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一)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像,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製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

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設備,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

《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説明,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係,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
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助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二)

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灑脫不羈,愛她對待生活的態度,

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從臺北到德國,從撒哈拉到美利堅,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

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裡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裡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著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著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

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

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她在沙漠裡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像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裡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衝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紮著蝴蝶結的。

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著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為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羡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著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

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為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

三毛曾說,每當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於是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有著一種沙漠的味道。熾烈,悲壯,平淡中帶著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愛之人總是不能在她身邊多做停留。但她擁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的運氣,她遇到了願意給她自由並一心一意愛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帶三毛到沙漠中尋找化石,自己卻不小心掉進泥淖裡,三毛搶救一夜才讓荷西從死亡邊緣逃脫,彼時已經天亮。三毛問荷西,還要不要找化石了?虛脫了的荷西說,要!看到這裡我無奈卻也會心地笑了。不羈的三毛有一個願意陪她流浪,瘋狂的丈夫。雖然三毛說,我從未真正愛過他,愛情也是結婚後才開始的。但這兩人的愛情真的羡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侶有著浪跡天涯的夢想卻停留在出發點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屬撒哈拉安頓下來,就這樣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荷西給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還說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歡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馬,而荷西給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寫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記錄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閉的撒哈拉,電不常有,電視常年無法打開,許多住民甚至從未見過鏡子,照相機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後的撒哈拉,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實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給人主持婚禮;動亂的撒哈拉,有戰爭,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裡,有一個風一樣自由不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子,有一個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遙遠的地區,以及許許多多個或溫暖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一)

想讀《佛蘭克林自傳》,但是找不到好的版本,恰好喜讀網有這本書,而且排版不錯,就津津有味的閱讀了。作為一部影響幾代美國人的著作,堪稱歷經百餘年不衰的勵志好書。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

查理芒格是投資大師,而他最愛讀的書就是《佛蘭克林自傳》,因為從這本書中他得到很多靈感,其中之一就是人年老時活著的意思。可以說當一個人變老時,他的精神他的激情都慢慢的衰退,很難像年輕時那樣天不怕地不怕。很多人想,老了我對這個世界已經沒用了,要被送進養老院被黃土半埋。佛蘭克林翻譯的西塞羅《論老年》給了芒格啟發,他從其中汲取養分,在年老時不斷學習使自己更加富裕。可以想像,當佛蘭克林翻譯時,那種不斷進取的思想已經深入他的靈魂,而這部自傳顯然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能照映出強烈的人格魅力。

佛蘭克林是美國最偉大的先驅者和美國民主的締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學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學家和實業家,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曾參 與起草並簽署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他于1706年出生於北美新英格蘭的波士頓,他在家中的17個孩子中排行15,父親是從事蠟燭和肥皂製造的小商人。佛蘭克林少年時進過兩年學校,後因家境困頓,被迫輟學,12歲時,父親讓他到哥哥的印刷鋪裡當學徒。學徒的日子是艱難的,然而,他卻利用學徒的閒暇時間刻苦自學,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政治、科學、歷史、文學 等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還通過自學能熟練地運用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

1726年,佛蘭克林開始在費城獨立經營印刷工廠。從此,佛蘭克林的事業生涯開始蒸蒸日上,開始創造一個美國夢的傳奇故事 :他印刷並發行影響巨大的《賓夕法尼亞報》;他發明了避雷針、兩用眼鏡、新式火爐和新型路燈;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聯合就死亡”的口號 ,並與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而當美國制憲會議因為聯邦體制問題爭論不休時,佛蘭克林又欣然前往,進行調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變無數年輕人命運的《佛蘭克林自傳》。這本書生動地記敘了佛蘭克林的成長歷程,告誡年輕人積極向上,在世界上影響深遠。一個人在如此眾多的領域成就斐然,美國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及。

佛蘭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造就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成為“他生活的時代和國家中最偉大和最出色的人”。他是以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這樣我很是敬佩,我想大家在喜讀網上讀了這本《佛蘭克林自傳》後,也會有很深的感觸。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二)

寒假,我看了一本科學家佛蘭克林寫的自傳。有一位名人曾說:“本傑明*佛蘭克林是我們中最窮的,可也是最偉大的。他是美國人的象徵,也是一位讓美國人自豪的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會實業家。於是我懷著崇敬、疑惑的心情閱讀了他的這本自傳書。

佛蘭克林從印刷開始從事了很多職業,他是一位勤勞的人,有著非常嚴格的生活要求和很好的習慣。並且有無私的優秀品質。他發明“開爐”時,他只是在想,怎樣能使居民減少燃料就好了,而不是想發財。即使別人竊取了他的發明他也不在意。

他謙遜和無私的優秀品質讓他結交到很多優秀的人。佛蘭克林一生都在學習和奮鬥,遇到困難都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退縮。而我總是見者易 學者難,遇到難題就退縮,佛蘭克林的這一點也是我最需要學習的。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三)

開學這麼久了,一直想好好看幾本文學一點的書。前些天聽哥哥推薦,去圖書館借了本佛蘭克林自傳。其實說實話,我的文學功底實在太差了,自己知道這樣是不行的。

初借這本書,根本不知道這人是誰,呵呵,回來之後,聽寢室說了下,才知道,原來他就是美元上那人,對了,還是放風箏引電的那人。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不怎麼喜歡,因為覺得內容很平淡,而且他的自述經歷沒有想像中那麼驚天動地。耐著性子慢慢的往後看,突然覺得不知不覺中有些領悟了。有一種喝茶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品味,越喝越香,越喝越讓人感覺精神振奮,覺著還有那麼點味道。

以前看書都沒寫過什麼總結,而這次突然間有種想法,或者說啟示吧。書裡小富說到,要寫些于人于己都有用的東西,要做些于人于已都有用的事,我自知自己寫東西不怎樣,但想以此為開始,自己多總結,多進步,多提高。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能從中慢慢感悟很多事理。

感悟一:一個人想成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前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夜成功,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才行。佛蘭克林早期也是從一個印刷匠開始努力,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人幫助,靠著自己不斷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就了明天的事業。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堅持下去。

感悟二:知識就是力量,不多讀書不行啊。佛蘭克林自說,他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每天至少要花一兩個種頭的時間在書本上。“我從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的惡劣遊戲 ,而我對於事業的勤勞仍是照舊,不厭不倦。”喜歡閱讀,始終是佛蘭克林最強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並擴大知識的最主要的源泉。佛蘭克林所獲得的各領域的廣泛的科學知識是自我教育 和閱讀的結果。說到這兒,我想到了我現在條件這麼好,正是讀書的好時期,不多讀點書,簡直虧大了。

感悟三:勤儉!勤儉二字在其一生中占了很大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勤儉二字的好處。其實這點我還是比較有感觸的,在高中的時候,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我覺得這句話說的真是很有道理 。富在其自傳中以提到,勤儉的人必將站在上帝的面前。()

感悟四:做一個全能型人才。全方位樹造自己,使自己具有較強的能力,這能力包括社交,學習,生活等各方面。

感悟五: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要有一顆為社會奉獻的心,要有全社會全世界的責任心,要想不背歷史所遺忘,那麼我們就得做出一些對社會有意的事情來。也只有有這份心,我們才能站在另一個高度。

感悟六:道德圓滿計畫。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一)

《致加西亞的信》由美國著名出版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據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安德魯·羅文冒著生命危險將信送給加西亞的英雄故事有感而生。他給我們講述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這本書引人入勝、睿智而深刻,在獻詞中,他如此寫道:“本書所推崇的關於敬業、忠誠、勤奮的思想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一個又個國家。”這本書出版於1899年,但直到今天,它提倡的“敬業”、“忠誠”和“勤奮”仍然是每一個人所應恪守的信念。

那麼如何做到“敬業”、“忠誠”和“勤奮”呢?筆者認為首先源於熱愛。

熱愛工作。1921年,愛因斯坦因提出相對論及智慧方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成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當人們問及他何以能面對一個如此困難的命題卻不懈努力使,愛因斯坦回答道:“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準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這些為人類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們面對工作不知疲倦和認真球演的態度告訴我們工作是人類的意義所在,熱愛工作並全身心投入的人是幸福的人。

再來看看我們的英雄羅文在《如何把信送給加西亞》中是怎樣描述他送信途中的心境的:“在吃紅薯時,我想起了古巴的英雄們,他們之所以在艱苦的條件下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爭取民族解放的強烈信念支撐著他們,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我們的先輩和他們一樣,為了民族的尊嚴頑強奮戰。想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能夠幫助這些愛國的志士們,作為我們國家的士兵,我感到無上光榮。”羅文的這番話了告訴我們了他成功的原因,讓我們熱愛工作,並從中不斷汲取進步的動力。

有了對工作的熱愛,付諸到實踐中,“敬業”、“忠誠”和“勤奮”的人必定是自覺自主的人,用阿爾伯特的話說,這叫做“自主性”——“沒有人告訴卻在做著恰當的事情”。敬業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要求和強迫,便會自動地,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並為了精通自己的工作額、養成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習慣,不斷地追求進步,最終獲得成功。想想看,羅文在接受總統的命令時,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加西亞將軍身在何方,然而憑藉著全心全意和不懈努力,他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最後,筆者認為這本書還闡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便是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正是有理想不時灌溉和滋潤我們的的心田,生命才顯得越發美好。然而很多情況下,理想和現實之間卻有著巨大的反差,有些人不滿於自己的工作,認為他的工作毫無意義,阿爾伯特告訴我們其實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做,每一件事情都能使人獲得受益終生的經驗。還有一些人把工資看作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因而憤世嫉俗,因而麻木世俗,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理想針對這種現象,阿爾伯特的那番話說得委實深刻:“也許是親眼目睹或耳聞父輩和他人被老闆無情解雇的事實,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將社會看得比上代人更冷酷、更嚴峻,因為他們也就更現實。在他們看來,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如此而已。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東西,曾經在校園中編織的美麗夢想也就破滅了……他們只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是的,我們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工資不僅僅是工作賦予我們的全部回報。正入阿爾伯特所說:“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才能的表現和品格的建立”也是工作對我們的回報,這些東西的價值要比金錢高出千萬倍,只有擁有這些品質,我們才能到達事業的巔峰、實現人生的理想。

一本好書如同一位良師益友,《致加西亞的信》值得每一位學習著、工作著的人與它終生相伴。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二)

最近,學校號召全體教師借讀《致加西亞的信》一書。我從週三下午拿到這本書,利用兩天的時間讀了一遍。在讀的過程中,我做了讀書筆記,有十多頁。

當我看到羅文在接受命令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小時候讀過的課文《雞毛信》,勇敢機智的海娃的形象有一次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羅文坐馬車,乘帆船,騎馬穿越熱帶森林,創造了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海娃,一個孩子,一樣果斷擔當了重任。相同的都是情報,所不同的是一個大人,而另一個是孩子。且不說那一個比誰高了一籌,他倆都展現出了機智多謀的敬業精神和無畏的獻身精神。

還是說我看這本書後的感想吧。

最後得到的結論四個字:忠誠,敬業。

談起這四個字,我感覺它們是沉甸甸的責任。羅文,他忠於軍人的職責,忠於總統,忠於國家的利益,他歷經風險,和人生的磨難,完成了任務。

掩卷沉思。我也有自己的工作,我也有自己的崗位,我也有自己的領導,我也有自己的使命。我做到了哪些?哦,羅文很優秀和出色,信送給了加西亞。我的“信”送給誰?

我送信的歷程是伴隨歲月的風霜,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之中,燃燒青春的激情,燃燒智慧的錦囊,用燃燒的能量讓祖國的“未來”前行。收信的人也是他們。我終於黨的教育事業,忠於人民的重托,忠於“祖國”未來的希冀,我帶上了出發的行囊,一路走來,經歷了風雨也見到過彩虹,享受了世界的精彩也感受到許多無奈。還好,我的敬業精神和忠於大家的忠誠度不減反而愈加強烈。常言說十年磨一劍,我參加工作近二十年,無論在哪一個崗位,我都以忘我的精神投身於工作。我的付出並不需要什麼關注和厚愛,只是認為自身價值的實現給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十四年前,我供職的學校為達標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我作為副校長,積極主動配合一把手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驗收順利過關。我沒有叫過累;十三年前,學校為提高知名度和教學品質,我們班子成員起早貪黑研究教學,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帶領教師隊伍推行素質教育,積極宣導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當時,我帶領的學校團組織被評為市級“青年文明號”。十二年前,我到國有企業機關任團委書記,陌生的工作和減員增效的改革舉措沒有讓我退縮,我迎難而上,積極引導基層團組織要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堅決克服等、考、要的懶惰思想,改變就業觀念,發揮青年團組織是黨組織的後備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敢於面對生產一線的困難,要俯下身研究市場規律,勇於投身改革之中。由於工作有起色,有成效,被市級團組織評為優秀團幹。十年前,我響應領導的號召,發揮年輕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主動請纓到市場一線創業。這十年,敬業精神和忠誠度讓我收益匪淺。創業的艱難和風險磨礪了我知道什麼是大局和為全域服務,創業的成功和收穫考驗了我自信的人格魅力。半年前,我回到了教育的“軌道”,這是我的老本行。毋庸置疑,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瘋狂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雖然教材有所改變,教學方法在改進,教學藝術在改進,教學理念在創新中發展,可是,我追求成功的願望和學習的熱情沒有絲毫的削弱。我的教學方法落伍,理念不新,課堂處理藝術不高明,這些是我的弱項,這些也是我要克服的難題。我不能誤人子弟,我要學習和研究新的教學理念,揣摩新的教學方法,通讀新教材,研究新的教學課標。半年時間,是長也是短,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十二本教材已經通讀了兩遍。知識的內在聯繫脈絡正在整理之中,新的目標就是潛心研究教學方法,讓收“信”的學生和我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

敬業是人生收穫成功的靈魂,忠誠是人生收穫快樂的源泉。成功是屬於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三)

讀完《致加西亞的信》使我受益非淺,雖然書中所寫的都是100 多年前發生的事情,但好像就發生在今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感到要成就事業, 做好工作,必須有很多能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這是事業的需要,同樣也是個人的需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活中需要的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像阿爾伯特 ? 哈伯德講的態度決定一切。有人滿足於平庸的現狀,也有人自強不息。你正在走向成功是因為你下定決心要成功。你可以選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選擇努力拼搏、發憤圖強的生活方式。關鍵是要做出決定,然後採取行動,成功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已經對成功充滿信心,那麼我相信,你就是一個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現在不少有“才華與能力”的人,整天抱怨社會不公平。不知當他們在抱怨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不幸”會找上身來?我覺得人生真正的不幸就是那些對自己、對社會不負責,工作態度不端正的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應該被重視,被重用,不願意從小事做起,碰到困難繞著走, 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種缺乏忠誠的敬業精神的人,是不會把信送到的,同樣也是不會做好工作並享受美好生活。聯想到檔案的編研工作, 我看到很多關於檔案資訊資源開發的文章, 不少文章長篇大論,在檔案編研的意義和作用上拔得挺高, 但在操作層面上, 則空洞無物, 時髦詞彙羅列, 人云亦云。這也反映了現實生後中檔案資訊資源開發的一種浮躁現象, 檔案編研工作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忠誠與敬業的精神,需要的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狀態, 編研專案一經立項,就要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全心全意地去完成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任務。

羅文中尉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忠於職守、履行承諾、敬業、主動的品質,這種主動性與忠誠,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將永遠值得人們學習與標榜。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不衰,風靡世界,正是它宣導了這種對工作的忠誠與敬業的理念,我希望自己和我的同事們都能成為把信及時送到的人,特別是在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中,我們要為經濟社會建設送好檔案服務這封信。

在解讀這部暢銷書的時候,我們還應注意其中的另一個側面,即麥金萊總統對軍事情報局局長亞瑟 ? 瓦格納上校的絕對信任,以及亞瑟 ? 瓦格納上校對羅文中尉的瞭解和絕對信任。 這就足以解釋羅文中尉為什麼能夠毫不遲疑地接受並且不講任何條件地去完成這個極其艱巨的任務的原因了。因此,我們在閱讀中,既不能單純地站在“領導”的角度,一味地指責幹部如何的“推委、消極”,而是要想著如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羅文中尉的“敬業、忠誠、勤奮,尤其是主動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後天培養,靠良好的用人氛圍;也不能單純地站在幹部的角度,只是議論、抱怨,而是要時時牢記自己為檔案事業,是不是盡職盡責了。

領導與員工的關係,就是魚與水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賴,相互滋潤的關係。如果真正地樹立了這種客觀、辨證、科學的幹群關係,那麼每一個領導,都可能成為在關鍵時刻能夠充分相信自己的員工,而沒有絲毫的憂鬱與懷疑的“麥金萊”,每一個員工也完全可能變成敬業、忠誠、勤奮,主動的“羅文”。

我理解這本書不只是一首英雄的讚歌,更是一本勵志佳作。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看待環境,每個人都要在自己所處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中努力地、主動地做好自己的事。作為領導,要學會如何慧眼識人, 如何廉潔 、公正、寬容;作為員工,要學會如何磨練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難,使自己儘量具有羅文式的敬業、忠誠、勤奮和主動性。所以《致加西亞的信》不單單是員工的勵志寶典,也是領導識才用人的醒目教材,這是《致加西亞的信》的精髓所在,這是我們應該提倡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義所在。如果我們都能從這個角度去解讀《致加西亞的信》,我們的社會將會因此變得更和諧、富足;我們的檔案事業將會因此發展得更好、更快;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變得更加幸福、美好。

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裡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著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

三毛曾說,每當我想你一次,天上就掉落一粒沙,於是這世界上就有了撒哈拉。

有人說,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有著一種沙漠的味道。熾烈,悲壯,平淡中帶著不平凡。三毛的一生是不幸的,所愛之人總是不能在她身邊多做停留。但她擁有許多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的運氣,她遇到了願意給她自由並一心一意愛她的荷西。

在《撒哈拉的故事》“荒山之夜”一文中,荷西帶三毛到沙漠中尋找化石,自己卻不小心掉進泥淖裡,三毛搶救一夜才讓荷西從死亡邊緣逃脫,彼時已經天亮。三毛問荷西,還要不要找化石了?虛脫了的荷西說,要!看到這裡我無奈卻也會心地笑了。不羈的三毛有一個願意陪她流浪,瘋狂的丈夫。雖然三毛說,我從未真正愛過他,愛情也是結婚後才開始的。但這兩人的愛情真的羡慕死很多人。多少情侶有著浪跡天涯的夢想卻停留在出發點上?三毛一句“我要去撒哈拉”,荷西立即默默收拾行李在西屬撒哈拉安頓下來,就這樣陪三毛去了。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荷西給三毛最大限度的自由,還說就是要三毛自由,自由的三毛才是自己喜歡的三毛。三毛是匹野馬,而荷西給了她一整片草原。

《撒哈拉的故事》除了寫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記錄了三毛感受到的撒哈拉。封閉的撒哈拉,電不常有,電視常年無法打開,許多住民甚至從未見過鏡子,照相機這些現代文明的產物;平淡到令人抓狂的撒哈拉,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觀景象,()只有枯燥的生活;落後的撒哈拉,奴隸制度依然存在,法律名存實亡,教父竟是第一次給人主持婚禮;動亂的撒哈拉,有戰爭,有死亡。《撒哈拉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撒哈拉不為人知的一面。

《撒哈拉的故事》裡,有一個風一樣自由不羈,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女子,有一個知己般的男人,有一片遙遠的地區,以及許許多多個或溫暖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一)

想讀《佛蘭克林自傳》,但是找不到好的版本,恰好喜讀網有這本書,而且排版不錯,就津津有味的閱讀了。作為一部影響幾代美國人的著作,堪稱歷經百餘年不衰的勵志好書。它包含了人生奮鬥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公認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精神讀本。

查理芒格是投資大師,而他最愛讀的書就是《佛蘭克林自傳》,因為從這本書中他得到很多靈感,其中之一就是人年老時活著的意思。可以說當一個人變老時,他的精神他的激情都慢慢的衰退,很難像年輕時那樣天不怕地不怕。很多人想,老了我對這個世界已經沒用了,要被送進養老院被黃土半埋。佛蘭克林翻譯的西塞羅《論老年》給了芒格啟發,他從其中汲取養分,在年老時不斷學習使自己更加富裕。可以想像,當佛蘭克林翻譯時,那種不斷進取的思想已經深入他的靈魂,而這部自傳顯然是他對自己人生的總結 ,能照映出強烈的人格魅力。

佛蘭克林是美國最偉大的先驅者和美國民主的締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學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學家和實業家,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曾參 與起草並簽署了《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 》。他于1706年出生於北美新英格蘭的波士頓,他在家中的17個孩子中排行15,父親是從事蠟燭和肥皂製造的小商人。佛蘭克林少年時進過兩年學校,後因家境困頓,被迫輟學,12歲時,父親讓他到哥哥的印刷鋪裡當學徒。學徒的日子是艱難的,然而,他卻利用學徒的閒暇時間刻苦自學,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政治、科學、歷史、文學 等方面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還通過自學能熟練地運用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

1726年,佛蘭克林開始在費城獨立經營印刷工廠。從此,佛蘭克林的事業生涯開始蒸蒸日上,開始創造一個美國夢的傳奇故事 :他印刷並發行影響巨大的《賓夕法尼亞報》;他發明了避雷針、兩用眼鏡、新式火爐和新型路燈;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聯合就死亡”的口號 ,並與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而當美國制憲會議因為聯邦體制問題爭論不休時,佛蘭克林又欣然前往,進行調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變無數年輕人命運的《佛蘭克林自傳》。這本書生動地記敘了佛蘭克林的成長歷程,告誡年輕人積極向上,在世界上影響深遠。一個人在如此眾多的領域成就斐然,美國歷史上幾乎無人能及。

佛蘭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造就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成為“他生活的時代和國家中最偉大和最出色的人”。他是以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這樣我很是敬佩,我想大家在喜讀網上讀了這本《佛蘭克林自傳》後,也會有很深的感觸。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二)

寒假,我看了一本科學家佛蘭克林寫的自傳。有一位名人曾說:“本傑明*佛蘭克林是我們中最窮的,可也是最偉大的。他是美國人的象徵,也是一位讓美國人自豪的科學家、發明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會實業家。於是我懷著崇敬、疑惑的心情閱讀了他的這本自傳書。

佛蘭克林從印刷開始從事了很多職業,他是一位勤勞的人,有著非常嚴格的生活要求和很好的習慣。並且有無私的優秀品質。他發明“開爐”時,他只是在想,怎樣能使居民減少燃料就好了,而不是想發財。即使別人竊取了他的發明他也不在意。

他謙遜和無私的優秀品質讓他結交到很多優秀的人。佛蘭克林一生都在學習和奮鬥,遇到困難都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退縮。而我總是見者易 學者難,遇到難題就退縮,佛蘭克林的這一點也是我最需要學習的。


《佛蘭克林自傳》讀後感(三)

開學這麼久了,一直想好好看幾本文學一點的書。前些天聽哥哥推薦,去圖書館借了本佛蘭克林自傳。其實說實話,我的文學功底實在太差了,自己知道這樣是不行的。

初借這本書,根本不知道這人是誰,呵呵,回來之後,聽寢室說了下,才知道,原來他就是美元上那人,對了,還是放風箏引電的那人。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不怎麼喜歡,因為覺得內容很平淡,而且他的自述經歷沒有想像中那麼驚天動地。耐著性子慢慢的往後看,突然覺得不知不覺中有些領悟了。有一種喝茶的感覺,開始的時候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品味,越喝越香,越喝越讓人感覺精神振奮,覺著還有那麼點味道。

以前看書都沒寫過什麼總結,而這次突然間有種想法,或者說啟示吧。書裡小富說到,要寫些于人于己都有用的東西,要做些于人于已都有用的事,我自知自己寫東西不怎樣,但想以此為開始,自己多總結,多進步,多提高。總的來說,我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能從中慢慢感悟很多事理。

感悟一:一個人想成功,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的往前走,前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夜成功,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才行。佛蘭克林早期也是從一個印刷匠開始努力,沒有什麼背景,沒有什麼人幫助,靠著自己不斷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就了明天的事業。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能堅持下去。

感悟二:知識就是力量,不多讀書不行啊。佛蘭克林自說,他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每天至少要花一兩個種頭的時間在書本上。“我從不把時間浪費於酒店、賭博或任何一種的惡劣遊戲 ,而我對於事業的勤勞仍是照舊,不厭不倦。”喜歡閱讀,始終是佛蘭克林最強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並擴大知識的最主要的源泉。佛蘭克林所獲得的各領域的廣泛的科學知識是自我教育 和閱讀的結果。說到這兒,我想到了我現在條件這麼好,正是讀書的好時期,不多讀點書,簡直虧大了。

感悟三:勤儉!勤儉二字在其一生中占了很大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勤儉二字的好處。其實這點我還是比較有感觸的,在高中的時候,我時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我覺得這句話說的真是很有道理 。富在其自傳中以提到,勤儉的人必將站在上帝的面前。()

感悟四:做一個全能型人才。全方位樹造自己,使自己具有較強的能力,這能力包括社交,學習,生活等各方面。

感悟五:要有一顆善良的心,要有一顆為社會奉獻的心,要有全社會全世界的責任心,要想不背歷史所遺忘,那麼我們就得做出一些對社會有意的事情來。也只有有這份心,我們才能站在另一個高度。

感悟六:道德圓滿計畫。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一)

《致加西亞的信》由美國著名出版家阿爾伯特·哈伯德據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安德魯·羅文冒著生命危險將信送給加西亞的英雄故事有感而生。他給我們講述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這本書引人入勝、睿智而深刻,在獻詞中,他如此寫道:“本書所推崇的關於敬業、忠誠、勤奮的思想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一個又個國家。”這本書出版於1899年,但直到今天,它提倡的“敬業”、“忠誠”和“勤奮”仍然是每一個人所應恪守的信念。

那麼如何做到“敬業”、“忠誠”和“勤奮”呢?筆者認為首先源於熱愛。

熱愛工作。1921年,愛因斯坦因提出相對論及智慧方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成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當人們問及他何以能面對一個如此困難的命題卻不懈努力使,愛因斯坦回答道:“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準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這些為人類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們面對工作不知疲倦和認真球演的態度告訴我們工作是人類的意義所在,熱愛工作並全身心投入的人是幸福的人。

再來看看我們的英雄羅文在《如何把信送給加西亞》中是怎樣描述他送信途中的心境的:“在吃紅薯時,我想起了古巴的英雄們,他們之所以在艱苦的條件下能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爭取民族解放的強烈信念支撐著他們,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鬥爭。我們的先輩和他們一樣,為了民族的尊嚴頑強奮戰。想到自己所肩負的使命能夠幫助這些愛國的志士們,作為我們國家的士兵,我感到無上光榮。”羅文的這番話了告訴我們了他成功的原因,讓我們熱愛工作,並從中不斷汲取進步的動力。

有了對工作的熱愛,付諸到實踐中,“敬業”、“忠誠”和“勤奮”的人必定是自覺自主的人,用阿爾伯特的話說,這叫做“自主性”——“沒有人告訴卻在做著恰當的事情”。敬業的人,不需要別人的要求和強迫,便會自動地,全心全意、盡職盡責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並為了精通自己的工作額、養成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習慣,不斷地追求進步,最終獲得成功。想想看,羅文在接受總統的命令時,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加西亞將軍身在何方,然而憑藉著全心全意和不懈努力,他最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最後,筆者認為這本書還闡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便是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正是有理想不時灌溉和滋潤我們的的心田,生命才顯得越發美好。然而很多情況下,理想和現實之間卻有著巨大的反差,有些人不滿於自己的工作,認為他的工作毫無意義,阿爾伯特告訴我們其實每一件事情都值得去做,每一件事情都能使人獲得受益終生的經驗。還有一些人把工資看作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因而憤世嫉俗,因而麻木世俗,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理想針對這種現象,阿爾伯特的那番話說得委實深刻:“也許是親眼目睹或耳聞父輩和他人被老闆無情解雇的事實,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將社會看得比上代人更冷酷、更嚴峻,因為他們也就更現實。在他們看來,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如此而已。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東西,曾經在校園中編織的美麗夢想也就破滅了……他們只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是的,我們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工資不僅僅是工作賦予我們的全部回報。正入阿爾伯特所說:“珍貴的經驗、良好的訓練、才能的表現和品格的建立”也是工作對我們的回報,這些東西的價值要比金錢高出千萬倍,只有擁有這些品質,我們才能到達事業的巔峰、實現人生的理想。

一本好書如同一位良師益友,《致加西亞的信》值得每一位學習著、工作著的人與它終生相伴。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二)

最近,學校號召全體教師借讀《致加西亞的信》一書。我從週三下午拿到這本書,利用兩天的時間讀了一遍。在讀的過程中,我做了讀書筆記,有十多頁。

當我看到羅文在接受命令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小時候讀過的課文《雞毛信》,勇敢機智的海娃的形象有一次浮現在我的腦海裡。羅文坐馬車,乘帆船,騎馬穿越熱帶森林,創造了把信送給加西亞的故事。海娃,一個孩子,一樣果斷擔當了重任。相同的都是情報,所不同的是一個大人,而另一個是孩子。且不說那一個比誰高了一籌,他倆都展現出了機智多謀的敬業精神和無畏的獻身精神。

還是說我看這本書後的感想吧。

最後得到的結論四個字:忠誠,敬業。

談起這四個字,我感覺它們是沉甸甸的責任。羅文,他忠於軍人的職責,忠於總統,忠於國家的利益,他歷經風險,和人生的磨難,完成了任務。

掩卷沉思。我也有自己的工作,我也有自己的崗位,我也有自己的領導,我也有自己的使命。我做到了哪些?哦,羅文很優秀和出色,信送給了加西亞。我的“信”送給誰?

我送信的歷程是伴隨歲月的風霜,在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之中,燃燒青春的激情,燃燒智慧的錦囊,用燃燒的能量讓祖國的“未來”前行。收信的人也是他們。我終於黨的教育事業,忠於人民的重托,忠於“祖國”未來的希冀,我帶上了出發的行囊,一路走來,經歷了風雨也見到過彩虹,享受了世界的精彩也感受到許多無奈。還好,我的敬業精神和忠於大家的忠誠度不減反而愈加強烈。常言說十年磨一劍,我參加工作近二十年,無論在哪一個崗位,我都以忘我的精神投身於工作。我的付出並不需要什麼關注和厚愛,只是認為自身價值的實現給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十四年前,我供職的學校為達標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我作為副校長,積極主動配合一把手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驗收順利過關。我沒有叫過累;十三年前,學校為提高知名度和教學品質,我們班子成員起早貪黑研究教學,外樹形象內強素質,帶領教師隊伍推行素質教育,積極宣導賞識教育和成功教育。當時,我帶領的學校團組織被評為市級“青年文明號”。十二年前,我到國有企業機關任團委書記,陌生的工作和減員增效的改革舉措沒有讓我退縮,我迎難而上,積極引導基層團組織要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堅決克服等、考、要的懶惰思想,改變就業觀念,發揮青年團組織是黨組織的後備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敢於面對生產一線的困難,要俯下身研究市場規律,勇於投身改革之中。由於工作有起色,有成效,被市級團組織評為優秀團幹。十年前,我響應領導的號召,發揮年輕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主動請纓到市場一線創業。這十年,敬業精神和忠誠度讓我收益匪淺。創業的艱難和風險磨礪了我知道什麼是大局和為全域服務,創業的成功和收穫考驗了我自信的人格魅力。半年前,我回到了教育的“軌道”,這是我的老本行。毋庸置疑,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瘋狂地投入新的工作之中。雖然教材有所改變,教學方法在改進,教學藝術在改進,教學理念在創新中發展,可是,我追求成功的願望和學習的熱情沒有絲毫的削弱。我的教學方法落伍,理念不新,課堂處理藝術不高明,這些是我的弱項,這些也是我要克服的難題。我不能誤人子弟,我要學習和研究新的教學理念,揣摩新的教學方法,通讀新教材,研究新的教學課標。半年時間,是長也是短,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十二本教材已經通讀了兩遍。知識的內在聯繫脈絡正在整理之中,新的目標就是潛心研究教學方法,讓收“信”的學生和我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

敬業是人生收穫成功的靈魂,忠誠是人生收穫快樂的源泉。成功是屬於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致加西亞的信》讀後感(三)

讀完《致加西亞的信》使我受益非淺,雖然書中所寫的都是100 多年前發生的事情,但好像就發生在今天,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我感到要成就事業, 做好工作,必須有很多能把信帶給加西亞的人,這是事業的需要,同樣也是個人的需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活中需要的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像阿爾伯特 ? 哈伯德講的態度決定一切。有人滿足於平庸的現狀,也有人自強不息。你正在走向成功是因為你下定決心要成功。你可以選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生活方式,也可以選擇努力拼搏、發憤圖強的生活方式。關鍵是要做出決定,然後採取行動,成功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如果你已經對成功充滿信心,那麼我相信,你就是一個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現在不少有“才華與能力”的人,整天抱怨社會不公平。不知當他們在抱怨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不幸”會找上身來?我覺得人生真正的不幸就是那些對自己、對社會不負責,工作態度不端正的人,有些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應該被重視,被重用,不願意從小事做起,碰到困難繞著走, 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種缺乏忠誠的敬業精神的人,是不會把信送到的,同樣也是不會做好工作並享受美好生活。聯想到檔案的編研工作, 我看到很多關於檔案資訊資源開發的文章, 不少文章長篇大論,在檔案編研的意義和作用上拔得挺高, 但在操作層面上, 則空洞無物, 時髦詞彙羅列, 人云亦云。這也反映了現實生後中檔案資訊資源開發的一種浮躁現象, 檔案編研工作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忠誠與敬業的精神,需要的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狀態, 編研專案一經立項,就要千方百計地克服困難,全心全意地去完成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任務。

羅文中尉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忠於職守、履行承諾、敬業、主動的品質,這種主動性與忠誠,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將永遠值得人們學習與標榜。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不衰,風靡世界,正是它宣導了這種對工作的忠誠與敬業的理念,我希望自己和我的同事們都能成為把信及時送到的人,特別是在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中,我們要為經濟社會建設送好檔案服務這封信。

在解讀這部暢銷書的時候,我們還應注意其中的另一個側面,即麥金萊總統對軍事情報局局長亞瑟 ? 瓦格納上校的絕對信任,以及亞瑟 ? 瓦格納上校對羅文中尉的瞭解和絕對信任。 這就足以解釋羅文中尉為什麼能夠毫不遲疑地接受並且不講任何條件地去完成這個極其艱巨的任務的原因了。因此,我們在閱讀中,既不能單純地站在“領導”的角度,一味地指責幹部如何的“推委、消極”,而是要想著如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羅文中尉的“敬業、忠誠、勤奮,尤其是主動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後天培養,靠良好的用人氛圍;也不能單純地站在幹部的角度,只是議論、抱怨,而是要時時牢記自己為檔案事業,是不是盡職盡責了。

領導與員工的關係,就是魚與水的關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相互依賴,相互滋潤的關係。如果真正地樹立了這種客觀、辨證、科學的幹群關係,那麼每一個領導,都可能成為在關鍵時刻能夠充分相信自己的員工,而沒有絲毫的憂鬱與懷疑的“麥金萊”,每一個員工也完全可能變成敬業、忠誠、勤奮,主動的“羅文”。

我理解這本書不只是一首英雄的讚歌,更是一本勵志佳作。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正確看待自己,正確看待環境,每個人都要在自己所處的工作和生活軌跡中努力地、主動地做好自己的事。作為領導,要學會如何慧眼識人, 如何廉潔 、公正、寬容;作為員工,要學會如何磨練自己的意志,克服困難,使自己儘量具有羅文式的敬業、忠誠、勤奮和主動性。所以《致加西亞的信》不單單是員工的勵志寶典,也是領導識才用人的醒目教材,這是《致加西亞的信》的精髓所在,這是我們應該提倡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義所在。如果我們都能從這個角度去解讀《致加西亞的信》,我們的社會將會因此變得更和諧、富足;我們的檔案事業將會因此發展得更好、更快;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變得更加幸福、美好。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