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還記得我們接龍寫的小說嗎

30年前,我讀高三,語文老師發起了一個讓全班同學接龍寫小說的活動。要知道,我們班可是一個理科班,班主任是數學老師。當語文老師別出心裁地要在班里放一沓稿紙,讓有興趣的同學自由寫作時,班主任竟然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不僅如此,他還以遒勁的鋼筆字,在稿紙首頁寫下了整個故事的開頭:
“公元835年,長安,郊野上出現了一個騎毛驢、戴斗笠的人,晶瑩的雨珠正在他的斗笠與蓑衣上舞蹈,綿延不絕的濕氣令他的衣色更深了一些。就在大家竊竊私語,猜測他是誰時,一道閃電般的眼風瞬間掠過所有人的臉,

又迅速隱沒在斗笠的帽檐下……”
你能夠想象這是數學老師寫出的小說開頭嗎?時間設置在晚唐,懸疑、俠影、志怪、諜戰的種種懸念已經在這一百來字的開頭中點出,并與廣闊的時空緊密勾連。這就如同在一堆亂麻中抽出了一個線頭,讓有志于理出頭緒、編織整個故事的人欲罷不能。我們那個時代的高中老師都是理想主義者,物理老師看得懂日語期刊,地理老師能畫精細的博物標本,政治老師寫得一手可以參展的書法,都不是什么奇事。數學老師既然已經布下局,那就要看誰能在余下的篇章里解局,或者布下更大的局了。
用接龍的方式寫作,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記得那時為了有時間寫作,有的人清晨五點半就起床,
趕在早自習之前翻窗進入教室,奮筆疾書;有的人在晚自習之后特意去找勞動委員要來鑰匙,就為了打掃完衛生可以接龍續寫小說。依照數學老師定下的基調,小說寫成了章回話本形式,于是,有人貢獻故事,有人貢獻精細的人物描摹,有人貢獻每個章節開頭和結尾的打油詩。沒錯,大家都沒有學過詩詞的平仄與韻律,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總是在無意中踩中了韻腳,并得意地指引故事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也許有人會問,在一天要做5套試卷的高三,鼓勵全班學生來寫這東西有啥用呢?老實說,并沒有什么用。當時的高考作文考的都是“達·芬奇畫蛋”“挖了三五口井都沒出水”這樣的材料作文,它需要雞湯哲理,
需要嚴絲合縫的論述,需要揣度命題人的微言大義。寫小說,除了對想象力與語言本身有所錘煉,對應試幫助并不大。
然而,我們還是興致勃勃地寫了下去。我們這幫學子,為何沒在密集的“刷題”與應試中垮掉,沒在每個月都排名的競爭強度下變得歇斯底里,有可能就是因為有人在這種學習強度很大的壓抑生活中,幫我們鑿開了一個自由的縫隙。在這里,我們可以見到清澈的天光,聞見唐朝的墨香。
寫小說就是這樣一個縫隙,它栽培的是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好奇心、韌性、幽默感、苦中作樂的能力,還有狂野的想象力。這些東西像竹筏一樣,送我們蹚過高三這一年的急流險灘。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
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qingchun/35140.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