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理想與年齡

我曾經在《讀者》上讀到這樣一則故事,一位八歲的華裔女孩出了本書,記者問她:“你長大了要做什么?”她說:“我為什么要等到長大才做什么?這是很奇怪的觀念,你們大人總是假設孩子沒有長大之前什么都不是,而我現在就是一個作家。”

記者的問題循規蹈矩,女孩的回答卻相當出奇。那么問題來了,理想的實現與人的年齡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必然的聯系?

對于故事中的小女孩來說,她在小小年紀便可以與自己的理想實現無縫對接。從她的回答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她已經基本具備了成為一名作家所需要的思考能力。

因此可以說,八歲的她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用她稍顯稚嫩的文筆實現了她的理想。

這位小女孩的回答讓我想起了前些年曾經紅遍網絡的一封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短短十個字能夠打動那么多人,正是因為它背后流露出來的對美的渴望以及一種說走就走的果敢與灑脫。很多人都有暢游天下的愿望,但出于種種原因,這些愿望被無限期地延遲,最終成為生命中的遺憾。他們害怕平靜的生活會被突然的自我擾亂步伐,害怕未知的世界帶來的陰霾,卻最終留下無盡的遺憾。就像童玲在《浮生物語》中所說的那樣:“傷口不管多深,總有痊愈的一天,但遺憾不一樣,它總會跟隨你直到生命的結束。

”因此,如果你有理想,并且擁有能夠實現它的能力,你就應該立刻去實現它,而不是慢慢籌劃或是一再等待最佳的時機,最終讓愿望變成遺憾。

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并不具備立刻實現理想的能力。就好比八歲的我們還在外婆家的后院里玩泥巴,十八歲的我們也只能在一沓沓的模擬試卷中默默規劃著屬于未來的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年少時我們的理想總是模模糊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支持吳曉波的一個觀點:“所有的青春都是為中年做準備。”年輕時,我們就需要多吃苦,需要在學校里沒日沒夜地學習,需要在職場里加班加點地工作……為的是在人到中年后能夠有一個穩定的生活,有一定的時間、金錢和閱歷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來一場自在隨性的旅行。年輕時充沛的青春就應該奉獻在學習和打拼上,以達到席慕蓉在《無怨的青春》中所說的那種境界:“在驀然回首的剎那,沒有怨恨的青春才會了無遺憾,如山岡上那輪靜靜的滿月。”

青春就是讓我們為了理想做堅實的鋪墊,讓我們為未來厚積薄發。

理想最終能否實現,達成理想需要多少時間,歸根到底還是受一個人的能力的制約。沒有能力時努力奮斗,積蓄能量;一旦有了能力,理想也就能輕松實現。所以,理想的實現與一個人的年齡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gushi/riji/32147.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