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讀後感/觀後感

習慣決定成敗讀後感

習慣決定成敗讀後感(一)

放假期間,學校安排自讀一本書,我選擇了《習慣決定成敗》。該書以大量的實際例子詮釋在實際工作中要想完成好本職工作,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認真從工作的點點滴滴做起。通過學習,感受頗深,受益匪淺,深深體會到要想搞好工作,提升水準,就是要狠抓細緻工作的落實,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自身良好的修養起步於細節的積累。在細節中鍛煉自己,超越自我,實現我人生的夢想。

當我讀完這本書,感到自己原來是那麼的失敗。這本書說得對,“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性格,

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命運。”其實,在每一天,我們都會說一些話,時刻做著自己感動自己的舉動。可這一些細微的舉動就會養成好習慣或壞習慣!就如我,在開玩笑的細節上過了火,原想逗逗別人樂,卻使兩人發生了不愉快的反應。其實講話或開玩笑,先在腦中思慮一下,不要隨口既出,不然給別人的歡樂會隨時變成武器傷害了人。這完全需要自己控制自己。在生活上,自己的一些行為或心態要自己去控制調節,不讓自己成為習慣的奴隸和僕人。如我,愛吃零食,一有錢就直往外掏。我就隨意放肆自己,慢慢成了“癮”!有錢就花,有時與自己的思想打過鬥爭,可無多大成效。我照樣從買早餐錢中抽出5角讓自己買零食吃。
我不單只有控制不了自己的毛病,而且不懂得自我批評與反思。所以,從來不會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

現在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習慣決定了成功,決定了失敗。習慣往往驅使了自己,自己也往往抗拒不了習慣擺弄。但其實自己有信心來克制自己,我們就不會成了習慣的奴隸。首先,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要勤於思考,通過思考,把工作想全想細。鑒於所在的工作崗位,就是要求我要力求嚴謹認真,就工作中的細緻程度而言,與書中所提到的,覺得還應該加強。勤於思考是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任何一項工作在實施過程中都要認真的規劃和安排,只有做到這一點,我的工作才會忙而不亂,

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其次,做工作不貪大,做人不計小,從小事做起,拒絕浮躁。面對各項業務工作,要努力團結組內所有同志,不能片面強調自己,要能夠清醒的認識到:在一個集體中沒有落後的員工,對於各項工作,不僅要力求精通,而且要做細、做全,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將自己的表率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如果把《習慣決定成敗》看作一面鏡子,總結自己在過去一年中的工作,覺得自己恰恰在有些工作的細節上做得不夠細緻,我必須要十分的嚴謹、拒絕浮躁,把工作做好,我不僅要努力創新,更要在注重細節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最後,通過做好細節提高個人素質。想來《習慣決定成敗》一書,已經看過幾遍,在每一次看後,心靈都會受到震撼。

作者就是一位醫術高超的大夫,以無數精彩的病例,讓我們去剖析自己,我以每個人素質的高低去診斷個人的健康程度,去考量自身能否經受考驗、創新工作的標杆。個人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每一個人的明天,贏得未來的競爭靠的是素質,綜合素質涉及的面很廣,不是一天兩天所能完成的,是需要長期地、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才能實現的。正如汪中求先生所說的“萬里長城不是一天壘起來的”。綜合素質,無不體現在我們日常工作的每個細節上,如果我們每個人的素質提高一小步。

所以,要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就應從各方面狠下功夫,抓住細節不放過,抓住重點不放鬆。也就是只要我們在做事、要做好事,

就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要將點滴做細、做完美,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就會更加充實完美,我們的水準才能得到提升。


習慣決定成敗讀後感(二)

寒假裡,我讀了《習慣決定成敗》這本書。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命運。這句話吸引了我,這本書,會讓我在自我提升方面有不少參考。對於一個低年段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來說,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我的責任。

通過這本書書,我再次認識到了習慣的重要性。一個人也許沒有很好的天賦,但是,他一旦有了好的習慣,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不少的收益。這些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使人們在機會來臨之時,

大膽出擊,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最終踏上成功之路。相反,有許多曾經非常輝煌而成功的人士又因為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或隱藏著的壞習慣在某一時段的定時爆炸,而導致了其最後的失敗與沒落。

我們每天百分之九十的行為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那麼,唯一能夠有效改變我們生活的手段便是去有效地改變我們的習慣。倘若我們能夠看清並改掉壞習慣,看清並堅持好習慣,我們至少就就能在人生路上得九十分。所以我們得擁有一面自我關照的鏡子,時刻照顧自己,並經常地“自我評估”,看看哪些習慣使你不能享受到美好的人生,哪些習慣會使你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

想想自己,踏入社會工作已經三年。回想四年的大學生活,自然是比較悠閒自在的,看書寫論文考試。但是參加工作後,面對的事情要複雜的多。尤其我的工作物件又是一群小孩子,曾經也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曾經也心中焦急不堪,埋怨任務沉重。讀了這本書後,我更多的是反思了自己。進入社會後就得有自己的擔當,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務,每個人都不輕鬆。自己如何適控制自己,調節自己的心理並不斷從複雜的工作中鍛煉並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關鍵。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遠離不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一種好習慣。

作為一個低年段的語文老師,我的學生是剛剛步入校園的一年級學生。他們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收集了書中不少對孩子們來說也很通俗易懂的有趣事例,在教學生們培養良好習慣的同時可以加以事例輔助,也許孩子們也能受益不少。

多讀書,讀好書。我也會在工作之餘多讀好書,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習慣決定成敗讀後感(三)

假期中看了李志敏的《習慣決定成敗》使我受益匪淺。本書從清楚你的人生目標“清楚的人生目標,會使人變得充滿意義。目標是一種目的,是一種意向,是一個引導人們不斷分頭的萌。目標不是模糊的意念:我‘希望我能。’而是一種清晰的信念:‘我要那樣做!’”、調整你的工作態度“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比人更完美、更迅速、更專注,調動自己全部的智力,從‘舊事’中找出新方法來,就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自己也會有發揮本領的機會,能夠實現心中的目標。”、修正你的不良習慣“‘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關鍵。每個人要想提升自我,首先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員工在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為自己遇到的問題開脫,並且養成了習慣。”、發展你的內在潛力“機會不容錯過,它有時候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命運,而且還可能關係到我們的生命。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斌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機會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能夠讓自己一夜成名。”、打造你的不敗真金“一葉知秋,小中見大。失敗嘗嘗從忽視非常細小的地方開始;成功則往往從重視做好每一個細節中獲得。珠子細節還要求我們從大局出發,識別諸多事務的輕重緩急,不要做‘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五個方面闡述了本書的要點。在前言中他這樣寫到“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願意與否,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那被習慣支配的我們,該怎麼辦?別擔心,()本書手把手教你如何讓習慣成就你!習慣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並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好的習慣帶來好的結果,壞的習慣帶來不好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本書從瞭解和認識習慣切入,結合當代成功、心理、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闡釋了良好習慣對人生成功的意義,並教你學會用習慣的力量成就你的一生……”該書用大量的實際例子詮釋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想完成好本職工作,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自身良好的修養起步於細節的積累。在細節中鍛煉自己,實現人生的夢想。

本書的作者說得對,“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命運。”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現在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習慣決定了成功,決定了失敗。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勤於思考,通過思考,把工作想全想細。日本漢學大師安岡正篤說:“習慣變則人格亦變,人格一變人生也就隨之改變。”有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有著不良習慣,成績上不去,有很多人因為壞習慣終生被阻隔在成功的對面。初入社會的你,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而自己卻未能察覺。看看本書,本書從瞭解和認識習慣切入,結合當代成功、心理、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闡釋了良好習慣對人生成功的意義,並教你學會用習慣的力量成就你的一生。它就像一面鏡子,能使你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而且可以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

希望教室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中的兩天時間拜讀了臺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書中教會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通過《希望教室》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臺灣一個普通且優秀的小學教師——蘇明進,他也是兩屆全臺灣創意教學優等獎及特等獎的獲得者,給我們帶來了體制內教育的一種全新體驗。他為了讓學生們養成終生的閱讀習慣,盡可能多地帶他們到圖書館上閱讀課——給他們一段連續而不被打擾的時間;為了讓他們養成禮貌的習慣,他讓孩子們站在走廊上一個接一個練習如何敬禮;借著寫“反省單”,他讓孩子們學會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錯誤點和解決、補救的辦法。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生動鮮明,就好像發生在我的身邊,我的課堂,我所執教的班級一樣,對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教室,一說起希望,我就會感到心情很好,一進入充滿希望的教室裡,自然我們就會更加的愉快和熱愛這份工作。我們這些教師,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裡,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極富創意的內容。作者將36個所謂的能力揉進他所執教班級學生發生的事件當中,有一種鹽在湯中不知不覺的浸潤感。說實話,這36個能力的內容,我們當老師的包括我在內,誰沒有做過?可是我們缺少像《希望教室》這樣的呈現方式。“懂得感恩、學會解壓、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馴養椿象、打水球、收養流浪狗、自助旅行、體驗媽媽懷胎的艱辛和聽古典音樂等等這些事件中流淌出來。書中的這些事件是作者親歷的,是老師和孩子們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別人的事件。這樣真實的事件,能帶給人一種閱讀的衝動和可信度,你就會慢慢地接受它。所以該書是我近幾年內閱讀時間花費最短的一本書。

另外蘇老師的幽默、風趣、智慧、發自其內心樸質的愛的教育也深深打動了我。當教育成為了愛,成為了希望,就會變成簡單的教育。你看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他讓孩子們整天在胸前背一個重重的書包來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同理心,他設計了以“假如我沒有雙手”為主題的體驗活動,他的作業有“大笑三分鐘”、“為父母洗腳”、“煮一道菜給家人吃”、“去跨年吧”、“給五個人說好話”……這些誇張甚至搞笑的活動與作業給孩子們生動的教誨、動人的回憶。學會與人溝通——一堂“人際關係課”,踐行了“練習”真是“學習”的好幫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絕境,硬著頭皮面對自己,才能激發出更多的潛能來。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們家校之間的聯絡簿,從這上面蘇老師獲得準確的資訊,以採取新的“作戰”方案。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想我獲得的不只是感動而更多是反省,應該面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寫下一份真誠的“反省單”。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獨特的軌道。老師要做的只是引導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的確,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裡,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希望教室讀後感(二)

有幸拜讀了臺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書中教會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希望教室》讓我認識了臺灣一個普通且優秀的小學教師——蘇明進,他也是兩屆全臺灣創意教學優等獎及特等獎的獲得者,給我們帶來了體制內教育的一種全新體驗。每一個小故事前都有一個小小的序,簡單、明瞭,能夠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闡述的內容,接下來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時很直白的進行敘述,讓人感覺到就是身邊發生的事情。

能力一、要懂得感恩

給父母洗腳、學做幾道菜、跟身邊的人說好話對小學階段兒童來說也非常必要,自己在平時教學中也很重視這些良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比不上蘇老師的就是能夠點點滴滴都能用照片來詮釋,蘇老師還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從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開始,著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比如,讓他們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為了掙錢供他們讀書;讓他們發現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從而由內心萌發出感激之情。

其次,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養育教導之恩。我們知道,當孩子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要讓學生成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報恩的人。


希望教室讀後感(三)

我覺得《希望教室》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教育類書籍。讀它就像是閱讀一篇篇博客日誌,每篇都有獨立的標題,內容有作者的描述和體會,有作者引用學生聯絡簿裡的留言短文,更有一張張學生生動可愛的照片。記錄的內容則是一位元老師的教學筆記或教學反思。這讓一本家庭教育或教育理論類的書讀來生動、鮮活、真實、可信甚至有趣起來。

在這一篇篇的短文裡,我看到了一位愛搞怪、愛管閒事、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師,更看到了一位對學生掏心掏肺的老師,像普通老師一樣會在學生不乖的時候抓狂,在學生貼心的時候,努力的時候為他們感動得“眼眶微濕”。

在老蘇的教學筆記裡我學到最多的是凡事做法有很多只要頭腦拐個彎,盡可能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在的學習動力,這樣會比強迫學生效果好百倍。還有就是全心全意地關心學生的成長,在乎學生成長中的感受。老蘇不僅是教授數學的老師,更是學生成長的導師。這也成就了這本書的形成——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其中有關學習的有,但更多的是有關成長的。其實,每個學生都該有這樣成長的經歷,都該覺得上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學校裡不僅學習知識,更要在學習的生涯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完善完整的人格,積累面對挫折的積極力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凡事多為孩子想一想,因為“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決定孩子的未來。”

席慕容貝殼讀後感(一)

在海邊,我撿起一枚小小的貝殼。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個小點周圍又有自成一圈的複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的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跡已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微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卑微的生命,上倉給它製作居所時卻是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裡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歎的東西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歎息: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讀過這篇文章,我深深被文中貝殼的精神感動著: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我多麼希望自己也像貝殼一樣,經過大浪的淘洗永遠保持自己的本色,經過寒霜酷暑永不失去自己的本色,經過生活的摸爬滾打還原自己的本色。雖然我很渺小,也並不為人所理解,更不為更多人所知曉,但我希望我的生命是精緻的、仔細的、一絲不苟的,我要以執著、單純的美追求自己完美的燦爛的一生。


席慕容貝殼讀後感(二)

貝殼是那麼地堅硬、精緻,那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

那的確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不免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不然而然,我不免又想拿自己的生命來對比,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我們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是啊!正是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正是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

這生活中的美不正是和生命的感激緊密相連的嗎?所以她才會聯想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變得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熱愛那上蒼給予我的那一點點小而精湛的生命!

一枚小小的貝殼,卻“非常堅硬和精緻”,是“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人交換的寶貝”,極言其珍貴。接著自然而然發出感慨:“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這正是後文“言志”的一個觸點。由此引發出作者對生命、對人生的哲思:人在世上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比貝殼裡的生命更長更多,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從而“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歎的東西”。

想想自己,踏入社會工作已經三年。回想四年的大學生活,自然是比較悠閒自在的,看書寫論文考試。但是參加工作後,面對的事情要複雜的多。尤其我的工作物件又是一群小孩子,曾經也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曾經也心中焦急不堪,埋怨任務沉重。讀了這本書後,我更多的是反思了自己。進入社會後就得有自己的擔當,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務,每個人都不輕鬆。自己如何適控制自己,調節自己的心理並不斷從複雜的工作中鍛煉並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關鍵。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遠離不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一種好習慣。

作為一個低年段的語文老師,我的學生是剛剛步入校園的一年級學生。他們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通過本書的閱讀,我收集了書中不少對孩子們來說也很通俗易懂的有趣事例,在教學生們培養良好習慣的同時可以加以事例輔助,也許孩子們也能受益不少。

多讀書,讀好書。我也會在工作之餘多讀好書,不斷提高自身修養。


習慣決定成敗讀後感(三)

假期中看了李志敏的《習慣決定成敗》使我受益匪淺。本書從清楚你的人生目標“清楚的人生目標,會使人變得充滿意義。目標是一種目的,是一種意向,是一個引導人們不斷分頭的萌。目標不是模糊的意念:我‘希望我能。’而是一種清晰的信念:‘我要那樣做!’”、調整你的工作態度“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比比人更完美、更迅速、更專注,調動自己全部的智力,從‘舊事’中找出新方法來,就能引起別人的注意,自己也會有發揮本領的機會,能夠實現心中的目標。”、修正你的不良習慣“‘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關鍵。每個人要想提升自我,首先就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員工在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來為自己遇到的問題開脫,並且養成了習慣。”、發展你的內在潛力“機會不容錯過,它有時候改變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命運,而且還可能關係到我們的生命。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斌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機會能改變自己的一生,能夠讓自己一夜成名。”、打造你的不敗真金“一葉知秋,小中見大。失敗嘗嘗從忽視非常細小的地方開始;成功則往往從重視做好每一個細節中獲得。珠子細節還要求我們從大局出發,識別諸多事務的輕重緩急,不要做‘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五個方面闡述了本書的要點。在前言中他這樣寫到“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願意與否,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源自習慣。那被習慣支配的我們,該怎麼辦?別擔心,()本書手把手教你如何讓習慣成就你!習慣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並結合個人的具體情況,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好的習慣帶來好的結果,壞的習慣帶來不好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本書從瞭解和認識習慣切入,結合當代成功、心理、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闡釋了良好習慣對人生成功的意義,並教你學會用習慣的力量成就你的一生……”該書用大量的實際例子詮釋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想完成好本職工作,一定要從細微處入手,從平凡的小事做起,自身良好的修養起步於細節的積累。在細節中鍛煉自己,實現人生的夢想。

本書的作者說得對,“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穫一種命運。”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現在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習慣決定了成功,決定了失敗。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勤於思考,通過思考,把工作想全想細。日本漢學大師安岡正篤說:“習慣變則人格亦變,人格一變人生也就隨之改變。”有很多學生就是因為有著不良習慣,成績上不去,有很多人因為壞習慣終生被阻隔在成功的對面。初入社會的你,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而自己卻未能察覺。看看本書,本書從瞭解和認識習慣切入,結合當代成功、心理、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闡釋了良好習慣對人生成功的意義,並教你學會用習慣的力量成就你的一生。它就像一面鏡子,能使你改掉自己的不良習慣,而且可以養成各種良好的習慣。

希望教室讀後感(一)

利用假期中的兩天時間拜讀了臺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書中教會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通過《希望教室》這本書,讓我認識了臺灣一個普通且優秀的小學教師——蘇明進,他也是兩屆全臺灣創意教學優等獎及特等獎的獲得者,給我們帶來了體制內教育的一種全新體驗。他為了讓學生們養成終生的閱讀習慣,盡可能多地帶他們到圖書館上閱讀課——給他們一段連續而不被打擾的時間;為了讓他們養成禮貌的習慣,他讓孩子們站在走廊上一個接一個練習如何敬禮;借著寫“反省單”,他讓孩子們學會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錯誤點和解決、補救的辦法。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生動鮮明,就好像發生在我的身邊,我的課堂,我所執教的班級一樣,對我有很大的震撼。希望教室,一說起希望,我就會感到心情很好,一進入充滿希望的教室裡,自然我們就會更加的愉快和熱愛這份工作。我們這些教師,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裡,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極富創意的內容。作者將36個所謂的能力揉進他所執教班級學生發生的事件當中,有一種鹽在湯中不知不覺的浸潤感。說實話,這36個能力的內容,我們當老師的包括我在內,誰沒有做過?可是我們缺少像《希望教室》這樣的呈現方式。“懂得感恩、學會解壓、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馴養椿象、打水球、收養流浪狗、自助旅行、體驗媽媽懷胎的艱辛和聽古典音樂等等這些事件中流淌出來。書中的這些事件是作者親歷的,是老師和孩子們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別人的事件。這樣真實的事件,能帶給人一種閱讀的衝動和可信度,你就會慢慢地接受它。所以該書是我近幾年內閱讀時間花費最短的一本書。

另外蘇老師的幽默、風趣、智慧、發自其內心樸質的愛的教育也深深打動了我。當教育成為了愛,成為了希望,就會變成簡單的教育。你看為了讓孩子們懂得感恩,他讓孩子們整天在胸前背一個重重的書包來體驗媽媽懷胎十月的辛苦;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同理心,他設計了以“假如我沒有雙手”為主題的體驗活動,他的作業有“大笑三分鐘”、“為父母洗腳”、“煮一道菜給家人吃”、“去跨年吧”、“給五個人說好話”……這些誇張甚至搞笑的活動與作業給孩子們生動的教誨、動人的回憶。學會與人溝通——一堂“人際關係課”,踐行了“練習”真是“學習”的好幫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絕境,硬著頭皮面對自己,才能激發出更多的潛能來。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們家校之間的聯絡簿,從這上面蘇老師獲得準確的資訊,以採取新的“作戰”方案。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想我獲得的不只是感動而更多是反省,應該面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寫下一份真誠的“反省單”。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獨特的軌道。老師要做的只是引導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的確,我們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裡,行走我們的人生:和孩子們一起,走向希望的那方。


希望教室讀後感(二)

有幸拜讀了臺灣小學教師蘇明進老師著的《希望教室》,書中教會了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希望教室》讓我認識了臺灣一個普通且優秀的小學教師——蘇明進,他也是兩屆全臺灣創意教學優等獎及特等獎的獲得者,給我們帶來了體制內教育的一種全新體驗。每一個小故事前都有一個小小的序,簡單、明瞭,能夠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小故事所闡述的內容,接下來的故事都是很平淡的、很平常的、同時很直白的進行敘述,讓人感覺到就是身邊發生的事情。

能力一、要懂得感恩

給父母洗腳、學做幾道菜、跟身邊的人說好話對小學階段兒童來說也非常必要,自己在平時教學中也很重視這些良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比不上蘇老師的就是能夠點點滴滴都能用照片來詮釋,蘇老師還真是教育路上的有心人呀。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從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開始,著力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每個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比如,讓他們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為了掙錢供他們讀書;讓他們發現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從而由內心萌發出感激之情。

其次,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辜負父母和老師的養育教導之恩。我們知道,當孩子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要讓學生成為常懷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報恩的人。


希望教室讀後感(三)

我覺得《希望教室》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教育類書籍。讀它就像是閱讀一篇篇博客日誌,每篇都有獨立的標題,內容有作者的描述和體會,有作者引用學生聯絡簿裡的留言短文,更有一張張學生生動可愛的照片。記錄的內容則是一位元老師的教學筆記或教學反思。這讓一本家庭教育或教育理論類的書讀來生動、鮮活、真實、可信甚至有趣起來。

在這一篇篇的短文裡,我看到了一位愛搞怪、愛管閒事、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師,更看到了一位對學生掏心掏肺的老師,像普通老師一樣會在學生不乖的時候抓狂,在學生貼心的時候,努力的時候為他們感動得“眼眶微濕”。

在老蘇的教學筆記裡我學到最多的是凡事做法有很多只要頭腦拐個彎,盡可能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在的學習動力,這樣會比強迫學生效果好百倍。還有就是全心全意地關心學生的成長,在乎學生成長中的感受。老蘇不僅是教授數學的老師,更是學生成長的導師。這也成就了這本書的形成——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其中有關學習的有,但更多的是有關成長的。其實,每個學生都該有這樣成長的經歷,都該覺得上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學校裡不僅學習知識,更要在學習的生涯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完善完整的人格,積累面對挫折的積極力量。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凡事多為孩子想一想,因為“你對待孩子的方式,正決定孩子的未來。”

席慕容貝殼讀後感(一)

在海邊,我撿起一枚小小的貝殼。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個小點周圍又有自成一圈的複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的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的痕跡已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微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卑微的生命,上倉給它製作居所時卻是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裡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歎的東西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歎息: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讀過這篇文章,我深深被文中貝殼的精神感動著: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我多麼希望自己也像貝殼一樣,經過大浪的淘洗永遠保持自己的本色,經過寒霜酷暑永不失去自己的本色,經過生活的摸爬滾打還原自己的本色。雖然我很渺小,也並不為人所理解,更不為更多人所知曉,但我希望我的生命是精緻的、仔細的、一絲不苟的,我要以執著、單純的美追求自己完美的燦爛的一生。


席慕容貝殼讀後感(二)

貝殼是那麼地堅硬、精緻,那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

那的確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不免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不然而然,我不免又想拿自己的生命來對比,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我們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歎呢?是啊!正是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正是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

這生活中的美不正是和生命的感激緊密相連的嗎?所以她才會聯想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看完了這篇文章,我變得更加熱愛生命,更加熱愛那上蒼給予我的那一點點小而精湛的生命!

一枚小小的貝殼,卻“非常堅硬和精緻”,是“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人交換的寶貝”,極言其珍貴。接著自然而然發出感慨:“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這正是後文“言志”的一個觸點。由此引發出作者對生命、對人生的哲思:人在世上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比貝殼裡的生命更長更多,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能力把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苟”,從而“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歎的東西”。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