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人生感悟

長得漂亮不是你的功勞,活得漂亮才是

長得漂亮不是你的功勞,活得漂亮才是

文/沐兒

1

氣場,比漂亮更有引力

畢業五周年聚會,沙沙靜靜地坐在一個角落裡,即使不說話,我仍然能感覺到她強大的氣場。

她的穿著打扮,雅致中透著不俗的氣質。

既端莊時尚,又不讓人覺得奢靡張揚,特別適合同學聚會這種場合。

沙沙跟我,是從高中到大學的同學。

高中的時候,她因為長相普通,從來沒有收到過情書。她好像也不在意,淡定地學習,大大方方看著我們竊竊私語,誰有人追了,誰跟誰在一起了。

大學的時候,沙沙仍然完全不惹眼。她的家庭條件,跟她的長相一樣普通。

我們幾個好友呼朋引伴地約著去火鍋去K歌去逛街的時候,她總是默默地待在宿舍裡,整理衣櫃,掃除,或是捧一本書,擰亮檯燈,一看就是一下午。

在我幾個好朋友的眼裡,沙沙就是個討人喜歡的灰姑娘,不爭寵,不傲嬌。

在她們心底裡(也包括我),從來不會想到,五年後的聚會上,沙沙會大放異彩,成為最耀眼的那個姑娘。

你注意到沙沙了嗎?她的包包,就是我一直想要還沒捨得買的那款誒。還有她的鞋子,不知道是不是什麼牌子的限量款,市面上根本沒見過。

在洗手間裡,好友終於有機會說出她心中的困惑,

真沒想到,沙沙現在氣質這麼好。這些衣服穿在她身上,簡直是相得益彰。

我這個朋友,當初是班裡的班花,

可今晚,竟然被沙沙比了下去。

她是個急脾氣,竹筒倒豆子,一口氣把她前半場聚會一直困擾她的問題跟我傾訴了出來。

我說,可不,沙沙就是個潛力股。

她那些年泡的圖書館,就著宿舍小檯燈看的書,以及後來職場上的打拼,成就了今天的她。

沙沙如今,是一家大公司的HR。她的氣場,是自信的光芒,也是寵辱不驚的淡定。

開口說話,她比在場的其他女生都要有深度一些,並且幽默風趣,我自愧弗如。

那天晚上,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漂亮,真的是花瓶一樣的的東西。比漂亮更重要的,是氣場的強大。

2

長得漂亮不是你的功勞,活得漂亮才是

一個小姑娘,從小就被人誇漂亮,難免就沾沾自喜起來。

不管是在學校裡,還是跟小夥伴玩,

總覺得自己是中心,什麼事都得根據自己的心意來。

長大一些,因為漂亮,她們會得到更多男生的殷勤。

出門辦事,也會更順利。甚至畢業找工作,都要比一般女生容易一些。

漂亮確實有很多好處,但是,姑娘們心裡要清楚,長得漂亮,不是你的功勞。爹媽遺傳給了你好的基因,你應該感激他們。

活得漂亮,才是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雖然不相信“紅顏薄命”這個詞,但現代社會裡,仍有許多姑娘,因了紅顏,沾了禍水。

比如,因為漂亮被眾多男生追求,無心學習後來輟學太早混入社會的;比如因為漂亮被人包養卻又被始亂終棄的。

雖然這些只是少數案例,但漂亮姑娘更應該長個心,早早為自己的人生做個規劃。

王菲、範冰冰、劉濤、章子怡都是既長得漂亮又活得漂亮的典範。

她們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輿論也好偏見也好,無法左右她們的選擇。

關於愛情,章子怡說:“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內心,只要覺得對就去做吧,因為人活一次,想太多會太累,要為自己而活。”

所以,你看她的愛情,從霍啟山到美國人Vivi,再到與汪峰相戀。

她總是會大方的戀情公諸於眾,從不聽流言蜚語,不左右猜疑,只求自己活得灑脫真實。

在演藝事業上,她精益求精:“我太在乎了,希望自己做得好,而且我覺得我的確可做得更好。”

對於生活,她的觀點是:“所有的經歷都是用來回憶的,而不是用來後悔的。”

努力、自信、跟隨自己的心、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樣才能活得我行我素,最終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3

比漂亮更重要的,是內涵

漂亮讓人垂涎,智慧讓人刮目相看。

沒有內涵和靈魂,即使長得漂亮也是無趣的。

奧巴馬的妻子蜜雪兒,長得算不上怎麼漂亮,但她絕對是個智慧的女人。

我曾看過蜜雪兒在奧巴馬就任之初,關於教育問題發表的演講,深深被震撼。

這是一個有愛心、有遠見、有學識、有能力的第一夫人。

幾天前,奧巴馬在芝加哥的告別演講中,提到蜜雪兒的時候,他深情落淚。在臺上,他僅僅是剛剛說出了“蜜雪兒”這個名字,就引起了台下如雷的掌聲和歡呼。

聽眾在站在台下的蜜雪兒附近自發圍成了圓圈,用掌聲向這位第一夫人致意。

我那來自南方的女孩,在過去的25年中,你不僅僅是我的妻子和孩子們的母親,

還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憑藉自己的優雅、風度、勇氣和幽默,出色的完成了一個你本來沒有要求的角色。

奧巴馬對蜜雪兒的感激,字裡行間真情流露。

一個圓滿的家庭、一個欣賞自己的丈夫,還有美國民眾的擁戴,蜜雪兒算是活得最漂亮的女人之一了吧。

且不說名人,我們普通女子,不管長相如何,也都可以豐富自己的內涵,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4

如何提升內涵,活得漂漂亮亮?

努力工作,培養愛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萬件事。

工作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更是自己生活的圈子。

很多女孩,在嫁入比較富裕的家庭之後,放棄工作,全職做起家庭主婦,享受起生活來。

這樣未必就不可以,但卻需要承擔風險:一旦婚姻亮起紅燈,家庭分崩瓦解,女人的精神支柱會一下子崩塌,沒有了可以療傷的角落。

我總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應該是由家庭、孩子、工作、愛好、圈子這幾個部分組成。

每一部分,都有它的意義。恩愛的時候,你未必會體會到,但若是被愛的人傷害,你一定會明白,有工作,有同事,對你有多重要。

愛好,其實關乎我們的生活情趣。

活得漂亮的女人,一定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的。

興趣廣泛也好,專而精也好,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心情更愉悅。

愛好讓你的生活更立體,情緒更飽滿。

讀萬卷書,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多的人,更豁達,遇事不鑽牛角尖,凡事更多地站在對方立場去想問題。

讀書也跟行萬里路經萬件事一樣,可以開闊眼界。

你若是有看過世界名畫的眼睛,聽過貝多芬交響曲的耳朵,到達過埃及金字塔的雙腳,你的見識,一定跟囿於某個小天地的時候大不相同。

閱歷豐富了,境界也就打開了。

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才能恬淡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將簡單的日子,過出滋味來。

小時候,特別羡慕別人長得漂亮。可是現在,我只羡慕活得漂亮的人。欣賞沙沙那樣的女生,自信自強,讓所有人看到她的光芒。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從九十年代初起,彭明輝這篇文章持續發燒至今,「每年考季就暴紅一次」、被轉貼、影印流傳。他收到無以數計的感謝信函,影響力遍及臺灣各級學生、留學生、甚至大陸的留學生。彭明輝寫這篇文章,原是要「將人生最重要的心得留給子女、孫子女」,卻無意中回答了無數人的困惑。

文|臺灣清華大學電機系 彭明輝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充滿焦慮的學生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會變得無足掛齒。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作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 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 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可是對我來講, 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像。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添加。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徑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生死攸關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如何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揹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關係,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兮禍兮,誰人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開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臺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 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瞭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但卻需要承擔風險:一旦婚姻亮起紅燈,家庭分崩瓦解,女人的精神支柱會一下子崩塌,沒有了可以療傷的角落。

我總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應該是由家庭、孩子、工作、愛好、圈子這幾個部分組成。

每一部分,都有它的意義。恩愛的時候,你未必會體會到,但若是被愛的人傷害,你一定會明白,有工作,有同事,對你有多重要。

愛好,其實關乎我們的生活情趣。

活得漂亮的女人,一定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的。

興趣廣泛也好,專而精也好,都讓我們的生活更豐富,心情更愉悅。

愛好讓你的生活更立體,情緒更飽滿。

讀萬卷書,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多的人,更豁達,遇事不鑽牛角尖,凡事更多地站在對方立場去想問題。

讀書也跟行萬里路經萬件事一樣,可以開闊眼界。

你若是有看過世界名畫的眼睛,聽過貝多芬交響曲的耳朵,到達過埃及金字塔的雙腳,你的見識,一定跟囿於某個小天地的時候大不相同。

閱歷豐富了,境界也就打開了。

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才能恬淡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將簡單的日子,過出滋味來。

小時候,特別羡慕別人長得漂亮。可是現在,我只羡慕活得漂亮的人。欣賞沙沙那樣的女生,自信自強,讓所有人看到她的光芒。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從九十年代初起,彭明輝這篇文章持續發燒至今,「每年考季就暴紅一次」、被轉貼、影印流傳。他收到無以數計的感謝信函,影響力遍及臺灣各級學生、留學生、甚至大陸的留學生。彭明輝寫這篇文章,原是要「將人生最重要的心得留給子女、孫子女」,卻無意中回答了無數人的困惑。

文|臺灣清華大學電機系 彭明輝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經常碰到充滿焦慮的學生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會變得無足掛齒。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我們又何曾知曉?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作不得了的事看待。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 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 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作悲喜。可是對我來講, 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都只是表像。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添加。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徑庭,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在 “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生死攸關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如何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揹運: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畢業後,他告訴自己:我沒有關係,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兮禍兮,誰人知曉?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又有什麼好憂慮?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遇到一位高中同學。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開短期課程。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臺大電機後,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 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恐怕已遠非他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儉用,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瞭解到: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