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感恩勵志

品味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品味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當你1歲的時候,她喂你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你整晚哭著。

當你3歲的時候,她憐愛地為你做菜,而作為報答,你把一盤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當你4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下彩色筆,而作為報答,你塗滿了牆與飯桌。

當你5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了既漂亮又貴的衣服,而作為報答,你穿上後到附近的泥坑去玩。

當你7歲的時候,她給你買了球,而作為報答,你把球投擲到鄰居的窗戶裡。

當你9歲的時候,她付了很多錢給你輔導鋼琴,而作為報答,你常常曠課並且從不練習。

當你11歲的時候,她送你和朋友去電影院,

而你要她坐到另一排去。

當你13歲的時候,她建議你去剪頭髮,而你說她不懂什麼是現在的時髦髮型。

當你14歲的時候,她付了你一個月的野營費,而你沒有給她打一個電話。

當你15歲的時候,她回家想擁抱你一下,而你把門插起來。

當你17歲的時候,她在等著一個重要的電話,而你捧著電話打了整個晚上。

當你18歲的時候,她為你高中畢業感動的流下眼淚,而你跟朋友聚會到天明。

當你19歲的時候,她付了你的大學學費又送你到學校的第一天,你要求她在離校門口較遠的地方下車,怕被朋友看見會丟臉。

當你20歲的時候,她問你:“你整天去哪裡?”而你回答:“我不想想你一樣。”

當你23歲的時候,她給你買傢俱讓你佈置你的新家,

而你對朋友說她買的傢俱真是糟糕。

當你30歲的時候,她對怎樣照顧嬰兒提出勸告,而你說:“媽,現在時代已不同了。”

當你50歲的時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護,你反而在讀一本關於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書。

看到這裡請大家仔細品味一下這句經典的話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

煮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他,是什麼時候開始承認不如你的

文/司忠業

剛剛和一位元堂叔通完電話,堂叔是70年代人,比我大7歲,但因為結婚早,大女兒已經在讀高三準備高考了。說起來他女兒準備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堂叔一口一個“我也不是很懂,她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比我懂得還多”。

想起來我讀小學的時候,讀初中的堂叔算是遠近聞名的棒小夥子:長得精神,學習也好,文筆好,體育好,不光乒乓打得好,標槍成績也能參加縣裡的比賽還取得過名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崇拜的偶像。可惜機緣巧合時運不濟,中考失利後由於家庭原因他早早踏入社會,放下鋼筆拿起鐵錘,繼承了祖傳的鐵匠手藝,然後成家立業,娶妻生女、生子。

隨著我外出讀書,見到他的機會越來越少,但在我印象中,他始終是那個充滿書卷氣又意氣風發的帥氣堂叔,幫我們解應用題,教我們英語發音,借給我們武俠小說,帶我們打球,教我們騎摩托車,總之是無所不能的人。

然而,也許是時代的衝擊,也許是資訊的閉塞,也許是軌道的改變,

當年的少年郎如今面對逐漸長大成人的女兒,終於開始承認自己不行了,而且是發自內心地承認,一點翻盤的想法都沒有。

想起來自己剛讀大學時,父親寫信過來還經常通篇大大小小的道理,教導我出門在外學會忍讓學會接納學會與人相處,但對我選專業選二專考英語等決定,都一語不發;後來剛剛工作時也面臨一些壓力,與母親電話裡抱怨了幾句,當晚就接到父親電話,又是一番道理和“指點”,我不置可否,但之後再也沒有向他們抱怨過什麼,他也識趣地再沒有提起過這類話題。

最近幾年每次回家和他們相處,可以和母親嘮一些家長里短,但和父親之間話題就少很多,總感覺他的有些觀點已經老舊,

而他也總是一聽出我有不屑一聽的語氣,就馬上停止。

時間,都去哪兒了?當初纏著父親問這問那的日子去哪兒了?當初那個對父親充滿崇拜認為他無所不能的少年去哪兒了?當初那如山一樣保護我們養育我們教導我們指點我們,甚至棍棒教育我們的男人哪裡去了?當他目光不再如炬,身材不再魁梧,腰板不再挺直,思路不再清晰,眼界不再開闊,打也打不動你,講也講不過你,開始事事徵求你的意見,甚至開始在你面前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唯唯諾諾,是你變強大了,還是他變弱小了?

回到家裡看看我自己的女兒,還處在剛剛學會問“爸爸,這是為什麼呀”的年紀,眼神裡還充滿著崇拜,還會由衷地拍手稱讚“爸爸你好棒啊”這類話語。

不知道會在哪年哪月,她會毫無耐心地說出“這個你不懂”、“不是這樣的”、“你懂什麼呀”這樣的話,也許那一天來臨時,我的抗爭會顯得毫無意義,也只能承認自己不如她了。

在這之前,且行且珍惜吧。

孩子,我們老去時能依靠你嗎?

文/雅斯敏·阿裡布海

上星期,在帕丁頓車站的一個咖啡店裡,我問一個正在看報紙的女人我是否可以跟她同坐在一張桌子旁邊。當她放下報紙時,我們認出了彼此:我們曾經在“90後”組織工作,這個組織專為想趕上正在接受普通中等教育的同齡人的未成年母親提供培訓。在“90後”,我教那些女孩英語,莎莉教數學。一轉眼,20年過去了。

我們開始聊起來。無論從誰的角度來看,莎莉的生活都是成功的。52歲的她是位受人尊重的演講家,婚姻幸福,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年,身體都健康,還有一個美麗的家。

我問起她的兒子:“薩姆現在忙什麼?”那一瞬間,她的臉彌漫了悲傷,眼淚流了下來。她尷尬地想把淚水擦乾淨,但只是徒勞。

她突然流淚,並不是因為她的大兒子死了,而是她感覺自己和大兒子之間的關係已經死了。23歲的薩姆在一家剛創建的網路公司見習,沒有工資。跟其他很多在找工作的畢業生一樣,薩姆仍跟父母一起住。剛開始時,莎莉夫婦和薩姆18歲的妹妹都很高興他畢業後回家住。可是,薩姆隨後提的各種要求控制了他們的生活。

莎莉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求我們給他零用錢,每週150英鎊。我們給他了,就當他見習要交學費吧。可是,過去一年裡他的要求讓我們漸漸不能接受。他想要浮華的衣服,想要新的智慧手機,想要去外面吃飯。上星期他甚至找我們要1000英鎊,說要跟大學時的一些朋友去滑雪。”

莎利的丈夫是一名律師,他願意給薩姆支付滑雪之行的費用,但莎莉拒絕了。薩姆為此很生氣,打壞了他那間臥室裡的傢俱,打碎了裝菜的盤子,並嚇唬他妹妹。莎莉說:“他尖叫著說我們欠他的,因為他從未要求出生,他希望我們死。他咆哮說他一無所有並不是他的錯,是政治家讓國家變得太混亂,我們夫婦擁有一切,他卻一無所有。他直接詛咒我,用一些真的很骯髒的語言詛咒我。”

從那之後,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莎莉都不敢單獨跟薩姆在家。

父母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往往因此把他們寵壞了。

莎莉的經歷令人害怕,但這種例子是不常見的嗎?似乎是很常見的,我在哪裡都見到,我看到的是醜陋的“我”一代,像薩姆這樣的二十幾歲的專制君主,他們只在乎他們自己,當事情不如他們所願時就抱怨所有的人。

可是,誰該是受指責的呢?恐怕莎莉的痛苦是她自己造成的,這是令人尷尬的事情。那是她的過失,她自己也知道。

薩姆在牛津郡的一座美麗的獨立式房子裡長大,他上的是私立中學,跟家裡人去美麗的地方度假,父母對他真的有求必應。

薩姆的成長教育跟莎莉完全不一樣:莎莉是由單親母親養大的,她的衣服和耶誕節禮物往往都是來自慈善商店。莎莉回憶說:“那時的生活真的很艱難。我在學校裡被富家子弟取笑。我想有他們有的東西。所以,當我有了孩子以後,為了給孩子們富裕的生活,我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我那麼愛孩子們——可能我太寵他們了。”

叫父母們誠實地談論他們那些二十多歲的孩子,你會經常聽到這些困惑與內疚的話語。我認識另外一對都當律師的夫婦,他們發現他們的孩子在大學裡沒有去聽課,孩子逃了一學期的課他們才知道。又有一對開了一家社交聚會策劃公司的夫婦發現暫時沒有找到工作、正在為他們打工的女兒從他們的公司裡偷了錢。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父母們都愛孩子,把孩子當寶,孩子們令人震驚的行為讓他們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敗。

我怕父母們真的很失敗。很多中等階級的父母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才生孩子,他們都曾經考慮給予孩子太多的後果。事實上,也有很多孩子沒有受到壞的影響。但太多孩子變得貪得無厭、奢侈嬌縱,像老是長不大的少年。

從本能來說,所有的父母都想要孩子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像母鳥自己寧可餓肚子也要先喂飽小鳥一樣,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象。然而,物質主義流行的這幾十年已經扭曲了這些本能。我們用正確的理由去做錯誤的事情。

我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家裡常常負債,經濟狀況很差。我在烏干達出生,1972年隨家人移民到英國。因為父親賺錢不多,所以母親白天在一家幼稚園裡做飯,晚上還領一些針線活回家做。我的布偶和布偶穿的衣服是母親用剩下的邊角料跟用過的火柴棍做成的。如果有個親戚送給我一件英國製作的衣服,我會一直穿好多年,脫線了母親會趁我熟睡的時候縫好。這段人生經歷讓我變得適應力很強,但也讓我想給我的孩子們所有我小時候想擁有卻得不到的東西。

對於我和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來說,夢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社會變化了,我們購買力強了,父母兩人都有收入,有更多的錢來給孩子享受。我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每年看到母親們努力地滿足她們的孩子的要求,有時我也會讓步,給我的兩個孩子買最時尚的跑鞋和滑板。現在我兒子三十多歲,女兒21歲。

但很多善良的父母沒有看到,對孩子作出太多讓步,對孩子反而不好。給孩子們買足夠他們用三輩子的物品,盲目地送孩子去參加一個又一個社交場合,沒要求孩子作出什麼回報,孩子們就會對應得利益有一種不現實的感覺。

今日,數百萬的這些自私的年輕人正在面對真正的難題:缺少工作機會、沒有住房、艱難地在這加速全球化的世界裡生存。在困境裡,他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責駡和抱怨某人——他們的父母。

但是,令人難過的是,大多數的父母只會更加地縱容孩子。按照現在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以後的自私孩子會更多。當然,我們必須支持孩子,但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拒絕。

幸運的是,我的兩個孩子都知道向善,從來沒有剝削我們。()但這一點,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如果沒有她的持續影響,我想,我早已經溺愛他們了。

是的,兩個孩子比我以前擁有的多很多:他們上的是私立學校,可以經常去外面吃飯,有昂貴的手機等物品,還可以去奇異的地方滑雪,但他們也懂得節制。即便現在,我也聽到母親的聲音說:“要教會他們知足常樂。”

以前,母親住在住房協會提供的一個小套間裡,我的兩個兒子都喜歡去那兒。她會教我和孩子們必需的謙卑、慷慨和正派。她會說:“不要索求太多,否則,連上帝也會對你們的要求感到厭煩。”

聽了莎莉和其他像她一樣的人的訴說,我就明白我的母親的建議使我沒有衝動地給兒子和女兒過多。

像莎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有一個熟人的32歲的兒子仍然呆在家裡,拒絕出去找工作,還吸食大麻,每天穿著鬆鬆垮垮的運動服在家裡吃了睡、睡了吃,什麼都不幹。他在大學裡學的是商業管理,但在被三個單位拒絕之後就再也不出去找工作了。他的母親說他得了抑鬱症,他的女朋友說得更透徹一些——她說他只是被寵壞了。

接下來,我們說到希瑟,一個化學專業的畢業生。有好幾個單位向她伸出過橄欖枝,但她都拒絕了,說它們給的工資都太垃圾。她的父親,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對此充滿了遺憾:“我的生意現在不好做,她一點同情都沒有,反而為我們家不再有能力一年去度假三次而暴跳如雷。”

我是新聞學教授,在好幾個大學裡任課。有一些大學生跟我說他們不會從底層幹起,他們想一開始就當自由作家,或者專欄作家。因為他們的一貫嬌縱,他們的父母認為他們是可以這樣開始的。

媒體行業的激烈競爭使年輕人更加自憐,更是只關注自己,以致于中年和老年人把他們看成失敗者或只會揮霍父母財產的寄生蟲。

從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來看,未來看起來更黯淡。我們不能忘了,到我們這一代人老去的時候,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這些自私的、貪婪的孩子。神啊,幫幫我們吧。

不知道會在哪年哪月,她會毫無耐心地說出“這個你不懂”、“不是這樣的”、“你懂什麼呀”這樣的話,也許那一天來臨時,我的抗爭會顯得毫無意義,也只能承認自己不如她了。

在這之前,且行且珍惜吧。

孩子,我們老去時能依靠你嗎?

文/雅斯敏·阿裡布海

上星期,在帕丁頓車站的一個咖啡店裡,我問一個正在看報紙的女人我是否可以跟她同坐在一張桌子旁邊。當她放下報紙時,我們認出了彼此:我們曾經在“90後”組織工作,這個組織專為想趕上正在接受普通中等教育的同齡人的未成年母親提供培訓。在“90後”,我教那些女孩英語,莎莉教數學。一轉眼,20年過去了。

我們開始聊起來。無論從誰的角度來看,莎莉的生活都是成功的。52歲的她是位受人尊重的演講家,婚姻幸福,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年,身體都健康,還有一個美麗的家。

我問起她的兒子:“薩姆現在忙什麼?”那一瞬間,她的臉彌漫了悲傷,眼淚流了下來。她尷尬地想把淚水擦乾淨,但只是徒勞。

她突然流淚,並不是因為她的大兒子死了,而是她感覺自己和大兒子之間的關係已經死了。23歲的薩姆在一家剛創建的網路公司見習,沒有工資。跟其他很多在找工作的畢業生一樣,薩姆仍跟父母一起住。剛開始時,莎莉夫婦和薩姆18歲的妹妹都很高興他畢業後回家住。可是,薩姆隨後提的各種要求控制了他們的生活。

莎莉告訴我:“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求我們給他零用錢,每週150英鎊。我們給他了,就當他見習要交學費吧。可是,過去一年裡他的要求讓我們漸漸不能接受。他想要浮華的衣服,想要新的智慧手機,想要去外面吃飯。上星期他甚至找我們要1000英鎊,說要跟大學時的一些朋友去滑雪。”

莎利的丈夫是一名律師,他願意給薩姆支付滑雪之行的費用,但莎莉拒絕了。薩姆為此很生氣,打壞了他那間臥室裡的傢俱,打碎了裝菜的盤子,並嚇唬他妹妹。莎莉說:“他尖叫著說我們欠他的,因為他從未要求出生,他希望我們死。他咆哮說他一無所有並不是他的錯,是政治家讓國家變得太混亂,我們夫婦擁有一切,他卻一無所有。他直接詛咒我,用一些真的很骯髒的語言詛咒我。”

從那之後,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莎莉都不敢單獨跟薩姆在家。

父母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往往因此把他們寵壞了。

莎莉的經歷令人害怕,但這種例子是不常見的嗎?似乎是很常見的,我在哪裡都見到,我看到的是醜陋的“我”一代,像薩姆這樣的二十幾歲的專制君主,他們只在乎他們自己,當事情不如他們所願時就抱怨所有的人。

可是,誰該是受指責的呢?恐怕莎莉的痛苦是她自己造成的,這是令人尷尬的事情。那是她的過失,她自己也知道。

薩姆在牛津郡的一座美麗的獨立式房子裡長大,他上的是私立中學,跟家裡人去美麗的地方度假,父母對他真的有求必應。

薩姆的成長教育跟莎莉完全不一樣:莎莉是由單親母親養大的,她的衣服和耶誕節禮物往往都是來自慈善商店。莎莉回憶說:“那時的生活真的很艱難。我在學校裡被富家子弟取笑。我想有他們有的東西。所以,當我有了孩子以後,為了給孩子們富裕的生活,我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我那麼愛孩子們——可能我太寵他們了。”

叫父母們誠實地談論他們那些二十多歲的孩子,你會經常聽到這些困惑與內疚的話語。我認識另外一對都當律師的夫婦,他們發現他們的孩子在大學裡沒有去聽課,孩子逃了一學期的課他們才知道。又有一對開了一家社交聚會策劃公司的夫婦發現暫時沒有找到工作、正在為他們打工的女兒從他們的公司裡偷了錢。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父母們都愛孩子,把孩子當寶,孩子們令人震驚的行為讓他們的父母感到非常失敗。

我怕父母們真的很失敗。很多中等階級的父母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才生孩子,他們都曾經考慮給予孩子太多的後果。事實上,也有很多孩子沒有受到壞的影響。但太多孩子變得貪得無厭、奢侈嬌縱,像老是長不大的少年。

從本能來說,所有的父母都想要孩子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像母鳥自己寧可餓肚子也要先喂飽小鳥一樣,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象。然而,物質主義流行的這幾十年已經扭曲了這些本能。我們用正確的理由去做錯誤的事情。

我是家裡的第三個孩子,家裡常常負債,經濟狀況很差。我在烏干達出生,1972年隨家人移民到英國。因為父親賺錢不多,所以母親白天在一家幼稚園裡做飯,晚上還領一些針線活回家做。我的布偶和布偶穿的衣服是母親用剩下的邊角料跟用過的火柴棍做成的。如果有個親戚送給我一件英國製作的衣服,我會一直穿好多年,脫線了母親會趁我熟睡的時候縫好。這段人生經歷讓我變得適應力很強,但也讓我想給我的孩子們所有我小時候想擁有卻得不到的東西。

對於我和很多像我這樣的人來說,夢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社會變化了,我們購買力強了,父母兩人都有收入,有更多的錢來給孩子享受。我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每年看到母親們努力地滿足她們的孩子的要求,有時我也會讓步,給我的兩個孩子買最時尚的跑鞋和滑板。現在我兒子三十多歲,女兒21歲。

但很多善良的父母沒有看到,對孩子作出太多讓步,對孩子反而不好。給孩子們買足夠他們用三輩子的物品,盲目地送孩子去參加一個又一個社交場合,沒要求孩子作出什麼回報,孩子們就會對應得利益有一種不現實的感覺。

今日,數百萬的這些自私的年輕人正在面對真正的難題:缺少工作機會、沒有住房、艱難地在這加速全球化的世界裡生存。在困境裡,他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責駡和抱怨某人——他們的父母。

但是,令人難過的是,大多數的父母只會更加地縱容孩子。按照現在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以後的自私孩子會更多。當然,我們必須支持孩子,但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拒絕。

幸運的是,我的兩個孩子都知道向善,從來沒有剝削我們。()但這一點,我要感謝我的母親,如果沒有她的持續影響,我想,我早已經溺愛他們了。

是的,兩個孩子比我以前擁有的多很多:他們上的是私立學校,可以經常去外面吃飯,有昂貴的手機等物品,還可以去奇異的地方滑雪,但他們也懂得節制。即便現在,我也聽到母親的聲音說:“要教會他們知足常樂。”

以前,母親住在住房協會提供的一個小套間裡,我的兩個兒子都喜歡去那兒。她會教我和孩子們必需的謙卑、慷慨和正派。她會說:“不要索求太多,否則,連上帝也會對你們的要求感到厭煩。”

聽了莎莉和其他像她一樣的人的訴說,我就明白我的母親的建議使我沒有衝動地給兒子和女兒過多。

像莎莉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有一個熟人的32歲的兒子仍然呆在家裡,拒絕出去找工作,還吸食大麻,每天穿著鬆鬆垮垮的運動服在家裡吃了睡、睡了吃,什麼都不幹。他在大學裡學的是商業管理,但在被三個單位拒絕之後就再也不出去找工作了。他的母親說他得了抑鬱症,他的女朋友說得更透徹一些——她說他只是被寵壞了。

接下來,我們說到希瑟,一個化學專業的畢業生。有好幾個單位向她伸出過橄欖枝,但她都拒絕了,說它們給的工資都太垃圾。她的父親,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對此充滿了遺憾:“我的生意現在不好做,她一點同情都沒有,反而為我們家不再有能力一年去度假三次而暴跳如雷。”

我是新聞學教授,在好幾個大學裡任課。有一些大學生跟我說他們不會從底層幹起,他們想一開始就當自由作家,或者專欄作家。因為他們的一貫嬌縱,他們的父母認為他們是可以這樣開始的。

媒體行業的激烈競爭使年輕人更加自憐,更是只關注自己,以致于中年和老年人把他們看成失敗者或只會揮霍父母財產的寄生蟲。

從我們所看到的情況來看,未來看起來更黯淡。我們不能忘了,到我們這一代人老去的時候,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這些自私的、貪婪的孩子。神啊,幫幫我們吧。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