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情感 » 人間溫情

情感驛站:藝術不是真實生活

古典戲曲在表現劇中人物因發怒而抬手打人的時候,演員大都採用象徵性的虛擬動作。不過,在個別情況下也出現過例外。

20世紀 30年代,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演《乾坤福壽鏡》。當演到胡氏因丟失兒子而瘋癲,面對丫環壽春唱完“把我親生的兒子藏在哪邊”後,順手狠狠給了這個貼身丫環一個嘴巴,用以表現胡氏此時此刻神經錯亂之狀。回到後臺,同班藝人誇讚尚先生這一巴掌打得真實。這時,才從戲的情境裡醒悟過來的尚小雲,意識到自己剛才在臺上感情過於投入,一定把扮演壽春的演員打疼了。

他一邊卸妝一邊吩咐後臺管事,給扮演壽春的演員送去五元錢作為慰問。

扮演壽春的演員不是別人,是尚小雲最為得意的大弟子孫榮蕙。孫榮蕙心裡好生納悶:師父演戲進入了狀態,打的是劇中人壽春,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實,怎麼還送錢來慰問我呢?散戲後,他帶著這個問題到師父跟前討教。尚小雲誠摯地跟他說,戲者,虛戈也,即虛動干戈。演員在臺上必須清醒地知道這是在演戲,而演戲是模擬,不必果真。今天我在臺上真的打了人,說明我忘了自己是在演戲,讓你無故挨了一巴掌,所以得慰問你。

孫榮蕙跟我講述這件往事的時候,事情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他說,這是師父給他上的一次表演理論課,成為他日後在臺上演戲始終遵循的準繩。

于此可知,這件事對孫榮蕙的影響何其深遠!而孫榮蕙跟我講述這個故事,到現在又過去了三十多年,仍舊存留在我的心間。正是這個實例,啟發了我對戲曲美學原則的理解:以虛擬性為表演特色的戲曲藝術,講究的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真是生活,假是藝術。“不像不成戲,真像不是藝。”所以,演員演戲只能逼真,不可全真。

近日看央視戲曲頻道播出的越劇《救風塵》,就有這類似的實例:宋引章向趙盼兒傾訴自己被紈絝子弟周舍蒙蔽而遭受淩辱,見到親密姐妹時悔恨交加。演員此時情感特別投入,於繁複唱做過程中淚如泉湧,粉腮脂面盡被淚水沖得一片狼藉。這般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可我作為觀眾,

卻沒有被臺上演員過分的情緒投入所感動。因為,戲曲在表現生活時,不要求 “真”而要求“像”。戲是人編出來的,是假的。演員的情緒越是過分投入,觀眾越覺著假。演戲,演的是藝術,以故事情節為載體,展示演員以假亂真的演技。而真的痛哭流涕是生活的真,並非藝術的真。好比《蔣幹盜書》裡周瑜以酒宴款待舊日同窗,如果演員真的端起酒杯痛飲起來,真倒是真了,但那還有看頭嗎?生活真實不等於藝術真實。舞臺上的真實是根據實際生活經過藝術加工美化出來的,演員只有把外在的形似與內在的神似結合到一起,變生活真實為神形兼備的藝術真實,才能打動觀眾。

前輩戲曲藝術家所說的演戲要在似與不似之間,

神取其肖,形取其似,值得劇壇後學在演出實踐中認真加以總結。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