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向你討厭的人學習

向你討厭的人學習

文/安喬

1

有個詞叫愛屋及烏,喜歡一個人,連帶他的一切都喜歡。而愛屋及烏的下一句是“不愛人者,及其胥餘”,意思是不喜歡一個人,連他家的牆壁都厭惡。

你也有過這樣的情緒吧,因為討厭一個人,連同他的一切都否定。年少不成熟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這樣,由著自己的情緒和喜好去判斷對錯;總要經歷了一些人和事之後,才逐漸學會客觀地看待人事,有舍有得地接納,那個討厭的人,也不是一無是處。

我常常覺得,相比喜歡,討厭、憎恨一類的情緒更有力量,在它的影響下,輕易地暴露出我們閱歷不足的短板,

激發我們不理智地去處理問題。

這樣不好。

成長以後,我們會發現,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但情緒上來了卻難以自控。所以遇到問題,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討厭是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種動力,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2

小風換了新工作。做的不是以前熟悉的行業,算是跨行了,從助理做起。

小風的行事風格是: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他什麼苦都能吃。每天精神百倍,熱情洋溢地投入到工作中;勤奮好學,有什麼不懂的逮誰都問,問完後還認真地做筆記……

同事們都很喜歡他,除了他的直屬領導。

當然,小風也不喜歡他的領導。“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倆氣場不合,他總是有意無意地打壓我。”小風鬱悶地說,“他是一個特別狂妄的人,

根本瞧不起我這樣的新人……”

小風提到他的領導就氣不打一處來:“我不懂的地方去問他,他從來不會告訴我原因,只說‘按我說的去做就行,哪有那麼多為什麼?’最讓我生氣的是,之前我想了一個特別好的創意,他當著我的面否定了,說我異想天開。轉身他就把那個創意告訴了大boss,說是自己想到的創意,然後得到老闆的大力支持……”

“你沒跟boss說那是你的創意嗎?”我吃驚地問。

“誰會信我呢,我一個菜鳥新人。何況,我雖然不喜歡我的領導,但必須承認,他確實能力很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強的執行力。大boss也很欣賞他。”小風喃喃地說:“換做以前,呆得這麼憋屈,我肯定忍不了要走人;可這回我還不想走,還想在他手下多學點東西。

這是我佩服小風的地方,就事論事。

是的,你討厭的那個人,他可能人品不好、脾氣很臭、性格乖張、狂妄自大……臭毛病集於一身,但他有一個優點,能力比你強,那他就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真正的成熟,是不意氣用事,向你討厭的人學習,不帶一絲偏見地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你討厭一個人,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面對你討厭的人,不要負面情緒地衝動對抗,也不要消極地“惹不起還躲不起”的逃避心理,更不要阿諛奉承說違心的話,你可以:學習他,超越他,然後把他遠遠地甩在後面。

一個事事不如你的人,你不會浪費時間和情緒去討厭他,所以,那個你討厭的人,身上一定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抓住這個磨練的機會,

將是一次成長的契機。

3

有時候,我們討厭一個人,是害怕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多多有個奇葩的室友,性格乖戾,個性很要強,事事都要她來主導,自我感覺良好,很多時候事情沒做好,分明是她自己的問題,但她從來不會承認是自己沒做好,她只認定是別人的錯。

多多則相反,個性沉穩,做事情必須三思而行。一旦決定去做,就盡自己全部努力去做。倘若事情的結果不如預期,她會很自責,認定是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樣說來,多多其實有一些自卑,她從來不敢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她的觀念是“事情沒做好就一定是我的錯,因為我太差勁了。”

多多就很不喜歡她的室友,覺得她太過自大,推卸責任,從來不檢討自己。

她不想自己成為這樣的人。

有天,她們聊到一個話題“受歡迎的人是什麼樣的”。多多很沒底氣,說“我是個什麼都不會的人,肯定沒什麼人喜歡我。”

而室友自我剖析的一番話,顛覆了多多的三觀。室友說,“我這樣的就很受歡迎吧?有主見,性格直爽,說話直接,不拐彎抹角,分析問題客觀實在……”

多多忍不住問:“如果有人討厭你呢?”室友說,“那我更要活得精彩。有句話不是說麼,‘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說完,她爽朗地大笑起來。

多多說,那是她第一次知道什麼是“內心的強大”,也是第一次,她覺得自己應該向討厭的室友學習:自大一點又怎樣呢?未必是壞事,換個角度想,自大其實就是自信啊;很多時候自己的自卑,就是過多地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承擔不必要的愧疚……像室友那樣,活得自在輕鬆一點,而不是像自己那樣小心翼翼、畏畏縮縮。

你討厭那個人身上的品質,你怕自己成為那樣的人,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別人的缺點很可能是你所沒有的優點。

4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句話: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與這個世界無關,而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你討厭的那個人,未必真的很討厭,但這種厭惡的情緒卻會影響你對一個人的判斷,也會影響你的為人處世,乃至決定你的眼界和高度。

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你不喜歡的人,甚至向他學習,說明你已經學會了管理負面情緒,這是成熟的標誌。

當你能夠越發舒展自如地接納這個世界的不完美,於自己而言,你也能活得越發舒展自如,不擰巴,不糾結,不計較。接納他人,也是另一種接納自己。

作者簡介:安喬(ID:anqiaolily) | 作者:安喬,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新浪微博、簡書@安喬Lily

請不要總是坐在最後一排

文/Kris

1

坐在最後一排怎麼了?

我以前就愛坐在最!後!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兩年,除去逃掉的課,基本上每節課的最後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時候不小心進教室早了,被後來的同學加塞變成了倒數第二排,我都有種隱隱的不快。

坐最後一排爽啊!前面那麼多同學做擋箭牌,在課堂上幹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沒睡好,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老師講天書無聊到死,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中午還不下課快餓死了,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後一排還能結識一幫“狐朋狗友”,大家課上一起睡覺,課下圍桌打牌,不老說擴展人脈嗎?睡在我旁邊的同桌的你,這可是絕對走心的交情!

總之,最後一排簡直就是整個教室的頂級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權數不勝數。這麼爽,幹嘛不坐最後一排?!

2

哎,當年還是太年輕。最近,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動,念了在職博士,每天往返於公司、校園、醫院、家,東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學校,進教室上課簡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針強心劑。

工作之後,尤其是離開校園久了,就會越發珍惜回歸校園的學習機會。所以,每一節課,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離老師最近的位置,這樣方便與老師交流。現在的我,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是一次啟迪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每節課都聽得酣暢淋漓。

為什麼我對座位這件事的理解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之前的我,對於教室VIP的定義是:可以肆無忌憚地不聽課。

可人都已經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課的,怎麼還會有這種奇怪的邏輯?真是悔不當初。

其實,我們經常做這麼一件事,就是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這些場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滿負荷,越想著能抽出點時間學習;而真的開始學習了,就又想著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買了跑鞋堅持跑了三天,又覺得還不如把時間放在看書上陶冶下情操……總之,兜兜轉轉,最後一事無成。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專時專用。

3

開會時,總會有那麼幾個人,你推我搡地爭著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無非這麼幾種考慮:“我人微言輕,沒必要坐那麼靠前的位置”;“我離老闆遠點兒,開會的時候還能走個神,看個手機”;“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默念咒語……

其實,你以為老闆開會的時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對於你坐的位置,老闆是有自己判斷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看見一個年輕員工總是積極主動地坐在靠邊的位置,你怎麼評價他?無非也這麼幾種:“這小夥子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啊~”“這小夥子是不是對開會有意見啊~”“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幹了?!”

看,不要以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著你的態度,你是不是願意主動參與,是不是努力融入會議,是不是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對於工作的態度,完全可以從你對座位的偏好中看出來。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參與和進取。

4

說到開會,兩眼都是淚。部門經理有個慣例,要求開會時每個人都要發表觀點。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全身心投入到會議之中,還要時刻準備著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開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說出個一二三,就必須全程高度緊張不斷思考。

剛開始,不適應,覺得自己實在說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刻意訓練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思考的習慣,能夠更快速和高效地處理會上提出的各類資訊。

但,這個過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門的P姐,她不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還是那個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人,即使被點了名,也是說“我沒有什麼想說的”。在幾年的接觸裡,P姐被貼上了兩個標籤,而且是絕對公認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隊友”。

好人固然是對其品質的正面評價,但坑隊友這件事對於職場來說真的是大忌。一次兩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譜,職場路上凶多吉少。

其實,總結起來,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動思考,總是跟著大家人云亦云,輸入的資訊無法進行處理,看起來她好像在聽,但“雨過地皮濕”,沒有思考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善於主動思考。

5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

這些天,不僅要上班開會,還要想方設法怎麼向教授們請假。請假短信編輯了半個小時,但就是不敢給老師發出去,擔心人家會不會不同意,會不會影響期末的考試成績……最後,硬著頭皮發出去了,焦灼了兩分鐘,老師回復了:“沒問題,有機會再交流。”心裡大石瞬間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願意跳出某一個舒適區。

與其躲在後面一直承受焦慮,還不如乾脆跳出來,擺脫糾結,把腦子裡那件一直盤旋的事情給辦了!相信我,通常情況下,辦完這件事之後,你會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過前行,破除焦慮。

6

我相信,那些總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很多時候坐得並不舒服,甚至如坐針氈。

其實,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後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試試?

於自己而言,你也能活得越發舒展自如,不擰巴,不糾結,不計較。接納他人,也是另一種接納自己。

作者簡介:安喬(ID:anqiaolily) | 作者:安喬,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新浪微博、簡書@安喬Lily

請不要總是坐在最後一排

文/Kris

1

坐在最後一排怎麼了?

我以前就愛坐在最!後!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兩年,除去逃掉的課,基本上每節課的最後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時候不小心進教室早了,被後來的同學加塞變成了倒數第二排,我都有種隱隱的不快。

坐最後一排爽啊!前面那麼多同學做擋箭牌,在課堂上幹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沒睡好,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老師講天書無聊到死,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中午還不下課快餓死了,沒關係,貓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後一排還能結識一幫“狐朋狗友”,大家課上一起睡覺,課下圍桌打牌,不老說擴展人脈嗎?睡在我旁邊的同桌的你,這可是絕對走心的交情!

總之,最後一排簡直就是整個教室的頂級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權數不勝數。這麼爽,幹嘛不坐最後一排?!

2

哎,當年還是太年輕。最近,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動,念了在職博士,每天往返於公司、校園、醫院、家,東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學校,進教室上課簡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針強心劑。

工作之後,尤其是離開校園久了,就會越發珍惜回歸校園的學習機會。所以,每一節課,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離老師最近的位置,這樣方便與老師交流。現在的我,把每一節課都當成是一次啟迪和提升自己的機會,每節課都聽得酣暢淋漓。

為什麼我對座位這件事的理解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之前的我,對於教室VIP的定義是:可以肆無忌憚地不聽課。

可人都已經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課的,怎麼還會有這種奇怪的邏輯?真是悔不當初。

其實,我們經常做這麼一件事,就是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這些場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滿負荷,越想著能抽出點時間學習;而真的開始學習了,就又想著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買了跑鞋堅持跑了三天,又覺得還不如把時間放在看書上陶冶下情操……總之,兜兜轉轉,最後一事無成。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專時專用。

3

開會時,總會有那麼幾個人,你推我搡地爭著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無非這麼幾種考慮:“我人微言輕,沒必要坐那麼靠前的位置”;“我離老闆遠點兒,開會的時候還能走個神,看個手機”;“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默念咒語……

其實,你以為老闆開會的時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對於你坐的位置,老闆是有自己判斷的。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看見一個年輕員工總是積極主動地坐在靠邊的位置,你怎麼評價他?無非也這麼幾種:“這小夥子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啊~”“這小夥子是不是對開會有意見啊~”“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幹了?!”

看,不要以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著你的態度,你是不是願意主動參與,是不是努力融入會議,是不是有學習的動力。這些對於工作的態度,完全可以從你對座位的偏好中看出來。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參與和進取。

4

說到開會,兩眼都是淚。部門經理有個慣例,要求開會時每個人都要發表觀點。這就意味著,你必須全身心投入到會議之中,還要時刻準備著下一個回答問題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開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說出個一二三,就必須全程高度緊張不斷思考。

剛開始,不適應,覺得自己實在說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刻意訓練時間長了之後,就會形成一種思考的習慣,能夠更快速和高效地處理會上提出的各類資訊。

但,這個過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門的P姐,她不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還是那個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人,即使被點了名,也是說“我沒有什麼想說的”。在幾年的接觸裡,P姐被貼上了兩個標籤,而且是絕對公認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隊友”。

好人固然是對其品質的正面評價,但坑隊友這件事對於職場來說真的是大忌。一次兩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譜,職場路上凶多吉少。

其實,總結起來,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動思考,總是跟著大家人云亦云,輸入的資訊無法進行處理,看起來她好像在聽,但“雨過地皮濕”,沒有思考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善於主動思考。

5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

這些天,不僅要上班開會,還要想方設法怎麼向教授們請假。請假短信編輯了半個小時,但就是不敢給老師發出去,擔心人家會不會不同意,會不會影響期末的考試成績……最後,硬著頭皮發出去了,焦灼了兩分鐘,老師回復了:“沒問題,有機會再交流。”心裡大石瞬間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願意跳出某一個舒適區。

與其躲在後面一直承受焦慮,還不如乾脆跳出來,擺脫糾結,把腦子裡那件一直盤旋的事情給辦了!相信我,通常情況下,辦完這件事之後,你會有重獲新生的感覺!

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過前行,破除焦慮。

6

我相信,那些總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人,很多時候坐得並不舒服,甚至如坐針氈。

其實,需要做的僅僅是:閉著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遠比躲在後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試試?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