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替他分憂,不如等他消愁

分享快樂,快樂就會加倍;分擔憂慮,憂慮就會減半,這是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說法一半是真理,一半是謬誤。原因很簡單,因為快樂和憂慮都是情緒,而情緒具有傳導性,快樂可以感染他人,憂慮也同樣可以相互傳染,尤其是在兩個關系親密的人之間。

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可能是被一種我們認為正確的觀念所主導:傾聽別人把悲傷、憂慮等負面的情緒發泄出來,就是替人分憂,對方的心情就會轉好。其實這種觀念同樣似是而非,假如對方發泄完之后,果然把這事放下了,

你可以說分憂成功;但另一種結果也同樣存在,那就是對方發泄完之后更深地陷入壞情緒,想替人分憂的未免產生挫敗感,如此一來,一個人的憂慮就會導致兩個人的壞心情。

所以,替人分憂是否真能減輕憂慮,取決于對方是否能放下憂慮,轉變心情。這中間,傾聽者的態度,比如是否同情、體諒,會起一定的作用,但根本上是由憂慮者主導的,分憂者不能期望自己可以做一個拯救者,尤其是在婚姻中。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有對夫妻,丈夫平常不太愛表達內心的想法,心情不好時,就看誰都不順眼。作為多年的夫妻,妻子知道丈夫肯定因為遭遇了不順心的事,才遷怒家人,所以很想替他分憂,希望他把不順心的事說出來。

對心情不好的丈夫來說,這種時候也很渴望“談一談”。不過,讓兩人沮喪的是,這種“談一談”的結局卻往往很糟糕,丈夫在說出自己不順心的事的同時,也對妻子和孩子大大抱怨一番,比如妻子愛花錢,孩子想出國,都是在給他制造壓力,讓他不得不在公司受老板的氣。好心的妻子自然無法接受這樣的指責,于是本想分憂的“談一談”變成了一場爭吵。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形?這要從情緒和想法的關系去解釋。情緒往往由想法而生,負面、悲觀的想**讓人產生壞情緒,而壞情緒一旦出現,又會以負面的方式左右人的想法,甚至思維方式也會被心情左右,變得僵化而固執。在外不順心的丈夫,已經被一種負面情緒所主導,

妻子的缺點、孩子的錯誤在他心情好時,也許根本無足輕重,但在壞情緒之下卻被放大,所以,這種時候去跟他“談一談”,本來是好心想生個火堆去溫暖他,其實卻是引火燒身,點燃一桶**,引爆一場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人的情緒就像是腦海中的海市蜃樓,雖然是由陽光、水汽等真實的物質所形成,但相對于真實的世界來說,其實是一場幻覺。如果光線的折射和觀察的角度發生變化,海市蜃樓就會在眼前消失,人的情緒也同樣如此,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者轉移注意力,情緒是會自動改變的。當情緒好轉時,正面的、積極的想法也會隨之而來,同時也會發現自己在情緒低落時說的話,很多都是不真實和傷人的。

明白了情緒其實是一種虛無縹緲、來去自由的東西,在面對伴侶和自己的壞情緒時,也就不必焦慮,不必急于去解除憂慮。如果真想替丈夫分憂,也得找對時機。在他心情不好時,與其急切地替他分憂,不如安靜地等他自動消愁,最多給他一個無言的擁抱以示同情和撫慰,待他的壞情緒過去,再去跟他“談一談”,效果會更好。

當然,每個人心情不好時的表現和期望并不相同,有些人會變得激烈而具攻擊性,另一些人則變得安靜而遠離他人,還有一些人卻會格外脆弱而希望有人傾聽和陪伴。如果你的丈夫屬于前兩類人,那么,“晾”著他,等他自動完成情緒的轉換,肯定是明智的,也可以表現得沒心沒肺,去轉移他對壞情緒的注意力;如果他屬于第三類人,

倒不妨及時做出分憂姿態,不過只限于傾聽,不管他如何抱怨,都得設身處地,把他的言行放在當時的心境中去看,做一個理性的傾聽者,不要反駁,也不要爭論。如此,恐怕才能獲得一點分憂的成功感。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zhupao80/wenti/28618.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