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人生感悟

張德芬:無論經歷了什麼,你都有權利快樂


無論經歷了什麼,你都有權利快樂

作者:張德芬(臺灣作家)

人生的痛苦來自何方

我一向都知道,人生的痛苦是來自於“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因而引發的情緒”。

但是從來沒有一本書,把“情緒是一種習慣”這個概念描述的這麼清楚,不但讓我獲益良多,也讓我在演講、寫書的時候,有了更清晰的一個架構去和讀者們分享。

情緒的的確確是一種習慣,在《情緒自控力》一書中,作者指出,1978年,心理學家菲力浦・ 布瑞克曼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去探訪突然中了樂透獎的人,以及遭逢意外癱瘓的人,瞭解這兩種人的快樂程度。可想而知,前者喜不自勝,後者痛苦不堪。但沒想到的是,多年以後,他們再度探訪兩方時,他們的快樂指數竟然完全回到了原來事發之前的水準!!

前一陣子我參加一個國際性的論壇,一位嘉賓是美國專門研究幸福學的專家,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什麼決定了我們快樂與否?

其中竟然50%是天生的性格使然,悲觀或樂觀,是種植在你的DNA裡面的。生命中的境遇,只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10%,而40%的快樂可以經由我們有意識的努力而達成。

挺悲催的。但至少,我們可以掌控自己40%的快樂。

這本書可以說是闡述如何掌控這40%的最佳指南——作者不但引經據典的提出很多研究資料,更是舉出了他擔任心理醫生期間遇到的眾多個案,每一個人物都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很容易對號入座,看到自己深沉的問題,並且找到解決之道。

作者的研究發現:大腦不會偏好愉快和快樂的情緒,它只會選擇最熟悉的情緒。即使是焦慮和不悅的情緒,只要成了習慣,大腦就會安心。

因為大腦只記得熟悉的情緒,對於不熟悉的情緒,則會用最快的速度遺忘。當負面情緒習慣化後,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快樂和值得感恩之事也會很快被遺忘。

另外就是:大腦會強化已經習慣化的情緒,專注於尋找自己熟悉的情緒,並且希望反復感受它。它還會從當天發生的事情中,找出符合情緒習慣的事件,賦予它意義。為了維持交感神經的興奮度,我們的大腦會運用巧妙的手段來自我欺騙,尋找焦慮的來源來折磨自己,並且扭曲思考方式。

這實在是太令人不安的消息了!!我們的大腦竟然習慣性的讓我們去經歷痛苦和快樂,如果我們沒有警覺,沒有意識,並且不帶意圖的去生活,你就完全被那50%的先天習慣牽著鼻子走了!

修改情緒習慣的具體方法

還好本書提出了修改情緒習慣的一些具體方法。作者說,我們現代人習慣了較具刺激性的幸福感,如:成功、關注、狂歡等等的重口味。他說持久穩定的快樂,是來自於血清素的分泌,而上述這些重口味的歡樂,會讓我們腦部分泌多巴胺,

不能持久,而且對口味的要求會愈來愈重, 最後不得不借助藥物、賭博等鋌而走險的惡習來獲得刺激感。

作者提出了幫助我們自己分泌血清素的幾個實用的方法:

1.慢走

2.曬太陽

3.細嚼慢嚥

4.心懷感恩

5.與大自然共存

而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自己身體感受、檢視自己的內心,會讓我們更加看清楚自己快樂的源頭是來自何方,並且提升我們和負面情緒共處的能力。

我還總結了以下的一些實用方法給大家:

1.經常回顧自身情緒,製作自己的情緒手冊

2.把自己憂慮的事情寫下來,找時間好好檢視,而不是任由它們一天24小時主宰你。注意哪些是自己無法改變或控制的事,學會放手。

3.心情不好的時候,練習對自己說正向、撫慰的言語,而且要大聲說出來!

4.注意自己那些習慣化的言語、習慣化的表情,讓言語表情都正向!

5.學會感恩、珍惜:尋找細微的正向情緒,學習享受它,獲得滿足感。

希望你能夠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