若干年里,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你以后,當你進入耄耋之年,一個人還能吃多少,穿多少?

唯有血濃于水的親情經歷與記憶,一輩子,受用不盡。

所以,為人父母你需要堅信:

孩子的生命里,成人的出場順序很重要。

錢可以慢慢賺,但孩子的成長錯過就不再來。

那些親手養育孩子的溫情記憶,都會成為我們的生命之光。

而那些親手養育孩子的點滴,也會讓我們在歷練、反思和不斷修正中,遇見更好的孩子,也遇見更好的自己。

自己帶大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

也許很艱難,但一切都值得。

來源:小十點(ID:sdikid)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不同的答復,決定孩子的未來

1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所以,一到放假,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里,上癮而不能自拔。

近來,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于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數據一出來,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并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復,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那就玩一會兒”

很多年輕的家長,因為需要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孩子一旦放假在家,沒有家長的陪伴,手機便成了孩子的精神寄托。

而孩子專注于玩手機,不吵不鬧,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是一件“好事”。

2

因為孩子變乖了,家長就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只要有手機,孩子仿佛就不用怎么管教,也會乖乖的坐著。

孩子專注于玩手機,的確會讓家長輕松不少。

孩子不再調皮搗蛋,不會在家長耳邊胡鬧,儼然一個安安靜靜的乖孩子。

但是,家長可曾想過放肆讓孩子玩手機的后果?

手機好玩,孩子當然知道。

即便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未必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手機的使用時間,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

更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所以,孩子一旦拿起手機,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控的話,孩子便會不知疲倦的玩下去。

大家都知道,手機等電子產品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尤其是眼睛。

所以,一旦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以上,就會加重近視的風險。

如今,隨處可見小孩鼻梁上架著一副眼鏡,這跟玩手機脫不了干系。

不僅如此,如果孩子假期在家養成玩手機的習慣,那么就難以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一天不玩手機,心里就不舒服,其實,這已經跟網癮沒有區別了。

所以,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如果家長心軟,一時答應但又不加以約束的話,不僅容易導致孩子患上近視,還會導致孩子成績下滑,影響未來。

“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曾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過這樣一幕:

小孩看見周圍的同齡人都在玩手機,于是也纏著身旁的媽媽說想玩手機,這位媽媽俯下身子認真的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孩子很爽快的答應了,臉上洋溢著開心,牽著這位媽媽往門外走去。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聰明。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孤獨、無聊。

或者說看周圍的人都在玩,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玩手機呆立在那里,會顯得格格不入。

如果此時,有人提出陪孩子去玩,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不再孤獨。

如此一來,注意力便會從“想要玩手機”轉回到“有人陪自己”這件事上來。

3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讓孩子見識更廣。

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眼界才會更加的開闊,而不只會手捧手機,上網、打游戲。

所以說,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家長兩種不同的回復,會成就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

那么,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孩子已經對玩手機上癮了,作為家長就要有相應的手段給予制止。

此時,如果讓孩子繼續玩下去,顯然是錯誤的,這樣只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但是如果強行制止,也不可取,因為孩子必然會激烈的反抗。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妨提出帶孩子外出走走,逛逛公園、打打球,跑跑步等。

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欲望,讓孩子明白,除了手機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2、懂得拒絕孩子

孩子雖小,但是也懂得接受父母所灌輸、教育的道理。

所以,父母可以適時的對孩子講講道理。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的時間,家長不要立馬嚴詞拒絕,可以先跟孩子講講玩手機的害處。

讓孩子明白,其實手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有許多的壞處。

比如會造成近視,戴眼鏡,眼睛不舒服等,讓孩子感受到“害怕”。

如此一來,孩子自然不敢常提玩手機一事。

3、培養興趣愛好

假期,孩子有很多的空余時間,如果過于無聊,孩子自然會想要玩手機。

家長不如趁此機會,為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出門,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對大自然保持一份熱愛、好奇。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買一些益智又好玩的玩具,比如說拼圖、積木等。

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圖書,來培養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總之,家長要學會利用各種的玩具、游戲,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沒有空余的時間想要玩手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