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生活 » 為人處世

你不懂我,又何必評價我

你不懂我,又何必評價我

作者:陸雞雞

昨天下午,後臺一位讀者留言:“有一天半夜洗衣服,沒事想些有的沒的。突然間想起來你的公號吸引我的,

除了特別方式的幽默,還有一個特點是你從不Judge,你從未發表過自己的觀點。”

當然看到這條留言後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身上有何種詭異特質,會讓人在半夜洗衣服的時候想起我。

第二反應是,這位讀者的確說到了要害。

我好像的確不怎麼評判別人、評判事件,這一點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

評價一個人,這一點難以做到的原因是:你要瞭解他,才能評價他。而瞭解一個人,是世界上最花成本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瞭解,並不是姓名、身高、體重、星座、平時最愛玩什麼、最喜歡的電影是哪部、吃煎餅果子是愛放辣椒醬還是甜麵醬這一類淺層的東西,而是他的愛憎、愁苦、深層次的疼痛、追逐半生而不得的事物... ...

通常來說,

一個人于外部世界展露的東西,是他最願意展露的部分。如果你能瞭解他不願意展露的部分,才有了那麼點評價他的資格。

尤其現在這個見到風就是雨、鬆鬆垮垮的自媒體時代,今天馬蓉出軌明天皮特朱莉鬧掰後天徐崢和年輕女子過夜的八卦,真假難辨、虛實難分,一圈人圍著另一圈人忙,忙著生忙著死。

大部分人都不剩下一點時間用來瞭解自己,更何況瞭解他人。

既無瞭解,談何評價。要麼像鍵盤俠一樣,乾脆走向一種極端。

“你個綠茶婊!”“你不愛國!”“你道德敗壞!”“你表裡不一!”“你渣你壞你混蛋!”

罵人誰都會罵,好與壞誰都能任意定義。

但這種定義本身就是偷懶的表現,因為你不願意瞭解他更多,因為你潛意識裡在排斥,

你深信你相信的事情是對的。

在評判別人的時候,很多人拒絕瞭解。心裡的潛臺詞是:“我就覺得他是這樣的,一定是。”

自己關的窗戶,誰都打不開,除了自己。

正如一個企圖裝睡的人,誰也叫不醒一樣。

評判原本是費力氣的。

但現在幾乎每一個有網線裝寬頻的人,都能基於各種心境、目的、情形、心理去Judge,去判斷。

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10年,這件事是如此容易。

文章去上戲開講座。

網上對他的報導大多集中在“在教室裡吸煙”、“吞雲吐霧”、“目中無人”等等。

如果現在去網上搜,你應該可以發現,10條新聞裡10條都是負面。

文章之前有公共場所吸煙的黑歷史,而且因為這事兒公開道歉過,被批沒素質。

這一點是要批的,我在下面看著也不爽。您呐行行好唄,

是給咱開個講座還叼煙。吸煙室出門左拐走到底,不謝。

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媒體只曝光了他不好的一面,但沒有曝光好的一面。

比如他很尊重學生,每次學生站起來問問題,他也會站起來。學生稱他為“您”,他也稱學生為“您”。

比如他的語言是幽默的,言辭是詼諧的。雖然媒體把文章批得不堪,但現場講座效果卻出奇得好,整個講座過程裡,眾人大笑10次,小笑5次。

比如他盡可能地在鼓勵藝術學校的學生做事要認真,堅持從藝的本心。提問題環節,有個戴眼鏡的學生提了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場子有點冷,但文章反應很快,幫這學生解了圍,場子又熱絡了。

現場有很多媒體朋友,我相信他們看完全程,拍完素材,回去之後和主編商量的唯一事情就是“丫的怎麼搞個大新聞”、“丫的怎麼把這事兒給寫得精彩一點”。

你要中規中矩沒人看,你得把人往死裡整才行。

這就是媒體方的立場與邏輯。

從這個角度來看,媒體筆下的人物都是被動的。

大部分人在行為過程中,都試圖保證自己的”絕對正確“。

爬上道德高地插旗子,手叉腰指責這個,指責那個。

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裡說:“道德不像藝術,它最終是用其實用性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的。”

網路語言暴力的輸出者,正是一批自以為“絕對正確”,自以為擁有“正當性”的人。

近幾年你可以明顯地察覺到,網路語言暴力正在逐漸走向日常化,我們可以隨隨便便說一個人是”婊“,也可以隨隨便便說一個人“渣”,因為當這一類的信號被發出時,能夠證明發出者是完全清白的。

這種評論他人的姿態,像極了魯迅筆下的“看客”—— 頭伸著看行刑,像是被提著的鴨脖子。

我曾經加一些鍵盤俠為好友,和他們聊過一些熱點事件。

在他們的談吐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好玩”。

當我問他們,對這件事真正瞭解多少?他們說沒時間瞭解,太忙了,就隨便說說圖個熱鬧。

我換位思考,的確也是啊。

看看網上都寫文章的負面新聞,我肯定說,什麼玩意兒。

往好了想才怪,往壞了想才正常。

誰願意花時間瞭解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家都是玩玩嘛。

大學時遇見一個教授,他很少批評學生,總在引導他們。他從來不說一個學生笨、懶、孺子不可教,而是提出他們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他曾經這樣對我說:

“當你去評價一個人時,你很容易把腦海中最簡易的表達說出來,諸如:聰明、愚笨、懶惰、善良、迂腐、天真......

但你要知道,形容詞的概念邊界極其模糊。你用一個詞形容一個人,會造成誤會,因為形容詞與被形容的主體不是100%對等的。一般我跟學生交流基本不會說他如何如何,而是試圖用更具體的方法論來做引導。對事不對人。”

他還有段話:“人際交流的話術裡,形容詞是非理性的,因為它以偏概全。更何況每個人只是從他的視野裡出發,去判斷另一個人,那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就像貼標籤、戴帽子,形容詞會傷人、會誘發誤會、會扼殺可能性。試想一下,如果我告訴一個學生,他是個又笨又懶,那麼等於是把他生命裡優質的東西全部剔除了。他會有陰影,並跟著這團陰影一直陷進去。”

不輕易評價一個人,或者說,盡可能少用單一的形容詞去形容一個人。

除非你深入瞭解過他。

人類是極易產生認知偏差的。

當人們評價的依據來源於單個現象,或是虛假資訊、不完整資訊,認知偏差便產生了。

如果你有過被人誣陷、誤會的體驗,那種全世界除了自己沒有人懂自己的感覺,可能你會認同我的觀點。

全世界路過你的人成千上萬,真正懂自己的人寥若晨星。

能有資格評價你的,又有幾個。


當我問他們,對這件事真正瞭解多少?他們說沒時間瞭解,太忙了,就隨便說說圖個熱鬧。

我換位思考,的確也是啊。

看看網上都寫文章的負面新聞,我肯定說,什麼玩意兒。

往好了想才怪,往壞了想才正常。

誰願意花時間瞭解現場究竟發生了什麼,大家都是玩玩嘛。

大學時遇見一個教授,他很少批評學生,總在引導他們。他從來不說一個學生笨、懶、孺子不可教,而是提出他們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他曾經這樣對我說:

“當你去評價一個人時,你很容易把腦海中最簡易的表達說出來,諸如:聰明、愚笨、懶惰、善良、迂腐、天真......

但你要知道,形容詞的概念邊界極其模糊。你用一個詞形容一個人,會造成誤會,因為形容詞與被形容的主體不是100%對等的。一般我跟學生交流基本不會說他如何如何,而是試圖用更具體的方法論來做引導。對事不對人。”

他還有段話:“人際交流的話術裡,形容詞是非理性的,因為它以偏概全。更何況每個人只是從他的視野裡出發,去判斷另一個人,那其實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就像貼標籤、戴帽子,形容詞會傷人、會誘發誤會、會扼殺可能性。試想一下,如果我告訴一個學生,他是個又笨又懶,那麼等於是把他生命裡優質的東西全部剔除了。他會有陰影,並跟著這團陰影一直陷進去。”

不輕易評價一個人,或者說,盡可能少用單一的形容詞去形容一個人。

除非你深入瞭解過他。

人類是極易產生認知偏差的。

當人們評價的依據來源於單個現象,或是虛假資訊、不完整資訊,認知偏差便產生了。

如果你有過被人誣陷、誤會的體驗,那種全世界除了自己沒有人懂自己的感覺,可能你會認同我的觀點。

全世界路過你的人成千上萬,真正懂自己的人寥若晨星。

能有資格評價你的,又有幾個。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