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成功勵志

理財,你不能不知道的8大定律

理財,你不能不知道的8大定律

生活中總有一些智慧可以四兩撥千斤,說的就是事物運行的底層邏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定律,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二八定律”、“木桶定律”、“馬太效應”、“破窗理論”等。同樣,理財中也存在一些定律,小編整理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參照。

1、墨菲定律:以防萬一的心理準備

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是,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主要是想告訴大家“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任何投資都有可能會造成損失,做好心理準備。

2、72定律:複利計算法則

72定律是指不拿回利息,

利滾利(即按複利計算),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72/年化收益率。例如,最初投資金額為10萬,年利率9%,按複利計算,多少年能變20萬元?答案是72 / 9%=8年。

3、4321定律:合理配置家庭資產

4321定律是說家庭資產合理的配置比例應為:家庭收入的40%用於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30%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用於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於購買保險。

4、80定律:風險承受度=(80-當前年齡)%

對於投資理財來說,風險自然是人們最為關注的。出借人在投資理財時,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準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預計你能承受多少投資風險。

高風險的投資占總資產的合理比重=(80-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大,承受風險的能力會越來越低,資金投入也隨之遞減。

比如,30歲時股票可占總資產50%,50歲時則占30%為宜。但還應根據個人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判定,做適當的調整。

5、雙十定律:合理配置家庭保險

雙十定律是指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10%為宜。比如小明家年收入為10萬元,那麼他家的保險總保額應該在100萬左右,而總保費應該在1萬左右。

6、31定律:每月負擔的房貸金額

31定律想告訴大家,一個家庭每月負擔的房貸,通常以不超過家庭當月總收入的三分之一為宜,最好為20%。

7、養老定律:養老費用=目前年花費 *20

個人投資理財中必須要把以後的養老費用計算進去,這種一般是等到收入和基本消費情況穩定以後,就開始準備每年的支出20倍的存款,這部分資金主要用於日後自己退休以後做日常生活開銷的費用。

當然,社保、退休工資等可解決一部分養老費用。

8、分散投資:穩健理財型=50%穩守+25%穩攻+25%強攻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投資份額進行合理分配,能起到分散風臉的效果。穩健理財,對投資比例進行合理分配。50%穩守,拿出一半積蓄進行保本理財;25%穩攻,如P2P理財項目,收益不低也安全合規;25%強攻,可以選擇一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等。

但是,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定律是方法論和方向,不是要我們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哦,大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參照即可。

人是怎麼廢掉的?

文/風墟

一個人的狀態會越來越糟糕,本質上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持續的給予他負性的回饋。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熱衷於“時間管理”“個人提升”,殊不知這些所有的嘗試,在缺乏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的前提下,全部都是緣木求魚,是不可能實現的。

很多找我諮詢的人他們都有著自身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痛苦,比如有的人覺得自己很拖延,有的人和周圍的人際關係有問題,有的人覺得自己的生活一潭死水毫無樂趣,他們也做了很多針對的這些問題的努力,比如去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學習調整人際關係的手段,做那些能夠讓他們“快樂”的事情等等。

但是迄今為止,他們的這些努力基本都是無效的。

至於原因,就要歸結於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基本要素——“情境管理”。

人是情境的產物。我們所有的認知和思維都會受到所處情境的影響。

我們不斷地從外部情境得到回饋,不斷地受到外部情境的暗示,不斷地因為外部情境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心境。

其實很多人都沒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隱含的“時空假設”。這種時空假設會隨著我們當下的境遇不斷地變化。但也會隨著我們固化的行為模式和認知模式而不斷地“固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在床上玩遊戲躺了兩天,但如果你出去散散步5分鐘,在這兩種情境下,你的心理狀態就是完全不一樣的。

躺在床上玩遊戲時,你對世界的“時空假設”會越來越狹隘,你關注的、你想要的、你覺得和你有關聯的東西會越來越少。

當這種狹隘縮小到只剩下你和遊戲這兩個小小的“顆粒”時,你隱含的“時空假設”就等同於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你對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周遭的一切好像都和你失去了聯繫,這個時候你就沒有了做任何事情的動力,你不想做,事實上處於這個情景下你除了繼續打遊戲也的確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因為在你現在的“時空假設”裡,打遊戲時唯一和你有聯繫的事情了。

你在一家公司上班,做了5年。工作內容沒變化,人際關係沒變化,自己的生活也沒變化。於是在這5年的時間裡,你對自己未來的“時空假設”就被固化和局限在這家公司、這個職位給你的自我認知中。

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喪失了銳利”“磨平了棱角”,本質上是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裡,世界就只有這麼大了。

不管你主觀上、或是通過互聯網看到多麼大的世界,你的潛意識也不會相信——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裡和你有關係的就只有這麼一點大的世界,在你固化的生活情境之外的一切,你潛意識裡都認定了那些和你沒有關係。

曾經有不下十幾個這種在一家固定單位工作了好多年,感覺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看不到希望的人找我諮詢過。他們也很想做出改變和突破,也想做出新的嘗試,但總是不敢,也總是邁不出那一步。

我說我非常理解你為什麼不敢邁出去,因為你潛意識裡並沒有把那個更大的世界當成是屬於你自己的“時空假設”,你不在那個更大的世界裡。

就算你去過很多的地方旅行,但你心理上也無法把那些情境認同為是屬於你的。所以對你來說,更大的世界只是一個理性認知上熟悉、但潛意識裡陌生且被你拒絕的情境。

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決定了他對於自身未來的全部願景,在他自身的時空假設裡所包含的,都是被他認定為是會和他有關係的。不管這一點最終能不能實現,但只要他的時空假設包含一個東西,他就一定能付諸行動去追求這個東西。

但如果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是蒼白的,狹隘的,渺小的,那麼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滿了無聊、無趣、和無意義的。

當這個人的時空假設裡連他自己都沒有了的時候,他就對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抑鬱也就因此而生了。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都是隱含在潛意識之中,所以這從未引起過我們的重視。但事實上它又是如此的重要,因為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未來的發展地圖。我們會通過不斷地經歷和成長,不斷地修正和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地圖。

很多人會說,人的確是會受到情境影響,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受到外部情境的限制。更成熟的態度是,令自己的心智變得更強,令自己能夠應對各種情境,而不是受到情境的干擾。

沒有錯,我們理解“時空假設”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為了令我們能夠超脫情境的限制,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為情境所影響。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心智需要在健康的、且能夠給予我們正性回饋的情境下,才能培養為是健康的。

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先經受父母的呵護和照顧,逐漸擁有健康的心智和體魄之後,他才能夠接受高強度的鍛煉,成為一個強者。

我們處理自身和情境的關係也是同理。

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經受有意識的對於情境影響的認知訓練,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憑藉自己的認知和意志力去對抗情境的影響。

更成熟的做法是,先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外部情境,令情境多數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正性的回饋,我們處於一個舒服而健康的生活情境中時,才能能夠將我們的“時空假設”固化為是健康的,然後我們才能夠用我們這個健康的、穩固的時空假設,去駕馭環境。

怎樣將我們的生活情境改造為健康和舒服的?

一、拓展你生活情境的豐富性。

就像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週末你在家躺床上連玩了兩天遊戲,這就是一個固化的情境。

你需要讓自己時不時出去散散步,或者索性別在家裡打遊戲,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檯球,這就是在豐富你的生活情境;

或者你每天都要去上班,那每天都可以嘗試採取不同的路線去公司,看看不同路上的風景;

和女朋友鼓掌,也別老是那幾個地方那幾個姿勢,多嘗試不同的環境與場合;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這不就是多嘗試生活的不同可能麼?有必要扯到什麼生活情境、時空假設之類的嗎?

有必要。

當你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和生活情境對我們的影響之後,你再去拓展你生活的不同可能性,這和你不理解這些去做事情,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動機,去做同一件事他帶給你的回饋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像練習冥想,你為了讓自己只是每天做滿20分鐘的冥想,和基於對冥想體悟的興趣去練冥想,不僅是結果、連過程的體驗對你來說都會是完全不同的。

二、遠離總會給你帶來負性回饋的生活情境。

我舉個有點無厘頭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她總是去一家店買衣服。但是那家店的店員對她的態度非常的惡劣,女孩每次去購物她的體驗都非常不好。

而且那些店員因為她經常來,就每次都變著花樣嘲諷她,她好土,選衣服真沒品味,今天的打扮真垃圾。

這個女孩非常的痛苦。但她還是每次都去那家店買衣服。

別人問她明明去那家店總是受侮辱,為什麼還要去呢?

女孩回答:因為我習慣了去那家店啊。

別人問:那去別的店不是一樣能買衣服嗎?換一家常去的店不就行了?

女孩猶豫了半天搪塞道:我太懶了,不想換;新的店說不定店員的態度也一樣惡劣啊;別的店我不熟悉,換新店好麻煩的;

這個例子,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但很多人,有無不是在他的生活中重複著和這個女孩一樣的荒唐:一個總是傷害她的男朋友,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一群總是拿他取樂的朋友,來自父母的毫無道理的管束……

他們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而總是將自己置於這些會給自己帶來持續傷害的情境和關係中。

旁觀者痛心疾首的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希望他們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但往往當事人自己,卻總有著千萬般理由:沒辦法,我愛他,不可能離開他;這份工作雖然不理想,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了;那些人雖然總是嘲笑我,但畢竟是朋友,我不想撕破臉皮……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即便會承受一定的痛苦、損失、和風險,但令自己從持續負性的情境和關係中解脫出來,這始終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不是情境和別人在傷害你,而是你自己選擇被別人所傷害。

理解了這一點,人才能長大。

三、創造能夠給你帶來正性回饋的情境,並盡可能的將他們固化下來。

建立一段高品質的關係,養一隻粘你的寵物,將自己住的地方改造的溫馨舒適、令自己滿意,每天下班後去那家格調你很喜歡的小酒吧喝一杯,這些,都是主動改造你所處的外部情境的方法。

其實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影響自己,本質上是理解並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自主、自由的在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影響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意識到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並理解它們能夠影響我們的邏輯,反過來,利用這些邏輯,我們就從被影響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者。

清醒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參與“地球online”這場遊戲的最高追求。

你的潛意識也不會相信——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裡和你有關係的就只有這麼一點大的世界,在你固化的生活情境之外的一切,你潛意識裡都認定了那些和你沒有關係。

曾經有不下十幾個這種在一家固定單位工作了好多年,感覺自己的生活越來越看不到希望的人找我諮詢過。他們也很想做出改變和突破,也想做出新的嘗試,但總是不敢,也總是邁不出那一步。

我說我非常理解你為什麼不敢邁出去,因為你潛意識裡並沒有把那個更大的世界當成是屬於你自己的“時空假設”,你不在那個更大的世界裡。

就算你去過很多的地方旅行,但你心理上也無法把那些情境認同為是屬於你的。所以對你來說,更大的世界只是一個理性認知上熟悉、但潛意識裡陌生且被你拒絕的情境。

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決定了他對於自身未來的全部願景,在他自身的時空假設裡所包含的,都是被他認定為是會和他有關係的。不管這一點最終能不能實現,但只要他的時空假設包含一個東西,他就一定能付諸行動去追求這個東西。

但如果一個人的時空假設是蒼白的,狹隘的,渺小的,那麼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一定是充滿了無聊、無趣、和無意義的。

當這個人的時空假設裡連他自己都沒有了的時候,他就對生活徹底失去了希望,抑鬱也就因此而生了。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都是隱含在潛意識之中,所以這從未引起過我們的重視。但事實上它又是如此的重要,因為它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未來的發展地圖。我們會通過不斷地經歷和成長,不斷地修正和重新規劃自己的發展地圖。

很多人會說,人的確是會受到情境影響,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受到外部情境的限制。更成熟的態度是,令自己的心智變得更強,令自己能夠應對各種情境,而不是受到情境的干擾。

沒有錯,我們理解“時空假設”這個概念,其實就是為了令我們能夠超脫情境的限制,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為情境所影響。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心智需要在健康的、且能夠給予我們正性回饋的情境下,才能培養為是健康的。

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先經受父母的呵護和照顧,逐漸擁有健康的心智和體魄之後,他才能夠接受高強度的鍛煉,成為一個強者。

我們處理自身和情境的關係也是同理。

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經受有意識的對於情境影響的認知訓練,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憑藉自己的認知和意志力去對抗情境的影響。

更成熟的做法是,先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外部情境,令情境多數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正性的回饋,我們處於一個舒服而健康的生活情境中時,才能能夠將我們的“時空假設”固化為是健康的,然後我們才能夠用我們這個健康的、穩固的時空假設,去駕馭環境。

怎樣將我們的生活情境改造為健康和舒服的?

一、拓展你生活情境的豐富性。

就像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週末你在家躺床上連玩了兩天遊戲,這就是一個固化的情境。

你需要讓自己時不時出去散散步,或者索性別在家裡打遊戲,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檯球,這就是在豐富你的生活情境;

或者你每天都要去上班,那每天都可以嘗試採取不同的路線去公司,看看不同路上的風景;

和女朋友鼓掌,也別老是那幾個地方那幾個姿勢,多嘗試不同的環境與場合;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這不就是多嘗試生活的不同可能麼?有必要扯到什麼生活情境、時空假設之類的嗎?

有必要。

當你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時空假設和生活情境對我們的影響之後,你再去拓展你生活的不同可能性,這和你不理解這些去做事情,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動機,去做同一件事他帶給你的回饋是完全不一樣的。

就像練習冥想,你為了讓自己只是每天做滿20分鐘的冥想,和基於對冥想體悟的興趣去練冥想,不僅是結果、連過程的體驗對你來說都會是完全不同的。

二、遠離總會給你帶來負性回饋的生活情境。

我舉個有點無厘頭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她總是去一家店買衣服。但是那家店的店員對她的態度非常的惡劣,女孩每次去購物她的體驗都非常不好。

而且那些店員因為她經常來,就每次都變著花樣嘲諷她,她好土,選衣服真沒品味,今天的打扮真垃圾。

這個女孩非常的痛苦。但她還是每次都去那家店買衣服。

別人問她明明去那家店總是受侮辱,為什麼還要去呢?

女孩回答:因為我習慣了去那家店啊。

別人問:那去別的店不是一樣能買衣服嗎?換一家常去的店不就行了?

女孩猶豫了半天搪塞道:我太懶了,不想換;新的店說不定店員的態度也一樣惡劣啊;別的店我不熟悉,換新店好麻煩的;

這個例子,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但很多人,有無不是在他的生活中重複著和這個女孩一樣的荒唐:一個總是傷害她的男朋友,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一群總是拿他取樂的朋友,來自父母的毫無道理的管束……

他們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而總是將自己置於這些會給自己帶來持續傷害的情境和關係中。

旁觀者痛心疾首的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希望他們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但往往當事人自己,卻總有著千萬般理由:沒辦法,我愛他,不可能離開他;這份工作雖然不理想,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了;那些人雖然總是嘲笑我,但畢竟是朋友,我不想撕破臉皮……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即便會承受一定的痛苦、損失、和風險,但令自己從持續負性的情境和關係中解脫出來,這始終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不是情境和別人在傷害你,而是你自己選擇被別人所傷害。

理解了這一點,人才能長大。

三、創造能夠給你帶來正性回饋的情境,並盡可能的將他們固化下來。

建立一段高品質的關係,養一隻粘你的寵物,將自己住的地方改造的溫馨舒適、令自己滿意,每天下班後去那家格調你很喜歡的小酒吧喝一杯,這些,都是主動改造你所處的外部情境的方法。

其實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影響自己,本質上是理解並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自主、自由的在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影響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意識到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並理解它們能夠影響我們的邏輯,反過來,利用這些邏輯,我們就從被影響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者。

清醒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參與“地球online”這場遊戲的最高追求。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