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成功勵志

實話說吧,智商是最不重要的素質!

實話說吧,智商是最不重要的素質!

文/施一公

我來講講研究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我先來說什麼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你的IQ(智商)。無論什麼學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學,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IQ。我相信是這樣。

那麼,什麼才是重要的?

第一,時間的付出。不要以為你可以耍小聰明,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說“我的成功完全是靠機遇”,這一定是瞎掰。我不信有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家沒有過極大的付出。清華大學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國已是赫赫有名的終身講席教授。

他在美國時這樣教導學生:“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最大的訣竅是刻苦,每週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我知道你們不能像我一樣刻苦,但我要求你們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這意味著如果一天工作8小時的話,你要工作6天以上。你不要以為你早上8點去,晃晃悠悠做點實驗,晚上8點離開就可以了。它只計算你具體做實驗的時間,以及你真正去查閱和實驗相關文獻的時間,你的吃飯時間、查閱文獻之後放鬆的一小時,都要去除。所以,一周工作50小時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滿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實驗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離開實驗室。”其實老蒲說的是大實話,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科學家說出的話。
我想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時間,就一定不會成功。

第二是方法論的改變。我的博士後導師是一位獨樹一幟的科學家,他只比我大一歲半,很年輕。我進入他的實驗室之後,慢慢意識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方法論是如何養成的。

我在霍普金斯大學做博士生的時候,老師講,要讀《自然》,讀《科學》,要廣泛閱讀文獻,知識面要寬廣。我也是這樣做的。到這位導師的實驗室後,有一次《自然》雜誌上有一篇領域內的前沿文章,我認真讀了以後就去找導師討論,可是導師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讀了以後再說吧。”過了一個月後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又想跟他討論,誰知導師臉一紅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

後來有一次我大膽地問他,

你讀文章嗎?他說他不讀。我又問,不讀文章如何養成科學素養?他說,科學素養的養成和科學史有關,和重大發現的資料來源有關,與科學進展到最前沿的知識沒有任何關係。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只是讓你在做研究的時候知道,在你的研究領域內你所處的境地是什麼樣的,你是否在做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僅此而已。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多問為什麼,不要簡單地接受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你要挑戰過去。

第三,建立批判性思維。除了方法論的改變,還包括挑戰學術權威。我的博士生導師在33歲時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說他在晚上做夢的時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滿思考。他經常說:“懷疑是科學發現的推動力。

有一天我們開會,他看起來特別激動,說今天我給大家演示我的一個想法,希望大家幫我看看,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他開始寫公式,滿滿一黑板的推演之後,一步步證明出熱力學第二定律是錯的。當時我們都震驚了。

後來,我在他寫的公式裡發現了三處錯誤,但我不敢提,再一想,那的確是錯的,我哆哆嗦嗦地舉起手,指出了一處錯誤。所有同學都說我錯了,但是我們的小老闆說:“我覺得一公講得不錯。”

在此之後,我們研究所的同事見到我便會主動跟我打招呼,這讓我慢慢有了自信。這段公然鼓起勇氣糾正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的學術錯誤的經歷,在我的科研路上給予我無限自信,至今對我仍有很大影響。

24條取得成功的基本法則

蘇格拉底,被視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曾一度在德爾菲神喻中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當蘇格拉底聽說有此的評論時,立即指出這樣的認知是完全錯誤。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什麼都不知道”。

地球上最聰明的人怎麼可能什麼都不知道?當將蘇格拉底的名言作為學習策略的我,14歲時在學校第一次聽到這個矛盾的說法時,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觸動。

“我什麼都不知道”就我個人理解,它意味著你可能算得上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但你仍處於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因為你還需要從每件事,每個人身上不斷學習。

對於我而言相較於自己盲目試錯,更喜歡從別人的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

這麼多年,我一直很感激有如此多的導師,老師,家人,朋友,他們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生活。

下面是我從其他人身上學到的一些重要的生存法則,雖然我花了很長時間去領悟,但相較於全部由我自己嘗試真的節省很多時間,少走不少彎路。

下麵是25條他人交給我的基本法則:

1.享受競爭

千萬不要說“我不能再忍受了。”只需說“來吧!繼續”。逃避於事無補,何不轉化成你前進的動力。

2.別抱怨

抱怨是最不值得的時間浪費。要麼做點什麼,如果不能,那就閉嘴吧。

3.花時間和你愛的人一起

那是你的家人和最好的朋友。如果你沒有一個家庭,創建一個。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只是匆匆過客,家人才是生命。

4.如果你不愛,那就不要開始一段感情

你可能想著:“何不相處一小段時間,也許我們會很合適”。但這真的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你不是因愛開始,最後時間長了,多少有點感情又不忍傷害,要麼自欺欺人,要麼哄著別人,這對大家來說都不公平。

5.堅持鍛煉

這是我最近慢慢領悟的,因為身邊一些變故。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你革命的本錢,如果不能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體魄,你又怎能期待更好的生活?

6.寫日記

它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和作家。你可能會反駁“我並不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有多少電子郵件和文本是你每天要發送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一位作家。

7.感激

對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說聲“謝謝”。“感謝你為這個美好的一天。”“謝謝你的來信。”“謝謝你在那裡等我。”

8.不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反正我們最後都會死掉,什麼都無法帶走也無法感知,就算是這樣你還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那麼重要,不敢嘗試突破麼?

9.敢於冒險

不要像個窩囊廢一樣。

10.選擇一個行業,而不是一份工作

如果你想擅長某樣東西,那你就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所以你最好不要經常轉變行業,從一開始就挑選你喜歡的行業並從最底層開始做起,最終你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11.引領

當你發現大家都感到群龍無首、茫然失措的時候,你就該讓自己成為引領者。當你決定要成為一個領導者時,就不要給出太多選擇而是拋出最好的決定。

12.不要過於看著金錢

這真的不容易,但是你必須訓練自己不要太在乎金錢,不要過分依賴於你現在擁有的東西,否則它們將成為你的桎梏。

13.友善

我不是說你應該成為一個軟柿子,你需要態度友好但又不讓人感到容易侵犯。

14.好好學習

你要訓練你的大腦保持警覺。你沒有必要每天強迫自己讀一本書,但你可以從周圍人的錯誤或成功中學習,這是最好的途徑。

15.在疲憊之前稍事休息

即使你每天像過節一樣的熱愛工作,但你仍需花時間學會休息。因為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機器人,絕對不要忘記這一點。

16.不要獨裁

當遇到別人與你的想法不同時,多多傾聽,因為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每個人又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

17.多為他人考慮

只是要多加留心,僅此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庭、金錢和其他諸多的問題。不要總自私的只考慮自己。

18.永無止境

我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不要試圖弄清所有的事,享受你的旅程吧。

19.享受小事

世上沒有什麼是小事兒,比如收拾房間、端茶遞水,但人們總是眼高手低,大多數只是追逐著大事業,豈不知大事都是由小事做起。

20.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啊,你是個名角兒、是個領導,上班時人們不得不把你當回事兒。但一天結束,我們都只是一群試圖追逐同樣的事情螞蟻而已,放下吧。

21.不責怪他人

責怪又有什麼意義呢?你想懲罰他們?我相信你不是這樣的人。

22.創造力

沒必要留下遺產,反正離開了也就沒人會看到你,但至少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做音樂、寫書、繪畫、雕刻等等任何東西,它不僅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也可以回饋給他人,讓人們使用並記住你。

23.不要太在意過去

反思過去唯一好的就是:明白自己需要繼續學習,只能前進。

24.採取行動

不要只是坐在那裡想啊說啊,真真正正做點兒事吧。如果不採取行動,必定沒有任何結果。

你可能知道很多,但像蘇格拉底所說,你和我一無所知。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僅此而已!

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到1萬小時的人

文/蘭亭風雨

“嗯,只要能合理規劃時間,並且執行力足夠強,假以時日,你真的可以同時把多件事做到極致。”

前段時間,看了星姐的下班後系列文章,星姐說無論平時上班多苦多累,她都會在下班後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去碼字,到現在已經堅持了七年,七年裡,利用每天兩個小時的碼字時間,星姐出版了四本書、在各大平臺積累了眾多粉絲,她說這部分額外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了她最大塊的經濟來源,靠這些撐起整個家的開支,綽綽有餘。

其實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一萬小時理論。但我相信,除了工作外,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到一萬小時的人,真的很少,而一旦你做到了,那就真的可以同時把多件事做到極致。

若干年前,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懵懵懂懂,我的世界裡只有讀書、做學生工作、以及不停地參加活動,不僅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性的目標,而且常常是來什麼做什麼,從來沒有思考過對時間的管理。直到將考研提上日程的時候,我才開始思考每月時間的規劃、每天時間的安排。

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的計畫裡,幾乎把吃飯、睡覺外的時間全部填滿了。跟以前拍腦袋和看心情決定學什麼的情況不同,從早上06:30到晚上00:30,我會規定自己在不同的時間段學習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上午的前一個小時我花費在英語單詞上,後面的三個小時我會用來學習數學,中午飯後的一個小時我會閱讀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書籍,而下午的大塊時間我會用來學習英語,晚上則對這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我會把這些安排製作成一個詳細的表格,強迫自己在對應的時間區間內必須做規劃內的事情,即便我對數學的興趣遠遠勝過英語,也絕不會容許數學佔用英語的時間。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我的考研成績門門都很出色,不僅總成績排名第一,單科成績也穩居前三。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特別注意對時間的規劃,雖然時常也會因為不知何去何從而感到彷徨,但只要確立了目標,我就會制定出具體的時間規劃,而後強迫自己嚴格按照計畫執行。

但其實,之後的這些年裡,雖然我也一直在努力按照這種方式去踐行,卻一直沒能達到考研時的那種狀態,現在想想,那時候的狀態真的太美妙了,毫不誇張地說,一天能保持12個小時以上的高效學習時間。

現在的我,除了工作外,也會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時間,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每週的一三五下午17:30——18:50,我會去健身房做力量訓練;下班後的晚上22:00——00:00,我會用來研究一些大V的文章,學習些公眾號運營推廣的方案,寫寫文章;上班路上,我會看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下班路上,我會刷刷朋友圈,看下別人的日常;而週末的大塊時間則會用來充電……

當然,這一切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沒有特殊事由的前提之下的,事實上,大多時候也不會有一些特殊的事情,如果真的有,做出即時的調整即可,比如去年趕跨年紅包項目的那一個多月,實在沒辦法,把健身暫停了一個月,項目上線後,才恢復訓練。

這些,我都希望能夠長久堅持下去,而一旦能夠堅持到一定的時間,就完全有可能把幾件事同時做到極致,只要事情做到了極致,就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比如,我之前在CSDN上寫了一年多的博客,現在累計訪問量已經近百萬,期間有不少出版社聯繫我出書、還有一些線上教育網站聯繫我錄製視頻教程。這些都有可能在你建立起自己的影響力之後而紛至遝來,但前期的堅持卻是一條漫長而又沒有任何回報的路。

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有很多人在剛啟程不久就掉隊了,那是因為他們走錯了路,或者有更多的人,自始自終都沒發現過這樣的路,那是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錢除外)。

路有很多條,在啟程前,我們需要先選擇一條合適的路(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後合理規劃行程(安排自己的時間),每日的行程中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最後邁出自己的腳步,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等到了終點,你會發現你不僅拍了很多沿途的風景,還寫了很多沿途的感悟(同時把幾件事做到了極致)。

事情這麼多,我該怎麼做?

“把一件事做好不難,把多件事都做的井井有條,才是本事。”

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身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忙,像“救火隊”一樣被動處理著各種緊急的事情,似乎一直停不下來。這其實是一種很糟糕的狀態,如果你正陷入這樣的狀態,那麼……是時候做出調整了。

當你的任務排期裡只有一件事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因為除了這個,你可能也不知道幹啥了,除非自己“沒事找事”。而如果同時有多件事壓在你身上,你該怎麼處理呢?先做哪個呢?這個時候合理的時間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而當你不斷遇到上面的問題時,這時候就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下,對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個排序,決定哪些需要做、哪些不必做、哪些要馬上做、哪些可以延後做。

時間管理中的“四象限法則”

在時間管理上有個概念叫做“四象限法則”。一個人的工作可以分為四種類型:重要且緊急(第一象限)、重要不緊急(第二象限)、緊急不重要(第三象限)、不緊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這個沒得說,無論從重要性還是從緊迫性上來看,都必須馬上搞定,比如產品臨近上線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這時候的當務之急自然是儘快解決這個問題,以保證產品的如期上線;再比如,重要的事情前期準備不足或者一拖再拖,直到臨近deadline,這個時候原本“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變成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而很多時候,這一象限的工作也正是由第二象限轉變過來的。

第二象限:這個象限的工作雖然不緊迫,但卻很重要,這裡的工作能否做好,決定了會否有更多的工作從這裡轉移到第一象限。做好這個象限的工作,就能減少其向第一象限的轉移;反之,荒廢這個區域則將使第一象限的工作量不斷被擴大,從而陷入不斷救火的泥沼。因此,這裡是四個象限中最關鍵的區域。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比較緊急的事情,這一象限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按照我們常人的思維,緊迫往往會跟重要聯繫在一起,當一件事情很緊迫的時候,潛意識裡它肯定也是重要的。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當你正在專心處理工作時,有人來問你問題,這個時候其實你就是被這個象限的事件打斷了,這種事情對你來說也許並不重要,但是礙於情面,往往又不得不做。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顯然,諸如刷朋友圈、逛論壇這樣的事情都屬於這個象限,這類事情,可以選擇不做,也可以放到碎片化的時間來做,比如吃飯排隊的時候,坐公交的時候。

顯然,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的工作中去,保證這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能如期完成,而不至於被拖入到第一象限中去,否則,就會疲于應付各種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從而讓自己看起來很“忙”。

在對工作優先順序做了簡單的劃分後,我們還需要初步評估下每項工作的難度,而接下來要決定的則是,先做難度大的,還是先做難度小的?

吃掉大青蛙

博恩·崔西建議我們先吃掉最大、最醜的青蛙(喻意難度最大的事情),即先把時間投入到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中,最後再去完成那些相對輕鬆的事情。這點估計跟很多人平時的做法恰恰相反,至少我並不是這麼做的,我總是先把簡單的事情搞定,再去做挑戰性大的事情,不過也總能如期完成工作。其實我倒覺得這裡的先後順序並無太大所謂,甚至有時候簡單工作的優先順序更高,比如,產品的一個體驗點需要改進,作為一名程式師,你可能覺得就三兩行代碼的事情,soeasy,但是產品需要儘快看到效果,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馬上動手把這三行代碼加上。

囉哩囉嗦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兩個比較基礎的概念,時間管理常常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不斷優化改進,並且在不同時期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勤於思考,善於總結,才能將我們有限的時間利用到極致。

你可能想著:“何不相處一小段時間,也許我們會很合適”。但這真的不是個好主意,因為你不是因愛開始,最後時間長了,多少有點感情又不忍傷害,要麼自欺欺人,要麼哄著別人,這對大家來說都不公平。

5.堅持鍛煉

這是我最近慢慢領悟的,因為身邊一些變故。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你革命的本錢,如果不能擁有一個健康、強壯的體魄,你又怎能期待更好的生活?

6.寫日記

它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思考者和作家。你可能會反駁“我並不想成為一個作家”,那麼有多少電子郵件和文本是你每天要發送的?其實,每個人都是一位作家。

7.感激

對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說聲“謝謝”。“感謝你為這個美好的一天。”“謝謝你的來信。”“謝謝你在那裡等我。”

8.不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反正我們最後都會死掉,什麼都無法帶走也無法感知,就算是這樣你還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那麼重要,不敢嘗試突破麼?

9.敢於冒險

不要像個窩囊廢一樣。

10.選擇一個行業,而不是一份工作

如果你想擅長某樣東西,那你就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所以你最好不要經常轉變行業,從一開始就挑選你喜歡的行業並從最底層開始做起,最終你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11.引領

當你發現大家都感到群龍無首、茫然失措的時候,你就該讓自己成為引領者。當你決定要成為一個領導者時,就不要給出太多選擇而是拋出最好的決定。

12.不要過於看著金錢

這真的不容易,但是你必須訓練自己不要太在乎金錢,不要過分依賴於你現在擁有的東西,否則它們將成為你的桎梏。

13.友善

我不是說你應該成為一個軟柿子,你需要態度友好但又不讓人感到容易侵犯。

14.好好學習

你要訓練你的大腦保持警覺。你沒有必要每天強迫自己讀一本書,但你可以從周圍人的錯誤或成功中學習,這是最好的途徑。

15.在疲憊之前稍事休息

即使你每天像過節一樣的熱愛工作,但你仍需花時間學會休息。因為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機器人,絕對不要忘記這一點。

16.不要獨裁

當遇到別人與你的想法不同時,多多傾聽,因為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每個人又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

17.多為他人考慮

只是要多加留心,僅此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庭、金錢和其他諸多的問題。不要總自私的只考慮自己。

18.永無止境

我們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不要試圖弄清所有的事,享受你的旅程吧。

19.享受小事

世上沒有什麼是小事兒,比如收拾房間、端茶遞水,但人們總是眼高手低,大多數只是追逐著大事業,豈不知大事都是由小事做起。

20.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啊,你是個名角兒、是個領導,上班時人們不得不把你當回事兒。但一天結束,我們都只是一群試圖追逐同樣的事情螞蟻而已,放下吧。

21.不責怪他人

責怪又有什麼意義呢?你想懲罰他們?我相信你不是這樣的人。

22.創造力

沒必要留下遺產,反正離開了也就沒人會看到你,但至少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做音樂、寫書、繪畫、雕刻等等任何東西,它不僅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也可以回饋給他人,讓人們使用並記住你。

23.不要太在意過去

反思過去唯一好的就是:明白自己需要繼續學習,只能前進。

24.採取行動

不要只是坐在那裡想啊說啊,真真正正做點兒事吧。如果不採取行動,必定沒有任何結果。

你可能知道很多,但像蘇格拉底所說,你和我一無所知。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僅此而已!

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到1萬小時的人

文/蘭亭風雨

“嗯,只要能合理規劃時間,並且執行力足夠強,假以時日,你真的可以同時把多件事做到極致。”

前段時間,看了星姐的下班後系列文章,星姐說無論平時上班多苦多累,她都會在下班後抽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去碼字,到現在已經堅持了七年,七年裡,利用每天兩個小時的碼字時間,星姐出版了四本書、在各大平臺積累了眾多粉絲,她說這部分額外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了她最大塊的經濟來源,靠這些撐起整個家的開支,綽綽有餘。

其實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道理:一萬小時理論。但我相信,除了工作外,能把一件事情堅持做到一萬小時的人,真的很少,而一旦你做到了,那就真的可以同時把多件事做到極致。

若干年前,當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懵懵懂懂,我的世界裡只有讀書、做學生工作、以及不停地參加活動,不僅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性的目標,而且常常是來什麼做什麼,從來沒有思考過對時間的管理。直到將考研提上日程的時候,我才開始思考每月時間的規劃、每天時間的安排。

直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我的計畫裡,幾乎把吃飯、睡覺外的時間全部填滿了。跟以前拍腦袋和看心情決定學什麼的情況不同,從早上06:30到晚上00:30,我會規定自己在不同的時間段學習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上午的前一個小時我花費在英語單詞上,後面的三個小時我會用來學習數學,中午飯後的一個小時我會閱讀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書籍,而下午的大塊時間我會用來學習英語,晚上則對這一天的學習進行總結和反思。我會把這些安排製作成一個詳細的表格,強迫自己在對應的時間區間內必須做規劃內的事情,即便我對數學的興趣遠遠勝過英語,也絕不會容許數學佔用英語的時間。這樣最終的結果是,我的考研成績門門都很出色,不僅總成績排名第一,單科成績也穩居前三。

從那之後,我就開始特別注意對時間的規劃,雖然時常也會因為不知何去何從而感到彷徨,但只要確立了目標,我就會制定出具體的時間規劃,而後強迫自己嚴格按照計畫執行。

但其實,之後的這些年裡,雖然我也一直在努力按照這種方式去踐行,卻一直沒能達到考研時的那種狀態,現在想想,那時候的狀態真的太美妙了,毫不誇張地說,一天能保持12個小時以上的高效學習時間。

現在的我,除了工作外,也會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時間,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每週的一三五下午17:30——18:50,我會去健身房做力量訓練;下班後的晚上22:00——00:00,我會用來研究一些大V的文章,學習些公眾號運營推廣的方案,寫寫文章;上班路上,我會看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下班路上,我會刷刷朋友圈,看下別人的日常;而週末的大塊時間則會用來充電……

當然,這一切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沒有特殊事由的前提之下的,事實上,大多時候也不會有一些特殊的事情,如果真的有,做出即時的調整即可,比如去年趕跨年紅包項目的那一個多月,實在沒辦法,把健身暫停了一個月,項目上線後,才恢復訓練。

這些,我都希望能夠長久堅持下去,而一旦能夠堅持到一定的時間,就完全有可能把幾件事同時做到極致,只要事情做到了極致,就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穫。比如,我之前在CSDN上寫了一年多的博客,現在累計訪問量已經近百萬,期間有不少出版社聯繫我出書、還有一些線上教育網站聯繫我錄製視頻教程。這些都有可能在你建立起自己的影響力之後而紛至遝來,但前期的堅持卻是一條漫長而又沒有任何回報的路。

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有很多人在剛啟程不久就掉隊了,那是因為他們走錯了路,或者有更多的人,自始自終都沒發現過這樣的路,那是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錢除外)。

路有很多條,在啟程前,我們需要先選擇一條合適的路(明確自己的目標),然後合理規劃行程(安排自己的時間),每日的行程中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段做不同的事情,最後邁出自己的腳步,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等到了終點,你會發現你不僅拍了很多沿途的風景,還寫了很多沿途的感悟(同時把幾件事做到了極致)。

事情這麼多,我該怎麼做?

“把一件事做好不難,把多件事都做的井井有條,才是本事。”

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你身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這樣的人:他們每天都在忙,像“救火隊”一樣被動處理著各種緊急的事情,似乎一直停不下來。這其實是一種很糟糕的狀態,如果你正陷入這樣的狀態,那麼……是時候做出調整了。

當你的任務排期裡只有一件事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因為除了這個,你可能也不知道幹啥了,除非自己“沒事找事”。而如果同時有多件事壓在你身上,你該怎麼處理呢?先做哪個呢?這個時候合理的時間安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而當你不斷遇到上面的問題時,這時候就應該靜下來好好思考下,對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個排序,決定哪些需要做、哪些不必做、哪些要馬上做、哪些可以延後做。

時間管理中的“四象限法則”

在時間管理上有個概念叫做“四象限法則”。一個人的工作可以分為四種類型:重要且緊急(第一象限)、重要不緊急(第二象限)、緊急不重要(第三象限)、不緊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這個沒得說,無論從重要性還是從緊迫性上來看,都必須馬上搞定,比如產品臨近上線前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這時候的當務之急自然是儘快解決這個問題,以保證產品的如期上線;再比如,重要的事情前期準備不足或者一拖再拖,直到臨近deadline,這個時候原本“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變成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而很多時候,這一象限的工作也正是由第二象限轉變過來的。

第二象限:這個象限的工作雖然不緊迫,但卻很重要,這裡的工作能否做好,決定了會否有更多的工作從這裡轉移到第一象限。做好這個象限的工作,就能減少其向第一象限的轉移;反之,荒廢這個區域則將使第一象限的工作量不斷被擴大,從而陷入不斷救火的泥沼。因此,這裡是四個象限中最關鍵的區域。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比較緊急的事情,這一象限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按照我們常人的思維,緊迫往往會跟重要聯繫在一起,當一件事情很緊迫的時候,潛意識裡它肯定也是重要的。但實際並非如此,比如,當你正在專心處理工作時,有人來問你問題,這個時候其實你就是被這個象限的事件打斷了,這種事情對你來說也許並不重要,但是礙於情面,往往又不得不做。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顯然,諸如刷朋友圈、逛論壇這樣的事情都屬於這個象限,這類事情,可以選擇不做,也可以放到碎片化的時間來做,比如吃飯排隊的時候,坐公交的時候。

顯然,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的工作中去,保證這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能如期完成,而不至於被拖入到第一象限中去,否則,就會疲于應付各種緊急而重要的事情,從而讓自己看起來很“忙”。

在對工作優先順序做了簡單的劃分後,我們還需要初步評估下每項工作的難度,而接下來要決定的則是,先做難度大的,還是先做難度小的?

吃掉大青蛙

博恩·崔西建議我們先吃掉最大、最醜的青蛙(喻意難度最大的事情),即先把時間投入到最具挑戰性的工作中,最後再去完成那些相對輕鬆的事情。這點估計跟很多人平時的做法恰恰相反,至少我並不是這麼做的,我總是先把簡單的事情搞定,再去做挑戰性大的事情,不過也總能如期完成工作。其實我倒覺得這裡的先後順序並無太大所謂,甚至有時候簡單工作的優先順序更高,比如,產品的一個體驗點需要改進,作為一名程式師,你可能覺得就三兩行代碼的事情,soeasy,但是產品需要儘快看到效果,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馬上動手把這三行代碼加上。

囉哩囉嗦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兩個比較基礎的概念,時間管理常常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不斷優化改進,並且在不同時期做出相應的調整。只有勤於思考,善於總結,才能將我們有限的時間利用到極致。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