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職場

要麼苟且,要麼拼搏,你選哪個?

要麼苟且,要麼拼搏,你選哪個?

01

一早來到辦公室,看到平日裡元氣滿滿的小美坐在自己位置上,眼睛愣愣地盯著電腦出神。

哎,你怎麼啦?一大早沒精打采的,神遊太空去啦?我開個玩笑打破了沉默。

小美被我突然一叫嚇了一跳,轉身一看是我,緊繃的神經立馬鬆懈下來。

沒什麼,就是心情不太好。小美眼神低垂,盯著空曠的地板慢悠悠地開口說。突然不明白自己每天在幹什麼,忙忙碌碌像個陀螺,可是你要是問我每天都有什麼收穫,我一個也答不上來。

小美是我同事,入職比我晚,在行政崗上班。每天最早來辦公室的人是她,

燒水掃地完後開始一天的工作。看她活力滿滿的少女樣,似乎生活裡的煩心事在她眼裡都不是事兒。今天狀態這麼消沉,實在讓我有些出乎意料。離上班還有點時間,我決定跟她聊聊。

你這工作做的不挺好的嘛,跟大家相處得也不錯,怎麼突然會這樣想?

來這兒也一年多了,工作上越來越順手,對周圍環境也越來越熟悉,不知道為什麼,人反而越來越不開心了。小美一臉愁眉不展,跟她平日大大咧咧的性格大相徑庭。

剛開始還好,畢竟沒上手,每天都有新的收穫。做到現在越來越沒勁,每天重複收發檔,整理資料,跑腿打雜,越忙反而越空虛。小美眼裡寫滿了失望,看來這份工作真的做得很不開心。

那你想幹什麼呢?辭職?

你別說,我最近還真在考慮辭職的事兒。

我聽了心裡一驚。如果辭職的話,你打算換個什麼工作呢?

哎,就是不知道,所以才糾結啊。我工作經驗少你是知道的,行政類工作是個人都能做,我又不想做這個工作了。小美語氣裡滿是無奈。

正聊著天,老總過來把小美叫走了,我們的談話到此為止。

看著她遠去的身影,我想起了剛步入社會的自己。

02

那時候大學剛畢業就來到了公司,雖然做的工作專業性較強,但做久了還是不可避免進入了倦怠期。

工作像遊戲裡的固定模式,選項配置早已人為設定好,我要做的就是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時間和節點去履行職責。生活就像透明玻璃瓶裡的蒼蠅,看似一片光明,

實則無路可走。每天都在複製昨天,單調沉悶得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那時候的我,套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大寫的迷茫。

有天跟老媽通電話,聊起初中的一個女同學,驚醒了我日益消沉的心。

跟我相比,她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知名財經類院校本科畢業後就考進了人民銀行,雖然在小縣城,勝在離家近。

得知她找了個好工作,大家都很是羡慕。相比一般銀行任務重,壓力大的特點,人行工作輕鬆,薪資又高。況且她爸是我們縣人行的領導,就著這層關係她以後的路也好走得很。

沒想到的是,工作兩年後,她竟然辭了事業編,回母校讀研去了。且不說邊工作邊考研難度有多大,她有勇氣辭去眾人豔羨的鐵飯碗已足夠讓我刮目相看。

在大多數人眼裡,尤其是父母那一輩人眼中,女孩子有個穩定工作再好不過了。對象好找,工作清閒,以後有的是時間照顧家庭,打著燈籠難找的好事啊。雖然暫時屈居小縣城,以後有機會調動的嘛。

可是她說辭職就辭職了。據老媽說,她家裡就這事反對得很,多少人擠破頭想找這樣的工作找不來,她竟然主動放棄了。

那陣子她跟家裡關係鬧得特僵,甚至因為這事兒週末都不回家了。家裡人看她態度堅決,只好鬆口說如果考得上就同意,不然就老老實實在單位待著。

她也爭氣,還真給她考上了。家裡人沒辦法只能同意了。

雖然平日裡跟她聯繫不多,但是看她畢業一兩年內的朋友圈,還是可以感受到她發自心底的不開心。

其實作為同齡人來說,我挺理解她的。雖然工作不錯,可畢竟在十八線小縣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又怎麼裝得下她那顆想要高飛的心?

現在的她時不時發些校園生活的趣事,看得出來很滿意如今的生活。雖然不知道以後她將何去何從,不過我想這樣的女孩子在哪兒都能光芒萬丈。

03

反觀小美的朋友圈,每天被各種吃喝玩樂刷屏,我不禁多了幾分感慨。

每個人似乎都對現有的生活存在不滿,都想逃離困囿自己的牢籠,可是知易行難。

有的人只是發發牢騷,吐槽完生活每天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毫無進步。好比發誓要減肥,口號喊了千萬遍,美食當前,心理防線頓時土崩瓦解。口號于他不過是一時興起的自我暗示罷了,

可是光喊口號能減肥麼?討厭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卻又不好好努力,活該你瘦不下來。

真正想減肥的人不會整天把口號掛在嘴邊,而是默默地在健身房裡揮灑汗水。他們用毅力和行動證明著自己的決心。等你發現他減肥成效顯著時,他已經破繭成蝶,蛻變成了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李宗盛有句歌詞寫得好:當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今年快過半了,年初的目標實現了嗎?物件找著沒有?新技能學會沒有?工作提升沒有?不立即著手去行動,目標再宏偉遠大也無濟於事。

就像夏天在空調房裡待久了不願出去一樣,人們習慣待在舒適區裡懶得動彈,捨不得向外跨出哪怕一小步。勤奮小人和懶惰小人在腦海裡乒乒乓乓打得不可開交,理智告訴你應該趕緊行動起來,身體上又貪戀這一刻的輕鬆舒適,而時間就在你抱怨焦慮的情緒中飛快溜走。

有時候越舒服越容易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像缺了點什麼;反而是做有意義的事情累到不行的時候,身體雖然精疲力竭,心情卻是舒暢無比。

生存還是毀滅?莎士比亞提出了一個充滿思考意義的命題。而對於生活,要麼苟且,要麼拼搏,你選哪個?

【作者簡介】愛芒果的Lydia(微信公號 lydia891215),90後公務猿一枚,主要分享公考經驗、工作生活感悟。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文/糕糕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經的演講課老師。

老師看到我十分興奮,問我有無時間,可是給學妹學弟們傳授一下演講經驗。

因為平日的確忙碌,再加上水準有限,便被我婉拒。

告別老師之後,心裡卻還是有些感慨。

幾年前的我,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是連看到演講台都發抖的類型,殊不知也有今日,可以被人認可,得到邀約,自然也為自己的進步有些許欣慰。

說是經驗,太過誇張,若說心得,卻的確有。

其實不過一句話:

——人若是想進步,就要逼自己走出“舒適區”。

記得幾年前在課堂上,我與同班的同齡人一樣,懼怕登上三尺講臺,懼怕當眾開口演講。

膽怯與自卑五五平分,怕舉手投足不堪登臺,怕中式英文貽笑大方。

某天課上內容是小組討論,在討論完畢後,每組要選出一員代表,代表小組登臺辯論。

我所在的小組有四人,算我在內,三女一男。男孩在討論的時候積極主動,熱情十分,可是在討論環節結束,要選出代表登臺的時候,包括男孩在內的其他三人紛紛或是低頭垂目,或是裝看風景,任憑老師問了幾句“請XX小組代表上臺——”都無人應答。

電光火石之間,一個念頭突然擊中了我:

如果我一直去逃避,一直不面對,那麼此時的這尷尬的一幕,會在未來無限重演。

我就永遠都學不會演講。

這樣下去,甘心嗎?

想到這裡,我下意識地站了起來,走到人前,說了兩個字:“我來。”當時老師的眼神稍顯驚訝,因為我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不聲不響,是內向沉默。

似乎就是從那天開始,我上了癮一般,逼自己積極去爭取每一次在別人看來避而不及的演講機會。不再怕犯錯,因為每一次犯下的錯誤,我都會牢牢記在腦海裡,在台下一次又一次對著鏡子練習改正。

逐漸也愛上了演講的感覺,愛上了整場回蕩著自己不急不緩,嘹亮有度的聲嗓;整個人變成了在台下害羞內斂,在臺上落落大方的模樣。

直到如今,不再怯場,反倒是逐漸練就了一身演講的氣勢。

身邊有朋友談到課業裡的presentation,一邊愁眉苦臉,一邊打趣我,說我在臺上和台下是兩個人,仿佛blingbling在發光。

這種改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逃離“舒適區”,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帖子。

看完之後,天雷滾滾,血淚兩行,一針見血,難以反駁。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ta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真是對極。

何為“舒適區”?

它可以是難以改變的習慣,可以是不願變化的狀態,也可以是習以為常的嗜好。

它是廉價的安全感;是有慣性的懶惰。

不過它並非是一個貶義詞;

而是一個中性詞。

一些人認為,待在“舒適區”是人生理想;

也有一些人認為,遠離“舒適區”為生活真諦。

于前者,“舒適區”就意味著最穩定的人生,意味著零風險的安全。

他們自認已經抵達了失去了上升空間的人生階段,不願再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和控制,對某些事物追求的渴望已經淡化,對於此時的他們來說,穩定,就是進步。

而於後者,處於“舒適區”,不過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消耗生命,打發時間——總是逃避不喜歡做的事情,總是挑選容易掌控的選項,沉迷于窩在舒適區,享受于此的安心和滿足。

的確,每個人都有權待在“舒適區”,有權享受,有權舒服。

只是真正的“舒適區”,絕對不是逃避成長的防空洞,也絕對不是“英年早逝”的墓誌銘。

它是基於一個人見過了真正值得奮鬥的事物之後,在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之後,自主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場可以自己選擇難度的遊戲。

除了基礎難度,還有中等難度,高等難度……

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成就感爆棚,很有可能你只是選擇了基礎難度。

而在你的圈子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甫一開始就是最高難度;且一路過關斬將,披荊斬棘;你所謂的目的地,也許只是他們眼中短暫歇腳的驛站。

人不怕懶惰,不怕膽怯;

怕只怕,懶惰成習慣,膽怯成常態。

俗話說,溫水煮青蛙。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活在溫水裡的青蛙,逐漸忘記了徹骨寒冷和燙皮火熱,對暖暖水溫變得依賴,變得習慣。

所以更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這一生,就是要在不間斷接受外界的刺激,以及內心對於目標的追求中,上下求索,咬牙前行。

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不停地遇見更大的世界,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你會發現,遠離舒適區之後,

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你共勉。

勤奮小人和懶惰小人在腦海裡乒乒乓乓打得不可開交,理智告訴你應該趕緊行動起來,身體上又貪戀這一刻的輕鬆舒適,而時間就在你抱怨焦慮的情緒中飛快溜走。

有時候越舒服越容易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像缺了點什麼;反而是做有意義的事情累到不行的時候,身體雖然精疲力竭,心情卻是舒暢無比。

生存還是毀滅?莎士比亞提出了一個充滿思考意義的命題。而對於生活,要麼苟且,要麼拼搏,你選哪個?

【作者簡介】愛芒果的Lydia(微信公號 lydia891215),90後公務猿一枚,主要分享公考經驗、工作生活感悟。

走出“舒適區”,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文/糕糕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經的演講課老師。

老師看到我十分興奮,問我有無時間,可是給學妹學弟們傳授一下演講經驗。

因為平日的確忙碌,再加上水準有限,便被我婉拒。

告別老師之後,心裡卻還是有些感慨。

幾年前的我,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是連看到演講台都發抖的類型,殊不知也有今日,可以被人認可,得到邀約,自然也為自己的進步有些許欣慰。

說是經驗,太過誇張,若說心得,卻的確有。

其實不過一句話:

——人若是想進步,就要逼自己走出“舒適區”。

記得幾年前在課堂上,我與同班的同齡人一樣,懼怕登上三尺講臺,懼怕當眾開口演講。

膽怯與自卑五五平分,怕舉手投足不堪登臺,怕中式英文貽笑大方。

某天課上內容是小組討論,在討論完畢後,每組要選出一員代表,代表小組登臺辯論。

我所在的小組有四人,算我在內,三女一男。男孩在討論的時候積極主動,熱情十分,可是在討論環節結束,要選出代表登臺的時候,包括男孩在內的其他三人紛紛或是低頭垂目,或是裝看風景,任憑老師問了幾句“請XX小組代表上臺——”都無人應答。

電光火石之間,一個念頭突然擊中了我:

如果我一直去逃避,一直不面對,那麼此時的這尷尬的一幕,會在未來無限重演。

我就永遠都學不會演講。

這樣下去,甘心嗎?

想到這裡,我下意識地站了起來,走到人前,說了兩個字:“我來。”當時老師的眼神稍顯驚訝,因為我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不聲不響,是內向沉默。

似乎就是從那天開始,我上了癮一般,逼自己積極去爭取每一次在別人看來避而不及的演講機會。不再怕犯錯,因為每一次犯下的錯誤,我都會牢牢記在腦海裡,在台下一次又一次對著鏡子練習改正。

逐漸也愛上了演講的感覺,愛上了整場回蕩著自己不急不緩,嘹亮有度的聲嗓;整個人變成了在台下害羞內斂,在臺上落落大方的模樣。

直到如今,不再怯場,反倒是逐漸練就了一身演講的氣勢。

身邊有朋友談到課業裡的presentation,一邊愁眉苦臉,一邊打趣我,說我在臺上和台下是兩個人,仿佛blingbling在發光。

這種改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逃離“舒適區”,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帖子。

看完之後,天雷滾滾,血淚兩行,一針見血,難以反駁。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ta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的選擇。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真是對極。

何為“舒適區”?

它可以是難以改變的習慣,可以是不願變化的狀態,也可以是習以為常的嗜好。

它是廉價的安全感;是有慣性的懶惰。

不過它並非是一個貶義詞;

而是一個中性詞。

一些人認為,待在“舒適區”是人生理想;

也有一些人認為,遠離“舒適區”為生活真諦。

于前者,“舒適區”就意味著最穩定的人生,意味著零風險的安全。

他們自認已經抵達了失去了上升空間的人生階段,不願再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和控制,對某些事物追求的渴望已經淡化,對於此時的他們來說,穩定,就是進步。

而於後者,處於“舒適區”,不過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消耗生命,打發時間——總是逃避不喜歡做的事情,總是挑選容易掌控的選項,沉迷于窩在舒適區,享受于此的安心和滿足。

的確,每個人都有權待在“舒適區”,有權享受,有權舒服。

只是真正的“舒適區”,絕對不是逃避成長的防空洞,也絕對不是“英年早逝”的墓誌銘。

它是基於一個人見過了真正值得奮鬥的事物之後,在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真正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之後,自主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人生,就如同一場可以自己選擇難度的遊戲。

除了基礎難度,還有中等難度,高等難度……

當你覺得生活輕而易舉,成就感爆棚,很有可能你只是選擇了基礎難度。

而在你的圈子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甫一開始就是最高難度;且一路過關斬將,披荊斬棘;你所謂的目的地,也許只是他們眼中短暫歇腳的驛站。

人不怕懶惰,不怕膽怯;

怕只怕,懶惰成習慣,膽怯成常態。

俗話說,溫水煮青蛙。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活在溫水裡的青蛙,逐漸忘記了徹骨寒冷和燙皮火熱,對暖暖水溫變得依賴,變得習慣。

所以更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這一生,就是要在不間斷接受外界的刺激,以及內心對於目標的追求中,上下求索,咬牙前行。

只有不停地跳出固有的圈子,不停地遇見更大的世界,才能越發逼近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你會發現,遠離舒適區之後,

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與你共勉。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