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你以為是重在參與,但總有人在偷偷使勁

你以為是重在參與,但總有人在偷偷使勁

文/老楊的貓頭鷹

1

濤被大家戲稱為“三太子”,因為他拼命掙錢的架勢,就像是長了六條胳膊的哪吒。

濤比我大一歲,有著我羡慕的成熟、冷靜和自信。

但熟悉濤的人都知道,剛上大學時他無比的自卑,甚至可以說是絕望的。那時候,他爸爸因為吸毒敗光了家財,而且還欠了很多債,多到親朋好友都不敢再和他有往來的地步。為了上大學,濤的媽媽硬著頭皮求了娘家人,這才湊齊了學費。在大學裡,濤既要保證優異的成績,以期獲得最高的獎學金,還需要兼很多份職,

以承擔自己的生活費。

那時候的濤,連生病都不敢。也正因為如此,“國家獎學金”、“優秀大學生”等好事接踵而至,他還被學校保送,去美國公費學習了一年。再後來,濤又被教授舉薦成了某大公司老總的得力幹將。

你看,人生中那些最兇猛的好運氣,最初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一幅窮凶極惡、青面獠牙的模樣。它讓你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全人類都在拼命地愚弄你。

但實際上呢,那或許是驚天逆轉的開始。

我曾問濤:“很多人都有絕望的時候,他們有的說熬,有的說挺,你呢,你是怎麼過來的?”

他想了一下,平靜地說:“我是盯著結果過來的,比如說獎學金,我就很看中它的分量,因為它至少可以讓我少做兩份兼職;比如說被教授舉薦的機會,

我就看中這次機會的意義,因為它可能徹底改變我的人生。所以我會比別人更拼命地去爭取。當然也有不如人意的時候,但我的策略是,在塵埃落定之前,奮力一搏。”

我又問:“那你是覺得結果比過程重要了?”

他語氣堅定地說:“當然是!你看大家只知道是愛迪生發明了燈泡,但誰記得很多前人們做出的貢獻?”

2

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在考試前一個月心想“爭取第一”,在考試前一星期變成了“努力就好”,最後在考完過後自我安慰說“重在參與”。

有多少人,在初入職場的時候胸懷大志,在工作期間默默無聞,最後變成了碌碌無為?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相信同一種論調:“只要過程努力了,結果並不重要。

”這樣的人,看似不在意結局、成敗,他們總覺得自己輸得起。

可實際上,是他們不作為、不努力,然後自我催眠,說一切現狀都是正常合理的。

等到青春所剩無幾的時候,他們又開始忐忑不安起來,開始害怕來不及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旦當你人為地降低了結局的重要性,你就會比別人少一分努力,你以為沒差多少。可正是這看似不多的區別,會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更要命的是,沒盡全力的努力,意味著你既不能隨心所欲地玩耍,又要對未來提心吊膽,純粹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

世上只有成功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結局不重要。如果你無法呈現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那麼,無論你如何強調過程中多麼辛苦、多麼努力,

都不會有人同情你。

任何事,唯有把它做完了,才能顯示出你做得有多好。

試想一下:

如果你是一個設計,你說你為了完成這個策劃案,已經一個禮拜沒回家,已經48小時沒合眼,那麼老闆會因為你已經很辛苦而放過你嗎?

還是覺得你能力不行而懷疑你呢?

如果你是一個文字匠,你說你為了一個句子段子而絞盡腦汁,以求讓文章以你最滿意的樣子呈現,這有什麼意義呢?

你覺得煎熬的過程,讀者是不會在意的。就像你去買番茄,你只會在乎它的外觀和口味,才不管它是如何櫛風沐雨長出來的。

而且你的挑選和評論會很苛刻,因為你只在乎吃得爽不爽。

所以說,千萬不要相信旁人對你說“結果不重要”這種話,因為你一旦真的搞砸了,

批評、嘲諷、蔑視……會源源不斷地朝你襲來!

4

別人在熬夜學習的時候,你躺在被窩裡玩手機。

我問你怎麼不去看書,因為考研已經迫在眉睫了。

你用被子捂住腦袋,低沉地回了一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唄,考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為了找工作,努力準備各種證書,做簡歷,總結實踐成果,你在認真地看連續劇。

我問你怎麼不出去試試,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

你被劇集感動得淚眼模糊,哽咽地回了一句:“這次沒趕上,下次再去,面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加班、吃泡面,工作沒完成的時候折騰到一兩點,你心安理得地把工作留到第二天,吃得好、睡得好,效率比別人差了不知道多少……

我問你怎麼不加把勁,

因為領導正準備提拔一兩個人。

你專心致志地刷著朋友圈,回了我一句:“今年選不上,明年再選唄,評優不就是重在參與?”

一定有人曾經跟你說過這句話,他們志在參與,他們不要求自己付出多少,他們只想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想當個局內人,但是又不願投入太多,於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來當奇跡的見證者,而不是創造者!

我好奇的是,“重在參與”不是那些已經成功了、已經竭盡全力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話嗎?什麼時候變成了不作為、不努力的藉口?

請醒醒吧,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裡,比賽從來都是強者的遊戲,只有弱者才整天把“重在參與”掛在嘴邊。

重在參與的人,大部份從來沒有想過完全投入一件事。他們是“差不多”先生或“來得及”小姐,總是覺得參與過就好、有經歷過就好,他們覺得時間有的是,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他們以“分享別人的榮耀”為樂,卻忘了自己一無所獲。

這倒也驗證了紀伯倫的那句話:“對安逸的欲望扼殺了靈魂的激情,而這種淺薄的欲望還在夢想的葬禮上咧嘴大笑。”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的要求太低,欲望太淺,或者語氣太溫順,所以命運才索性什麼都不給你,結果你一無所有。

人生不能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去敷衍,而是應該抱著竭盡全力的心態去拼。如果自己喜歡某件事,就百分之百投入,否則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也不要輕易答應自己只會付出一點點、只會做一半的事,因為這樣既無法與別人好好合作,又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重在參與的心態會毀了你的熱情,還會抹殺你的努力。它讓你既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所受的苦難。

5

那麼你呢?

有多少人提醒你說“重在參與”?

你乒乓球比賽沒進決賽,他安慰你說“不要緊,重在參與”;

你辯論賽第一輪就出局了,他對你說“沒關係,重在參與”;

你送去參賽的照片被退回來了,他安慰你說“被退回來的很多,重在參與嘛”……

也許說“重在參與”的人是在關心你,但也有可能無形中傷害到你。

因為他沒有看見你的渴望、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他忽視了你在這次“參與”裡有多少濃烈的渴望。

6

前陣子,我和公司的一個姑娘侃天。她突然對我說:“我在這個公司裡,沒有一點兒存在感。”

我問她:“這種想法怎麼來的?”

她說:“上個星期我請了病假,有三天沒來上班,回來之後,大家也沒誰問我一句,好像我上不上班,也沒人知道一樣。我要是離開這裡,不到半個月,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

確實,她是那種不愛說話、不太漂亮的姑娘,辦事馬馬虎虎,接人待物也是不鹹不淡的。

我對她說:“存在感不是你每天和大家打了幾次照面刷出來的,而在於你的出現有沒有價值!大家在微信群裡聊聚餐的事宜,你一聲不吭地看著,看了半天發了幾個表情圖像出去,以示自己在看,你讓人怎麼接你的話,又如何能給你存在感?大家在會議上爭相提建議,你悶聲坐在一邊,聽了半天也還是面無表情,然後再跟著大夥鼓鼓掌,以示自己在聽,你讓別人如何瞭解你的想法?你在所有能夠展現你價值的時候,都給人一種‘重在參與’的姿態,那你說這事怪誰?”

決定存在感的,從來都不是你那沒意義的喧囂和參與,而是你的能力,你被人需要的實力。

7

大多數的失望難過,不是因為你真正丟失了什麼,而是感覺自己不被重視。

為什麼別人一張嘴就能得到大家的附和?

為什麼別人發一條朋友圈就能獲得滿滿的贊和滿屏的評論?

即便是無聊的一句“今天喝水塞牙了”,也會被點贊無數?

而你,即便是期待別人安慰而發的朋友圈,也猶如石沉大海,無人問津。

你困惑不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就刷不出存在感,明明自己給別人點了無數的贊,而到自己這裡什麼都沒有?

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世界:“我周圍的人都怎麼啦?他們都不關注我嗎?沒人關心我了嗎?是我哪裡不對嗎?大家對我有意見嗎?大家不喜歡我嗎?

不是的,存在感不是你參與了就會有的,它的本質是:你不爭,也依然有你的位置。

因為不被重視而覺得失落、難過、委屈、不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你不值得被高期望,不值得被更認真對待。所以,渴求重視的最好方式就是經營你自己,而非僅僅是參與。

如果每次任務你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被動者,一個需要別人指示、動員、催促的人,那麼你活該被輕視。

如果每次聚會你都是被通知、被安排,那麼你活該坐在聚會的角落裡發黴。

既然你只是以配角的心態出場,又憑什麼想要享受到主角的待遇?

年輕時,吃一點苦真的沒有關係

文/胡識

1

前幾天,我和朋友一起逛街,在路邊看到一個賣甘蔗的小男孩。他大概只有十來歲,身旁擺著一隻舊水桶,裡面裝滿了甘蔗。

朋友向小男孩靠近,指著那只水桶問:“你這裡面的甘蔗多少錢一節?”

小男孩眨巴著眼睛,望著朋友回答說:“兩塊錢一節,好甜的,這是我自己家裡種的。”

朋友笑呵呵地從口袋裡掏出幾個硬幣,拉扯著我的衣服說:“你幫我挑選兩節甘蔗吧,我付錢。”

朋友是北方人,很少吃到這種東西,因而對挑選甘蔗沒有什麼經驗可談。

那只水桶很老舊,裡面裝了很多甘蔗,它們正拼盡全力地吮吸著桶底下的清水,好像對我的出現一點都不感到害怕。我彎下腰,注視著它們,水桶裡的倒影不禁讓我想起了我賣甘蔗的童年時光。

2

我九歲那年,在外頭打工的阿媽被阿爸趕回了老家。阿爸說,阿媽的眼睛不好使,找不到任何一份工作,還不如回家種田。

而那個時候正好要開學,我和阿弟都急著要一筆學費。但阿爸只給阿媽買了一張回老家的火車票,並沒有讓阿媽帶錢給我和阿弟讀書。那時候,沒有錢是不能報名上學的。因此,我和阿弟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圍著阿媽嗚嗚地哭。阿媽瞅了瞅我們,然後也坐在灶前擦拭著眼睛,一言不發。

每次鄰居看到這種情形,就會勸阿媽去管我奶奶借點錢,幫我們兄弟倆交學費。但阿媽和奶奶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奶奶會罵阿媽沒用,阿媽會罵奶奶不近人情。

她們隔三差五就會鬧矛盾。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我們窮得實在揭不開鍋,阿媽只好低下頭向奶奶認錯,奶奶才答應阿媽把園子裡的農作物分給我們吃。

奶奶的園子很大,種了許多蔬菜瓜果,尤其是那塊甘蔗地,著實讓我們看了會禁不住流出口水。

為了把菜地裡的農作物換成我和阿弟的學費,阿媽就去集市上賣蔬菜,我就去村口的加油站賣甘蔗。加油站坐落在公路的中心地帶,是人們去小鎮或縣城的必經之地。每當大巴開到這裡,總會停上三四分鐘。

那時候,我就是一心想快點攢夠錢好讀書。所以,我每天一大早起來就開始洗甘蔗,用菜刀把甘蔗分成一節一節,裝進桶裡,早飯都顧不上吃就跑去加油站。

等到了加油站時,太陽也剛好毒辣起來。我緊張地躲在小樹底下等著過往的大巴和人群。只要一聽見大巴刹車的聲音,我就立馬從水桶裡撈起幾節甘蔗,站在凳子上朝車窗裡的人問去,“大哥哥、大姐姐,你們買甘蔗嗎?這是我家種的,很甜的!”

……

3

其實,在我家那個小縣城,甘蔗並不好賣,因為大多數人家都有種,真正能問津的也只有那些城裡人。但那時候我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每次我去賣甘蔗,總會有那麼一群人喜歡買我的甘蔗,然後當著我的面大口大口地咬著吃,像是很饞、很好吃的樣子。

直到長大以後我才明白,或許大家都願意幫助那些一時貧窮卻敢於吃苦的孩子吧。可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敢於直面苦難,學會勞動,會幫大人們減輕負擔,這是一種能讓人為之動容並感到溫暖踏實的精神力量。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一直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對得起我所經歷過的那些苦難。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要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像不到的、燦爛的花朵。

年輕時,吃一點苦真的沒有關係。當我們走了不少坎坷的路,吃了不少難吃的苦,我們才會被這些經歷訓練成一個不怕困難、樂觀向上、懂得堅持、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人,就好像那一株正在慢慢綻放光彩的木棉。

他們是“差不多”先生或“來得及”小姐,總是覺得參與過就好、有經歷過就好,他們覺得時間有的是,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他們以“分享別人的榮耀”為樂,卻忘了自己一無所獲。

這倒也驗證了紀伯倫的那句話:“對安逸的欲望扼殺了靈魂的激情,而這種淺薄的欲望還在夢想的葬禮上咧嘴大笑。”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的要求太低,欲望太淺,或者語氣太溫順,所以命運才索性什麼都不給你,結果你一無所有。

人生不能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去敷衍,而是應該抱著竭盡全力的心態去拼。如果自己喜歡某件事,就百分之百投入,否則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也不要輕易答應自己只會付出一點點、只會做一半的事,因為這樣既無法與別人好好合作,又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重在參與的心態會毀了你的熱情,還會抹殺你的努力。它讓你既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負了所受的苦難。

5

那麼你呢?

有多少人提醒你說“重在參與”?

你乒乓球比賽沒進決賽,他安慰你說“不要緊,重在參與”;

你辯論賽第一輪就出局了,他對你說“沒關係,重在參與”;

你送去參賽的照片被退回來了,他安慰你說“被退回來的很多,重在參與嘛”……

也許說“重在參與”的人是在關心你,但也有可能無形中傷害到你。

因為他沒有看見你的渴望、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他忽視了你在這次“參與”裡有多少濃烈的渴望。

6

前陣子,我和公司的一個姑娘侃天。她突然對我說:“我在這個公司裡,沒有一點兒存在感。”

我問她:“這種想法怎麼來的?”

她說:“上個星期我請了病假,有三天沒來上班,回來之後,大家也沒誰問我一句,好像我上不上班,也沒人知道一樣。我要是離開這裡,不到半個月,就會被忘得一乾二淨了。”

確實,她是那種不愛說話、不太漂亮的姑娘,辦事馬馬虎虎,接人待物也是不鹹不淡的。

我對她說:“存在感不是你每天和大家打了幾次照面刷出來的,而在於你的出現有沒有價值!大家在微信群裡聊聚餐的事宜,你一聲不吭地看著,看了半天發了幾個表情圖像出去,以示自己在看,你讓人怎麼接你的話,又如何能給你存在感?大家在會議上爭相提建議,你悶聲坐在一邊,聽了半天也還是面無表情,然後再跟著大夥鼓鼓掌,以示自己在聽,你讓別人如何瞭解你的想法?你在所有能夠展現你價值的時候,都給人一種‘重在參與’的姿態,那你說這事怪誰?”

決定存在感的,從來都不是你那沒意義的喧囂和參與,而是你的能力,你被人需要的實力。

7

大多數的失望難過,不是因為你真正丟失了什麼,而是感覺自己不被重視。

為什麼別人一張嘴就能得到大家的附和?

為什麼別人發一條朋友圈就能獲得滿滿的贊和滿屏的評論?

即便是無聊的一句“今天喝水塞牙了”,也會被點贊無數?

而你,即便是期待別人安慰而發的朋友圈,也猶如石沉大海,無人問津。

你困惑不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就刷不出存在感,明明自己給別人點了無數的贊,而到自己這裡什麼都沒有?

你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世界:“我周圍的人都怎麼啦?他們都不關注我嗎?沒人關心我了嗎?是我哪裡不對嗎?大家對我有意見嗎?大家不喜歡我嗎?

不是的,存在感不是你參與了就會有的,它的本質是:你不爭,也依然有你的位置。

因為不被重視而覺得失落、難過、委屈、不公,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你不值得被高期望,不值得被更認真對待。所以,渴求重視的最好方式就是經營你自己,而非僅僅是參與。

如果每次任務你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被動者,一個需要別人指示、動員、催促的人,那麼你活該被輕視。

如果每次聚會你都是被通知、被安排,那麼你活該坐在聚會的角落裡發黴。

既然你只是以配角的心態出場,又憑什麼想要享受到主角的待遇?

年輕時,吃一點苦真的沒有關係

文/胡識

1

前幾天,我和朋友一起逛街,在路邊看到一個賣甘蔗的小男孩。他大概只有十來歲,身旁擺著一隻舊水桶,裡面裝滿了甘蔗。

朋友向小男孩靠近,指著那只水桶問:“你這裡面的甘蔗多少錢一節?”

小男孩眨巴著眼睛,望著朋友回答說:“兩塊錢一節,好甜的,這是我自己家裡種的。”

朋友笑呵呵地從口袋裡掏出幾個硬幣,拉扯著我的衣服說:“你幫我挑選兩節甘蔗吧,我付錢。”

朋友是北方人,很少吃到這種東西,因而對挑選甘蔗沒有什麼經驗可談。

那只水桶很老舊,裡面裝了很多甘蔗,它們正拼盡全力地吮吸著桶底下的清水,好像對我的出現一點都不感到害怕。我彎下腰,注視著它們,水桶裡的倒影不禁讓我想起了我賣甘蔗的童年時光。

2

我九歲那年,在外頭打工的阿媽被阿爸趕回了老家。阿爸說,阿媽的眼睛不好使,找不到任何一份工作,還不如回家種田。

而那個時候正好要開學,我和阿弟都急著要一筆學費。但阿爸只給阿媽買了一張回老家的火車票,並沒有讓阿媽帶錢給我和阿弟讀書。那時候,沒有錢是不能報名上學的。因此,我和阿弟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圍著阿媽嗚嗚地哭。阿媽瞅了瞅我們,然後也坐在灶前擦拭著眼睛,一言不發。

每次鄰居看到這種情形,就會勸阿媽去管我奶奶借點錢,幫我們兄弟倆交學費。但阿媽和奶奶的關係一直不是很好,奶奶會罵阿媽沒用,阿媽會罵奶奶不近人情。

她們隔三差五就會鬧矛盾。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我們窮得實在揭不開鍋,阿媽只好低下頭向奶奶認錯,奶奶才答應阿媽把園子裡的農作物分給我們吃。

奶奶的園子很大,種了許多蔬菜瓜果,尤其是那塊甘蔗地,著實讓我們看了會禁不住流出口水。

為了把菜地裡的農作物換成我和阿弟的學費,阿媽就去集市上賣蔬菜,我就去村口的加油站賣甘蔗。加油站坐落在公路的中心地帶,是人們去小鎮或縣城的必經之地。每當大巴開到這裡,總會停上三四分鐘。

那時候,我就是一心想快點攢夠錢好讀書。所以,我每天一大早起來就開始洗甘蔗,用菜刀把甘蔗分成一節一節,裝進桶裡,早飯都顧不上吃就跑去加油站。

等到了加油站時,太陽也剛好毒辣起來。我緊張地躲在小樹底下等著過往的大巴和人群。只要一聽見大巴刹車的聲音,我就立馬從水桶裡撈起幾節甘蔗,站在凳子上朝車窗裡的人問去,“大哥哥、大姐姐,你們買甘蔗嗎?這是我家種的,很甜的!”

……

3

其實,在我家那個小縣城,甘蔗並不好賣,因為大多數人家都有種,真正能問津的也只有那些城裡人。但那時候我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每次我去賣甘蔗,總會有那麼一群人喜歡買我的甘蔗,然後當著我的面大口大口地咬著吃,像是很饞、很好吃的樣子。

直到長大以後我才明白,或許大家都願意幫助那些一時貧窮卻敢於吃苦的孩子吧。可能在他們看來,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敢於直面苦難,學會勞動,會幫大人們減輕負擔,這是一種能讓人為之動容並感到溫暖踏實的精神力量。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一直在考慮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對得起我所經歷過的那些苦難。苦難是什麼,苦難應該是土壤,只要你願意把你內心所有的感受隱忍在這個土壤裡面,很有可能會開出你想像不到的、燦爛的花朵。

年輕時,吃一點苦真的沒有關係。當我們走了不少坎坷的路,吃了不少難吃的苦,我們才會被這些經歷訓練成一個不怕困難、樂觀向上、懂得堅持、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人,就好像那一株正在慢慢綻放光彩的木棉。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