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成功勵志

一個人成為廢柴的九大根源

一個人成為廢柴的九大根源

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實踐一次!華麗的跌倒,勝過無謂的徘徊!據哈佛大學研究:一個人沒出息一定有以下這九大根源。

一、猶豫不決

比魯莽更糟糕的是猶豫不決。

像牆頭草一樣搖擺不定的人,無論其他方面多麼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總是容易被那些堅定地人擠到一邊。雷厲風行難免會犯錯,但比什麼也不敢做強。懷特·黑德說:“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

二、拖延

計畫很豐滿,執行很骨感。

很多時候拖延就是逃避問題和懶惰。

把橫在面前的困難放大,

望而卻步,抱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態找各種藉口逃避:

“無聊的工作”、

“苛刻的老闆”、

“我太忙”、

“隔一天在做也沒關係”……

隨之而來,我們會陷入“工作越來越無趣”,“人生越來越無聊”的泥潭中。

愈加懶惰,愈加消極,會掉入懊悔過去和幻想未來的陷阱中。

時間累積會產生更加強烈的負罪感和自我否定讓人越來越焦慮。

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說:“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讓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

三、三分鐘熱度

世界上有80%的失敗都源於半途而廢。

"三分鐘熱度”的人不過是從來沒有體驗到堅持做一件事成功後帶來的喜悅,因為堅持的過程總是枯燥又充滿挫折的,人的天性又是好逸惡勞。

“每一年伊始筆記本的前幾頁都寫滿了宏偉的計畫,後面幾乎都是空白……”

“購買了一本好書,可惜得是到現在都還沒開始讀……”

“下決心健身減肥,差不多在5天之後就放棄了……”

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雄心勃勃地制定計劃,心灰意冷地放棄計畫”的經歷。

四、害怕拒絕

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大多數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感到被拒絕”有關。

有時這種拒絕是很顯然的,比如愛人突然的離去;或者被朋友背板和疏遠。

而有時這種拒絕也可以是很細微的,比如你給了對方一個微笑的眼神,對方卻移開了目光;或者你鼓起勇氣給對方發了一個條微信,對方卻過很久才簡短回復。

一個能放下自尊去做事情的人,是專注目標成果導向的人;而把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的人,

在人際交往做事情的時候,總關注在他人對自己的態度。

所以,一個人越是百無一用的時候,越執念於那些無足輕重的底線與小自尊心。

五、自我設限

殺死自己的潛能力。

他們經常這樣說:我想做A,但是我怕做不到,因為B,C,D,E種原因。

他們還沒去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並給自己找了一堆不付出努力的理由。

所有的平庸與低成就都是自我設限的結果。

在自己的心裡默認一個“高度”,這個“心理高度”常常暗示自己:這件事情我肯定沒辦法做好,就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

這種心理暗示可以幫你阻擋任務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暫時維護你的自我價值感,但是,卻剝奪了你“往上再走一步”的成功機會。

拉羅什富科說:平庸的人總是在抱怨自己不懂的東西。

六、逃避現實

白日夢患者

逃避現實的人有5個特徵。

1.經常做白日夢——逃避現實者更願意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世界。

2.喜歡隨心所欲,無拘無束的生活——說白了就是嚮往遊手好閒的生活。

3.沉迷遊戲或是魔幻小說——它們可以引領你走進那個神奇浩繁的世界,讓你逃避日常現實生活。

4.覺得現實世界很殘酷——這是逃避現實者的常見特徵,在追尋白日夢的時候常常會遭受來自現實生活的打擊。

5.無法面對不確定環境——因為在你營造的白日夢裡,你才能找到確定感和安全感。

人的悲劇在於眼高手低。大多數人激動時佛擋殺佛,幻想中睥睨天下,日常生活中卻沒法鼓起勇氣和每個週末早上都要拿電鑽鑽牆的鄰居很好談一談。

七、總找藉口

錯不在我。

人一旦犯了錯,第一反應常常是自我辯護。

我回憶了三十幾年來認識的喜歡找藉口的人,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強烈的事業心,沒有執著的追求,人生沒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所以,遇到壓力、遇到困難,他們就不承擔,也不想承擔;遇到風險、遇到挑戰,就退縮。

不承擔,要退縮,就迫使他們找藉口。因為找藉口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這是掩飾自己無知的方法,然後從中尋找自我安慰。

八、恐懼

謹小慎微的懦弱。

他們在工作中總有這樣的感受:害怕被領導批評、害怕別人覺得自己無能、害怕被別人知道自己的缺點、在意他人的評價、害怕犯錯、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

我想起一句話:我不敢下苦功琢磨自己,怕終於知道自己並非珠玉;然而心中又存著一絲希冀,便又不肯甘心與瓦礫為伍。

其實就是心智的弱小,不願意面對挫折感。

王朔曾經跟他女兒說:“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九、拒絕學習

你不是寂寞,只是不想學習。

學習需要費腦子,自我成長需要不斷和自己作鬥爭,多痛苦啊!

還不如舒舒服服躺在家玩手機看電影,然後等看到同齡人薪資比你高、生活過的比你好時,你又在朋友圈感歎時運不濟。

“我從未見過,每天從早忙到玩,拖著疲憊身子回家的人過空虛寂寞冷。

大多數人的空虛寂寞冷,基本上都是吃飽了沒事幹閑的”。

所謂選擇困難症,不過是你又懶又貪

文/小燈泡兒

1、

別裝了!你只想走個過場

我的小表妹是個糾結狂。

和她一塊吃飯,接過功能表,她從頭翻看到尾,眉頭蹙著,喪成苦瓜臉。二十分鐘後,又硬塞給我,“姐,要不你來吧。幫我點份一樣的。”

和她挽手散步。不出百米,她說作業沒做,得趕快回家去寫;到了樓下,她又嫌胸悶氣短,非要拉我再去走走。

上個月,她跟家裡鬧了分歧。隔三岔五,就發我微信、電話轟炸。

“唉姐,你說我到底考研好,還是工作好?選哪個省事些?”“我爸說,一流名校是敲門磚。我媽說先工作更好,早點積累經驗。要不,你也幫我想想?”

我有點語塞。便問她,你自己呢?喜歡什麼工作,想要怎樣生活?小表妹怔了怔,我,我不知道啊。

“那你怎麼辦呢?等他們想好了,替你決定?”

“還能咋辦。也就這樣了,誰讓我有選擇恐懼症呢!”

一瞬間,我就差摔了電話。

那傻丫頭,看似左右為難,實則漫不經心。迷茫如她,既沒想好以後出路,也不願接受此刻粗糲。

因為沒有主見,因為不願擔責,她只好逮人就問,再三求證。

到後來,選擇權都送了人,乾脆看客說了算。

“隨便”、“都行”、“聽你的”、“我不知道”……

選擇障礙者們眼中,生活時刻處於一種「三不知」的境地——充滿了不確信、不清晰、不懂得。

就像被幽靈纏身,明知它漂在附近,卻只能捂眼裝睡當聾子。

我的專業是金融,但我喜歡設計,如果我放棄做會計,別人會不會笑我,說我不務正業?

我定的餐館,人家不喜歡吃怎麼辦?參加不熟悉的聚會,我該先減個肥,還是先學化妝?

想想也挺可悲的。

應試體制下的你我,用二十多年去背世俗強加的角色期待,背所謂的標準答案,背語數外的考試範圍,和亂七八糟的公式定理。

卻也拒絕了未知的瘋狂,拒絕了聲色的張揚,拒絕一個真實的、清醒的本我。

因為盲目從眾,所以嘴邊的“未來”,大多是被灌輸、被洗腦、被填鴨的。

因為思維怠惰,所以不願承擔可能的“後果”,凡事只想伸手討要答案。

更糟心的,是你一邊丟掉自主選擇權,一邊釋放抱怨和怒氣。卻偏偏忘了,阻止你自在選擇的、隨心生活的,從來不是強權,不是父母——

是你的懶,你的怕,和走過場、打醬油的自己。

2、

別騙人!你的貪心太滿

當然,還有些“選擇障礙症”,說好聽點,是圓滑,是慎行;說難聽點,是貪心,是欲念。是你賦予了選項太多無意義的完美。

初中時候,曾聽聞一個故事。

說的是齊國某少女,因貌若女神,被倆小夥同時追求。只可惜,東家男子雖是富二代,卻長相寒磣;西家男子雖是小鮮肉,卻身無閒錢。

擔心女神羞于指明,眾人便提議,不如讓她露胳膊示意。出左手,選東家;出右手,選西家。

糾結許久,女神慢悠悠地伸出兩隻胳膊。笑言之:“以後,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事實嘛,這種食東宿西的戲碼,今日亦不嫌少。有時選擇之難,不在路徑本身,在貪婪之心。

在年輕氣盛的時日裡,貪心如我們,很容易把生活的每道選擇,看作AB題:

想拋棄一份苟且的工作,又怕穩定的生活跌落;

想告別一段苦澀的愛情,又怕遇不到Mr.Right;

想買件打折的衣服,又嫌它不如大牌款式和質感。

於是我們感慨,“還真棘手啊,要是能有兼顧的路子該多好!”“如果那麼難選,要不我就不選了吧?”

真巴不得,這唯一的選項,必須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如此,便可一勞永逸不煩憂,繞開所有的未知和難關。

然而,哪有什麼兩全選擇、順遂人生。

那些心態失衡的人,無論選什麼都會不甘,無論怎麼過都嫌浪擲,回頭看看,都要生悔。

真正讓他捶胸,讓他頓足的,其實也非眼前之路多漫漫。而是腦中常浮現的——口渴之時的那瓶奶,紙裡包裹的半塊糖,夜深閉燈後的星和月。

3、

別躲了!是你選擇捂眼遮耳

就像亦舒在《花解語》所說的:

“無論什麼都有代價。一個人,只在彼時彼地做對他最好的選擇,或對或錯,毋需對任何人剖白解釋。”

所有不給方法論的雞湯都是耍流氓。

很多時候。選擇這事兒,就像考試做題。卡住了,先跳過,做下一題。回過頭,再填滿,或塗改。

若你手抖心亂按不下選擇鍵,我想,起碼可以做如下之事:

1.“別問別人,問你的心。”

最最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訴求,規劃想要的生活。然後,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抉擇。

也許,你無法得知下一步的下一步,但起碼可以列好最重要的選擇優先項,訂立幾條牢牢不可破的底線,明晰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

就像考研不是鍍金,而是為了礪劍。選擇不是從眾,而是為了覓己。

事實上,所有停在腦海中的臆想多半會誇大未知領域。某些“興趣”,某些“憧憬”,只有你深入嘗試、體驗之後還願意視為熱愛,才算真正的選擇。

就像很多東西你不吃怎麼知道酸鹹或甜辣,很多人你不相處怎麼知道厭惡或融洽。

直到哪一天。你清晰了,篤定了,你的熱情所在,你的心之所向,你願為了什麼而擺脫拖延、懶惰、無所事事的惡習。

那就對了。

2.“所謂完美,是個騙局。”

任何選擇,都有沉沒成本。被焦慮牽絆、被得失左右的人,往往陷入了一個怪圈:

生怕世事如對弈,一步若錯,滿盤皆輸。

然而,生活沒有準則,選擇並無對錯,價值觀是不斷推翻重建的。

決定生活軌跡的,從來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之後的姿態。你若積極,考研或工作,都可以;你若消極,考研或工作,都不行。

既然沒有絕對意義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又何來成本高低,利弊難判。

更何況,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

你我眼界和預知能力有限。行至中途,路至未央,如何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

畢竟,一個決定牽動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回不了頭。

大多數人的空虛寂寞冷,基本上都是吃飽了沒事幹閑的”。

所謂選擇困難症,不過是你又懶又貪

文/小燈泡兒

1、

別裝了!你只想走個過場

我的小表妹是個糾結狂。

和她一塊吃飯,接過功能表,她從頭翻看到尾,眉頭蹙著,喪成苦瓜臉。二十分鐘後,又硬塞給我,“姐,要不你來吧。幫我點份一樣的。”

和她挽手散步。不出百米,她說作業沒做,得趕快回家去寫;到了樓下,她又嫌胸悶氣短,非要拉我再去走走。

上個月,她跟家裡鬧了分歧。隔三岔五,就發我微信、電話轟炸。

“唉姐,你說我到底考研好,還是工作好?選哪個省事些?”“我爸說,一流名校是敲門磚。我媽說先工作更好,早點積累經驗。要不,你也幫我想想?”

我有點語塞。便問她,你自己呢?喜歡什麼工作,想要怎樣生活?小表妹怔了怔,我,我不知道啊。

“那你怎麼辦呢?等他們想好了,替你決定?”

“還能咋辦。也就這樣了,誰讓我有選擇恐懼症呢!”

一瞬間,我就差摔了電話。

那傻丫頭,看似左右為難,實則漫不經心。迷茫如她,既沒想好以後出路,也不願接受此刻粗糲。

因為沒有主見,因為不願擔責,她只好逮人就問,再三求證。

到後來,選擇權都送了人,乾脆看客說了算。

“隨便”、“都行”、“聽你的”、“我不知道”……

選擇障礙者們眼中,生活時刻處於一種「三不知」的境地——充滿了不確信、不清晰、不懂得。

就像被幽靈纏身,明知它漂在附近,卻只能捂眼裝睡當聾子。

我的專業是金融,但我喜歡設計,如果我放棄做會計,別人會不會笑我,說我不務正業?

我定的餐館,人家不喜歡吃怎麼辦?參加不熟悉的聚會,我該先減個肥,還是先學化妝?

想想也挺可悲的。

應試體制下的你我,用二十多年去背世俗強加的角色期待,背所謂的標準答案,背語數外的考試範圍,和亂七八糟的公式定理。

卻也拒絕了未知的瘋狂,拒絕了聲色的張揚,拒絕一個真實的、清醒的本我。

因為盲目從眾,所以嘴邊的“未來”,大多是被灌輸、被洗腦、被填鴨的。

因為思維怠惰,所以不願承擔可能的“後果”,凡事只想伸手討要答案。

更糟心的,是你一邊丟掉自主選擇權,一邊釋放抱怨和怒氣。卻偏偏忘了,阻止你自在選擇的、隨心生活的,從來不是強權,不是父母——

是你的懶,你的怕,和走過場、打醬油的自己。

2、

別騙人!你的貪心太滿

當然,還有些“選擇障礙症”,說好聽點,是圓滑,是慎行;說難聽點,是貪心,是欲念。是你賦予了選項太多無意義的完美。

初中時候,曾聽聞一個故事。

說的是齊國某少女,因貌若女神,被倆小夥同時追求。只可惜,東家男子雖是富二代,卻長相寒磣;西家男子雖是小鮮肉,卻身無閒錢。

擔心女神羞于指明,眾人便提議,不如讓她露胳膊示意。出左手,選東家;出右手,選西家。

糾結許久,女神慢悠悠地伸出兩隻胳膊。笑言之:“以後,我想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宿。”

事實嘛,這種食東宿西的戲碼,今日亦不嫌少。有時選擇之難,不在路徑本身,在貪婪之心。

在年輕氣盛的時日裡,貪心如我們,很容易把生活的每道選擇,看作AB題:

想拋棄一份苟且的工作,又怕穩定的生活跌落;

想告別一段苦澀的愛情,又怕遇不到Mr.Right;

想買件打折的衣服,又嫌它不如大牌款式和質感。

於是我們感慨,“還真棘手啊,要是能有兼顧的路子該多好!”“如果那麼難選,要不我就不選了吧?”

真巴不得,這唯一的選項,必須是最大限度的、理想化的。如此,便可一勞永逸不煩憂,繞開所有的未知和難關。

然而,哪有什麼兩全選擇、順遂人生。

那些心態失衡的人,無論選什麼都會不甘,無論怎麼過都嫌浪擲,回頭看看,都要生悔。

真正讓他捶胸,讓他頓足的,其實也非眼前之路多漫漫。而是腦中常浮現的——口渴之時的那瓶奶,紙裡包裹的半塊糖,夜深閉燈後的星和月。

3、

別躲了!是你選擇捂眼遮耳

就像亦舒在《花解語》所說的:

“無論什麼都有代價。一個人,只在彼時彼地做對他最好的選擇,或對或錯,毋需對任何人剖白解釋。”

所有不給方法論的雞湯都是耍流氓。

很多時候。選擇這事兒,就像考試做題。卡住了,先跳過,做下一題。回過頭,再填滿,或塗改。

若你手抖心亂按不下選擇鍵,我想,起碼可以做如下之事:

1.“別問別人,問你的心。”

最最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訴求,規劃想要的生活。然後,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抉擇。

也許,你無法得知下一步的下一步,但起碼可以列好最重要的選擇優先項,訂立幾條牢牢不可破的底線,明晰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

就像考研不是鍍金,而是為了礪劍。選擇不是從眾,而是為了覓己。

事實上,所有停在腦海中的臆想多半會誇大未知領域。某些“興趣”,某些“憧憬”,只有你深入嘗試、體驗之後還願意視為熱愛,才算真正的選擇。

就像很多東西你不吃怎麼知道酸鹹或甜辣,很多人你不相處怎麼知道厭惡或融洽。

直到哪一天。你清晰了,篤定了,你的熱情所在,你的心之所向,你願為了什麼而擺脫拖延、懶惰、無所事事的惡習。

那就對了。

2.“所謂完美,是個騙局。”

任何選擇,都有沉沒成本。被焦慮牽絆、被得失左右的人,往往陷入了一個怪圈:

生怕世事如對弈,一步若錯,滿盤皆輸。

然而,生活沒有準則,選擇並無對錯,價值觀是不斷推翻重建的。

決定生活軌跡的,從來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之後的姿態。你若積極,考研或工作,都可以;你若消極,考研或工作,都不行。

既然沒有絕對意義的好選擇,也就沒有所謂的壞選擇。又何來成本高低,利弊難判。

更何況,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

你我眼界和預知能力有限。行至中途,路至未央,如何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

畢竟,一個決定牽動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回不了頭。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