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 勵志故事

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你的“自我觀”成熟嗎?

有成熟“自我觀”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我

作者:李小墨 

相較於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世界觀”,“自我觀”是個極少被談及的名詞。

自己的“自我觀”到底是怎麼樣的?什麼樣的“自我觀”才是最科學的,最利於我們自身發展的?這類問題相信大部分人也沒有思考過。然而,世界觀和自我觀其實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自我觀的科學與否,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我們的世界觀。想要科學地觀世界,觀人生,我們或許需要先科學地觀自己。

我們把三觀掛在嘴邊,卻鮮有人提及“自我觀”。其實,觀世界、觀人生之前,我們更應該觀自己。

“自我觀”指的是我們認識自我的途徑、我們對自己所持的觀點。一直很想寫寫這個話題,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已經影響了我們的過去,正在影響我們的現在,還會影響我們的未來。但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情緒、行為、選擇、社交、自我規劃……無不由此生髮而來。

而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而不是別人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

你覺得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其實我們每天都在不同的情境裡回答這個問題。在戀愛市場,你是迷人的小妖精還是無人問津的壁花小姐?實現目標的路上,你是一個腳步堅定、持之以恆的人還是搖擺不定、三分鐘熱度?在某個你在意的領域,你是天分過人還是資質平平?

但是,你有沒有認真想過,這些對自己的看法都是來自哪裡的?你又為什麼這樣看待自己?即,我們的自我概念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自我概念主要來自三種途徑:他人評價、社會比較、行為觀察。

通過他人評價認識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最初的方式。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其他方式瞭解自己,所以只能全盤接受看起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人們的評價。每個孩子每天都會被關於自己表現的各種資訊炮轟,有的是正面的:“你好聰明”“你真乖”“你長得真漂亮”“你是媽媽最愛的小寶貝”,有些是負面的:“你是豬腦子嗎?”“你能不能別給我丟人”“真希望沒生過你這個孩子!”

孩子觀察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來判斷自己,這些評價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進而影響他們的性格、他們的行為模式。

當我們長大了,這種情形就停止了嗎?並沒有。很多人賭氣似的,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來勸人勸己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

這句豪氣干雲的口號確實常常能撩撥出無限自信,但虛妄的自信很快就會被現實打倒在地。

我們當然不需要在意所有人的評價,但生你養你的父母呢?影響學業的大學導師呢?影響職場發展的頂頭上司呢?你心儀已久的對象呢?

心理學家將這些我們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稱為“重要他人”,你無法忽視他們對你的影響力。

《溝通的藝術》一書還把和我們有關的人分為“協助自我者”和“破壞自我者”。

所謂“協助自我者”,即對方的行事方式能讓你感覺自己是被接納的、有能力的、有價值的、重要的、被欣賞的或者被愛的,會幫助你增加自尊。他們可能是偶遇時自發誇獎你的陌生人,可能是賞識你的老闆,

也可能是欣賞你的朋友。

所謂“破壞自我者”,即對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意無意地減弱你的自尊。我們有必要疏遠這些有意無意給我們生活蒙上消極陰影的人,他們的存在在消耗我們對生活的信心。比如,嚴苛愛挑刺的上司,有意無意挖苦你的女伴,質疑你能力的同事,甚至教你多年卻記不住你名字的老師。

當正面評價來自“重要他人”時,會格外鼓舞人心,當傷害來自“重要他人”時,會格外傷人。

他人的評價有的是客觀公正、有建設性的,有的又是有失公允,甚至帶有偏見的。全盤接受或全盤否定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有獨立“自我觀”的人,既不會否認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又對他人評價有所保留。

通過社會比較來認識自己

與狼共舞的狼孩,如果沒有人類社群的作用永遠不會成為人,它只有像野獸一樣模糊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不會是單獨背景下發展的,而是在我們周圍人的作用下形成的。我們借著和別人比較來判斷我們是優於還是劣於別人。

你是天資聰穎還是資質平平?你是顏值出眾還是長相平凡?你在哪個社會階層,是成功人士還是loser?我們通過與別人比較,來認識自己。

我們的比較目的,決定我們選擇的參照群體:

當我們想對自己有個準確的評估時,我們會選擇平行比較,即與我們相似的人來比較;

當我們想找到未來努力的方向時,會選擇上行比較,即將自己與那些在特定的特點或能力上比我們出眾的人相比較;

當我們想肯定自我時,我們會選擇下行比較,即和比我們差的人進行比較。

當你想明白了這些,就不容易被“比較”所困。

有獨立“自我觀”的人,既不會因為和優秀的人比較而妄自菲薄,也不會因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而驕傲自滿。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多遠,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繼續前行。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80hou/21632.html

通過對自我行為的觀察認識自己

這是我最推崇的認識自己的方式,我們認識自我時離不開他人評價和社會比較,但它們都應該只作為這種方式的資訊補充。

寫過簡歷的人都知道,簡歷其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我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就看我做了什麼事,這是最客觀最公平的。

你中斷某件事,別人說你做事3分鐘熱度,但你知道自己日記堅持寫了十年、晨跑堅持了五年、英文原著堅持讀了三年,這些行為讓你清楚自己是個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只是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意義,你就不會被那個“三分鐘熱度”的評價擺佈。

我小時候性格內向,這讓我和在大人面前又機靈又嘴甜的妹妹比起來,顯得呆笨木訥。大人們的踩一個捧一個的行徑對我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直到後來上學我成績一直優異,家人才漸漸覺得我不是腦子笨,只是不會賣乖討巧。

所以後來我就明白了,當你遭遇不公正評價、在社會比較中處於劣勢時,請卯足一股氣,用行動和絕佳的表現證明:你被低估了。憤懣、痛苦只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但如果你沒有遭遇不公正,你本來就像別人說的那麼差勁、就像自己認為的那麼失敗,怎麼辦呢?沒關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改寫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

比如你因為太胖對外貌感到自卑,因為太胖被群嘲太醜,那就減肥、提高衣品來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你覺得自己英語水準稀爛,對自己非常不滿意,你就通過聽說讀寫的刻苦訓練,達到和母語一樣流暢的水準。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叫“皮革馬利翁效應”,對自己有積極的預期,並做出與預期一致的行為,我們都會成為我們所渴望的樣子。

有獨立“自我觀”的人,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而不是別人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

別讓歪曲的“自我”妨礙你

但不管我們通過什麼途徑認識自己,我們的自我概念都是主觀的,它很可能被歪曲。我們可能並不是自己所認為的樣子,千萬別讓歪曲的“自我觀”妨礙你。

導致自我概念歪曲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過時的資訊。

過去的失敗並不意味著,現在或者將來碰到類似的情況你還會失敗。很多人因為過去在某個場合的欠佳表現而有了心結,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不肯再做相關嘗試。你向異性表白被拒絕,並不意味著你不配擁有愛情。在一次重要的演講比賽中因為過度緊張而口吃,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通過大量練習和心理調試克服它。

同樣的,過去的成功也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你在中學時期是年級矚目的學霸,當你考入大學,周圍都是和你旗鼓相當、甚至更加優秀的學生,你的成績很可能落入中下游。你痛苦糾結沒有用,即使調整狀態才是正途。

但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不要因為沉溺過去,因為過時的資訊耽誤自己。

還比如歪曲的回饋。

我們通過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當他人的回饋歪曲時就會導致我們自我認識的歪曲。比如被父母過分溺愛的孩子,被下屬過度恭維的官員,可能會高估自己。被上司過度批評的實習生、被同學惡意攻擊的學生,可能會低估自己。正視自己,別讓歪曲的回饋妨礙你。

而自我概念一旦形成,會抗拒改變,因為我們傾向于堅持一個現存的自我概念。所以過去是學霸的學生,即使遭遇學習上的失敗,也不甘心失去“好學生”的標籤,曾經被眾人取笑過的“牙套妹”即使變漂亮了時,還是認為別人的誇獎只是好心地安慰。

有成熟“自我觀”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他們明白我們的自我概念是不斷建構和重構的,會被被經驗塑造。

所以他們永遠帶著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永遠不遺餘力地改變自己。當改變發生的時候,他們會好不猶豫地丟掉過時的自我,坦然地擁抱全新的自我。他們永遠在路上,永遠在遇見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想肯定自我時,我們會選擇下行比較,即和比我們差的人進行比較。

當你想明白了這些,就不容易被“比較”所困。

有獨立“自我觀”的人,既不會因為和優秀的人比較而妄自菲薄,也不會因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而驕傲自滿。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走了多遠,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繼續前行。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連結位址:
http://www.201980.com/lizhi/80hou/21632.html

通過對自我行為的觀察認識自己

這是我最推崇的認識自己的方式,我們認識自我時離不開他人評價和社會比較,但它們都應該只作為這種方式的資訊補充。

寫過簡歷的人都知道,簡歷其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我們走過的路、做過的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就看我做了什麼事,這是最客觀最公平的。

你中斷某件事,別人說你做事3分鐘熱度,但你知道自己日記堅持寫了十年、晨跑堅持了五年、英文原著堅持讀了三年,這些行為讓你清楚自己是個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只是沒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意義,你就不會被那個“三分鐘熱度”的評價擺佈。

我小時候性格內向,這讓我和在大人面前又機靈又嘴甜的妹妹比起來,顯得呆笨木訥。大人們的踩一個捧一個的行徑對我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直到後來上學我成績一直優異,家人才漸漸覺得我不是腦子笨,只是不會賣乖討巧。

所以後來我就明白了,當你遭遇不公正評價、在社會比較中處於劣勢時,請卯足一股氣,用行動和絕佳的表現證明:你被低估了。憤懣、痛苦只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但如果你沒有遭遇不公正,你本來就像別人說的那麼差勁、就像自己認為的那麼失敗,怎麼辦呢?沒關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改寫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

比如你因為太胖對外貌感到自卑,因為太胖被群嘲太醜,那就減肥、提高衣品來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你覺得自己英語水準稀爛,對自己非常不滿意,你就通過聽說讀寫的刻苦訓練,達到和母語一樣流暢的水準。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叫“皮革馬利翁效應”,對自己有積極的預期,並做出與預期一致的行為,我們都會成為我們所渴望的樣子。

有獨立“自我觀”的人,以自己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而不是別人內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來定義自我。

別讓歪曲的“自我”妨礙你

但不管我們通過什麼途徑認識自己,我們的自我概念都是主觀的,它很可能被歪曲。我們可能並不是自己所認為的樣子,千萬別讓歪曲的“自我觀”妨礙你。

導致自我概念歪曲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過時的資訊。

過去的失敗並不意味著,現在或者將來碰到類似的情況你還會失敗。很多人因為過去在某個場合的欠佳表現而有了心結,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不肯再做相關嘗試。你向異性表白被拒絕,並不意味著你不配擁有愛情。在一次重要的演講比賽中因為過度緊張而口吃,並不意味著你不能通過大量練習和心理調試克服它。

同樣的,過去的成功也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你在中學時期是年級矚目的學霸,當你考入大學,周圍都是和你旗鼓相當、甚至更加優秀的學生,你的成績很可能落入中下游。你痛苦糾結沒有用,即使調整狀態才是正途。

但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不要因為沉溺過去,因為過時的資訊耽誤自己。

還比如歪曲的回饋。

我們通過他人的回饋來認識自己,當他人的回饋歪曲時就會導致我們自我認識的歪曲。比如被父母過分溺愛的孩子,被下屬過度恭維的官員,可能會高估自己。被上司過度批評的實習生、被同學惡意攻擊的學生,可能會低估自己。正視自己,別讓歪曲的回饋妨礙你。

而自我概念一旦形成,會抗拒改變,因為我們傾向于堅持一個現存的自我概念。所以過去是學霸的學生,即使遭遇學習上的失敗,也不甘心失去“好學生”的標籤,曾經被眾人取笑過的“牙套妹”即使變漂亮了時,還是認為別人的誇獎只是好心地安慰。

有成熟“自我觀”的人,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他們明白我們的自我概念是不斷建構和重構的,會被被經驗塑造。

所以他們永遠帶著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永遠不遺餘力地改變自己。當改變發生的時候,他們會好不猶豫地丟掉過時的自我,坦然地擁抱全新的自我。他們永遠在路上,永遠在遇見更好的自己。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