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莊子:看不慣的事物變少,證明你在進步


一個人難免會對周圍的一些事物看不慣。當看不慣別人的時候,我們在想什么?其實無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標準強加給別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看待事物,別人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物。
殊不知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環境都大相徑庭,這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古人有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孔子帶著弟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有一天,孔子暫住一處院落休息,子貢在院門口閑坐,這時遠處走來一個身著綠衣的人。
那人問子貢:“你是誰啊?”子貢回答:“我是孔丘先生的學生。


“那你一定懂很多東西嘍?我請教你一個問題吧,你知道一年中有幾個季節嗎?”綠衣人問道。
子貢一聽,綠衣人居然問了一個這么簡單的問題,便有些不屑地答道:“自然是四個季節,這是常識啊!”
“不對,是三個季節。”綠衣人搖搖頭,認真地說。
于是兩個人爭執不下,從早晨一直到中午,聲音越來越高。
孔子聽到門口有爭吵聲,就走了出來。二人就讓孔子來評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綠衣人,對子貢說:“你錯了,一年確實只有三個季節。”
這樣的回答完全出乎意料,子貢一臉不解地看看老師,欲言又止。
綠衣人非常高興,滿意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貢終于忍不住問孔子:“老師啊,一年分明有四個季節,您怎么說是三個呢?”
孔子笑著說:“你沒看到那人通身的綠衣嗎?他分明是蚱蜢所變。
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經三季,從沒見過冬天。在他的知識系統里,一年就是三季,你和他講道理,怎么可能說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費口舌呢?”
子貢聽后,點頭不止。

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意思是說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沒有什么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丑,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
莊子講過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有個人養了些猴子。他跟猴子們說:“給你們早上吃三個栗子,晚上吃四個栗子,好不好啊?”猴子們很生氣,都不同意。養猴的人就改口說:“那給你們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
好不好啊?”猴子們就很高興了。
莊子的這個寓言表面上說的是猴子,其實用來說明人性,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一樣,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
因此有一句話說,智者沒有看不慣的事。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變少,你的智慧就在增加。

莊子說:“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莊子又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告誡人們,不要站在任何角度,任何空間看待問題,混同萬物,與道同游。虛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廣大無邊、圓融自在;大地能承載一切,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這個人怎么會有煩惱呢?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友。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要強求。
陷在看不慣別人的泥潭里,只能讓我們蒙蔽雙眼。掙脫開雜念的束縛,試著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也就證明你在逐漸進步。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qingchun/39573.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