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詩詞名句

蘇軾: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本篇為熙寧九年丙辰(1076)把酒賞月而作。時蘇軾出川宦遊,滯留密州,生活上與胞弟七年闊隔,政治上同變法派意見抵牾。中秋之夜,望月懷人,感慨身世,激蕩出如許感喟遐思。詞由探詢月輪開始、開闕年代搖曳入題,足見對超塵表示興趣。繼而虛幻憧憬乘禦清風歸返,

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瓊樓玉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冷落、風寒,起舞翩翩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殿怎比得在人間?現實眷戀終於戰勝了虛幻憧憬,歸結為人間即是仙境,識度何等明達。人間畢竟不無缺憾,月移夜深,月光轉過朱紅樓閣,低灑在綺窗前,照著床上惆悵無眠的人,懷人無寐,月圓人缺,倍添離索。其實人不長聚,月不長圓,天象人事,同此一理,自古而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唯願順其定則,各保康泰,共沐明月清輝,襟懷何等曠達。本詞思路由虛而實,由實而虛,由天上折轉人間,由星體妙悟人生。“人有悲歡”三句,以宇宙意識觀照人生,涵蓋自然與人類共同律動,意象愈空靈,意境愈澄澈,意蘊愈玄奧,
意念愈明達。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賞析:

這首詞題或作《梅》、《梅花》。《野客叢書》:“蓋悼朝雲而作。”蘇軾侍妾朝雲,隨詞人徒嶺南,不久即去世,時年三十二歲。秦觀曾寫詩說她美如春園,眼如晨曦。蘇軾把她比為“天女維摩”。朝雲是虔誠的佛教徒。蘇軾另有詩悼念她。此詞通過詠嶺南梅花,讚揚朝雲“玉骨”、“冰姿”和“仙風”,敬仰她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素面”、“洗妝”兩句寫朝雲天然麗質,不敷粉臉自白,不搽胭脂嘴唇自紅。“高情”句,是感謝朝雲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同夢”寫與朝雲互為知己的情誼,而不能“同夢”,

點明悼亡之旨。全詞既是詠梅,又是懷人。詠梅中能以“綠毛麼鳳”、“唇紅”、“海仙”、“瘴霧”等突出嶺南特色,並以綠羽禽是海仙派來“探芳叢”的神話般情節和細節表現,讓作品帶有浪漫色彩。構思縝密,立意超拔脫俗;境象朦朧,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構之一。楊慎雲:“古今梅詞,以坡仙綠毛麼鳳為第一。”(《詞品》卷二)《耆舊續聞》卷二引晁以道言:“朝雲死於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于梅,所謂‘高情已逐曉雲空’是也。”

《水龍吟》

宋·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
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
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
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
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

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
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
點點是離人淚。

賞析:

本詞構思巧妙,刻畫細緻,詠物與擬人渾成一體,把楊花比喻為一個想離家出走、萬里尋郎的思婦。楊花雖然像花,但沒有鮮豔的色彩,沒有美麗的姿質,沒有人憐香惜玉,任憑它被東風吹落。它離開枝頭,好似孩子離開了家,它傍在路旁,像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看上去楊花似乎對楊樹無情無義,實際上卻是含有深情。它團團逐隊成球,滾動中損壞了柔腸,它躺在路邊,似在睡覺,聚而又散,散了又聚,像是很困的女子,嬌眼睜睜又閉上眼睡去了。夢中,她隨著春風,萬里漂泊,苦苦尋覓,尋覓情郎。一陣風起,吹得楊花四散,好似夢中少女,被鶯叫聲喚起。

上片以花為人,以人寫花,楊花美人,契合為一。下片抒發傷春惜花之愁。由“不恨”到“恨”,欲進先退,由楊花到落紅,宕開一筆,而後折回楊花。一夜風雨,早晨雨停時,落花散在泥地、漂在水中,已難以拾起來了。末以點點楊花與離人珠淚渾融為一。融情於物,以物體情,神來之筆,令人叫絕。全篇賦物言情,虛實相生,筆墨入化,有神無跡。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