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二十幾歲,我們活得無堅不摧

二十幾歲,我們活得無堅不摧

文/午後囈語

01

一位大三的小姑娘與我聊天,整個晚上都在跟我倒苦水,各種室友不和諧、學習壓力大、畢業迷茫感,甚至還有食堂飯菜不合胃口,很多很多,我都沒辦法一一說清楚。

從她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她很不開心,情緒很低落,我也儘量通過文字安慰安慰她,這或許是我能做到的最好的回復了,畢竟情緒這種東西,永遠是自己的,就算別人安慰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自己打不開心中的鎖,也終究無濟於事。

聊天的最後,小姑娘說:“不好意思呀,一晚上都在向你傳播壞情緒,

希望沒有影響到你。”

我回一個微笑,說沒事,你能開心一點就很好了。

接著,她又說:“你有什麼煩惱嗎?你告訴我,我也做一回垃圾桶,讓你倒情緒垃圾。”

這一問,倒把我給問懵了,腦子瞬間開啟一百八十度旋轉,思索著有哪些讓我不開心的事。

思來想去,我回了小姑娘一句話:“不好意思呀,暫時沒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下次有了再跟你說。”

然後,我們便結束了對話。

02

關掉手機的一瞬間,對著天花板,小姑娘的問題始終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也一直在想著最近有什麼壓力大,不開心,需要找人傾訴的事。

結果,我還是沒想出來。

雖然快畢業了,各方的壓力都逐漸襲來,如狂風般,不給人絲毫喘息的機會,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整天奔波於各大招聘現場之間,

絲毫不知疲倦。

我雖然還沒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有不開心的時候,但現在更多的是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面對現實,而不是想著找人傾述。

總覺得很多問題,自己能解決,就不必要再給他人添加煩惱了。所有人每天的生活都已經很累了,有著各自愁不完的煩惱,為什麼還要把自己的苦悶添加與他人呢?

記得當簡書第一次申請簽約失敗後,我跟好友抱怨了整整一晚上,結果好友的一句話,便把我給噎死了,她說:“你抱怨也沒用呀,想想人家拒絕你的理由,重新改變自己,下一次再爭取。”

是啊,抱怨根本沒有用,這樣不僅使得自己煩惱,還給別人添加了煩心事。面對問題,勇敢的去解決,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我想,如果下次簽約再被拒絕,我不會抱怨什麼了,只會默默的堅持下去,靜靜的寫下去。

03

記得高中那會,經常是屁大點事都能嘮叨一晚上,今兒遲到被老師罰站,下課了不是想著自己為什麼遲到,而是趕緊拉上一幫好友,在走廊上說老師的各種不是,不就遲到幾分鐘嘛,有必要嗎。

曾經也會因為被某個喜歡的女生拒絕,然後喊著一眾死黨街邊擼串,喝酒埋怨訴苦到淩晨一兩點,非得家人打電話過來,才不情願的回家睡覺。

曾經也會跟某個人在深夜隔著電話聊天,互相講述各自的生活,有苦也有樂,一講就是兩個小時,非得講到其中一個人睡著了,才肯不舍的掛掉電話。

而如今,依舊是撥通熟悉的號碼,只是簡單的寒暄幾句後,

便草草結束了。

不是生活沒有不如意,也不是無話可說,只是我們變得沉默了,變得不愛與人傾述,變得學會了所有哭與樂都往自己肚裡咽。

逐漸開始明白,大家都不容易,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夠了,別再給人添麻煩了。

以前喝醉酒了愛說話,總喜歡把所有不愉快隨著酒精一同吐出來,如今喝醉酒後,便一個人老老實實回家,找到房間,倒頭睡去。

以前總覺得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說出來,會好受點。現在才發現不說其實會更好,默默地把事情解決了,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04

因為寫作的原因,加了好多讀者,他們一上來便問:“學長,這個微信是不是你的小號呀?”

我很詫異,這是我正兒八經的生活號,怎麼被你們誤以為是小號了呢,

忙問:“為什麼這麼說呢?”

讀者回答:“你看,你都不發朋友圈,我們加你就是想看你日常都發生了什麼事。你這一年才發幾條動態,這不是小號是什麼。”

我無奈的笑了笑,告訴他們說:“這真的是我的日常微信號。沒發朋友圈,只是覺得沒那個必要。真正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夠了。本來朋友圈已經是各種曬了,何必再摻一腳呢?”

其實,想瞭解你的人,都在你身邊旋轉著呢,真正的朋友,也沒必要知道你天天都幹嘛,只要一個電話,一聲問候,知道對方過得好,便足夠了。

以前我也喜歡在吃飯前拍張照,發個微博朋友圈,然後看著各種點贊評論,瞬間覺得成就感暴漲,後來覺得好像也就那回事,還不如老老實實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夠了,

何必在乎那麼多呢。

很多人都說我變老了,不是外貌變老了,而是心態變老了,活得跟個小老頭一樣,與世無爭的,成天只知道看書寫文。

其實,我也感覺到了,不過我覺得這不是一種老的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成熟的心態。

心態變得波瀾不驚,沉穩如山,好像很多不開心的事,也只是在聽到消息的那一刻,有過情緒上的低落,然後便想著如何把問題快速解決掉。

不再像以前一樣,第一反應是先找個人訴訴苦,然後再找人一起想想辦法,最後實在不行再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解決問題。

05

二十幾歲,經歷很多人,很多事,不管是開心或難過,都早已落在了記憶的最深處,原本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今只剩一張張模糊的面孔。

二十幾歲,也許越經歷,越成長;越成長,越堅強。

以前認識一位元學長,個性簽名寫著這樣一句話:到底要經歷過多少磨難,才能練就一副堅強的內心。

學長所做的一切,都跟簽名裡的堅強畫上了等號。那時學長辦輔導班,人手不夠,我經常過去幫忙,這期間發生了大大小小各種煩心事,那時我第一反應是坐下來跟學長說說話,倒倒苦水,可學長一般遇到事情,便是馬上解決,他經常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再說那些也沒有用,先想辦法解決。”

然後,他便會用行動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生活難題。

二十幾歲,開始發現活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無堅不摧,心裡上逐漸變得成熟,開始發現遇到不公平的事,第一反應不是打電話給爸媽哭訴,而是自己把苦咽下去,然後想辦法解決。

二十幾歲,我們開始從依靠別人,到依靠自己。我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可靠了,好像什麼事都沒法將自己打敗一樣,即使再苦再累,睡一覺明天醒來,又是全新的一天。

二十幾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無堅不摧。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文/楊熹文

1

一直很喜歡作家劉瑜的一段話:每當我一天什麼也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麼都沒幹啊,我寢食難安……

這正是我三個月前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我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絕不讓任何一分鐘死有餘辜:我在堵車的時候聽日語,在等人的時候寫文章,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在任意兩件事的銜接點那裡扒出細縫,用來回郵件、回短信……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勤奮,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同伴的欽佩。

但我很快就發現,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的休息時間越來越短,我的情緒越來越焦躁,只要有十分鐘的無作為,我就會變得非常慌張!而我的社交時間也不得不儘量地縮短,我甚至不再有功夫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沒有變化,可看起來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遞增。我開始害怕夜幕降臨的那一刻,因為那意味著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貼上了“沒完成”的標籤。

我責備那是自己“無能”的表現,直到我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2

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每天不是上課就是自習室,為什麼考試成績還是沒有那個每天下課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白領在年終總結時詫異:“我加班、出差,把週末都貢獻給公司,為什麼感覺自己一點也沒有進步?”

很多家庭主婦在一天結束後都會感慨:“明明一刻沒閑,怎麼一天下來屋子依舊這麼亂,帳單還是沒有整理?”

作者蒂姆·費瑞斯曾在他的書中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區別: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可能是以犧牲有效性為代價而維持忙碌狀態的。

我列出了當天自己的行為清單,發現如下幾個未曾察覺到的細節:我時常在缺乏計畫的無序狀態下開始新的一天;我習慣在工作前打開新聞流覽半個小時;我很容易因為收到郵件、短信而分心;當我思維卡殼的時候,我總是迅速起身去泡一杯咖啡而不是順著思路繼續找尋答案……

就是這些不易察覺的小習慣,制約著我所擁有的時間發揮出最大功效。

再去問問曾與我有同樣苦惱的學生、白領與主婦們,“自習室裡刷微博看朋友圈”“毫無計畫地加班”“看了幾集肥皂劇”,這些是大多數人“有付出沒收穫”的最主要原因。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3

這場三個月前達到頂點的“時間危機”,使我開始專注於學習時間的高效使用方式,我開始做一些新的嘗試。

比如,手寫一天的工作計畫。每一個小時的計畫抵得上五個小時的執行,一筆一畫寫出來的計畫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寫下待辦事件,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單。

比如,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僅是尋找一天中的額外時間,還要將你的有效時間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來。瞭解自己的精力巔峰並進行合理利用,這是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則之一。

再如,遠離容易令你分心的事。我們總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許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心實意地“想做完它”。如果想真正達成目的,那去自習室就不要一直盯著手機,處理棘手問題時就不要回復不太緊急的郵件,熬夜加班時不要隨手開了購物網站……“強行專注力”,這正是大多數高效率人士所擁有的能力。

還有,勞逸結合。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但研究顯示,運動可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跑步、騎車、瑜伽、游泳……每天只需要30~60分鐘,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狀態和承壓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4

曾有人做過一個專案,記錄一些非常忙碌的女人在1001天中每一日的行程。

其中,一個女人在週三下班時發現家中的熱水器壞掉,地下室全是水,所以當晚她忙著清理,第二天請修理工來幫忙,第三天請專業人士來清潔地毯……一周中,那名女士花了7個小時來處理這件事。

記錄人感慨:“如果你在一周的開始時問這位一直非常忙碌的女士,‘你有7個小時的餘閒嗎?’她一定會說,‘沒有,你難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嗎?’”

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會給出的答案,因為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時間是可以被高度拉伸的。只要像對待“突然壞掉了的熱水器”那樣去對待工作,我們就能夠在一周裡得到那7個小時的富餘。

這7個小時,也正是那一個個看起來很忙的“勤奮之人”,暗藏於生活中的“懶惰”的證據吧?

二十幾歲,也許越經歷,越成長;越成長,越堅強。

以前認識一位元學長,個性簽名寫著這樣一句話:到底要經歷過多少磨難,才能練就一副堅強的內心。

學長所做的一切,都跟簽名裡的堅強畫上了等號。那時學長辦輔導班,人手不夠,我經常過去幫忙,這期間發生了大大小小各種煩心事,那時我第一反應是坐下來跟學長說說話,倒倒苦水,可學長一般遇到事情,便是馬上解決,他經常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再說那些也沒有用,先想辦法解決。”

然後,他便會用行動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生活難題。

二十幾歲,開始發現活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無堅不摧,心裡上逐漸變得成熟,開始發現遇到不公平的事,第一反應不是打電話給爸媽哭訴,而是自己把苦咽下去,然後想辦法解決。

二十幾歲,我們開始從依靠別人,到依靠自己。我們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可靠了,好像什麼事都沒法將自己打敗一樣,即使再苦再累,睡一覺明天醒來,又是全新的一天。

二十幾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活得無堅不摧。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文/楊熹文

1

一直很喜歡作家劉瑜的一段話:每當我一天什麼也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焦慮。每當我兩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煩躁。每當我三天什麼都沒幹的時候,我就開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麼都沒幹啊,我寢食難安……

這正是我三個月前的真實寫照。

多年來,我已經養成一種習慣,絕不讓任何一分鐘死有餘辜:我在堵車的時候聽日語,在等人的時候寫文章,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在任意兩件事的銜接點那裡扒出細縫,用來回郵件、回短信……我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勤奮,也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同伴的欽佩。

但我很快就發現,我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我的休息時間越來越短,我的情緒越來越焦躁,只要有十分鐘的無作為,我就會變得非常慌張!而我的社交時間也不得不儘量地縮短,我甚至不再有功夫交朋友。

更可怕的是,我的工作量明明沒有變化,可看起來每一天它都在成倍地遞增。我開始害怕夜幕降臨的那一刻,因為那意味著這一天有更多的事情被貼上了“沒完成”的標籤。

我責備那是自己“無能”的表現,直到我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沒有效率的勤奮,就是懶惰。”

2

很多學生都有過這樣的疑惑:“我每天不是上課就是自習室,為什麼考試成績還是沒有那個每天下課就去玩的室友好呢?”

很多辛勤的白領在年終總結時詫異:“我加班、出差,把週末都貢獻給公司,為什麼感覺自己一點也沒有進步?”

很多家庭主婦在一天結束後都會感慨:“明明一刻沒閑,怎麼一天下來屋子依舊這麼亂,帳單還是沒有整理?”

作者蒂姆·費瑞斯曾在他的書中指出了忙碌和效率的重要區別: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可能是以犧牲有效性為代價而維持忙碌狀態的。

我列出了當天自己的行為清單,發現如下幾個未曾察覺到的細節:我時常在缺乏計畫的無序狀態下開始新的一天;我習慣在工作前打開新聞流覽半個小時;我很容易因為收到郵件、短信而分心;當我思維卡殼的時候,我總是迅速起身去泡一杯咖啡而不是順著思路繼續找尋答案……

就是這些不易察覺的小習慣,制約著我所擁有的時間發揮出最大功效。

再去問問曾與我有同樣苦惱的學生、白領與主婦們,“自習室裡刷微博看朋友圈”“毫無計畫地加班”“看了幾集肥皂劇”,這些是大多數人“有付出沒收穫”的最主要原因。

最笨的努力,就是沒有效率的勤奮。

3

這場三個月前達到頂點的“時間危機”,使我開始專注於學習時間的高效使用方式,我開始做一些新的嘗試。

比如,手寫一天的工作計畫。每一個小時的計畫抵得上五個小時的執行,一筆一畫寫出來的計畫更令自己有想征服的欲望。寫下待辦事件,按照重要和緊急的程度去完成清單。

比如,在自己最有精力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僅僅是尋找一天中的額外時間,還要將你的有效時間和你的有效精力匹配起來。瞭解自己的精力巔峰並進行合理利用,這是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的高效原則之一。

再如,遠離容易令你分心的事。我們總是“做不完”一件事,也許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心實意地“想做完它”。如果想真正達成目的,那去自習室就不要一直盯著手機,處理棘手問題時就不要回復不太緊急的郵件,熬夜加班時不要隨手開了購物網站……“強行專注力”,這正是大多數高效率人士所擁有的能力。

還有,勞逸結合。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是浪費時間,但研究顯示,運動可使一個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跑步、騎車、瑜伽、游泳……每天只需要30~60分鐘,就可以使人的管理能力、精神狀態和承壓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

4

曾有人做過一個專案,記錄一些非常忙碌的女人在1001天中每一日的行程。

其中,一個女人在週三下班時發現家中的熱水器壞掉,地下室全是水,所以當晚她忙著清理,第二天請修理工來幫忙,第三天請專業人士來清潔地毯……一周中,那名女士花了7個小時來處理這件事。

記錄人感慨:“如果你在一周的開始時問這位一直非常忙碌的女士,‘你有7個小時的餘閒嗎?’她一定會說,‘沒有,你難道看不到我有多忙嗎?’”

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會給出的答案,因為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時間是可以被高度拉伸的。只要像對待“突然壞掉了的熱水器”那樣去對待工作,我們就能夠在一周裡得到那7個小時的富餘。

這7個小時,也正是那一個個看起來很忙的“勤奮之人”,暗藏於生活中的“懶惰”的證據吧?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