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李敖前妻胡因夢:清貧的美德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的前妻胡因夢關於人生哲理感悟的文章:清貧的美德。

胡茵夢是臺灣六七十年代活躍于藝文界出名的大美女,

臺灣的知名電影明星,著名電影明星,作家,翻譯家。先後就讀於臺灣輔仁大學德文系,美國新澤西西東大學大眾傳播系,紐約模特學校。

以下是胡茵夢這篇《清貧的美德》原文:

在內地時遇見了一位社交名媛,人長得標緻,才華頗高,也十分有能力,但人生最高的志願卻是嫁個有數億人民幣的富豪。這使得我不禁聯想起韓國的法頂禪師在「清貧」上面的一些見解。

這位感召了數百萬韓國讀者的精神導師,近年來在華人圈內也掀起了令人悸動的心靈漣漪。我將他在《山中花開》這本書裡有關清貧生活的文字做了一些修潤,提供給廣大的網友,以及這位或許尚未準備好要閱讀此篇文章的名媛。

當大蕭條撲天蓋地彌漫全球之際,

人就很難再放肆地逃亡到財富的追求上面,禪師素樸的智慧在這時才真的開始發揮作用。文中提到的聖方濟,是我最能相應的一位天主教神秘主義者。前一陣子在內地時,有許多朋友問了我有關「吸引力法則」是否可以當成真理的問題,我想這篇文章裡的精神不言自明地回應了這些朋友的疑問。

借用一句聖方濟的話:「貧窮不是讓我們跌倒而是促使我們向上攀升的道路。將自己擁有的與陷入困境的鄰人共用,是昇華自我的轉捩點。」

我們不能因為面臨經濟危機就一蹶不振。事實上,經濟危機反而是提升自己的契機。

為了堅持「神貧」的精神,聖方濟在遺言中囑咐追隨者只能用土壤和木頭來建造房舍。

這段遺言使我深受啟發。

佛教經典也有啟示,一位好的修行者應當首重清貧,如果無法坦然度過清貧日子,就不容易生起菩提心或了悟真理。

正視清貧,選擇無染的清淨生活,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節制的美。

人們在富裕中容易墮落,清貧則能帶來內心的祥和。

從欲望的糾葛中解脫,人類才能和宇宙融為一體。若是被欲望或執著控制,我們就感受不到身外的世界了。

把擁有的物品減到最少,將自己昇華為宇宙的一部分,便是清貧精神。清貧是一種節制之美,是人類的基本德行。佛教精神就是要訓練我們自律,並且了悟溫柔的節制情操。

怎樣才能擁有清貧的美德呢?答案是要擁有溫暖的心胸。我們在使用琳琅滿目的便利商品時,

應該捫心自問:我是否真的為此感到幸福?


只要按一個鈕,就能吃飯、冷藏、洗衣;使用這些設備時,我們究竟能感受多少的幸福呢?我們對這些東西是否真的心存感激?

人類不能僅僅靠智力存活。只注重頭腦的運轉,世界就會越來越冷酷。

如果社會只注重智力,人們的心將會失去讓溫暖能夠注入的空間。你看!所有的否定、誹謗、欺瞞以及爾虞我詐,不都是奸巧的智力在起作用嗎?

相反地,如果我們的心不起這些惡念,就不會去理會紅塵瑣事。現今大學選拔人才只注重才智,這樣的方式必須重新思量。一個隻重視智力發展的社會,往往會產生各種問題。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通過頭腦來彼此信任的,我們得從心底真的互相信賴。人類的大腦產生的是抽象的思維和概念,大腦總是在計較和猜疑,但只要敞開心胸,我們就能接受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坦誠的信任才是真實的信賴,信賴與誠實不是從大腦產生的,是源自於內心。

想要提高生活品質,必須擁有一顆溫暖的心。

活在世上最需要用心的地方,就是更親切地對待你身邊的人。每一次相遇都是傳達內心溫暖的好時機。

因為內心感到溫暖而湧現的那份親切感,是人類和諧共處的基礎。唯有親切帶人,給予身邊的人更多關懷,世界才會充滿善良的氣息。

宇宙是無限的,如果我們封閉心窗,偏執地生活,世界就會變得狹隘。若是能友善待人,這份善念自然會讓我們敞開心扉。

讓身邊的人欣喜,自己也會一同歡喜;讓他人不悅或感到孤立,自己也會悲傷,因為心的根源只有一個。

擁有一顆溫暖的心和清貧的美德,我們才會成長。給我們帶來不幸的往往不是經濟上的匱乏,而是缺少溫暖的心。

要培養面對清貧的美德,必須懂得知足。聖雄甘地曾經說過:「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財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欲。」

現代人過於貪婪,以致於地球的有限資源日益枯竭。與過去相比,現在的人們物資上多麼富足,精神上卻如此貧乏。

二、三十年前,人們拿到幾塊餅乾、幾斗米就已經很幸福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經常心存感激。

現在我們擁有比過去更多的物資,卻沒辦法享有幸福,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分辨生活的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的緣故。

幸福的秘訣不在於擁有多少必需品,而在於能否從捨棄不必要的事物中找到自由。誠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尋求幸福的方法就在內心裡。

內心充實是外在富有無法比擬的境界。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充實自己的心。當我們心無雜念地默禱時,自然能感受到內在的富足。生活中沒有太多煩擾,心就會充實圓滿。

西元二世紀,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學者龍樹在《勸戒王誦》(又稱《龍樹菩薩勸戒親友書》)中寫道:「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從這幾句偈看來,龍樹菩薩的這位朋友應該非常富有,不過卻遇上了小偷。

知足的人內心是豐足的,即使所有的財產都被偷光,依舊認為自己很富有:如果霸佔了許多財物仍無法知足,便只是金錢與財產的奴隸了。

不管擁有多少財物也永遠不知足,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大多數人長期處在精神饑荒的狀態,他們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生活闊綽,心靈上卻貧乏空虛。由於只追求「大」與「多」,就將「小」與「少」所具備的美、珍惜、愛與感激全都忽略了。

幸福的條件是什麼呢?幸福就藏在美、珍惜、愛與感激之中。從香氣怡人的一杯茶中,有時也能感受到幸福,這使我心懷感悟。走在路上不經意看見一朵盛開的丁香花,也能讓我體會幸福的感覺。那?花使我獲得了一整天的愉悅。

有時朋友的親切話語,哪怕只是一通電話,也能讓我有無比的幸福感。幸福就是源自如此細微的小事,而不是來自顯赫的大事。在日常生活裡,只要用心,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我們必須明白欲望與必要的差異。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

如果只需要一個,那麼擁有一個就夠了。若是擁有了兩個,可能連第一個也保不住。

我常用以下這個故事做比喻:有一段時間我的性格非常怪僻,只喜歡用鋼筆寫字,而且必須用筆尖非常細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樣的筆,才能充分表達我澄澈的情感。

有一回,在東京大學留學的一位禪師知道我喜歡細筆尖的鋼筆,就到文具店買了一支給我。懷著感恩的心情,我用了那只筆寫了許多文章。到了巴黎之後,我在當地發現許多那樣的筆,於是買了一支回來。

但是我再度拿起禪師送我的那只細鋼筆時,就再也有沒有之前的那種珍惜與感激之情了。最後我只得把我從巴黎買回來的那只筆送給了另一位禪師。後來我才又重拾了最初的那種珍惜之情。因此,如果只需要一個,那麼拿一個就夠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若是過於執著物欲,物質就會變得比人的生命還重要。

試想一下:當你買回很貴重的物品時有多麼開心,可是這樣東西一旦摔碎或遺失,你就會像大禍臨頭般地驚慌失措。

物質?是生活裡需要的輔助工具罷了,不把它當作生活的工具,卻將其高高地供奉著,它就再也不是一件工具了。被物品或房舍束縛,精神之門就不會敞開。我們必須學會從細微和稀少的事物中尋求滿足,這便是清貧的美德。

要培養清貧的美德,必須養成簡樸和單純的習慣。有些人在採訪我的時候會問道:「禪師的願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希望生活能夠儘量單純、簡樸。」這也是我寫在廚房牆壁上的一句話。

單純與簡樸是最根本的精神。減少不必要的,只保留必須的,才是單純和簡樸。

只運用必要的,把複雜的全部去掉,是一種極簡的境界。

如果用繪畫來比喻,「單純」就是水墨畫的境界。用墨彩渲染出來的,不是單一的水墨原色,而是繁多的色彩。

我們經常把東西填滿到溢出來,卻從不考慮將容器淨空。用其它方式來表現的話,單純和簡樸可能是沉默不語,或是空寂和圓滿,一種開闊又充盈的境界。留白與空間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單純。

只有淨空才能聽到內在心靈的聲音,才能容納新的事物。大多數人不懂得淨空,只知道執取與擁有。

拋開執念,放下一切,我們才能真正聽到心靈的聲音。全部淨空時的那種純粹的飽和感,便是淨土;捨棄一切、從束縛中解脫時的那種純淨的圓融感,就是極樂。

內心充實的人是幸福的,淨土屬於他們。雖然他們擁有的比別人少,卻能在單純和簡樸之中,不舍生活的純真與喜悅。他們是真正懂得清貧之道、懂得生活的人。

簡樸中不忘生活的喜悅與純真並不是一種貧窮,而是富有。不該縱容欲望,應當捨棄欲望。

舍,令內在發光。我強調清貧,不是要你外現窮相過日子,而是為了遏止無盡的欲求。所謂的清貧就是打起精神,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的人生。將過去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重新比較一下,省思自己正在過何種日子。

清貧並不是為了克服經濟危機的一時之舉,它必須成為我們逐漸熟悉、持之以恆的生活準則。

清貧不只是過著純淨的貧窮生活,它的本意是與大眾分享。世上有太多人需要我們與他們分享了。

與清貧對應的概念不是富有,而是貪欲。漢字「貪」是由貝殼的「貝」,上面再加個今天的「今」組合而成的。而貧困的「貧」,則是由貝殼的「貝」,上面再加個分享的「分」所組成的。從字型上就可推測,貪欲乃是緊抓著金錢不放,貧窮則是分發的意思,因此清貧指的就是與眾人分享。

一個人若是沒有經歷過苦難,可能不懂得與眾人分享:只有經歷過困境的人,才會格外關心他人的疾苦。

聖方濟曾說過,修道者的房屋建材只能使用土壤和木頭。土壤和木頭是最基本的建材,只使用土壤和木頭,自然能修建出簡樸的房舍。聖方濟曾提倡過,不要認為修道院只屬於某一個人,眾人都應該以朝聖者或旅行家的心態活在其中。

朝聖者或旅行家從不眷戀某處,他們每天心存感激,與眾人共同享用物資。因此,我們的生活應該像朝聖者一樣,不被房舍和物品牽絆。

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一點也不感到寒酸:令我感到慚愧與寒酸的是遇見比我擁有得更少,卻還不忘在單純與簡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純真的人。

重新整理一下這句話: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不會畏縮。使我畏縮並感到無地自容的是遇見那些比我擁有得更少,卻還不忘在單純和簡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純真的人。

古人都知道,生活貧困時就應泰然處之,不忘內心的安定與富足,這便是「安貧樂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在貧困中依止內心的寧靜,快樂地生活。我們應當學習這樣的智慧。

在越艱困的時刻,越需要展現出樂觀的生活態度。某些冥想書籍中寫道:「宇宙的能量與磁場一樣,如果內心晦暗,周遭就會湧出黑暗的能量;若能保持心靈的純淨,樂觀地生活,周遭就會出現純淨的能量。」這點是非常有道理的。

誰都無法避免生命中的苦悶,那是人生本有的色彩之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身無長物,即使是生活貧困,又有什麼損失呢?活到該撒手人寰時一件東西也帶不走,家財萬貫地赴死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只是暫時保管宇宙和神所贈予的禮物,期限已到或管理不當時,禮物馬上會被收回。這就是宇宙的韻律。

以下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古詩。

十年經營搭建草房三間,

我一間,月亮一間,再分給清風一間,

江山無法入住,就讓它們在四周慢慢欣賞吧。

歷經十年歲月,搭建了三間草房,但草房不光是為我搭建的。我只要一間,給月亮一間,最後一間留給清風。因為寒舍太狹窄了,沒法兒讓江河山巒入主,所以就讓它們在四周慢慢欣賞。

這樣的清詞雅句便是對神貧的歌頌。

工業污染使人生病,大自然令人重獲新生。親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得人們不再畏縮,而會感受到生活的喜悅。

有位先師對著他的窩棚這樣吟唱:

牆壁雖倒,能看見南北。

飛簷歡笑,離天空很近。

請勿覺得淒冷,

迎接清風,先得明月。

這首小詩讓我們感受到先師因房子倒塌,而得到迎接清風最先看見明月的喜悅。房子老舊,屋頂掀翻,這對許多人而言都是件淒涼的事。然而這位先師卻是如此看待的:不要說我淒涼,房子倒塌才使得我最先看見月亮,不是嗎?

清貧並不是指單純的貧窮,而是要懂得欣賞生活的雅趣。

若是期盼世界有所改善,得先改變自己。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需要改變,因為我們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只有先改變自己,世界才能隨之而變。

前方的道路此起彼伏,有的是上坡路,有的是下坡路,而我們只能選擇其一。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人選擇上坡路,有人選擇下坡路。

上坡路雖然艱辛,但它是人類的道路,最後終能到達頂峰;下坡路雖然好走,但它是動物的道路,最後勢必墮入深淵。

如果我們只選擇平坦的道路,十年、二十年、終其一生都走平坦的路,那人生多麼無趣啊?這樣的人生不能算是人生吧!選擇一條爬坡的路,體驗在曲折中奮鬥的感覺,鼓起創造的勇氣,以意志來體會新生活。

上坡路可以讓我們重生。不經歷困苦,是不可能開啟新生的。
聖雄甘地曾經說過:「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財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欲。」

現代人過於貪婪,以致於地球的有限資源日益枯竭。與過去相比,現在的人們物資上多麼富足,精神上卻如此貧乏。

二、三十年前,人們拿到幾塊餅乾、幾斗米就已經很幸福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經常心存感激。

現在我們擁有比過去更多的物資,卻沒辦法享有幸福,這是因為我們無法分辨生活的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的緣故。

幸福的秘訣不在於擁有多少必需品,而在於能否從捨棄不必要的事物中找到自由。誠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話,尋求幸福的方法就在內心裡。

內心充實是外在富有無法比擬的境界。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充實自己的心。當我們心無雜念地默禱時,自然能感受到內在的富足。生活中沒有太多煩擾,心就會充實圓滿。

西元二世紀,南印度的著名大乘佛教學者龍樹在《勸戒王誦》(又稱《龍樹菩薩勸戒親友書》)中寫道:「求財少欲最,人天師盛陳。若能修少欲,雖貧是富人。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眾首蛇。」

從這幾句偈看來,龍樹菩薩的這位朋友應該非常富有,不過卻遇上了小偷。

知足的人內心是豐足的,即使所有的財產都被偷光,依舊認為自己很富有:如果霸佔了許多財物仍無法知足,便只是金錢與財產的奴隸了。

不管擁有多少財物也永遠不知足,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大多數人長期處在精神饑荒的狀態,他們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生活闊綽,心靈上卻貧乏空虛。由於只追求「大」與「多」,就將「小」與「少」所具備的美、珍惜、愛與感激全都忽略了。

幸福的條件是什麼呢?幸福就藏在美、珍惜、愛與感激之中。從香氣怡人的一杯茶中,有時也能感受到幸福,這使我心懷感悟。走在路上不經意看見一朵盛開的丁香花,也能讓我體會幸福的感覺。那?花使我獲得了一整天的愉悅。

有時朋友的親切話語,哪怕只是一通電話,也能讓我有無比的幸福感。幸福就是源自如此細微的小事,而不是來自顯赫的大事。在日常生活裡,只要用心,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幸福。

因必要而活,不要因欲望而活。我們必須明白欲望與必要的差異。欲望是基本需求之外的渴望,必要則是生活的基本條件。

如果只需要一個,那麼擁有一個就夠了。若是擁有了兩個,可能連第一個也保不住。

我常用以下這個故事做比喻:有一段時間我的性格非常怪僻,只喜歡用鋼筆寫字,而且必須用筆尖非常細的才行,似乎只有那樣的筆,才能充分表達我澄澈的情感。

有一回,在東京大學留學的一位禪師知道我喜歡細筆尖的鋼筆,就到文具店買了一支給我。懷著感恩的心情,我用了那只筆寫了許多文章。到了巴黎之後,我在當地發現許多那樣的筆,於是買了一支回來。

但是我再度拿起禪師送我的那只細鋼筆時,就再也有沒有之前的那種珍惜與感激之情了。最後我只得把我從巴黎買回來的那只筆送給了另一位禪師。後來我才又重拾了最初的那種珍惜之情。因此,如果只需要一個,那麼拿一個就夠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若是過於執著物欲,物質就會變得比人的生命還重要。

試想一下:當你買回很貴重的物品時有多麼開心,可是這樣東西一旦摔碎或遺失,你就會像大禍臨頭般地驚慌失措。

物質?是生活裡需要的輔助工具罷了,不把它當作生活的工具,卻將其高高地供奉著,它就再也不是一件工具了。被物品或房舍束縛,精神之門就不會敞開。我們必須學會從細微和稀少的事物中尋求滿足,這便是清貧的美德。

要培養清貧的美德,必須養成簡樸和單純的習慣。有些人在採訪我的時候會問道:「禪師的願望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希望生活能夠儘量單純、簡樸。」這也是我寫在廚房牆壁上的一句話。

單純與簡樸是最根本的精神。減少不必要的,只保留必須的,才是單純和簡樸。

只運用必要的,把複雜的全部去掉,是一種極簡的境界。

如果用繪畫來比喻,「單純」就是水墨畫的境界。用墨彩渲染出來的,不是單一的水墨原色,而是繁多的色彩。

我們經常把東西填滿到溢出來,卻從不考慮將容器淨空。用其它方式來表現的話,單純和簡樸可能是沉默不語,或是空寂和圓滿,一種開闊又充盈的境界。留白與空間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單純。

只有淨空才能聽到內在心靈的聲音,才能容納新的事物。大多數人不懂得淨空,只知道執取與擁有。

拋開執念,放下一切,我們才能真正聽到心靈的聲音。全部淨空時的那種純粹的飽和感,便是淨土;捨棄一切、從束縛中解脫時的那種純淨的圓融感,就是極樂。

內心充實的人是幸福的,淨土屬於他們。雖然他們擁有的比別人少,卻能在單純和簡樸之中,不舍生活的純真與喜悅。他們是真正懂得清貧之道、懂得生活的人。

簡樸中不忘生活的喜悅與純真並不是一種貧窮,而是富有。不該縱容欲望,應當捨棄欲望。

舍,令內在發光。我強調清貧,不是要你外現窮相過日子,而是為了遏止無盡的欲求。所謂的清貧就是打起精神,冷靜客觀地審視自己的人生。將過去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重新比較一下,省思自己正在過何種日子。

清貧並不是為了克服經濟危機的一時之舉,它必須成為我們逐漸熟悉、持之以恆的生活準則。

清貧不只是過著純淨的貧窮生活,它的本意是與大眾分享。世上有太多人需要我們與他們分享了。

與清貧對應的概念不是富有,而是貪欲。漢字「貪」是由貝殼的「貝」,上面再加個今天的「今」組合而成的。而貧困的「貧」,則是由貝殼的「貝」,上面再加個分享的「分」所組成的。從字型上就可推測,貪欲乃是緊抓著金錢不放,貧窮則是分發的意思,因此清貧指的就是與眾人分享。

一個人若是沒有經歷過苦難,可能不懂得與眾人分享:只有經歷過困境的人,才會格外關心他人的疾苦。

聖方濟曾說過,修道者的房屋建材只能使用土壤和木頭。土壤和木頭是最基本的建材,只使用土壤和木頭,自然能修建出簡樸的房舍。聖方濟曾提倡過,不要認為修道院只屬於某一個人,眾人都應該以朝聖者或旅行家的心態活在其中。

朝聖者或旅行家從不眷戀某處,他們每天心存感激,與眾人共同享用物資。因此,我們的生活應該像朝聖者一樣,不被房舍和物品牽絆。

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一點也不感到寒酸:令我感到慚愧與寒酸的是遇見比我擁有得更少,卻還不忘在單純與簡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純真的人。

重新整理一下這句話:站在比我富有的人面前,我不會畏縮。使我畏縮並感到無地自容的是遇見那些比我擁有得更少,卻還不忘在單純和簡樸中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純真的人。

古人都知道,生活貧困時就應泰然處之,不忘內心的安定與富足,這便是「安貧樂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在貧困中依止內心的寧靜,快樂地生活。我們應當學習這樣的智慧。

在越艱困的時刻,越需要展現出樂觀的生活態度。某些冥想書籍中寫道:「宇宙的能量與磁場一樣,如果內心晦暗,周遭就會湧出黑暗的能量;若能保持心靈的純淨,樂觀地生活,周遭就會出現純淨的能量。」這點是非常有道理的。

誰都無法避免生命中的苦悶,那是人生本有的色彩之一。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身無長物,即使是生活貧困,又有什麼損失呢?活到該撒手人寰時一件東西也帶不走,家財萬貫地赴死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只是暫時保管宇宙和神所贈予的禮物,期限已到或管理不當時,禮物馬上會被收回。這就是宇宙的韻律。

以下是我很喜歡的一首古詩。

十年經營搭建草房三間,

我一間,月亮一間,再分給清風一間,

江山無法入住,就讓它們在四周慢慢欣賞吧。

歷經十年歲月,搭建了三間草房,但草房不光是為我搭建的。我只要一間,給月亮一間,最後一間留給清風。因為寒舍太狹窄了,沒法兒讓江河山巒入主,所以就讓它們在四周慢慢欣賞。

這樣的清詞雅句便是對神貧的歌頌。

工業污染使人生病,大自然令人重獲新生。親近大自然的生活,使得人們不再畏縮,而會感受到生活的喜悅。

有位先師對著他的窩棚這樣吟唱:

牆壁雖倒,能看見南北。

飛簷歡笑,離天空很近。

請勿覺得淒冷,

迎接清風,先得明月。

這首小詩讓我們感受到先師因房子倒塌,而得到迎接清風最先看見明月的喜悅。房子老舊,屋頂掀翻,這對許多人而言都是件淒涼的事。然而這位先師卻是如此看待的:不要說我淒涼,房子倒塌才使得我最先看見月亮,不是嗎?

清貧並不是指單純的貧窮,而是要懂得欣賞生活的雅趣。

若是期盼世界有所改善,得先改變自己。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需要改變,因為我們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只有先改變自己,世界才能隨之而變。

前方的道路此起彼伏,有的是上坡路,有的是下坡路,而我們只能選擇其一。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人選擇上坡路,有人選擇下坡路。

上坡路雖然艱辛,但它是人類的道路,最後終能到達頂峰;下坡路雖然好走,但它是動物的道路,最後勢必墮入深淵。

如果我們只選擇平坦的道路,十年、二十年、終其一生都走平坦的路,那人生多麼無趣啊?這樣的人生不能算是人生吧!選擇一條爬坡的路,體驗在曲折中奮鬥的感覺,鼓起創造的勇氣,以意志來體會新生活。

上坡路可以讓我們重生。不經歷困苦,是不可能開啟新生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