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多堅持一下,結果就不一樣了

多堅持一下,結果就不一樣了

文/隨心

有的時候你在堅持一下就那麼一下,就超越了自己。往往我們認為自己已經到達極限了,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想要放棄了。然而有人對著你鼓勵,支持你,讓你內心就想在忍一下,可能就因為那麼一下就成功了。

1

記得剛畢業的時候還報名了小自考的大專學習。重點的幾個科目要統考,每次都在考前一個月就開始看書做練習。都是利用晚上下班時間和中午一小時的午休時間,每天的中午午休都特別想要睡覺,每次瞌睡蟲來了,內心都在告訴自己,睡一下就睡一下,

等下來繼續看書。每次一睡過去醒來都到點上班了,這樣好幾天都沒有利用中午午休時間看書。

眼看距離考試時間越來越近了,我知道一直這樣下去我肯定看不完書本做不完練習本。就算晚上看書到淩晨,第二天上班沒精神書的內容也記不住。

之後再午休時間我都挺著看書,困了就用手把眼皮上下扯著,不然就是去洗手間洗手然後用濕濕的手蓋在眼睛上,這樣就很有精神了。但是這樣用不了多久,我就又困了。後面就用手擰自己大腿,疼意來了就清醒了。使用了無數方法之後,連續幾天不午休身體就習慣了。往後幾天就不困可以看的進書了。有時候我們堅持不下去了,想想成功後的場景就會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

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真是真理。最後考試過了,真的是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努力又盡力。沒有聽從自己的墮意,想睡覺就睡覺,想去玩就去玩,想看電視就看電視,而是拋棄了那些會影響自己努力的東西,咬牙堅持下去,讓自己最後擁有喜悅的收穫。

2

我是個特別不喜歡運動體格也很差的人,記得初中的800米長跑。真是我運動最弱的部分了,每次跑步總是最後幾名,最後一圈總是跑不了,用走的。沒考試前,自己就知道肯定考不過。我跑的太慢了,每次跑都太累了。距離別人的差距太大了,總是追不上。

考試前在家門前,每天吃完飯就繞圈跑步。從開始的3小圈到一天一天增加的5大圈然後開始追求速度。練習的時候,

一次又一次覺得自己不行了,不能再繼續跑下去了,整個人都恍惚了。可是每次跑前自己規定的圈數還跑不夠,所以只能咬牙一次又一次的堅持跑下去。

跑了半個月可以順利的跑完800米不用再最後一圈需要用走路走完。半個月裡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了自己,那時候每次跑完規定的圈數甚至更多圈的時候,滿滿的自豪感在內心裡洋溢著。

原來自己可以做到比想像中更好的自己,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有一次又一次逼著自己走下去才能知道自己遠遠比自己所想的更優秀,更堅強,更有毅力。

你以為自己只能做到800米跑4分多鐘,後來你發現3分多鐘就可以做到了。

你以為自己不會憋氣學不會游泳,後來你發現練習憋氣報名學習後面你還遊的很好。

你以為自己膽小不敢開車所以沒有考駕照,後來你發現你需要這個駕照的時候,逼著自己學習開過了無數個地方。

我們比自己所想的還要優秀,有些你認為做不到的事情,學著做著你就做到了。並且比你想像中做的要好。從現在開始,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你逼著自己去做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厲害更勇敢。凡事做的時候多堅持一下,結果很可能就不一樣了。

你營造的努力感,才是成功的頭號大敵

文/趙曉璃

前兩天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查分的日子,我收到了幾位在校大學生的留言,其中有一個就說,自己那麼努力了,為何還是沒通過考試呢?難道真的是努力不夠嗎?

我突然想起自己當年考大學英語六級的那段過往。

也就是那段過往,讓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做任何事情,一廂情願地死幹蠻幹並不值得效仿,那種狀態會被很多人認為很“努力”,但其實只是一種“努力感”。

真正的努力,其實恰恰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清楚,你不過是順應了成人世界裡的遊戲規則,弄懂了這個規則裡具體的玩法,你的努力才會奏效。

如此說來,其實在成功的所有因素裡,努力往往最容易被人誤解,甚至一度被人為誇大,乃至於成為很多人失敗的萬能歸因。

一、

十多年前的今天,網路並沒有如此普及,那個時候我們大學英語六級的分數要通過打電話的方式查詢。

沒有抱任何希望的我撥通了查分熱線,

在輸入了一長竄號碼之後,電話的那頭報出了一個成績。

“我竟然通過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又撥了一次,確認自己過了之後,不禁雀躍起來。

這對我而言不亞於一個意外。

說起來,我在六級考試上就沒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我根本看不進去厚厚的那本牛津詞典,也沒早起過一天背誦該死的英語單詞。

要說我那個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跑到英語角和學校裡的英語大牛們聊天,雖然經聽常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每次也會點頭微笑,以至於對方總會說的很爽,然後慢慢地他們對我就有些印象了。

在適當的時機,我向這些英語大牛們訴說了我的煩惱,就如何準備六級考試詢問他們的經驗。

其中有個大牛直接給了我一本輔導書,具體名字我忘記了,但整本書的中心思想簡單而粗暴,就是教人如何應對六級考試的,而編寫輔導書的人更牛掰,據說但凡英語考試,什麼四級六級雅思託福GRE,這位編者都能應對自如,並且每次都是高分。

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啃完了這本輔導書,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可以做到對著選項根據書中總結的規律進行判斷選擇,而自己對原文一無所知。

我就這樣上了考場,在沒有背誦一個英語單詞的前提下,本著能答就答不能答就蒙的原則,根據一個月的時間潛心研究的考試規律,稀裡糊塗就答完了題目,考完試整個頭腦都是懵的,我想,如果這次真沒考過,真的一點也不虧,如果真不幸要補考,我早已下定決心要老老實實背單詞了。

結果一查分,我不僅過了,並且分數還不錯,我的三觀得到了洗禮和刷新。

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學霸真的不是靠一味苦學出來的,他們都有個特點,那就是特別擅長總結規律,所以常常能做到舉一反三,在學習上真的比只知道用功不懂得方法的學生輕鬆許多。

二、

有了那次經歷之後,我突然對“努力”這件事產生了懷疑。

仔細想想,如何界定“努力”呢?是不是每天晚睡早起捧著書本就是努力?是不是停用朋友圈不刷微博就是努力?

後來我漸漸發現,我們所謂的努力多半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叫“努力感”。

“努力感”有兩個孿生兄弟緊緊相隨,一個叫“滿足感”,一個叫“負罪感”。

考會計證的梅子有陣子天天發朋友圈,她發朋友圈很有規律,通常在晚上十點和晚上十一點,先是曬一下檯燈下攤開的書和筆記,接著就是曬每天夜裡加餐的食物。

有一天我禁不住好奇問她,為何每天晚上發完書和筆記要曬吃的呢?

她倒也坦誠,說每次看到自己書和本子的圖片,艾瑪感覺自己實在太努力了,不吃點好的感覺都對不住自己,可每次吃完又無比愧疚,隱約感覺身體又開始貼膘了。

這種感覺每個人或許都有過。有段時間我喜歡發自己練瑜伽的圖片,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多厲害,只有我清楚自己是有多心虛,但每次只要看到自己練瑜伽的照片,我就感覺自己好辛苦,然後總是情不自禁找一處好吃的大快朵頤,可吃完之後自己又懊惱不已,滿滿的罪惡感湧上心頭,於是就在這幾股力量的撕扯下,我像上癮一般,每天磨皮美圖發瑜伽照,然後大吃一頓,接下來繼續後悔……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一個無情的真相,那就是,我之所以熱衷於發照片,是因為我很享受自己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為之後的胡吃海喝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

前不久我去外地學習的時候才明白,原來能力的修煉有四層,第一層是無知無能,第二層是有知無能,第三層是有知有能,第四層叫做無知有能。

基本上在我們有意識感覺自己很努力時,這種狀態大多停留在第二層,有知無能階段。

所謂的有知無能,是指我們停留在獲取知識的階段,後面還需要繼續實踐,才能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能力;而能力的最高階,就是“無知有能”階段,那個境界的人早已忘卻了努力這回事,他們把能力化作了一種天賦,練到了本能反應的地步,也就是到達了傳說中的“人劍合一、渾而不覺”的境地。

不知你發現沒有,真正厲害的人反而沒覺得自己有多努力,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我曾經見識過一個銷售高手分享他的銷售經驗,他說了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大意是“努力也要用對了方法”。

他舉了個例子,在銷售行為中,其實最關鍵的不是銷售什麼,而是要學會揣摩顧客的心理,學會順水推舟,這樣的銷售往往會達成雙贏的結局;如果你只顧著拼命推銷,自己感覺確實很努力,可這些推銷、喋喋不休甚至算計的部分,在沒有掌握到客戶的核心需求前,都顯得很多餘,有時甚至會起到物極必反的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感覺自己很努力卻滿腹委屈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用力過猛,對努力這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抱有了太多不切實際的奢望。

四、

如果你再進一步思考就不難發現,成人世界裡,只要付出就有回報的事其實很少。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步入職場後的我們會發現,加薪升職不是自己努力就能說了算的,因為我們還沒有強大到制定職場遊戲規則的地步。既然存在遊戲規則制定者,就像當年有高考命題組一樣的道理,表面上看每個人都在努力,但事實上能獲得成功的多是那些能契合命題人或領導者思維方式及做事風格的人。

努力只是人生常態,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一定會有回報,因為回報這個層面涉及的因素往往紛繁複雜,不是我們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越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就越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內心的平靜就會在這個時候油然而生。

我想起幾天前六級考試失利的女孩,她一再向我追問這次考試的失利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我唯一能告訴她的就是去吃點好吃的,再去逛逛街,等糟糕的心情過去,再調整調整狀態,約見一些學校裡的英語牛人,請教下他們的方法,或許會有茅塞頓開的啟發。

也許有一天她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到底她什麼時候能夠明白,也不是我能左右的;同時我也清楚,今天她所走的彎路也是她人生中必經的部分,就像我後來走過的很多職場彎路一樣,除非她能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她一直會認為自己的學習很受挫,這樣的心智模式延伸到職場中,也可能會讓她在早期的職場中經歷一些坎坷,她可能會沒有成就感,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但沒有辦法,這就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成人世界。

你抱怨,你沮喪,你困惑,你迷茫。

你需要從此忘記努力這件事,在人生這場馬拉松裡,你只能面帶微笑,做個深長的呼吸,然後,撫慰下內心深處那個失落的自己,繼續跑下去。

別無選擇。

你總抱怨得不到,其實也沒多想要

文/陶瓷兔子

當年做實習記者時,曾經採訪過一位創業成功、名利雙收的師兄。

採訪比想像中要順利,原本預約了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到了之後他主動說:“你們要是不著急,就再留一會兒,等我開一個會,然後一起去吃個晚飯?好久沒聽到學校的事了,感覺自己一下子又年輕了幾歲。”

我們欣然應允。他離開之後,我和前輩在會客室裡一邊等著,一邊整理採訪稿。前輩一拍腦門,問我:“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報導缺點什麼?”

“人家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還缺什麼?”

“他逆襲的故事啊,成功的心路歷程、奮鬥史、得到的和放棄的,有關他個人的一切,雞湯的、狗血的都行。”

前輩掛著一絲壞笑看我,“這個部分就交給你了,今晚吃完飯回去整理好給我,線上等。”

晚飯茶過三巡,我鼓起勇氣問出前輩教我的問題,“你這一路走來,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可以分享的嗎?”

他挑挑眉,“你們這些孩子,就是故事聽得太多,以為照著別人的故事給自己打打雞血就能成功了?”我語塞,倒是他看出我的尷尬,補充一句:“不過,我倒是不介意講給你聽。”

剛畢業的時候他進了一家小私企,雖然職位低工資少,但好歹圖個安穩。誰知道剛滿一年,公司就因為收購失敗導致現金流短缺,員工每個月能領到的,是只有平時三分之一的工資以及一張簽著老闆名字的白條。

他是在連續領了五個月白條的時候決定辭職的。父母、親戚、朋友,所有人都在反對。他們告訴他,忍一忍就過去了,要是現在離職,欠的錢可都打水漂了。

讓他下決心的,是一個普通的午後。

他女友工作的地方離家近,為了省錢,每天中午都會回家做飯,並給他送上一份。從不重樣的兩葷一素,在他的薪水陡然少了大半之後,依然沒有任何變化。

他在她營造的溫柔錯覺裡,也曾一度以為自己還能撐得起一個家,直到他有天忘了東西回去取,才發現她做給他吃的菜,就真的只有那麼一點點。菜湯和殘渣還剩在巴掌大的小盤子裡,而她正拿著饅頭蘸著那些湯汁吃,吃得很香。

“就是那種當時一塊錢四個的白饅頭,而她每頓給我送的都是米飯”,他說。隔著氤氳的咖啡香氣,看不到他眼圈的微紅,卻能聽得出聲音中的一絲哽咽。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那麼失敗過,看到別人開著豪車,沒有這樣覺得;看著別人洋房別墅一擲千金,我也沒這麼覺得。只有那一刻。”他正是在那一天,決定要自己創業的。

沒想過有一天能做到盈利百萬,只想讓她過上能好好吃一頓晚飯的生活。

沒有啟動資本,就腆著臉拿著商業計畫書去找好友、親戚、同學借錢,被一次又一次質疑、拒絕,甚至辱駡。沒有員工,他一個人做著一個公司的活兒,每天只睡三個小時,靠著樓下商場的免費咖啡提神,厚著臉皮應對服務員驚異又鄙視的眼神。

“當年我拿著這麼大一個水壺去接咖啡,做賊似的,連我自己都鄙視我自己。”他比劃了一個軍用水壺的形狀,苦笑一聲。

“我從來都不講自己的成功故事,倒不是因為見不得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所有人都不是我。”他這樣說,“光談成功的光鮮時刻,自然是人人想要,可很少有人真的捨得讓自己付出相應的代價。太多的人嫌苦、嫌累、嫌創業的初期看人臉色、巴結奉承、丟人現眼,但是對於真正急切地想要出人頭地的人來說,這點事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困難。”

我們想要成功,想要博學,想要被喜歡,我們想要有很多的愛和很多的錢。至少,我們以為自己是渴望的。可是,我們卻常常懶得為自己的渴望付出一絲一毫。我們討厭屈就,也討厭枯燥,討厭虛與委蛇,討厭示弱,討厭加班,也討厭重複。

所以,有些東西我們永遠也得不到,而越得不到的東西越難以放下,竟逐漸變成一種執念。我們為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夢想。

夢想這東西,本來就是有可能實現不了的啊。我們這樣安慰自己,所以不盡力的話,也沒關係的吧。

那些說著“今天已經健身兩小時了,吃塊蛋糕安撫一下自己吧”的人,總是為自己絲毫沒有下降的體重痛心疾首。

那些說“今天加班好累,就不看書了吧”的人,每到年終也總會為自己差了一大截的閱讀計畫懊喪不已。

那些說“本來應該做三個備選方案的,但是最近太忙了”的人,在年終常常會為得不到加薪升職而忿忿不平。

我曾經很想不通,為什麼克服有些困難對一些人來說易如反掌,對另外一些人卻重於泰山。後來慢慢明白,浮於表面的欲望和紮根在心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真的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無法管住自己的嘴,無法控制自己的腿,無法左右自己的心,並不是因為德行有虧或是智商有缺,而是因為那個你以為自己渴望著的東西,其實根本就沒那麼想要罷了。

教條沒用,雞血也無法長久。只有“喜歡”和“需求”,才是生活最好的老師。

面對自己既不喜歡又不需要的事,是很難盡全力爭取的。那努力只流於表面,像是跟生活的一場賭氣;那堅持只淺嘗輒止,像是對這無聊節奏的挑釁。

決定做一件事情前,咬牙堅持著把自己弄得辛苦又狼狽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吧:對於這件事,我到底是喜歡還是需要呢?喜歡到什麼程度?又是生活中怎樣的必要?我願意為它放棄什麼,又想通過它爭取什麼?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生活比我們意想之外的公平,你願意為它付出多大的代價,才有資格期冀多少回報。

具體名字我忘記了,但整本書的中心思想簡單而粗暴,就是教人如何應對六級考試的,而編寫輔導書的人更牛掰,據說但凡英語考試,什麼四級六級雅思託福GRE,這位編者都能應對自如,並且每次都是高分。

我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啃完了這本輔導書,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可以做到對著選項根據書中總結的規律進行判斷選擇,而自己對原文一無所知。

我就這樣上了考場,在沒有背誦一個英語單詞的前提下,本著能答就答不能答就蒙的原則,根據一個月的時間潛心研究的考試規律,稀裡糊塗就答完了題目,考完試整個頭腦都是懵的,我想,如果這次真沒考過,真的一點也不虧,如果真不幸要補考,我早已下定決心要老老實實背單詞了。

結果一查分,我不僅過了,並且分數還不錯,我的三觀得到了洗禮和刷新。

我第一次認識到,原來學霸真的不是靠一味苦學出來的,他們都有個特點,那就是特別擅長總結規律,所以常常能做到舉一反三,在學習上真的比只知道用功不懂得方法的學生輕鬆許多。

二、

有了那次經歷之後,我突然對“努力”這件事產生了懷疑。

仔細想想,如何界定“努力”呢?是不是每天晚睡早起捧著書本就是努力?是不是停用朋友圈不刷微博就是努力?

後來我漸漸發現,我們所謂的努力多半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叫“努力感”。

“努力感”有兩個孿生兄弟緊緊相隨,一個叫“滿足感”,一個叫“負罪感”。

考會計證的梅子有陣子天天發朋友圈,她發朋友圈很有規律,通常在晚上十點和晚上十一點,先是曬一下檯燈下攤開的書和筆記,接著就是曬每天夜裡加餐的食物。

有一天我禁不住好奇問她,為何每天晚上發完書和筆記要曬吃的呢?

她倒也坦誠,說每次看到自己書和本子的圖片,艾瑪感覺自己實在太努力了,不吃點好的感覺都對不住自己,可每次吃完又無比愧疚,隱約感覺身體又開始貼膘了。

這種感覺每個人或許都有過。有段時間我喜歡發自己練瑜伽的圖片,不知道的還以為我多厲害,只有我清楚自己是有多心虛,但每次只要看到自己練瑜伽的照片,我就感覺自己好辛苦,然後總是情不自禁找一處好吃的大快朵頤,可吃完之後自己又懊惱不已,滿滿的罪惡感湧上心頭,於是就在這幾股力量的撕扯下,我像上癮一般,每天磨皮美圖發瑜伽照,然後大吃一頓,接下來繼續後悔……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一個無情的真相,那就是,我之所以熱衷於發照片,是因為我很享受自己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為之後的胡吃海喝找到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三、

前不久我去外地學習的時候才明白,原來能力的修煉有四層,第一層是無知無能,第二層是有知無能,第三層是有知有能,第四層叫做無知有能。

基本上在我們有意識感覺自己很努力時,這種狀態大多停留在第二層,有知無能階段。

所謂的有知無能,是指我們停留在獲取知識的階段,後面還需要繼續實踐,才能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能力;而能力的最高階,就是“無知有能”階段,那個境界的人早已忘卻了努力這回事,他們把能力化作了一種天賦,練到了本能反應的地步,也就是到達了傳說中的“人劍合一、渾而不覺”的境地。

不知你發現沒有,真正厲害的人反而沒覺得自己有多努力,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能遊刃有餘、收放自如。

我曾經見識過一個銷售高手分享他的銷售經驗,他說了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大意是“努力也要用對了方法”。

他舉了個例子,在銷售行為中,其實最關鍵的不是銷售什麼,而是要學會揣摩顧客的心理,學會順水推舟,這樣的銷售往往會達成雙贏的結局;如果你只顧著拼命推銷,自己感覺確實很努力,可這些推銷、喋喋不休甚至算計的部分,在沒有掌握到客戶的核心需求前,都顯得很多餘,有時甚至會起到物極必反的效果。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感覺自己很努力卻滿腹委屈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在於用力過猛,對努力這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抱有了太多不切實際的奢望。

四、

如果你再進一步思考就不難發現,成人世界裡,只要付出就有回報的事其實很少。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步入職場後的我們會發現,加薪升職不是自己努力就能說了算的,因為我們還沒有強大到制定職場遊戲規則的地步。既然存在遊戲規則制定者,就像當年有高考命題組一樣的道理,表面上看每個人都在努力,但事實上能獲得成功的多是那些能契合命題人或領導者思維方式及做事風格的人。

努力只是人生常態,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一定會有回報,因為回報這個層面涉及的因素往往紛繁複雜,不是我們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當你越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就越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內心的平靜就會在這個時候油然而生。

我想起幾天前六級考試失利的女孩,她一再向我追問這次考試的失利是不是自己不夠努力,我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我唯一能告訴她的就是去吃點好吃的,再去逛逛街,等糟糕的心情過去,再調整調整狀態,約見一些學校裡的英語牛人,請教下他們的方法,或許會有茅塞頓開的啟發。

也許有一天她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但到底她什麼時候能夠明白,也不是我能左右的;同時我也清楚,今天她所走的彎路也是她人生中必經的部分,就像我後來走過的很多職場彎路一樣,除非她能認識到這一點,否則她一直會認為自己的學習很受挫,這樣的心智模式延伸到職場中,也可能會讓她在早期的職場中經歷一些坎坷,她可能會沒有成就感,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但沒有辦法,這就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成人世界。

你抱怨,你沮喪,你困惑,你迷茫。

你需要從此忘記努力這件事,在人生這場馬拉松裡,你只能面帶微笑,做個深長的呼吸,然後,撫慰下內心深處那個失落的自己,繼續跑下去。

別無選擇。

你總抱怨得不到,其實也沒多想要

文/陶瓷兔子

當年做實習記者時,曾經採訪過一位創業成功、名利雙收的師兄。

採訪比想像中要順利,原本預約了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到了之後他主動說:“你們要是不著急,就再留一會兒,等我開一個會,然後一起去吃個晚飯?好久沒聽到學校的事了,感覺自己一下子又年輕了幾歲。”

我們欣然應允。他離開之後,我和前輩在會客室裡一邊等著,一邊整理採訪稿。前輩一拍腦門,問我:“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報導缺點什麼?”

“人家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還缺什麼?”

“他逆襲的故事啊,成功的心路歷程、奮鬥史、得到的和放棄的,有關他個人的一切,雞湯的、狗血的都行。”

前輩掛著一絲壞笑看我,“這個部分就交給你了,今晚吃完飯回去整理好給我,線上等。”

晚飯茶過三巡,我鼓起勇氣問出前輩教我的問題,“你這一路走來,有什麼背後的故事可以分享的嗎?”

他挑挑眉,“你們這些孩子,就是故事聽得太多,以為照著別人的故事給自己打打雞血就能成功了?”我語塞,倒是他看出我的尷尬,補充一句:“不過,我倒是不介意講給你聽。”

剛畢業的時候他進了一家小私企,雖然職位低工資少,但好歹圖個安穩。誰知道剛滿一年,公司就因為收購失敗導致現金流短缺,員工每個月能領到的,是只有平時三分之一的工資以及一張簽著老闆名字的白條。

他是在連續領了五個月白條的時候決定辭職的。父母、親戚、朋友,所有人都在反對。他們告訴他,忍一忍就過去了,要是現在離職,欠的錢可都打水漂了。

讓他下決心的,是一個普通的午後。

他女友工作的地方離家近,為了省錢,每天中午都會回家做飯,並給他送上一份。從不重樣的兩葷一素,在他的薪水陡然少了大半之後,依然沒有任何變化。

他在她營造的溫柔錯覺裡,也曾一度以為自己還能撐得起一個家,直到他有天忘了東西回去取,才發現她做給他吃的菜,就真的只有那麼一點點。菜湯和殘渣還剩在巴掌大的小盤子裡,而她正拿著饅頭蘸著那些湯汁吃,吃得很香。

“就是那種當時一塊錢四個的白饅頭,而她每頓給我送的都是米飯”,他說。隔著氤氳的咖啡香氣,看不到他眼圈的微紅,卻能聽得出聲音中的一絲哽咽。

“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那麼失敗過,看到別人開著豪車,沒有這樣覺得;看著別人洋房別墅一擲千金,我也沒這麼覺得。只有那一刻。”他正是在那一天,決定要自己創業的。

沒想過有一天能做到盈利百萬,只想讓她過上能好好吃一頓晚飯的生活。

沒有啟動資本,就腆著臉拿著商業計畫書去找好友、親戚、同學借錢,被一次又一次質疑、拒絕,甚至辱駡。沒有員工,他一個人做著一個公司的活兒,每天只睡三個小時,靠著樓下商場的免費咖啡提神,厚著臉皮應對服務員驚異又鄙視的眼神。

“當年我拿著這麼大一個水壺去接咖啡,做賊似的,連我自己都鄙視我自己。”他比劃了一個軍用水壺的形狀,苦笑一聲。

“我從來都不講自己的成功故事,倒不是因為見不得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所有人都不是我。”他這樣說,“光談成功的光鮮時刻,自然是人人想要,可很少有人真的捨得讓自己付出相應的代價。太多的人嫌苦、嫌累、嫌創業的初期看人臉色、巴結奉承、丟人現眼,但是對於真正急切地想要出人頭地的人來說,這點事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困難。”

我們想要成功,想要博學,想要被喜歡,我們想要有很多的愛和很多的錢。至少,我們以為自己是渴望的。可是,我們卻常常懶得為自己的渴望付出一絲一毫。我們討厭屈就,也討厭枯燥,討厭虛與委蛇,討厭示弱,討厭加班,也討厭重複。

所以,有些東西我們永遠也得不到,而越得不到的東西越難以放下,竟逐漸變成一種執念。我們為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夢想。

夢想這東西,本來就是有可能實現不了的啊。我們這樣安慰自己,所以不盡力的話,也沒關係的吧。

那些說著“今天已經健身兩小時了,吃塊蛋糕安撫一下自己吧”的人,總是為自己絲毫沒有下降的體重痛心疾首。

那些說“今天加班好累,就不看書了吧”的人,每到年終也總會為自己差了一大截的閱讀計畫懊喪不已。

那些說“本來應該做三個備選方案的,但是最近太忙了”的人,在年終常常會為得不到加薪升職而忿忿不平。

我曾經很想不通,為什麼克服有些困難對一些人來說易如反掌,對另外一些人卻重於泰山。後來慢慢明白,浮於表面的欲望和紮根在心中的渴望,所激發的力量真的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無法管住自己的嘴,無法控制自己的腿,無法左右自己的心,並不是因為德行有虧或是智商有缺,而是因為那個你以為自己渴望著的東西,其實根本就沒那麼想要罷了。

教條沒用,雞血也無法長久。只有“喜歡”和“需求”,才是生活最好的老師。

面對自己既不喜歡又不需要的事,是很難盡全力爭取的。那努力只流於表面,像是跟生活的一場賭氣;那堅持只淺嘗輒止,像是對這無聊節奏的挑釁。

決定做一件事情前,咬牙堅持著把自己弄得辛苦又狼狽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吧:對於這件事,我到底是喜歡還是需要呢?喜歡到什麼程度?又是生活中怎樣的必要?我願意為它放棄什麼,又想通過它爭取什麼?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生活比我們意想之外的公平,你願意為它付出多大的代價,才有資格期冀多少回報。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