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人生感悟

哪些不平等你要容忍

哪些不平等你要容忍

文/茅於軾

當我們看到當今的社會貧富不均,窮的窮,富的富,消費水準相差十倍甚至百倍時,不平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才發現,解決平等的問題遠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仔細分析造成不平等的原因,無非是四方面的。一是起點的不平等:有的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得到父母的關愛,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則相反,家裡窮,上不起學,或者家庭生變,父母離異。二是天生的條件不同: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難看;有的人聰明,有的人笨;有的人健康,有的人天生就有疾病。

三是個人的抉擇不同,導致的後果不同:有的人選擇學文,有的人選擇學工;有的人選擇艱苦努力,有的人選擇清閒安逸等等。四是個人的運氣不同:有的人命好,處處順利;有的人命苦,到處碰壁。我們來看看,上面這些導致財富不公的原因中,哪些是可以消除的。

先看出生的家庭條件,這樣的不平等,主要是原有的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出生的家庭有窮有富,上一代的不平等傳給了下一代,這是造成兩個人一生命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雖然社會有一些安排,試圖減少這種不平等,比如義務教育制度、社會救濟制度,但作用遠遠不夠。更激烈的措施,例如把孩子集中起來統一教養,未必是良策,更未必能被疼愛孩子的父母所接受。

窮媽媽也未必同意把孩子送給富人家。糾正這一類的不公平,比較穩妥的辦法只有改善社會的收入分配,從根本上逐步消除貧富差距的過分擴大。

再看天生的條件。有些家族天分特別高,代代出人才,為人類作出傑出的貢獻。我們沒有理由為了公平去壓制他們,叫他們的貢獻和普通人一樣。有些人有商業頭腦,善於經商,同樣為人類作出貢獻,自己發了財,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我們不但不應該限制他們,還應該幫助他們,成全他們的事業。有些女孩子長得特別漂亮,她們賺的錢就比別人多得多。汽車展覽都要請漂亮女孩做模特,空姐也講究相貌。難道我們能夠改變這種現實嗎?天分也好,長相也好,這些天生的區別所造成的收入差別很難消除。

個人的抉擇,只能由個人自己負責,絕沒有個人的抉擇叫別人承擔責任的道理。一個人決定去偷盜搶劫,總不能讓別人替他去坐牢。()一個人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他的成果也不可以讓別人去享受。過去我們批評吃大鍋飯,就是因為幹好幹壞一個樣,弄得大家都沒有積極性,對發展生產很不利,才決定引進市場經濟,讓每個人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得到自己的勞動果實。可見,由於抉擇不同所造成的貧富不均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後說到運氣的不同。運氣有個人的,還有大環境的。個人的運氣包括一生一世中所碰到的人,這些人所作的抉擇,偶然性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都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

所以稱之為運氣。我們無法用任何手段改變這些偶然因素。大環境的變化包括國際石油價格的升降,碰上宏觀調控等等,都會影響一大片人。我們無法將一個人挑出來免除宏觀對他的影響,更無法改變整個宏觀形勢,唯一的結果是聽從運氣的安排。

龍應台:目送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

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

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於輪到他,在海關視窗停留片刻,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此刻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滴水難消,知行合一

文/關中人

佛祖勸阿難學習佛法曾說過一個詞:滴水難消。阿難博聞強記,佛祖說過的話他都記得,以此認為自己學的佛法多,但他的“笨”師兄都開悟了,他卻沒開悟,佛祖因此勸他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否則便會滴水難消。我的陋習便是滴水難消。一切成功源於積累,同樣一切失敗也源於積累。今天的結果,源於以往的積累,如果你混得不好,有什麼可埋怨的,一切都是昨日及以前的陋習造就的。

我發現每天清晨醒來,我腦子都有一個概念特別明確,之前的沒有記錄,但今天的還沒有忘:一切源於積累!左岸有一句話:一切成功均源於積累!以前沒太在意,但今天自己腦子裡有了這句相似的概念,也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舉例來說,我今日的處境就是以前積累的結果,分毫不差。

我對自己的生活不甚滿意,緣於攀比心。因為周圍年輕我十多歲的同事都炒股,換了幾套房還有錢換車,而自己卻沒錢換一輛滿意的車子,我想這一切緣於我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習慣,我是個不最求上進的人。如果當初稍有上進心,也不會落入今天的困境。那麼這種攀比心是對還是錯呢?是人都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想讓自己進步快就多攀比,想讓自己活的不那麼辛苦,就淡化它。活在當下就正視它,但不為它心動,做好自己。

經常放不下一段新聞,一件辦公室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感興趣的群聊記錄也是要翻看的,不看這些就會感覺自己是個落伍的人。當地何時又發生一場地震,文章和馬伊琍的新聞,馬航的消息,最近又有哪個官員被查了…曾幾何時,自己已經和這些連在一起,就像是長在我身上的肉,生活中沒有這些新聞和八卦的滋養,就像身上掉了一塊肉那樣不自在,難以自控,意志力稍有鬆懈就會就範。

今天仍有改善的大把機會,每時每刻都是機會,我卻白白浪費掉。套句電視推銷裡常用的詞:“親,以前不知道珍惜時間,不知道如何去做是我的錯。現在已經知道了還不去行動就是您的錯。”我為啥知道了還會去犯錯?慣性定律,民間有句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足可見陋習威力之大。

這種壞習慣就像溶於空氣的無色無味的毒藥,慢慢侵蝕著我的心。稍有疏忽就會忘了他的毒性,到最後往往就是飲鴆止渴了。我曾經對它發起過挑戰:不做習慣的奴隸。僅限於沒有忘記它的日子,今天再一次提起,再一次。心絕對是個只會溜鬚拍馬的小人,當我意志堅定時,它鞍前馬後為我效勞,稍有疏忽,它就借機生事,擾亂我的執行力。我決定今後對它絕不手軟,用意志力克服外界的誘惑。

我決定要借助我已掌握的方法來戰勝我的壞習慣,是陽明先生的致良知。致既是正,良知就是物性。致良知就是還原物的本性,就是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在我這裡就是不分家,因為我認為精神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就如同電和磁的關係一樣分不開。

如何致良知,根據我的經驗驗證了古人所說:良知就是當你的心排除一切干擾定下來得出的那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讓你做了任何決定都不後悔膽怯,所以陽明先生說良知猶如大海裡航行的舵,有了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驚濤惡浪都能從容應對,有驚無險地走出困境。當我思索一件事物時,對該事物的認知是膚淺的,只認識了它的表,不知它的裡,要想透徹地瞭解它,就必須親自去做,在做事的同事,我對該物的認識和態度會隨著做的進度而改變,等到將事情做完的時候,我就徹底瞭解的該物,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應用在冬天早起上:想到應該早起是良知,貪戀被窩是良知的干擾,當真穿衣起床做事時,那感覺遠遠沒有你在被窩裡想的那般痛苦。所以,“知”要靠“行”來矯正,知行合一是良知,知而不行是妄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便得到了良知。

佛道兩家的聖人也有相似陳述:金剛經說應所無住而生其心,只有將心空出來,才能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投射到當前的事事物物上便可見到事事物物的良知。心不空便不得良知,便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天下聖人其實是一家,都在強調一點:觀空。空是什麼,空就是心。

其實人心不存在,我們常說的人心不過是人體對環境的綜合感應,就像導線在磁場內運動產生的電流一樣普通。心就是你對物的態度,態度從哪裡來的?態度來源於你頭腦裡存在的以往有關此“物”的認知經驗和對當前環境的感覺。人像一個精密儀器,可控可改造,可殺也可煮,把人當人看,人是社會裡的人。()把人當工具看,是BOSS賺錢的工具,掙錢養家的工具;當畜生看,人本來就是畜生,會幹活,殺了也能吃肉。當然,吃人肉犯法,也是沒人性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對“人”這個生物的認知,對自己的認識。有了這個認知,我不再迷茫,當一個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應該做些什麼的時候,唯一能阻擋他的,只有自己的陋習。我之所以不是馬雲,因為我沒有像馬雲那樣去思考,沒有馬雲的生活習慣。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應該去吃個梨子。

將心思用在關注外物上的人活得忙碌而心累,但只關注自己內心而忽視外界環境的人就算身旁潛伏著一隻老虎也不會發現,註定要落魄。既要讀書,又要關心天下事,常因掌握不好這二者之間的精力分配而淪落成一個俗人。我想能將這二者掌握好的人便成為那少之又少的社會精英。

人間最難的事不是知道什麼是錯,而是知錯就改。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點不一樣,因為我做到了知錯立改,明天的我和昨天一樣,因為又被陋習拉回了知錯也不改,拖延的壞習慣。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裡,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後沒入門後。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滴水難消,知行合一

文/關中人

佛祖勸阿難學習佛法曾說過一個詞:滴水難消。阿難博聞強記,佛祖說過的話他都記得,以此認為自己學的佛法多,但他的“笨”師兄都開悟了,他卻沒開悟,佛祖因此勸他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否則便會滴水難消。我的陋習便是滴水難消。一切成功源於積累,同樣一切失敗也源於積累。今天的結果,源於以往的積累,如果你混得不好,有什麼可埋怨的,一切都是昨日及以前的陋習造就的。

我發現每天清晨醒來,我腦子都有一個概念特別明確,之前的沒有記錄,但今天的還沒有忘:一切源於積累!左岸有一句話:一切成功均源於積累!以前沒太在意,但今天自己腦子裡有了這句相似的概念,也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舉例來說,我今日的處境就是以前積累的結果,分毫不差。

我對自己的生活不甚滿意,緣於攀比心。因為周圍年輕我十多歲的同事都炒股,換了幾套房還有錢換車,而自己卻沒錢換一輛滿意的車子,我想這一切緣於我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習慣,我是個不最求上進的人。如果當初稍有上進心,也不會落入今天的困境。那麼這種攀比心是對還是錯呢?是人都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想讓自己進步快就多攀比,想讓自己活的不那麼辛苦,就淡化它。活在當下就正視它,但不為它心動,做好自己。

經常放不下一段新聞,一件辦公室裡發生的有趣的事,感興趣的群聊記錄也是要翻看的,不看這些就會感覺自己是個落伍的人。當地何時又發生一場地震,文章和馬伊琍的新聞,馬航的消息,最近又有哪個官員被查了…曾幾何時,自己已經和這些連在一起,就像是長在我身上的肉,生活中沒有這些新聞和八卦的滋養,就像身上掉了一塊肉那樣不自在,難以自控,意志力稍有鬆懈就會就範。

今天仍有改善的大把機會,每時每刻都是機會,我卻白白浪費掉。套句電視推銷裡常用的詞:“親,以前不知道珍惜時間,不知道如何去做是我的錯。現在已經知道了還不去行動就是您的錯。”我為啥知道了還會去犯錯?慣性定律,民間有句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足可見陋習威力之大。

這種壞習慣就像溶於空氣的無色無味的毒藥,慢慢侵蝕著我的心。稍有疏忽就會忘了他的毒性,到最後往往就是飲鴆止渴了。我曾經對它發起過挑戰:不做習慣的奴隸。僅限於沒有忘記它的日子,今天再一次提起,再一次。心絕對是個只會溜鬚拍馬的小人,當我意志堅定時,它鞍前馬後為我效勞,稍有疏忽,它就借機生事,擾亂我的執行力。我決定今後對它絕不手軟,用意志力克服外界的誘惑。

我決定要借助我已掌握的方法來戰勝我的壞習慣,是陽明先生的致良知。致既是正,良知就是物性。致良知就是還原物的本性,就是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在我這裡就是不分家,因為我認為精神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就如同電和磁的關係一樣分不開。

如何致良知,根據我的經驗驗證了古人所說:良知就是當你的心排除一切干擾定下來得出的那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讓你做了任何決定都不後悔膽怯,所以陽明先生說良知猶如大海裡航行的舵,有了它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驚濤惡浪都能從容應對,有驚無險地走出困境。當我思索一件事物時,對該事物的認知是膚淺的,只認識了它的表,不知它的裡,要想透徹地瞭解它,就必須親自去做,在做事的同事,我對該物的認識和態度會隨著做的進度而改變,等到將事情做完的時候,我就徹底瞭解的該物,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行合一。

應用在冬天早起上:想到應該早起是良知,貪戀被窩是良知的干擾,當真穿衣起床做事時,那感覺遠遠沒有你在被窩裡想的那般痛苦。所以,“知”要靠“行”來矯正,知行合一是良知,知而不行是妄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便得到了良知。

佛道兩家的聖人也有相似陳述:金剛經說應所無住而生其心,只有將心空出來,才能看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那顆真心。這顆真心投射到當前的事事物物上便可見到事事物物的良知。心不空便不得良知,便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無為而無不為。天下聖人其實是一家,都在強調一點:觀空。空是什麼,空就是心。

其實人心不存在,我們常說的人心不過是人體對環境的綜合感應,就像導線在磁場內運動產生的電流一樣普通。心就是你對物的態度,態度從哪裡來的?態度來源於你頭腦裡存在的以往有關此“物”的認知經驗和對當前環境的感覺。人像一個精密儀器,可控可改造,可殺也可煮,把人當人看,人是社會裡的人。()把人當工具看,是BOSS賺錢的工具,掙錢養家的工具;當畜生看,人本來就是畜生,會幹活,殺了也能吃肉。當然,吃人肉犯法,也是沒人性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對“人”這個生物的認知,對自己的認識。有了這個認知,我不再迷茫,當一個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什麼,應該做些什麼的時候,唯一能阻擋他的,只有自己的陋習。我之所以不是馬雲,因為我沒有像馬雲那樣去思考,沒有馬雲的生活習慣。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應該去吃個梨子。

將心思用在關注外物上的人活得忙碌而心累,但只關注自己內心而忽視外界環境的人就算身旁潛伏著一隻老虎也不會發現,註定要落魄。既要讀書,又要關心天下事,常因掌握不好這二者之間的精力分配而淪落成一個俗人。我想能將這二者掌握好的人便成為那少之又少的社會精英。

人間最難的事不是知道什麼是錯,而是知錯就改。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有點不一樣,因為我做到了知錯立改,明天的我和昨天一樣,因為又被陋習拉回了知錯也不改,拖延的壞習慣。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