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讀《日月》有感

讀《日月》有感

懷著跌宕起伏的思緒,讀完了《日月》。一種無法名狀的情愫在心頭湧動,是感動、失落、憂鬱、還是平靜與歡喜。

這本書的整個故事情節很平淡,看不到一點點的起伏,但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卻明顯的感受到它內在的思想和靈魂就像一股強大的力量滲透到我的腦海,仿佛在接受一場隆重盛大的洗禮。不由得就會去深入思考生活的目標和追求,真愛和自我的價值所在。而且時時能夠被作者華美而溫暖的文字所感動。仔細咀嚼這些文字就像品嘗紅酒,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味道。也正如書中所言“內心愈愛重一個人,

外在愈淡然”,就是這樣一種泰然自若的平淡和簡單,卻包含著沉重的情感和思想,讓人欲罷不能。

這是一個關於迷失自我,卻又尋找自我、拯救自我、超脫自我的故事。主人公伊長生聰慧,沉穩,厚德,無私,外表漠然,而內心卻熱烈而堅定執著。他對尹蓮的那份跨越年齡差距,超越身份的愛。我覺得這種愛並不是單純的戀母情節,而是一種天性,就像我們天生喜歡大自然的美好一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本能的情感,一種純粹男人對女人純淨潔白,熱烈如火可以用生命作為代價付出的愛。卻有不得不隱秘深藏表現出淡然如水。在這份愛面前是那麼的無助,卻又無法放下,只能無悔承受和付出。

因為不得已而成全尹蓮和謝江南的圓滿,獨自承受內心的煎熬和孤寂。這樣一個有著聰慧寬闊佛心的人,依然無法逃脫愛情帶給他的枷鎖和痛苦。他的情感正如太陽一樣有著溫暖而強大的力量,卻又如月光似的隱匿在黑暗之中,只能讓人感受到微弱而慘澹的光芒。現實生活中難道不是如此嗎!有多少真心相愛的能夠真正走到一起呢!在自由、道德、親情和愛情之中的取捨及得失之中徘徊與煎熬。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眼中的愛情僅僅只是世俗的情感,根本不配稱作愛情,這種“愛情”在金錢(),利益,權力和時間面前顯得那樣的蒼白。就像謝江南對伊蓮的愛,得到的不懂得珍惜,根本經不起時間和金錢及權力的考驗。

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心中佛,使自己長年累月在這個浮躁紅塵中內心保持清醒和柔軟,才是至真至誠的寂靜和歡喜。這個“佛”,可以是一地、一人、一事。

《出埃及記》讀後感

有一種力量,能凝聚民族的力量,讓族人的血液沸騰;有一種信仰,能顛覆暴政的信仰,讓失意者找回自己的夢想;有一種毅力,能回到家鄉的毅力,讓堅強者奪回家鄉的斑斕彩雲……

這是什麼?猶太人告訴了我們答案——對自由的呼喚。以色列人在《聖經》中有很高的地位:摩西在《聖經·出埃及記》中,接受上帝的托夢,帶領無家可歸的猶太人一步一步脫離險境,來到了美麗富庶的巴勒斯坦土地之上……這也許只是神話傳說,但以色列-猶太人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與財富。

但是這卻引起了一些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嫉恨,所以猶太人的社會形象一直不是很好,卻和其他民族保持著微妙的平衡。有一天,西班牙-英格蘭殖民者闖入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將猶太人全部趕出了巴勒斯坦這片淨土。但聰明的猶太人很快在西歐找到了落腳點,又活躍起來。可是,拿破崙說的好——“一個沒有國家庇護的民族是脆弱的。”所以眾所周知,猶太人在二戰期間,成了希特勒獨裁的犧牲品。

在戰爭中,猶太人受得了慘痛的教訓。也開始醒悟到猶太人需建立自己的國家。但與鄰近國家阿拉伯結怨太深,加之巴勒斯坦地區控制者——英國為了其中東之利益,也和阿拉伯建立外交關係,

猶太復國運動的實行困難重重。《出埃及記》作者里昂·尤裡斯站在一個新高度,以一個美國人的視角,重新審視了希伯來·猶太人歷經千辛萬苦建立以色列國的過程。這部書借用了《聖經·舊約》中的許多典故,使得《出埃及記》和出自《聖經·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同名同義,讓小說主題更加深化,讓人回味無窮

小說主要寫了主人公阿裡·本·迦南為了希伯來·猶太復國運動竭盡全力,鞠躬盡瘁;與女主人公,美國人基蒂·弗利孟德一心只想收養猶太姑娘安娜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通過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時勢等方面生動地描寫出了以色列建國一路的艱辛與淚水。

一個民族兩千年夢想的追求()啊!六十年的努力,兩千年的血汗,

這些都多麼讓人黯然失色!《出埃及記》歌頌了猶太人為國家不懈地努力,也公正地批判了猶太複國主義的一些錯誤。這部書讓人感動:感動兩千年的堅持;同時也給予人啟迪——自強的民族,需要每一個族人的努力:挺起胸膛,追求自由;才能強盛不衰。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