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儒家的孝絕對不是愚孝

孝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孔子的大弟子有子甚至把它看作是仁的根本,做不到孝的人,永遠不可能領悟到仁的道理。原因是人生天地之間,只有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最大,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當然也不可能尊重他人、尊重社會,不可能成為良好的社會成員。

與孝相輔而行的是悌,就是對兄長的尊重。悌的地位雖然略低于孝,卻和孝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往往是孝悌并稱。需要說明的是,悌的本字雖然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弟弟的樣子、弟弟尊重哥哥的意思,可是儒家并不是只關注男性親人之間的關系。

正像孝的對像也包括母親一樣,悌的對像實際上也包括姐姐。

春秋時期的禮節,平時拱手作揖的時候是左手抱在右手上,喪禮的時候正相反。可是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見面的時候拱手,卻是右手抱在左手上,弟子們都以為孔子對禮節有了新的規定,也都照葫蘆畫瓢。孔子嘆口氣說,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的姐姐去世,我正在為她服喪的緣故啊,你們這是做什么呢?可見,對于儒家來說,姐姐和兄長一樣,既然先自己而生,就應該受到尊敬與侍奉,更何況他們比自己更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也為父母分擔了更多的憂愁呢。

對父母之恩的感佩和歌頌,是全人類共有的情感,甚至連某些動物也會具有。烏鴉反哺,

羊羔跪乳,曾經令多少人感動,又曾令多少人慚愧汗顏。可是唯有人類,對孝這種天生的情感進行了理性的反思,對孝的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種種理論。在全世界的思想界,儒家關于孝的理論是最深入、最全面,也是最合乎人性的。

孔子曾經感嘆,

今天所謂的孝,說是能夠養活父母。可是他的狗、馬,也都是靠他養活的呀!如果不知道尊敬老人,那么與養一條狗、一匹馬又有什么區別呢?我們今天說“孝敬”,孝是要以敬為前提的。有一種人,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事情太多,也可能是因為討厭老人,不愿意和父母呆在一塊,還可能是別的什么原因,總以為父母不愁吃、不愁喝,有穿的有住的,就算盡到了自己做子女的責任,把錢往父母面前一丟,就算完事。父母對于他們,還不如孔子說的狗馬呢!

還有的人,雖然也尊敬父母,可是他的敬,卻是“敬而遠之”的敬。表面上對父母恭恭敬敬,說什么都答應,可是連著多少天不跟父母打個照面,逢年過節禮節性地探望一下,自己的心事不跟父母說,

父母的心事自己也懶得打聽。這樣的“敬”,只是疏遠的面具,根本不是孔子所說的敬。

《詩經》上說:“哀嘆我的父母,生我的時候是多么的辛苦啊!”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母親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所付出之多,只有親身當過母親才能體會得到。我們古人把生日叫做“母難日”,意思是生自己的那一天就是母親受難之日。所以每逢生日,大家都會傷感一番,緬懷父母辛勤撫育自己的辛勞,哪像現在這樣推杯換盞,吃喝玩樂!

但是,儒家的孝絕對不是愚孝,不是沒有原則的順從。孔子說,“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父親去世后的三年之內,如果還按照父親為人處世的原則行事,就可以稱作是孝了啊。

為什么呢?因為父親去世之后,哀思要保持三年,三年之中,不管父親的做法對與不對,都不忍心改變父親的做法,另起爐灶。可是三年的時間也足以稱作是孝了,三年之后改不改,就得看當時的時勢了。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shenghuo/30967.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