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讀後感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讀後感

1875年5月30日,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維克多·雨果,站在紀念伏爾泰百年冥誕的講壇上,發表了這篇激情澎湃的演講。這激昂的演講,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耳畔響起了雄壯的《馬賽曲》,雨果正在講壇上鏗鏘有力地演講著,把我們的思緒帶回到200多年前黑暗的法國社會,伏爾泰,“教導人們走向自由”的“法蘭西思想之王”,猶如啟明星一般,剝開層層烏雲,指領人們向著光明,向著希望大步奮進。他把人們的尊嚴賦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從混沌愚昧中走出來……

如此盪氣迴腸!語言有著勇士的激情,

英雄的豪邁。全文讓我們一次目睹了兩位文學巨匠,世紀英雄。他們同是思想的鬥士,向所有的不平等發出最強烈的抗議。他們如同黑夜中的明星,讓人們在黑暗中見到光明。他們如同燃燒的蠟燭,用生命來照亮一切,盡力感悟周圍的一切。他們如同羅盤,指引著迷途中失去方向的人。

誰說他們沒有力量?他們有無限的力量,那力量是永恆的,不會減少,只會增加,那力量超過千軍萬馬,是如此偉大,甚至超過了上帝,它能讓殺氣沖氣的士兵解甲歸田;它可以讓唯利是圖的地主成為樂善好施的善人,它可以讓放蕩不羈的花花公子浪子回頭。

他們感悟了幾代人,成就了幾代人。然而我發現,現在的世界,

現在的社會,已經幾乎沒有了伏爾泰、雨果一樣的人。看上去,今天飛速發展的社會,也只是表面的,人們的思想覺悟、素質精神相比之下就差多了,依然有剝削。依然是貪官一片。我們在等待,等待出現伏爾泰、雨果一樣的人。()

我不願再等待,為何我們就不能成為像伏爾泰、雨果一樣的人?也許這是妄想,但至少比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人要好!

願一個伏爾泰、雨果安息了,千萬個伏爾泰、雨果站起來!

星星變奏曲讀後感(一)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掙扎著;可那仿佛是一個漩渦,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裡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讀完後內心觸電般悸動,

一陣陣熱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雙眼。星星勾起了我對外婆的無限思念。是啊!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雖無法改變黑暗的世界,但也給予了人們希望和鼓舞。正如沒有外婆的日子,雖然感到無助,但我有怎麼能沉浸在悲傷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規律。應振作起來,欣慰星星閃爍的希望之光以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顆星星,雖然渺小,但我擁有著奮鬥的激情和對光明的熱愛,我會用我所能盡的一切,去改編著《星星變奏曲》的旋律和命運,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打敗黑暗,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努力燃燒自己,永遠在天空閃爍。

我反復咀嚼著這首詩,

我感到了這種渴望背後的悲哀,我感到了悲哀背後的悲憫……


星星變奏曲讀後感(二)

從那以後,邊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它,那“黑暗中的天使”。在漆黑的夜色中,只有它們瘦小的身軀在寂寞的燃燒,用它們微弱的光芒敘述著一個古老而又淒美的傳說。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掙扎著;可那仿佛是一個漩渦,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外婆的去世,狠狠地敲擊了我的心臟,當看到曾經對我萬般呵護、萬般疼愛、萬般照顧的外婆,轉眼間變成了屍體,靜靜地躺在陰森的棺材中一動不動時,感到的只有天崩地裂。但那時的我,並沒有掉下眼淚,眼窩一直是乾涸的。才明白一個人真正難過到極點的時候,是沒有眼淚掉下來的,

心被狠狠刺了下,卻發不出任何聲音——因為痛苦以張開它那巨大的羽翼,把一切包裹得不留餘地;還天真的以為外婆去世後,會變成星星,在天空注視著我們。於是,在夜晚,總是不停地仰望這夜空。無助、孤獨、傷心,使我漸漸在黑暗中無法自拔。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裡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讀完後內心觸電般悸動,一陣陣熱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雙眼。星星勾起了我對外婆的無限思念。是啊!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雖無法改變黑暗的世界,但也給予了人們希望和鼓舞。正如沒有外婆的日子,雖然感到無助,但我有怎麼能沉浸在悲傷之中,

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規律。應振作起來,欣慰星星閃爍的希望之光以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顆星星,雖然渺小,但我擁有著奮鬥的激情和對光明的熱愛,我會用我所能盡的一切,去改編著《星星變奏曲》的旋律和命運,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打敗黑暗,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努力燃燒自己,永遠在天空閃爍。


星星變奏曲讀後感(三)

帶著一種欣喜,一股衝動,一種對光明的熱愛,反復閱讀著《星星變奏曲》。不禁被這詩深深感動,一首光明與黑暗的對峙之曲,在我的耳畔久久回蕩……

從那以後,邊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它,那“黑暗中的天使”。在漆黑的夜色中,只有它們瘦小的身軀在寂寞的燃燒,用它們微弱的光芒敘述著一個古老而又淒美的傳說。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掙扎著……可那仿佛是一個漩渦,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外婆的去世,狠狠地敲擊了我的心臟,當看到曾經對我萬般呵護、萬般疼愛、萬般照顧的外婆,轉眼間變成了屍體,靜靜地躺在陰森的棺材中一動不動時,感到的只有天崩地裂。但那時的我,並沒有掉下眼淚,眼窩一直是乾涸的。才明白一個人真正難過到極點的時候,是沒有眼淚掉下來的,心被狠狠刺了下,卻發不出任何聲音——因為痛苦以張開它那巨大的羽翼,把一切包裹得不留餘地……還天真的以為外婆去世後,會變成星星,在天空注視著我們。於是,在夜晚,總是不停地仰望這夜空。無助、孤獨、傷心,使我漸漸在黑暗中無法自拔。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裡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讀完後內心觸電般悸動,一陣陣熱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雙眼。星星勾起了我對外婆的無限思念。是啊!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雖無法改變黑暗的世界,但也給予了人們希望和鼓舞。正如沒有外婆的日子,雖然感到無助,但我有怎麼能沉浸在悲傷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規律。應振作起來,欣慰星星閃爍的希望之光以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顆星星,雖然渺小,但我擁有著奮鬥的激情和對光明的熱愛,我會用我所能盡的一切,去改編著《星星變奏曲》的旋律和命運,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打敗黑暗,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努力燃燒自己,永遠在天空閃爍。永不墜落……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一)

讀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我的感觸很多,我認為吧。事情本來就是複雜的,多角度的,全面的。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從多角度進行調查、學習,從各種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該在許多方面去加以探索。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會發現我們用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如何才能獲得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呢?很顯然我們就必須用全面的立體的思維去思考。一些人堅持認為線性認知,考慮問題往往局限於一個點,線,面,不能夠全面地看問題。

有些人在堅持的習慣性思維,頭腦僵化,過去的教條式的解釋是怎麼樣,到了現在依舊照搬出來運用。

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真是一部好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二)

創造力從何而來?我學了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心中便有了答案。

文章當中有兩個典型代表,一個是約翰·古登貝爾克,另一個是羅蘭·布歇內爾。他們兩人將毫不相關的兩樣事物放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新的產物——發明了印刷機排版技術和遊戲機。

可見創造力的威力是多麼大!“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這句話說的一點不錯!自然節奏原則今天應用於時鐘計時,計數脈搏,計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運動等反面。可這項偉大的發現一開始卻被人認為是個瘋念頭。一個年輕人在教堂祈禱時發現油燈的擺動似乎是有規律的。這個細小的想法一出現,就被年輕人牢牢地攥住了。他不顧別人怎麼說,找來兩根一樣長的繩子各吊上重量相同的鉛塊,讓教父一起數繩子擺動次數。年輕人的想法是正確的!繩索各擺了100次。這個富有創意創造力的人是伽利略。“從不放過自己一閃而過的想法”,這就是擁有創造力的秘訣。

創造力是怎樣開始的?獨立的見解便是創造的萌芽。宋朝的歐陽修對韓愈的文章十分欽佩,反復研讀韓愈的著作,開始模仿著寫作,進而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結果他學韓愈的文章而寫出的文章不像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學韓愈的詩,寫的詩卻很像韓愈,終於不能獨成一家。如果一個人不會創造,那麼他的一生將永遠只是模仿和抄襲,所以請珍視自己獨到的見解,儘管其中不乏虛繆的花影,但創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

愛因斯坦曾經談到自己是如何創造是說過;我自己僥倖發現了一些東西,例如相對論的建立,這我還可以解釋我為由於我多少保存了一些詫異的能力。的確,一項重大發現的背後總有科學家們創造的熱情,而在創造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有疑問精神,正是這股勁兒才支撐著他們永不停息地創造,

創造就是能提出新見解,解決前人和自己不能解決過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會另闢蹊徑的能力。

學了這課,使我對創造力有了更深的體悟:留心自己細小的想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擁有創造的熱情。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需要更多的知識灌溉,那麼就要富有創造力,因為創造力是新知識的搖籃。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三)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語文書裡的一篇課文,它通過一個問題告訴我們,要從多角度看事物,要善於創新。我的感悟也正是這個;我是從“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裡,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裡有感而發的。

我們知道,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它大得讓我們無法想像,()但這裡面大多都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就算是亮度比太陽高幾億倍甚至幾十億倍的大恒星,也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這句話中,把諸如愛因斯坦之類的偉人比作明亮的恒星,那我們可不可以把創造的世界就看成宇宙,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看成是組成那無盡星空的微小部分呢?由此可見,創造的世界是如此之大,而佔據其中的我們又為何不能成為這其中一顆發光的星?如果你認為我們只是這大宇宙中的一點點小灰塵,所以不能創造、不能發光的話,我會告訴你,你的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就大錯特錯了。是啊,我們雖卑微且不值一提,但是你知道一顆小有成就的藍色恒星是怎樣形成的嗎?它就是由一團由灰塵組成的星雲凝結成的!如果我們能順利變成一顆小小的恒星,我們不是和那些偉人越來越像了?當然,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微小的光可以照亮自己,卻不能照到更遠,因為我們不能就此滿足,我們要做到的不僅僅是成為一顆發光的恒星,更是要把自己的光照到更黑、更遠、更需要光亮的宇宙深處去,讓它亮至整個宇宙!那麼,若我們就是一顆小小的灰塵,我們該怎樣變成明亮的恒星、又該怎樣把自己的光芒送到更遠的地方呢?

暑假中的我,曾一度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不停,不停掙扎著……可那仿佛是一個漩渦,越是掙扎就越陷越深。外婆的去世,狠狠地敲擊了我的心臟,當看到曾經對我萬般呵護、萬般疼愛、萬般照顧的外婆,轉眼間變成了屍體,靜靜地躺在陰森的棺材中一動不動時,感到的只有天崩地裂。但那時的我,並沒有掉下眼淚,眼窩一直是乾涸的。才明白一個人真正難過到極點的時候,是沒有眼淚掉下來的,心被狠狠刺了下,卻發不出任何聲音——因為痛苦以張開它那巨大的羽翼,把一切包裹得不留餘地……還天真的以為外婆去世後,會變成星星,在天空注視著我們。於是,在夜晚,總是不停地仰望這夜空。無助、孤獨、傷心,使我漸漸在黑暗中無法自拔。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在夜裡凝望,尋找遙遠的安慰……“讀完後內心觸電般悸動,一陣陣熱浪如迅雷不及掩耳,排山倒海般充溢我模糊了不知多少次的雙眼。星星勾起了我對外婆的無限思念。是啊!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的微弱雖無法改變黑暗的世界,但也給予了人們希望和鼓舞。正如沒有外婆的日子,雖然感到無助,但我有怎麼能沉浸在悲傷之中,而打破了原先的生活規律。應振作起來,欣慰星星閃爍的希望之光以為我照亮了通往光明的路。

我是一顆星星,雖然渺小,但我擁有著奮鬥的激情和對光明的熱愛,我會用我所能盡的一切,去改編著《星星變奏曲》的旋律和命運,用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打敗黑暗,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努力燃燒自己,永遠在天空閃爍。永不墜落……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一)

讀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我的感觸很多,我認為吧。事情本來就是複雜的,多角度的,全面的。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從多角度進行調查、學習,從各種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該在許多方面去加以探索。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會發現我們用一兩句話說不清楚。如何才能獲得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呢?很顯然我們就必須用全面的立體的思維去思考。一些人堅持認為線性認知,考慮問題往往局限於一個點,線,面,不能夠全面地看問題。

有些人在堅持的習慣性思維,頭腦僵化,過去的教條式的解釋是怎麼樣,到了現在依舊照搬出來運用。

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真是一部好書,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二)

創造力從何而來?我學了課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心中便有了答案。

文章當中有兩個典型代表,一個是約翰·古登貝爾克,另一個是羅蘭·布歇內爾。他們兩人將毫不相關的兩樣事物放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新的產物——發明了印刷機排版技術和遊戲機。

可見創造力的威力是多麼大!“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這句話說的一點不錯!自然節奏原則今天應用於時鐘計時,計數脈搏,計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運動等反面。可這項偉大的發現一開始卻被人認為是個瘋念頭。一個年輕人在教堂祈禱時發現油燈的擺動似乎是有規律的。這個細小的想法一出現,就被年輕人牢牢地攥住了。他不顧別人怎麼說,找來兩根一樣長的繩子各吊上重量相同的鉛塊,讓教父一起數繩子擺動次數。年輕人的想法是正確的!繩索各擺了100次。這個富有創意創造力的人是伽利略。“從不放過自己一閃而過的想法”,這就是擁有創造力的秘訣。

創造力是怎樣開始的?獨立的見解便是創造的萌芽。宋朝的歐陽修對韓愈的文章十分欽佩,反復研讀韓愈的著作,開始模仿著寫作,進而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結果他學韓愈的文章而寫出的文章不像韓愈,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學韓愈的詩,寫的詩卻很像韓愈,終於不能獨成一家。如果一個人不會創造,那麼他的一生將永遠只是模仿和抄襲,所以請珍視自己獨到的見解,儘管其中不乏虛繆的花影,但創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

愛因斯坦曾經談到自己是如何創造是說過;我自己僥倖發現了一些東西,例如相對論的建立,這我還可以解釋我為由於我多少保存了一些詫異的能力。的確,一項重大發現的背後總有科學家們創造的熱情,而在創造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有疑問精神,正是這股勁兒才支撐著他們永不停息地創造,

創造就是能提出新見解,解決前人和自己不能解決過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會另闢蹊徑的能力。

學了這課,使我對創造力有了更深的體悟:留心自己細小的想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擁有創造的熱情。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需要更多的知識灌溉,那麼就要富有創造力,因為創造力是新知識的搖籃。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讀後感(三)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語文書裡的一篇課文,它通過一個問題告訴我們,要從多角度看事物,要善於創新。我的感悟也正是這個;我是從“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裡,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是光輝燦爛的明星。”裡有感而發的。

我們知道,宇宙是無窮無盡的,它大得讓我們無法想像,()但這裡面大多都是無邊無際的黑暗,就算是亮度比太陽高幾億倍甚至幾十億倍的大恒星,也不能照亮所有的黑暗。這句話中,把諸如愛因斯坦之類的偉人比作明亮的恒星,那我們可不可以把創造的世界就看成宇宙,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看成是組成那無盡星空的微小部分呢?由此可見,創造的世界是如此之大,而佔據其中的我們又為何不能成為這其中一顆發光的星?如果你認為我們只是這大宇宙中的一點點小灰塵,所以不能創造、不能發光的話,我會告訴你,你的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就大錯特錯了。是啊,我們雖卑微且不值一提,但是你知道一顆小有成就的藍色恒星是怎樣形成的嗎?它就是由一團由灰塵組成的星雲凝結成的!如果我們能順利變成一顆小小的恒星,我們不是和那些偉人越來越像了?當然,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微小的光可以照亮自己,卻不能照到更遠,因為我們不能就此滿足,我們要做到的不僅僅是成為一顆發光的恒星,更是要把自己的光照到更黑、更遠、更需要光亮的宇宙深處去,讓它亮至整個宇宙!那麼,若我們就是一顆小小的灰塵,我們該怎樣變成明亮的恒星、又該怎樣把自己的光芒送到更遠的地方呢?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