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勵志一生

培養這六個關鍵的習慣

培養這六個關鍵的習慣
改變是一件很難的事。“新年決心”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的。但是在我的公司The Energy Project,我們設計了一種經檢驗有效而持久的做出改變的方法,不管是對我自己的生活,還是對我們的客戶來說,都很有效。
我們方法的理論基礎是,人是習慣動物。我們行為的95%都是習慣性的,或者是對一個強烈的外部刺激的反應。只有5%的選擇是有意識的、自主的選擇。
1911年,數學家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憑直覺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在差不多100年後才得到研究人員的證實。“有一個大家都認為不言自明的真理,

其實是大錯特錯的,”他說,“這個真理就是,我們應該養成隨時都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習慣。事實恰恰相反。文明進步的標誌是,我們能夠越來越多地不假思索地進行重要的行動。”
我們大多數人過分誇大了意志力和紀律性的重要性。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和其他人所做的天才的調查表明,自我控制的作用非常有限,它會隨著每個有意識的自我約束的行為而逐漸衰竭。
為了實現持久的改變,我們應該少依賴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多依賴大腦原始的部分,也就是習慣形成的那部分。
簡單地說就是,越是程式化的、慣例性的行為,做起來需要的精力就越少,自動重複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下面是實現持久改變的六個關鍵步驟:
1.要高度精確和具體。

設想一個典型的新年決心——“經常運動”。這樣的決心註定實現不了。如果你提前定好運動的日子和時間,以及每次去做哪種運動,你實現決心的幾率就會大很多。比如說,你計畫每週一、週三、週五早上6點做30分鐘鍛煉心血管的運動。如果有你不能控制的力量導致你某天不能做運動,就自動改為週六上午9點做這項運動。研究人員將之稱為“執行意圖”,它能極大地提高你成功的幾率。
2.一次只進行一項新的挑戰。
這些年來,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習慣,從減肥訓練和跑步,到每天早上不間斷地做90分鐘最重要的事之後再休息,以及週六早上花90分鐘與妻子聊聊上周的生活。每次,我都把開始實行的練習當成我唯一的關注點。
即使那樣,有時,也要試上好幾次我才能把這個習慣保持得足夠久,讓它真正成為自動的行為。電腦可以同時運行幾個程式,但是人類在一次只執行一個程式時,才運行得最好。
3.不要太多,不要太少。
我們在改變自己的生活時,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我們要求太高,承受不了。想想一下,多少年了,你都沒有運動過,忽然之間,你精神大振,計畫每天慢跑30分鐘,每週跑5天。結果很可能是,你發現那麼大量的運動太痛苦了,沒跑幾天你就放棄了。我們也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努力得不夠。(勵志電影 )你計畫每週3天,每天午飯時間走路10分鐘,你也堅持了下來。問題是幾周之後,你感覺體重一點也沒減少,你的動力就會減退了。
真正能獲得進步的唯一方法是挑戰你現在所處的舒適地帶。找到一個中間地帶——既能有效地推動你,讓你感覺到收穫;也不會太過分,讓你不想再堅持下去。
4.避免誘惑。
假設你坐在一盤芳香的加巧克力顆粒餅乾面前很長時間。節食的願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消失殆盡,因為節食的計畫是建立在有規律地抵制喜歡吃的食物的基礎上的。最後,我們用盡了自己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樣,當你正在做一項需要你的全部注意力的專案時,你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回復不斷出現的新郵件,你的控制力也會慢慢減弱。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避免這些誘惑。對於電子郵件,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指定的時間段,
關閉所有的郵件,在其他時間集中回復。對於節食的人來說,辦法就是不要讓自己看見你不想讓自己吃的食物,把注意力都放在你打算什麼時候、吃多大分量的食物上。你越不必想你該做什麼,你越可能成功。
5.找出阻力所在。
從我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上,我們能獲得舒適感和安全感,即使這些事情從根本上講對我們並無益處。研究人員羅伯特?肯根(RobertKegan)和莉莎·拉黑(LisaLahey)將之稱為“改變的免疫力”。他們發現,即使是最強烈的改變決心,也同樣會被“對抗性的”、同樣強烈的、但是通常我們察覺不到的、拒絕改變的決心抵消掉。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讓你的對抗性想法顯形。想一個你真心想做出的改變。然後問問你自己,你正在做或者不做的哪些事情削弱你的決心。
比如,你在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你對抗的決心就是,要及時回復那些郵件。對於任何你想要啟動的改變,關鍵是把與之對抗的決心找出來,然後問問自己:“我怎樣設計這個做法,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利益,同時又能把它的代價縮小到最低?”
6.堅信不疑。
改變是艱難的,是痛苦的。你會經歷無數次失敗。普通人要嘗試6次,才能最終實現一種改變。

寫給書呆子們的一封公開信
這篇文章的標題也許很多人看了會不屑甚至憤怒,因為我似乎是沒有資格評價其他人的。那就權作我的胡言亂語罷。
如果你具備了以下特徵,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書呆子了,之後的文章你就可以繼續讀下去。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請停止閱讀第2節:
1、憤世嫉俗。書呆子氣的人對於超乎自己現實之外的東西總是嗤之以鼻,容不下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吻合的任何東西,看上去很是堅持原則,實則缺乏開放的思維和把新思想變成現實利益的能力。
2、空想。相信任何虛無縹緲的東西,制定的計畫總是不切實際,對於現實可行性缺乏論證精神,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總以為自己比別人有頭腦。
3、害羞。臉皮過薄,對於一切可能性,總是觀望,為的是保全自己的面子,對於條件的佔有永遠都是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敢亮出自己的態度與傾向,也缺乏主動追求效果的務實精神。
4、缺乏活化知識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總是停留在理性認識上,對於概念總是糾纏不休。缺乏活化知識的能力與悟性。對資訊的佔有能力強,但缺乏科學管理與應用。
5、容易閉門造車。不懂得理解、分析人的需要,經常閉門造車。其實,人的需要是所有財富的基礎。
6、害怕面對挫折與失敗。困境與被動時常發生,如何面對成為文化人的一門技術。如果總是擔心恐懼,則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常言道,先死而後生也,強健的心理素質正是通過面對和處理困境實現的。
7、患得患失。
8、缺乏數字精神。一切數字都是與生存和發展乃至財富有關的。書呆子氣的人並沒有真正的數位意識。
9、不善於整合不同類別的優質資源。總是用自己的好惡來選擇資源,而不是有效原則。
10、過於強調克己,但不善於團結、號召人。

書呆子問題就出在如何正確認識“知識”這兩個字上。
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
知識意味著規律,即對事物的一般認識,尊重知識,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歷史,敬仰知識就是敬仰往昔。
知識的發生有兩個原則:一是求實。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善於從實踐中充分考慮知識發生的各種條件,進而不斷總結,終臻精確。(勵志電影 )二是更新。人的認識是一個過程,必須不斷更新,不斷更新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可是,我不這樣認為。
口號聽起來多麼具有號召力,可是我們被其蒙蔽了很多年。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學富五車的人,卻沒有任何“力量”,只能戴著高度的近視鏡,跌跌撞撞……把擁有知識本身當作一種資本,註定是慌張的。
擁有知識也許會讓一個人贏得更多的機會,但能起到作用的一定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將知識忘掉以後剩下的素質和能力。

在一個人的能力形成過程中,知識只是一種條件而已,如何利用和發揮知識的作用才是關鍵。
波普爾的《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提到康得的時候,他這樣寫道:
他儘管主張多元論,他卻把理智的自我教育或者通過知識而自我解放,當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成必不可少的任務——要求每個人在此時此地立即行動並永遠行動的任務。因為通過知識的增長,心靈才能從它的精神束縛即偏見、偶像和可避免的錯誤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必須通過知識獲得解放!
可我在思考的是,為什麼很多人並不能被知識解放,而被知識束縛成“書呆子”了?
或許是因為知識沒有得到內化和活化。
我堅持認為,知識的內化和活化實質上是“自我”的不斷認識和覺醒的過程。
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認識你自己”,所有的智者都將這句話當作指導世人的箴言,因為,這,是人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的總綱領。
可是無論怎樣努力,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
也正因為此,我們經常迷茫,我們不開心,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
正如人文主義哲學家所宣導的那樣,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過愛自己來瞭解人性。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肯定和接受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自我實現,真正成為自己。

真正的讀書人總是首先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自以為是,不斷反思與感悟,就可以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否則就是一個“書呆子”。
知識正是在人類的自我覺醒中變成力量的:
一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內在聯繫的,這就要求我們將知識聯繫起來,組成一個結構性的知識樹。
二是把知識進行加工、優化,然後應用到人類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並從錯誤中不斷檢驗不斷修正。
三是對知識經過一個從感性——理性——悟性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最後形成為自己的覺悟,只有悟出來的、活化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另,知識的利用過程一般是這樣的:一,是什麼,二,為什麼,三是怎麼辦?這和人的認識規律是一致的。
然而,我並不反對少部分人,堅持做一個書呆子,我們需要有一小部分書呆子的,只是不要太多。

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文/韓逸萌

我想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不是紅酒,那樣的醇厚濃郁會讓你原本黯淡的心事發酵;不是雞尾酒,那種明豔活躍會將你孤單的影子拉得更長;不是辛辣的白酒,那種濃烈太容易觸痛你敏感的神經;也不是酸澀的啤酒,太多的泡沫只是空想,它會讓你陷入更加不切實際的幻境。

我想送給你的酒叫做“貴腐酒”.

這杯色澤金黃的酒,口味甜美清冽,香氣沁心,像桂花、蜂蜜,又像杏或者芒果,請你含一口,讓所有的馨香在唇齒間撞擊。

波爾多的9月,深秋的涼風吹落了滿園的葡萄葉,成熟的果實綴滿枝頭,像一顆顆晶瑩的紫瑪瑙,在秋日的陽光下耀眼奪目。斑駁的陰影裡,有些葡萄卻顯得不那麼美麗,它們灰暗、粗糙、乾癟,卑微地瑟縮在枝頭,像喪氣的孩子。這些葡萄感染了黴菌,一種叫“貴腐黴”的黴菌侵蝕了葡萄的表皮,使得新鮮的汁液蒸發殆盡,卻沒有腐爛,留下的是一粒粒發皺的葡萄乾。果農看到這些醜陋的葡萄,抱著隨意的態度,把它們裝進了和那些飽滿的果粒一樣的橡木桶。不曾想,這些被貴腐黴侵蝕了的葡萄竟創造了一個奇跡,釀成了獨一無二的珍品。這種色澤金黃,有著獨特香氣和豐富口感的葡萄酒成了名副其實的液體黃金。

紐約葡萄酒商紮奇斯和洛杉磯沃利斯共同舉辦的葡萄酒拍賣會上,單瓶1847年的伊甘貴腐酒拍賣額達71675美元,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白葡萄酒。

那些曾在寒冷的深秋,獨自瑟縮在枝頭的、風乾的、發皺的、險些被遺棄的葡萄,正如自卑的孩子,孤獨地躲在陰暗的角落裡,你認為自己貧窮、低微、不美麗,用重重的心事把自己層層裹起,悲悲切切地將自己遺棄。

你不似紅酒高貴典雅,卻必須真實,不能勾兌,或許不那麼深沉厚重,卻唇齒留香,保持本色也是難能可貴;你沒有雞尾酒的鮮豔明麗,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瑰麗的人生;你不似白酒濃郁綿延,必是經歷了歲月的積澱,每一步都腳踏實地,唯有將急躁與功利塵封,才能將內心的浮華轉化為沁人的香氣;你沒有啤酒那般灑脫豪邁,但再細微的理想也能發芽,再卑微的人生也會開花,將自卑的心緒暫時收起,年輕的心需要一些泡沫帶你沸騰,不要在意短暫的碰撞和散落。

喝過這杯貴腐酒,你該相信,不是所有的命運都已註定。

你不必自卑 自卑者的本質 從自卑中超越自我如果你不是這樣的,請停止閱讀第2節:
1、憤世嫉俗。書呆子氣的人對於超乎自己現實之外的東西總是嗤之以鼻,容不下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吻合的任何東西,看上去很是堅持原則,實則缺乏開放的思維和把新思想變成現實利益的能力。
2、空想。相信任何虛無縹緲的東西,制定的計畫總是不切實際,對於現實可行性缺乏論證精神,也缺乏嘗試的勇氣,總以為自己比別人有頭腦。
3、害羞。臉皮過薄,對於一切可能性,總是觀望,為的是保全自己的面子,對於條件的佔有永遠都是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敢亮出自己的態度與傾向,也缺乏主動追求效果的務實精神。
4、缺乏活化知識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總是停留在理性認識上,對於概念總是糾纏不休。缺乏活化知識的能力與悟性。對資訊的佔有能力強,但缺乏科學管理與應用。
5、容易閉門造車。不懂得理解、分析人的需要,經常閉門造車。其實,人的需要是所有財富的基礎。
6、害怕面對挫折與失敗。困境與被動時常發生,如何面對成為文化人的一門技術。如果總是擔心恐懼,則永遠不能超越自己,常言道,先死而後生也,強健的心理素質正是通過面對和處理困境實現的。
7、患得患失。
8、缺乏數字精神。一切數字都是與生存和發展乃至財富有關的。書呆子氣的人並沒有真正的數位意識。
9、不善於整合不同類別的優質資源。總是用自己的好惡來選擇資源,而不是有效原則。
10、過於強調克己,但不善於團結、號召人。

書呆子問題就出在如何正確認識“知識”這兩個字上。
知識,是指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
知識意味著規律,即對事物的一般認識,尊重知識,就是尊重人類自身的歷史,敬仰知識就是敬仰往昔。
知識的發生有兩個原則:一是求實。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善於從實踐中充分考慮知識發生的各種條件,進而不斷總結,終臻精確。(勵志電影 )二是更新。人的認識是一個過程,必須不斷更新,不斷更新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可是,我不這樣認為。
口號聽起來多麼具有號召力,可是我們被其蒙蔽了很多年。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學富五車的人,卻沒有任何“力量”,只能戴著高度的近視鏡,跌跌撞撞……把擁有知識本身當作一種資本,註定是慌張的。
擁有知識也許會讓一個人贏得更多的機會,但能起到作用的一定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將知識忘掉以後剩下的素質和能力。

在一個人的能力形成過程中,知識只是一種條件而已,如何利用和發揮知識的作用才是關鍵。
波普爾的《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提到康得的時候,他這樣寫道:
他儘管主張多元論,他卻把理智的自我教育或者通過知識而自我解放,當作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成必不可少的任務——要求每個人在此時此地立即行動並永遠行動的任務。因為通過知識的增長,心靈才能從它的精神束縛即偏見、偶像和可避免的錯誤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必須通過知識獲得解放!
可我在思考的是,為什麼很多人並不能被知識解放,而被知識束縛成“書呆子”了?
或許是因為知識沒有得到內化和活化。
我堅持認為,知識的內化和活化實質上是“自我”的不斷認識和覺醒的過程。
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認識你自己”,所有的智者都將這句話當作指導世人的箴言,因為,這,是人通過知識獲得解放的總綱領。
可是無論怎樣努力,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
也正因為此,我們經常迷茫,我們不開心,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自己。
正如人文主義哲學家所宣導的那樣,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人性的秘密,都可以通過愛自己來瞭解人性。而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肯定和接受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自我實現,真正成為自己。

真正的讀書人總是首先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而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自以為是,不斷反思與感悟,就可以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否則就是一個“書呆子”。
知識正是在人類的自我覺醒中變成力量的:
一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內在聯繫的,這就要求我們將知識聯繫起來,組成一個結構性的知識樹。
二是把知識進行加工、優化,然後應用到人類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並從錯誤中不斷檢驗不斷修正。
三是對知識經過一個從感性——理性——悟性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最後形成為自己的覺悟,只有悟出來的、活化的東西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另,知識的利用過程一般是這樣的:一,是什麼,二,為什麼,三是怎麼辦?這和人的認識規律是一致的。
然而,我並不反對少部分人,堅持做一個書呆子,我們需要有一小部分書呆子的,只是不要太多。

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文/韓逸萌

我想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不是紅酒,那樣的醇厚濃郁會讓你原本黯淡的心事發酵;不是雞尾酒,那種明豔活躍會將你孤單的影子拉得更長;不是辛辣的白酒,那種濃烈太容易觸痛你敏感的神經;也不是酸澀的啤酒,太多的泡沫只是空想,它會讓你陷入更加不切實際的幻境。

我想送給你的酒叫做“貴腐酒”.

這杯色澤金黃的酒,口味甜美清冽,香氣沁心,像桂花、蜂蜜,又像杏或者芒果,請你含一口,讓所有的馨香在唇齒間撞擊。

波爾多的9月,深秋的涼風吹落了滿園的葡萄葉,成熟的果實綴滿枝頭,像一顆顆晶瑩的紫瑪瑙,在秋日的陽光下耀眼奪目。斑駁的陰影裡,有些葡萄卻顯得不那麼美麗,它們灰暗、粗糙、乾癟,卑微地瑟縮在枝頭,像喪氣的孩子。這些葡萄感染了黴菌,一種叫“貴腐黴”的黴菌侵蝕了葡萄的表皮,使得新鮮的汁液蒸發殆盡,卻沒有腐爛,留下的是一粒粒發皺的葡萄乾。果農看到這些醜陋的葡萄,抱著隨意的態度,把它們裝進了和那些飽滿的果粒一樣的橡木桶。不曾想,這些被貴腐黴侵蝕了的葡萄竟創造了一個奇跡,釀成了獨一無二的珍品。這種色澤金黃,有著獨特香氣和豐富口感的葡萄酒成了名副其實的液體黃金。

紐約葡萄酒商紮奇斯和洛杉磯沃利斯共同舉辦的葡萄酒拍賣會上,單瓶1847年的伊甘貴腐酒拍賣額達71675美元,成為世界上最昂貴的白葡萄酒。

那些曾在寒冷的深秋,獨自瑟縮在枝頭的、風乾的、發皺的、險些被遺棄的葡萄,正如自卑的孩子,孤獨地躲在陰暗的角落裡,你認為自己貧窮、低微、不美麗,用重重的心事把自己層層裹起,悲悲切切地將自己遺棄。

你不似紅酒高貴典雅,卻必須真實,不能勾兌,或許不那麼深沉厚重,卻唇齒留香,保持本色也是難能可貴;你沒有雞尾酒的鮮豔明麗,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瑰麗的人生;你不似白酒濃郁綿延,必是經歷了歲月的積澱,每一步都腳踏實地,唯有將急躁與功利塵封,才能將內心的浮華轉化為沁人的香氣;你沒有啤酒那般灑脫豪邁,但再細微的理想也能發芽,再卑微的人生也會開花,將自卑的心緒暫時收起,年輕的心需要一些泡沫帶你沸騰,不要在意短暫的碰撞和散落。

喝過這杯貴腐酒,你該相信,不是所有的命運都已註定。

你不必自卑 自卑者的本質 從自卑中超越自我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